研究生導師選擇審核
㈠ 研究生部導師選擇的流程是怎樣的
碩士生導師遴選流程
一、共性的要求
1. 學術性碩士
導師招學術型碩士主要看中以下幾方面:學術能力(或潛力),對學術的興趣或熱情,其它能力(如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學術能力(或潛力)一般需要相關證據(如本科成績、排名,發表的論文,參加實驗室的項目,老師的推薦信)支撐。如網上有一篇對清華教授馮慶玲選學生的訪談。她提到選學生的條件:「一是畢業的大學必須是」211工程「大學;二是前三年學習成績是前百分之五。」而在論文和項目方面,馮老師接觸的學生「多都知道老師比較看重研究能力,所以大二或者大三就進實驗室了。」 也有導師把學術潛力說成是「基礎」,比如在一篇對中科院空間中心招生辦主任張作和老師的訪談中提到「學到知識你要活用。」
對學術的興趣對能否做出好的研究很重要,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也為導師所看重。那麼導師會以什麼方式考查學生對於所包考專業方向的興趣呢?他可能會問「對這個專業了解多少?」「為什麼會選這個方向?」「本科時進過實驗室嗎,什麼時間進的?」
表達能力是比較容易在復試面試時考查的能力。但讓這也與研究生的能力相關。因為做好的研究不光需要看文獻,做實驗,也需要與人討論交流。必要的時候,需要自己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的成果,所以良好的表達能力是加分項。馮老師也提到「有些學生成績特別好,但是表達能力特別差也不行。」
2. 專業碩士
2009年3月2日,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席會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根據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現狀,結合國外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經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專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專碩的招生培養還需不少調整,遠未完善。另外,目前關於專碩的復試面試討論也不多。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結合專碩的定位,根據有限的經驗,做一些分析。
專碩側重應用。而與應用相關的可以向面試導師展示的方面有:能力方面——工作(或實習)經驗,做過(或參與過)的項目;興趣方面——對應用型任務的興趣和熱情。
二、個性的要求
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與傳統的「師徒」關系類似,不同的師傅有不同的風格,對徒弟的要求不會一樣,也沒有必要一樣。那麼,如何了解導師的偏好?較好的方式是直接與其溝通,或與他的學生溝通。初試過後通過郵件、電話或當面與未來的導師聯系,不是走後門,而是一種主動的表現,通過與導師的溝通了解信息,也可以提前展示一下自己的優勢。向未來的師兄師姐打聽情況也是不錯的方式。
㈡ 會計審計類研究生導師怎麼選
但也有為數不少的院校對導師選擇是不做要求的。這些學校一般是錄取後,通過師生相互間的了解,進行雙向選擇。當然,如果能夠聯繫上一個看好你的素質和能力的老師,那麼必然給你帶來很多的幫助,即使他/她沒法決定錄取你,但他∕她在幫助你了解專業科研方向、專業實力、專業報考與錄取情況方面以及在復試科目的重點、考查形式等方面給予你的指點都是有幫助的。因此,盡力聯系一個好導師(即使最終他/她沒有成為你的導師),與他∕她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以下簡要探討如何選擇好導師,以及如何與導師進行有效地溝通。
根據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對選導師有要求,在開始准備復習時就應選擇導師。如果院校沒有要求,則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備初試,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考完後可以對答案,估分數,再結合以前的錄取線(要根據該年試題的難度進行調整),大致估計下自己是否能夠進入復試。在成績出來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師的基本情況。分數出來後,雙向選擇導師。
需要特別提醒一下的是,參加調劑時一般需要事先聯系導師。
理想的參照系是這樣的:
(1)人品好的導師。研究生階段,老師的為人必然對你,甚至對社會都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一個好的導師,一般都很謙虛,尊重學生,給研究生一個很寬松自由的研究氛圍,並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這個一般要通過學長才能了解到,當然也可以在跟導師的聯系交往中看出來。
(2)科研能力強的導師。讀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實力,為畢業後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做准備,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形成的。如果導師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話,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樹就會比較困難。另外,在經濟技術一體化的今天,導師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著導師的科研經費少,科研經費少就無法保證一些實驗的順利進行。所以報考前應該盡量對導師的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有一些了解。看看導師的科研經費是否充足,科研課題是否比較多,是否比較前沿。當然,對大部分名校來說,導師的科研經費是不成問題的。
(4)導師科研方向與自己的興趣、專業追求相符合。要盡可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深入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選擇那些科研方向與自己興趣一致的導師。這可以通過導師近期發表的論文以及最近研究的課題來了解。
此外,務必注意以下幾點:看自己是喜歡理論還是喜歡實踐。如果自己喜歡理論研究,在選擇導師時就應該偏向於做理論方面的導師,最好找一個教授級別的老師;而感覺自己適合偏重實踐方面,在選擇導師時也應有所偏向,最好找工程項目多一些的導師,至於導師級別倒不是很重要。還要看自己今後有沒有出國和讀博的打算。想出國的話最好選一個有海歸背景的導師,想讀博的話最好選一個教授級別的導師。如果想畢業後就業,導師選擇就相對沒那麼重要。
至於選擇年輕還是年老的導師,就要看個人的喜好了。往往年長的導師有更多的指導經驗和科研經費,而年輕的導師經驗相對不足,但在科研上他們會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闖勁。
(1)學校的網頁上關於專業領域老師的介紹。
(2)通過導師的畢業學校、科研經費、研究方向、聯系方式等信息。這些介紹可能很簡略,有些甚至是過期信息,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做到初步篩選。
(3)學校的學生論壇上的相關信息。
(4)與老師的學生或高年級的學生交流。
在選定自己理想的導師以後,應該及時和導師取得聯系,以防別人捷足先登,因為導師可以指導的研究生人數畢竟有限,如果你聯系得比較晚的話,很有可能就會處於劣勢,甚至會被直接拒絕;另外,及時聯系導師還有可能對你的復試有很大幫助,你可以誠懇地告訴他你對他∕她的研究方向很感興趣,對他∕她本人非常欽佩,還可以詢問一下,要想成為他∕她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適應研究生生活應該做哪些准備等等。
㈢ 研究生培養導師審核的環節有哪些
1.碩士研究生應至少用一年半時間從事科學研究或學位論文工作。
2、開題報告版審核:開題前必須完權成對不少於20-50篇相關文獻的綜述,由導師組3位及以上成員進行審核,並給出評定、備案,並進行開題報告:由學生向開題委員會回報,並由委員會專家給予評議,開題報告必須有文字記錄並備案。
3、中期檢查審核:要求在開題後的論文研究階段,必須向導師組(含及相關專家)進行至少2次以上論文中期報告(學生向導師組及相關專家匯報工作進展),考核組給出評價(包括原始資料審核)並對今後工作給與指導,並認真進行原始材料審核要求,並進行文字記錄備案。
4、預答辯審核:論文結束後進行公開預答辯(在提交學位申請前1-2月完成),預答辯必須制定嚴格要求(包括時間和程序,建議與答辯相同程序),認真進行原始材料審核,制定統一審核表,由導師及專家進行審核並備案。
㈣ 關於研究生導師選擇的問題
一個好的導師往往決定了你將來的發展
導師所在學校至少是211 最好是985.或者是某個專業內的名牌學校容,像法學的西南政法,雖然不是211,但是影響力大。
假如導師和學校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建議選擇導師。
建議盡量選擇你將來打算在這里發展的城市去讀研究生,至少是離你打算定居或者工作的城市比較近的地方去讀研究生。
關於那些想研究生考個學校,博士想去更好的學校的考生,建議你可以直接考你的目標學校
㈤ 研究生導師要怎麼選啊
原則上導師和學生是雙向選擇,在但實際招考中扎堆現象嚴重,考生都心儀院長內和「大容牛」,原因不言自明。
類似法學、經濟、管理等偏社會實踐性的學科,導師名氣夠大,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確實有「更實惠」的影響。導師所參與的項目多、規格高,讀研階段可能就取得全職工作一樣的實踐機會。但與此相伴的則可能是導師行政事務繁多,常年在國外,奔走於各種學術會議和項目之中,可以分攤到每個學生那裡的精力少得可憐,在事實中造成了「看起來很美」的現象。
如果是理學、文學、農學、史學、哲學等更偏理論的學科,則需要看考生未來的就業方向,是紮根本專業搞理論搞科研,還是只是拿學歷當跳板。如果是前者,追隨「大家」意義很大,如果是後者,則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初試和復試加權後的成績是決定能跟隨什麼樣導師的關鍵,這中間,挑選導師的主觀意願在殘酷的競爭中往往表現得沒那麼重要。「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就業的角度看,導師可以在步入社會的第一步給學生資源和指導,而未來發展得怎麼樣,更多看個人的造化,所以導師自身嚴謹、專注、務實的修為,對你的影響才是終生的。
㈥ 碩士研究生盲審,老師是怎麼審的主要看什麼呢
碩士盲審的老師一般原理性的東西不可能看的很細(他們沒時間)他們重點看的就是論文的格式。這種情況多半要修改,加緊時間修改,不要影響到答辯的。
盲審是指一種組織專家組評審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審,意味著評閱導師不知道論文作者是誰。這樣打出來的分數作假率低,高校閱卷一般使用這個方法。
盲審制度,就是將不署作者名的學位論文送給作者不可能知道的專家審核,這樣打出來的分數,應是最為客觀。一般高校,特別是研究生院,均有對學位論文進行定期盲審的相關規定,多為隨機抽取一定數目的論文進行盲審。
(6)研究生導師選擇審核擴展閱讀:
盲審工作要求
(一)論文盲審人員全部由校外同行專家承擔,由研究生部負責在專家庫中抽取。
(二) 為了保證學位論文盲審工作正常進行,所有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碩士生必須提前30天、博士生提前45天提交學位論文(扣除寒暑假時間)。
(三) 參加盲審的論文,要在盲審結果確定後方可組織答辯工作,盲審結果應作為答辯資格、論文成績評定的依據。
(四) 評審論文一般不退回。
盲審結果處理
(一)論文送審意見全部收回,評審意見有效,若不能全部收回,缺額份數必須追加送審。
(二)論文送審意見若因特殊情況不能及時全部收回,研究生部可根據已收回的評審意見,決定是否讓研究生先進行論文答辯,再根據缺額份數收回情況及評審意見確定答辯的處理意見。
(三)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中若出現一票否決的,則追加二位評閱人重審,如再出現否決意見,則該論文評審定為不合格。若出現二票否決,則該論文評審即定為不合格。碩士學位論文實行盲審意見一票否決制。
(四)通過盲審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和導師及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定為不合格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導師,進行論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導師對盲審結果有異議,可填寫「復審申請表」申請復審。
(五)責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在接到「復審申請表」後,應組織有關專家或分委員會成員對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及盲審意見進行評議,如認同盲審結果,則應責成指導教師負責指導研究生在規定的期限內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其盲審費用由導師或研究生承擔。
(六)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過二年,碩士不超過一年,修改後的論文仍必須參加雙盲評審,原則上由原評審人員重新評審。論文若再次被否決的,則取消該論文作者學位申請資格。
(七)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所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必須全部參加下一輪雙盲評審或評議,且費用自理,同時提高所在學科雙盲評審比例。
(八)研究生指導教師若累計有兩次(不同屆)
學位論文盲審中出現不合格,則限制招生兩年,若一屆中有兩人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則取消其導師資格。
(九)若一個二級學科點一屆研究生中有兩人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則對該學科予以警告、整頓及減少招生計劃。
㈦ 研究生導師選擇都怎麼弄的啊,問了幾
你想學到些什麼?
這大概是美國研究生申請人在選擇導師的時候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選擇你想要學習的領域——這對博士生尤其重要,因為讀博士要付出的成本,包括時間是非常可觀的。而且你的領域(包括大、小領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將來的擇業走向。確定了方向之後,審視一下,你想加入的課題組對於研究生的培養可以給你帶來哪些技能(skill
set)。你學習到的技能,是將來從事這個領域從事研究或其他相關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
學術記錄,是評價一個導師最好的指標。
這是考察一個導師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指標。畢竟科研、指導學生、教書育人畢竟是教授的本分。
這里說的學術記錄,就是academic
record。包括他(她)所受訓練的背景(包括受教育經歷、博士後的訓練經歷、從業經歷等),學術成績記錄(發表論文及項目情況),是否有順利地指導學生畢業的良好記錄,以及在本領域內是否活躍。這些指標上良好的記錄是一個科研工作者能力的最好證明。如果一個資深的教授課題組里有博士後去別的學校做了教授,這就更好了——這說明該課題組的培養質量是上乘的。但是不是簡歷看起來完美無缺的學術明星就一定好呢?未必。
學術明星很耀眼,但卻不一定適合你。
講一個國內親歷的故事,一個國外聽來的經歷。
國內,某領域著名專家,身兼數個等學術職務及一打以上的社會兼職頭銜,在自己的學院里作學術報告。報告之後,有個學生起來問了一個問題,此專家甚為贊賞,欣喜地問:問得很好,你是咱們院的學生么?只見學生漲紅了臉,支支吾吾地說,老師,我是你的學生。事後報告廳里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氣。
一個朋友在國外的遭遇。好友的導師乃學界名人,親手做學問已經很久之前的事兒了。一年有大半的時間忙於學術及社會活動、組織會議等等。每次碰面,好友均要通過郵件提前預約時間。而開會的時候,導師第一句話總是:你能提醒我咱們上次開會講的都是啥來著?
兩個導師都是學術明星,但是他們都太忙了,你無法指望他們給你具體的指導。姑且不論這兩位老師的職業操守如何,從學生的角度講,不是什麼樣的人都適合「抱大腿」,跟他們讀研究生。對於自身學術能力超常、具有非凡潛力的研究生,這樣的導師也許只需要給你若干點撥,然後放手讓你去干,就能讓你的研究順利進行——但這種情況不多,因為這哪裡是培養研究生,分明是指導一個已經具有了十八般武藝的博士後。對於一般的研究生而言,最好選擇一個能定期和你碰面,詳細討論研究進展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為你提供學術上的幫助的導師。
導師的「人品」好,也很重要。
導師指導學生的方式千差萬別,學科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人品」好的導師有一個共同點:並且愛惜自己的學生,有良好的職業操守。
導師-學生的組合應該是一個雙贏的游戲,是一種「合作」,任何一方只知道索取,都不會有很好的結果。如果你申請國外的課題組,看到某個老師只招收帶著某種獎學金的國際學生,腦袋裡要打個問號了:他(她)是否是因為缺乏科研經費而濫用獎學金這個系統?而缺乏科研經費,就使導師的學術能力存疑了。
東、西方文化對於導師的期望多少是有差別的。在國內讀書,我們中國人更傾向於找到「亦師亦友」的老師,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當然最好;如果你聽到某導師不為學生著想的事兒,還是繞道而行。對西方人來說,師生某種程度上也是「同事」,因此,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是對導師評價的最貼切地評價標准:他(她)作為導師,份內該做得事兒是否都做了?
要補充一句,咱們也得做個好學生,有做學生的「操守」,別做讓老師頭疼的出格事兒。
性格也是要考慮的因素
從事科學研究,總是起起伏伏。科研人員有做出新發現、新應用的興奮期,也有實驗不順利、或思路枯竭的低潮期。這時師生的互動方式能為你帶來建設性的益處,還是適得其反?導師和學生溝通的方式是否和你合拍?
多方獲取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在選擇導師之前,盡量多方獲取各種能得到的信息,對其做更多的了解。如果有可能,接觸一個該導師的學生,詢問一下有關課題組的情況。實際上,我見過有的老師直接讓申請他的學生跟自己的某個在讀的學生聯系,方便這個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
㈧ 研究生導師選擇的正規步驟是怎樣的
選擇一個好導師很難,但以下類型的導師不能選,否則會後悔,一個過來人的深入看法。相信你會獨立思考的。
1)高大上導師慎選。
來頭很大,頭銜很多的導師,整天忙於交際和應酬,哪有時間來指導你?面都不熟吧。
也許你會說,搭上這樣高大上的平台,會對今後發展有益啊。試想一下,都是這么個想法,在數不勝數的弟子中,他會挑中你?無緣無故來培養你,夢要醒的。
如果你有官癮,可以考慮;而對於想在三年中學些真本事(社會和企業需求的技術)、性格偏內的你來說,還是繞道吧。
2)地主式導師不選。
沒有本事、沒有時間來教會你一技之長,或者沒有給你鍛煉好科研基本功,動不動給你安排這個任務,那個差事,或者把你扔給企業,或者放給別的導師代為培養,干一些和自己論文沒有關系、自己根本沒有興趣的事情,你還能愉快地學習、愉快地做論文嗎?三年下來,除了應付一篇大論文外,三年沒有一點長進,三年時間就這么浪費啊,你清醒了嗎?毫不猶豫要繞道。
3)放羊式導師不選。
很多學生,覺得導師不管,自我感覺很舒服,或者不當一回事,認為這樣混混挺好的;
還有的學生認為導師教不教無所謂,靠自己看書或者自學也能學到知識或者技能,有這種想法的都是思想幼稚的,來讀研究生上對不起父母,下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設想這類人今後事業和業務能成功?遇到這類導師務必要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