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自我診斷

大學生自我診斷

發布時間: 2021-02-22 14:08:22

A.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診斷方法中自我評價包括哪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診斷方法中自我評價包括:

1、是否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2、是否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3、是否能夠把握和控制自己。

B. 大學生心理健康最重要指標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情緒健康。其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製、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人際關系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C.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3個問題,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3個問題:

1、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遇事首先是冷靜的思考,然後才有行動。

2、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健康,有理想有道德有原則有思考。

3、在大學生活中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水平:多舉辦集體活動,給每個人表現的舞台,培養集體榮辱感

(3)大學生自我診斷擴展閱讀: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

D. 大學生自我分析自己的性格,情緒及壓力調控,人際關系等

大學生進復入大學以後,制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群體,人際交往日益頻繁和復雜,需要整合各種關系,處理好與交往對象的關系成為他們新的生活內容。但是,由於他們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與同學們朝夕相處,造成人際沖突經常發生並成為發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過心理咨詢和書面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討,發現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在其所受困擾因素中處於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第一大問題。趙冰潔、陳幼貞的研究也證明,大學生在咨詢的各種心理問題中,人際關系問題排在前列。河北大學就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對12所高校1200多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最苦惱、最難適應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是人際失調、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懼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問題與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那些生活在沒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際關系中的大學生,表現出壓抑、敏感、自我防衛、難以合作等特點。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

E.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概括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5)大學生自我診斷擴展閱讀: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健康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學生心理健康

F. 大學生健康教育自我評價1100字作文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二)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重視心理健康
一項對幾所大城市的在校學生調查顯示,有20%一30%的大中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
前不久召開的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會議上的一份資料顯示,在我國,抑鬱症造成的負擔已排在各種疾病的首位。15歲至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殺。尤其令專家震驚和關注的是,近兩年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據悉,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在尋求心理咨詢的人當中以20歲至40歲的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約各佔50%。
據介紹,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機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天津市心理衛生專科醫院心理專家指出,焦慮、壓抑、疑慮、沮喪等消極因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近年來,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礙在生活中已成為普遍現象,構成了對人們健康的最大威脅。
目前,由於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家庭和社會對於孩子的期望大,孩子受到溺愛多、保護多、壓力多,而動手能力的培養、情操教育容易被忽視,使得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專家指出,心理疾患是誘發其他病變的罪魁禍首。像冠心病、高血壓、癌症、糖尿病、潰瘍病等都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天津市腫瘤醫院的有關專家指出,近年來腫瘤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多,且年齡趨於年輕化,而心理疾患是造成目前人們罹患腫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衛生已引起國家和有關地方部門的重視。天津市很早就建立了心理專科醫院,各綜合性大醫院也建立了心理咨詢門診,一些社區還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在天津市目前的大學中約有30%的大學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國家教育部門也已將中小學的心理衛生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專家指出,雖然我們還不能像國外找心理醫生看病像去看感冒那樣方便,但「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應當成為目前大眾的心理調節模式。專家提醒人們應當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自助,學會保持心理健康,成為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在生活中已成為普遍現象,構成了對人們健康的最大威脅。

心理健康
最佳學習狀態訓練
高效率地學習是每一個學習者的夢想,夢想變成現實是無數學習者孜孜以求的。本策略重在讓你了解和掌握最佳學習狀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能夠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和怎樣才能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使你能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識,並充滿創造力。
一、 最佳的學習狀態
最佳的學習狀態是什麼樣的?什麼是學習的顛峰狀態?我能到達顛峰狀態嗎?
在學習中你可能經常會遇到這些情景:有時候心情很好,精力集中,學習效率很高,學習效果也很好;有時候一想起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就難受,情緒煩亂,焦躁不安,雖強迫自己進行學習,大腦半天都不能反應,學習猶如嚼蠟一般,食而無味;有時候學習時,腦子里一片混亂,做題老出錯;有時候學習時思想開小差,書一點也讀不進去,雖然學習時感覺收獲不大,但又不能放棄,一直苦苦在書桌前支撐著。
學習狀態是人們在從事學習任務或者活動時表現出的狀態,它對學習效率和效果的影響很大,學習時營造和創造最佳的學習狀態至關重要。
最佳的學習狀態就是一種輕松愉快而又全神貫注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全腦學習」。
(一)最佳學習狀態的特徵
最佳學習狀態是放鬆而又專注的學習狀態,它具有以下幾種境界:1.放鬆又專注於學習;2.高效率又長滿愉悅;3.迷戀於學習,達到忘我以至於「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佳學習狀態:頭腦寧靜愉快,身體放鬆,注意力集中於學習,積極思考、記憶。
最佳學習狀態是一種寧靜沉思的心境
實驗研究指出,寧靜沉思能激發人的潛能,充分發揮人的智慧才能,可以協調注意力,擴大認識范圍,能使人反應速度加快,學習、記憶、解決問題和創造能力都大大增強。
古訓一
諸葛亮在《誡子書》曾提出寧靜致遠,澹泊明志的思想。司儀是說,要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應以靜思來治理學問和情性,以節儉來修養品德,沒有寧靜的心境不能在做人和治學方面達到深遠的境界。如果驕傲、散漫就不能使學問達到精深的水平,著急、焦躁難以治理情性。
古訓二
我國南宋教育家朱熹讀書的切身體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他寫道:「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慮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司儀是說,處於平靜狀態下讀書,學習和思維的效果好,若心情急迫煩亂,想不出什麼道理,學習效果差。他又說:「新不定,故見理不行。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意思是說,讀書必須定心,保持平靜輕松的心情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最佳學習狀態會使你享受到高效率和愉悅的學習
當你處於放鬆又專注的狀態時,你的頭腦非常清晰,你能控制自己的學習狀況,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由於你的腦力活動效果成倍提高,你可以迅速而不費力氣地理解所學內容,你能組織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覺很愉快,很輕松。
最佳學習狀態會使你擺脫干擾,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處於最佳學習狀態時,你的內心會變得寧靜、愉快、自由和明澈,進入不受內外干擾,無我無欲的潛意識狀態,以至達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世界級數學大師陳景潤的學習狀態
陳景潤是譽滿全球的大數學家,攻克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1+2)難題。在中學、大學學習和讀書時,陳景潤就非常的投入。上課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從中學時期開始,歌德巴赫猜想就如一顆神奇的種子紮根於他的心,成為他的遠大志向。在中學他的外號是「書獃子」,在大學被叫作「愛因斯坦」。
最令人敬佩的是陳景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學習和研究狀態。在研究和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三平方米的廁所、六平方米的鍋爐房就是他的研究之地;此外,不管是在挨批鬥的艱難歲月還是獲得贊譽的風光日子裡,陳景潤都表現出非凡的冷靜,堅持研究。
不管是在在逆境,還是在順境,陳景潤始終保持一顆質朴寧靜的心,一顆純朴的赤子之心。此時的他已經達到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既達到陳景潤就是歌德巴赫猜想,歌德巴赫猜想也是陳景潤,兩者融為一體了。
如何判斷自己已經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放鬆大腦,想像畫面:放鬆大腦,不要刻意控制你的意識,然後看一看你腦海中出現什麼樣的圖象,如果圖象比較清晰,不論其內容如何,都能說明你的大腦處在學習狀態,即你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學習和運用知識。
2.嘗試回憶: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或要背誦的對象,然後閉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腦中形成對其的一個整體印象,這個印象越清晰,表明目前你大腦的學習狀態越好。
學習的顛峰狀態
顛峰狀態是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它是從情感方面來闡述學習的最佳狀態。學習的顛峰狀態是指沒有任何雜念,沒有自我意識的忘我狀態或無我境界;它會使人們將全部精力、智慧和心理資源都匯聚於眼前的問題解決上,這種專心致志引發出巨大的內在動力和熱情,促使思維順暢,使問題迎刃而解。當然,這種沒有雜念、寧靜的情緒並非死水一潭,問題解決的成功享受,美妙絕倫的喜悅心情會奔騰而出。
美國有人對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該校學生都是高分考入,進校後逐漸分化。研究者把學生分為高成就和低成就兩組,加以考察發現,高成就生每周在家的學習時間為42小時,而低成就生僅16小時。高成就者學習時,有40%的時間處於心情放鬆愉快,深入思考的忘我狀態;而低成就生只有16%的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常常處於心煩意亂的焦慮狀態,或無所事事的狀態。研究認為,能發揮或超水平發揮學習潛力的學生,往往更多地處於忘我的顛峰狀態。低成就生不能專心致志於學習,也體會不到學習收獲的樂趣,如此下去,不僅學習搞不好,就是工作後也不適合腦力勞動。

G.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類型及判別標準是什麼

有關研究和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心理上的確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有的甚至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因心理障礙而休學、退學的比率這幾年呈上升趨勢。
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有以下幾類:
(一)神經症 神經症也稱心理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對於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不健全的個性特徵是此類疾病的發病基礎。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創傷,便會導致神經症的發生。在大學生中,發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
1.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大學生進入新的環境,各方面都要重新開始適應和調整。如果對自己期望過高,壓力過大,凡事患得患失,時間長了,就會產生成持續性的焦慮、不安、擔心、恐慌,並且還伴有明顯的運動性不安以及各種軀體上的不舒適感。患有焦慮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點,大多膽小,做事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對新事物、新環境適應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慮症。 患有焦慮症的人,常感到無明顯原因、無明確對象、游移不定、范圍廣泛的緊張不安;經常提心吊膽,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患者過分關心周圍事物,注意力難以集中,從而使工作和學習效率明顯下降。對焦慮症,一方面可進行葯物治療,一方面可進行心理訓練,如各種自我鬆弛訓練、氣功、生物反饋療法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2.憂鬱症 憂鬱症是大學生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悲傷、絕望、孤獨、自卑、自責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有的大學生對枯燥的專業學習不感興趣,對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厭煩,為自己學習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喪氣,陷入抑鬱悲觀狀態。長期的憂郁狀態會導致思維遲鈍、失眠、體力衰退等,對個體危害是很大的。 大學生憂鬱症比例較高,這主要是由於:一方面,他們對社會有各種強烈的需求,極力想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的復雜缺乏認識,對自身行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夠深刻,加上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建立,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與心理防衛機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現出憂郁的情緒和心境。
一般來講,神經性憂鬱症患者在病前大多能找到一些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學習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難,在公共場合中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等。該症的發生與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自尊心一向很強的人,在受到挫折後,很容易產生失望、自卑心一向很強的人,在受到挫折後,很容易產生失望、自卑而發病。性格不開朗、多愁善感、好思慮、敏感性強、依賴性強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導致憂鬱症的發生。
憂鬱症的克服,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學會將自己的憂傷、痛苦以恰當的方式宣洩出來,以減輕心理上的壓力。例如,傾訴、寫日記、器泣等等,都可以減少心理負荷。
二是多與其他同學交往,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開闊視野。
三是有意識地參加一些實實在在的活動,如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等,將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3. 強迫症 強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觀上感到某種不可抗拒和被迫無奈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存在。患有強迫症的人,明知某種行為或觀念不合理,但卻無法擺脫,因而非常痛苦。這種症狀大多是由強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緒體驗誘發而來的,與患者以往的生活經歷、精神創傷或幼年時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聯系。
患強迫症的大學生多與其性格缺陷有關,如缺乏自信,遇事過分謹慎,生活習慣呆板,墨守成規,常怕出現不幸,活動能力差,主動性不足等。 強迫症的根治是比較困難的。行為療法對強迫動作有一定效果。向患者解釋精神生活中的各種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緩解症狀有一定效果。
4.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也是大學生中極為常見的心理障礙。它的特點是容易興奮,迅速疲倦,並常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引起神經衰弱的原因,是長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腦機能活動的過度緊張,使精神活動的能力減弱。有易感素質和不良性格特徵的人,更易患神經衰弱。
大學生神經衰弱的發生,主要是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良好的適應能力造成的,如學習負擔過重、專業思想不穩定、個體自我調節失靈,對社會、對人生思慮過多,在家庭問題上、戀愛問題上猶豫徘徊等。所有這些,在患者頭腦中產生強烈的思想沖突,使得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地處於緊張狀態,超過了神經系統本身的張力所能忍受的限度,從而引起崩潰和失調。對神經衰弱的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作息,適當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鍛煉,並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一般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人格障礙 人格,通俗地講,就是人的個性。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人格特徵在遺傳和後天因素影響下已基本形成。但有些大學生人格中存在著不良特質。一方面,這些不良的人格特質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人際關系及社會性活動,由此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當大學生意識到這些不良方面及其後果,而又無力改變時,會表現出消極性防禦反應及自我否定,結果給個體的順利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一般說來,所謂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系統發展的不協調,主要表現為情感和意志行為方面的障礙。有人格障礙的大學生一般能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智能是正常的,意識是清醒的,但由於缺乏對自身人格的自知,常與周圍人發生沖突,但很難從錯誤中吸取應有的教訓加以糾正。
人格障礙種類很多,大學生中較為常見的有三種:
1.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格障礙的特點是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隘,報復心強。一方面,驕傲自大,自命不凡,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自我評價甚高;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失敗時,又過分敏感,怪罪他人,推諉客觀,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與爭執。這類人格障礙多見於男大學生。
2.情感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格障礙在大學生中所佔比例較高。它可以表現為抑鬱型人格、躁狂型人格、躁鬱型人格等三種形式。 抑鬱型人格多表現為情緒抑鬱,多悉善感精神不振,少言寡語,看任何事都會從悲觀的角度出發,無法體驗明快的心情。躁狂型人格則與此相反,多表現為情緒高漲,急躁、熱情,有很多設想,但卻有始無終。終日興高采烈,雄心勃勃,過於樂觀,常常表現出無端的欣喜。
3.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主要是指這類人的人格在情感、意志、行為上的不一致。主要表現為內傾、孤僻,言語怪異,不愛交往,不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常常耽於紀想之中,也可能沉溺於鑽研某些純理論性問題。他們迴避競爭性情境,對他人漠不關心,獨來獨往。具有這種人格障礙的大學生,在孤獨的環境中,尚可適應,甚至可以在學業上取得突出成就;但在人多的場合,在帶有合作性質的任務中,由於與其他人完全不能相容,因此,往往很難適應,從而導致極度適應不良。
(三)適應障礙——失落、冷漠、自殺 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大學生,心理特徵表現為敏感而不穩定。進入大學之後,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會遇到一系問題。如何迅速調整自己,使自己盡快適應眼前的現實,主動運河接受幾年大學生活的挑戰,是每個大學生都面臨的最為實際、最為緊迫的問題。適應障礙,就是指由於適應不良而造成的心理障礙。它主要表現為失落感、冷漠感和自殺。
失落感,主要是指大學生對某一事件前後自身感受、評價的強烈反差而形成的一種內心體驗。大學生在剛入學時,往往對生活充滿著希望,覺得邁進大學,一切如願;然而,隨著現實生活的展開,發現生活的本來面目並非如想像的那樣充滿浪漫情懷。這一現實,對於思想尚存在片面、生活閱歷一帆風順,而又處於青春躁動期的大學生來說,是未曾料到的。這就很容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他們一下子從希望的塔尖墜入失落的谷底。開始階段,或許尚有信心奮起,但又時時感到自身力量的弱小,感到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困難,因而,很可能索性放棄一切努力,而在情緒上又往往陷入苦悶、彷徨之中。
大學生的冷漠感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它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常覺得「干什麼都沒興趣」、「干什麼都沒勁」,似乎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值得自己運河為之努力的事。進一步分析,這種現象其實是對自己的存在缺乏一種自覺性,不知自己該干什麼,為什麼活著。一方面,現代社會信息劇增,大學生往往感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身在大都市中,孤獨感加重了,個體喪失了與他人的感通性,因而冷漠叢生;另一方面,通過激烈競爭而升入高校的學生,一下子失運河了奮斗目標,有些無所適從之感。再加上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對專業不感興趣,便會倍感心灰意冷,百無聊賴以度時日。
失落與冷漠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目標的喪失。進入大學以前,上大學成了眾多中學生們的第一大夢想。待至夢想成真,他們從狂喜中冷靜下來之後,如果未能及時地樹立起新的目標,或者未來的目標不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就會覺得生活平淡、乏味與無奈。重新的奮起需要強大的動力,而人又往往是存在惰性的,很容易就此消沉,以對人對事的冷漠,來維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就很可能誘發出自殺的意念甚至行動。
嚴格地講,自殺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它是人在受挫折之後的緊張狀態下產生的一種自毀行為。毋庸置疑,自殺與心理壓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據調查,大學生的自殺比例,在同齡人中是較高的。在大學生活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引起挫折的因素,如學習上的失敗(成績不理想、考試不及格等)、失戀、學業上的競爭壓力、人際關系的緊張、專業不理想,以及畢業分配不順心等等。此外,由於重病或生理上的缺陷而無法勝任學習,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困難,也容易產生挫折感。這些挫折是誘發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主要因素。由挫折產生了絕望情緒,而自殺便成了擺脫這種情緒的手段。然而,單憑這些,還不能完全解釋大學生中的自殺現象。這里還存在一個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問題。當較大的挫折落到一個挫折承受力低的人身上,特別是對於那情緒低落、性格孤僻內向的人,自殺的悲劇更有可能發生。有關挫折與自殺的關系,在後面的有關章節還將詳細討論。
在本節的最後,值得提出的一點是:對心理障礙,尤其是神經症和人格障礙的診斷,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劃分標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而且,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別,還受一定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在某種范圍內看似異常的行為,在另一種環境下就足為奇了。因此,心理疾病的確診是十分困難的,最好不要盲目進行自我診斷,自我定論。看見書上寫了一些症狀,就往自己身上套,這種做法是極為有害的。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應請教專家或醫生。

H. 心理適應的精神症狀自我診斷

這是一份關於大學生精神症狀的自我診斷量表,一共有50個問題,請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一對每個問題做是或否的回答。為了保證測驗的准確性,請你認真作答。
1.每當考試或被提問時,是否會緊張得出汗?
2.看見不熟悉的人是否會手足無措?
3.看見不熟悉的人是否會使工作不能進行下去?
4.緊張時,頭腦是否會不清醒?
5.心理緊張時是否會出差錯?
6.是否經常把別人交辦的事情搞錯?
7.是否會無緣無故地掛念不熟悉的人?
8.沒有熟人在身邊是否會感到恐懼不安?
9.是否經常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
10.是否總希望有人和自己閑談?
11.是否被人認為不機靈?
12.在別人家裡吃飯,是否會感到別扭和不愉快?
13.和別人會面,是否會有孤獨感?
14.是否會因不愉快的事情纏身,一直憂憂鬱郁,解脫不開?
15.是否經常想哭泣?
16.是否因處境艱難而沮喪氣餒?
17.是否感到厭世?
18.是否有生不如死之感?
19.是否總是愁眉不展?
20.家庭中是否有愁眉不展的人?
21.遇事是否會無所適從?
22.別人是否認為你有神經質?
23.是否有神經官能症?
24.家庭成員中是否有嚴重精神病患者?
25.是否因患病進過精神病醫院?
26.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進過精神病醫院?
27.是否神經過敏?
28.家庭成員中有沒有神經過敏的人?
29.感情是否容易沖動?
30.一受到別人的批評,是否就會心慌意亂?
31.是否被人認為是個好挑剔的人?
32.是否總是會被別人誤解?
33.是否一點也不能寬容他人,甚至連自己的朋友也是這樣?
34.是否會一門心思想某件事或做某件事,而不聽從別人的勸告?
35.脾氣是否暴躁、焦急?
36.做任何事情是否都是鬆鬆垮垮、沒有條理?
37.是否稍有冒犯就會火冒三丈?
38.是否被人批評就會暴跳如雷?
39.是否稍不如意就會怒氣沖沖?
40.是否別人請求幫助就會感到不耐煩?
41.是否會怒發沖冠?
42.是否身體會經常發抖?
43.是否經常會感到坐立不安,情緒緊張?
44.是否因突然的聲響會突然跳起來,全身發抖?
45.別人做錯了事,自己是否也會感到不安?
46.半夜裡是否經常聽到聲響?
47.是否經常有惡夢?
48.是否經常有恐怖的景象浮現在眼前?
49.是否經常發生膽怯和害怕?
50.是否突然間會出冷汗?
結果解釋:
凡是答是的記1分。得分在25分以上的人,可能有某種精神症狀,最好去拜訪心理學專家。
註:本測驗的結果僅供參考。

I. 大學生自我診斷怎麼寫

思維嚴密,有來強烈的求知慾,熱愛生源活,積極進取,富有創新精神。嚴於律己,關心同學,與同學和睦相處,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勞動積極且肯干,遵守紀律,為人熱情,性格開朗,能積極聽取並採納老師與同學所提出的意見,不斷的完善自我。並能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師生關系方面,尊敬師長,面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與煩惱,常與老師談心交流。能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進行體育鍛煉,磨礪意志品質,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全面發展。該生珍惜每次鍛煉的機會,與不同的人相處,讓自己近距離地接觸社會,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熱點內容
復旦大學金立教授 發布:2025-09-14 17:10:07 瀏覽:708
網路電視耶魯大學教授授課 發布:2025-09-14 16:58:37 瀏覽:888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 發布:2025-09-14 16:49:57 瀏覽:391
山西省附屬人民醫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9-14 16:38:12 瀏覽:448
江西理工大學老師 發布:2025-09-14 16:24:25 瀏覽:941
長安大學2015考研群 發布:2025-09-14 16:24:10 瀏覽:269
大學生何成慧的孩子 發布:2025-09-14 16:15:09 瀏覽:481
當前大學生的現狀 發布:2025-09-14 16:13:31 瀏覽:755
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哪個好 發布:2025-09-14 16:10:23 瀏覽:516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 發布:2025-09-14 16:07:59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