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博士後
❶ 上海科技大學院所專業、科研平台以及醫科教融合的「上海科技大學未來醫學中心」
上海科技大學,作為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和建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於2013年9月30日正式成立。學校位於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是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多個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大科學設施緊密相連,旨在成為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校園佔地面積約900畝,總建築面積約為70萬平方米。
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教育資源、科研設施、技術平台相互開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享平台包括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上海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上海材料與製造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上海科技大學大型儀器設備(設施)共享平台、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等。
學校深度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擔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打造國之重器。已完成驗收並面向全球用戶開放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項目暨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以及正在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計劃於2025年完工。學校建有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為依託單位之一)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
上海科技大學未來醫學中心正在建設中,包含一家研究型醫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和醫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已正式掛牌,隸屬於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委託上海科技大學建設和管理,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中心將按照三級綜合醫院進行規劃建設,初期設500張床位,其中200張為核定床位,300張為研究型床位。中心一期建設工程於2022年9月30日正式開工,預計於2025年底竣工,2026年試運營。
上海科技大學下設6個學院、3個書院、5個校級研究院所,以及眾多研究生院、未來醫學中心(籌)、附屬研究型醫院、未來科學中心(籌)、附屬學校、附屬幼兒園等。學校擁有「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本科專業12個。
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官網介紹,經過全球一流設計公司B+H的國際方案征選,設計團隊採用了「前場後區」的手法,旨在高效利用空間功能,同時創造一個「醫院中的公園,公園中的醫院」的優美空間環境。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一期為研究型醫院,總床位數500床,二期為醫學院區域,總建築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三期為擴建500床規模的研究型醫院。設計打破醫療設計常規,將研究實驗室、醫學院和臨床空間高效連接,促進醫療、科研和教育的有機融合。
上海臨床研究中心與多家市級醫院開展廣泛合作,推動臨床研究與成果轉化,依託上海科技大學優勢國際資源,對標國際先進臨床研究模式,打造世界水平的開放型臨床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平台。中心平台包括整合診斷中心實驗室、多尺度成像中心、葯物研發中心、抗感染技術中心等,共享平台涵蓋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平台、免疫化學研究所平台、iHuman研究所平台等。
❷ 原"上海科技大學"的問題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是國家「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現任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教授,黨委書記是於信匯教授、常務副校長是周哲瑋教授。
上海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 , 現設有 22 個學院、 1 個校管系和 1 個體育教學部;設有 67 個學士學位專業、 131 個碩士學位學科點、 14 個工程碩士領域、 35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 5 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還有 12 個自增列二級學科博士點、 9 個博士後流動站和 1 個 MBA 授權點;擁有教育部重點學科 2 個、上海市優勢學科 4 個、上海市特色學科 5 個;擁有 1 個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1 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上海大學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科研人員 2500 人,其中教授 400 餘人,副教授近 800 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11 人,博士生導師 200 多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13 人 ,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300 余名。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 2003 年 10 月,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現有全日制學生 39000 餘人,其中本科生 26000 餘人;研究生 6000 餘人,高職生 7000 餘人。另外,還有夜大學學生 10000 餘人。
上海大學科研實力在全國高校中處於先進水平。現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還有各種研究所、研究中心 100 多個。學校近五年,科研經費一直位於全國高校前 20 位,國際三大檢索( SCI 、 EI 、 ISTP )收錄的學術論文數一直位於全國高校 30 位左右。
❸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怎麼樣
物質學院與生命學院類似,側重於基礎科研,與醫院和公司進行成果轉化。
物質學院擁有2060研究院和大科學中心進行定向攻關,致力於大裝置和商用聚變裂變能等領域的轉化。
學院最近還擴展了高能物理理論方向和數學物理等新方向。
相較於信息學院中頻繁離職的理論和計算機科學家,物質學院的實驗室資產較高,建設不易,離職率相對較低,四青人才離職率極低,即便高待遇也無法留住。
學院青年人才比例高,現有35位青年人才獲得四青帽子,去年新增六個四青,今年至少三位獲得QQ稱號,比例超過國內頂級高校。
學院沒有帽子的青年人才也非常出色,很多是國內唯一懂某方向的專業人才,或該領域頂尖專家。
雙一流建設為學院提供了充足資金,用於招聘更好的博士後,教學投入佔45%,tenured後的教授致力於打造精品課程。
學院設有專門負責轉化的實驗室,按照大千人的規格運作。
楊培東院長時期,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品味,拒絕了部分媒體報道過的NS一作者和頂級院士子女的教職申請,這種氛圍在國內極為罕見。
學院正在爭取牛津院長全職回歸,並在陸院長的推動下,發起了PRL論文,同時有李儒新院士和張富春教授的深度參與,劉志院長在人才帽子建設方面作出努力,物理方向未來有望獲得國家級榮譽。
當前主要挑戰在於吸引高質量研究生,學院招人面臨困難,情況逐年加劇。
整體而言,物質學院的科研水平、師資力量、學術氛圍和大科學工程均與復交等頂尖大學不相上下,部分四青人才甚至有能力邀請頂尖學術期刊副主編進行報告。
對物質科學有興趣、希望成為專業人才的朋友們,不妨考慮物質學院,學院全職教師團隊在同齡人中排名上海乃至全國前列,是上海物質科學方向的頂級師資隊伍。
學院內相當數量的教師曾收到復交的邀請,足以體現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❹ 上海科技大學是211院校嗎
上海科技大學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全國共有115所211大學,39所985大學,其中上海有10所211大學,4所985大學,而且教育部門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學申報。
學術科研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以理工科為主,設有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業與管理學院、創意與藝術學院等5個學院,以及人文科學研究院,實行大學院制,學院下不設系。另設有免疫化學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數學科學研究所等3個研究所,以及SHINE項目。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揭曉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團隊的「揭示抗結核新葯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葯的發現」研究項目入選;1月15日,該研究項目入選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國際交流
截至2017年9月,上海科技大學與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牛津大學、德雷塞爾大學等多所國際大學在教師培養、課程共享、雙學位和學生交換、學術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務實合作。與此同時,學校已與博通公司(全球最大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之一)達成協議合作開展「無線城市」項目,安進公司(全球最大抗體葯物公司之一)已在校園內建立安進亞洲研發中心。與博通公司(全球最大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之一)達成協議合作開展「無線城市」項目,並成立物聯網聯合創新中心。
❺ 有同學了解上海科技大學嗎考研想報考。求解!
其實,從中國科技大學的沒落可以看出地域的重要性,中科院都集中在上海,北京,中科大卻一直留在安徽,讓中科院的老師們怎麼去培養中科大的學生,所以中科大沒落是必然的。再看國科大,信誓旦旦地說要整合所有中科院的資源,企圖讓上海的中科院的研一學生到北京上一年課。虧他們想得出來,這樣的話,上海中科院的老師怎麼可能同意,這會浪費幾乎一年的做實驗的時間啊!所以,大家認為,或許國科大應該考慮在上海建一個分校。這時,在老江的斡旋下,上科大橫空出世了,上海市決定,分校就免了,上海中科院想整合資源就組建上科大吧。
或許你會問北京中科院數量是上海中科院數量的4倍多,上科大應該比不上國科大。確實,剛開始,上科大肯定沒法和國科大比。但上科大的優勢是沒有包袱,沒有那麼多已經缺乏生產力的院士要養,可以把錢集中於吸引海外人才,所以上科大的國際化程度是國科大沒法比的,這也因為北京的國際化程度由於種種原因永遠沒法和上海比。再說上海,作為一個很有前景的自貿區,只有上交和復旦兩個在國際上稍有名氣的學校,必然有經費支持第三所名校,因為香港也能支持港大、港科和中文大學三所名校。那第三所學校是哪個呢?砸錢給同濟,華東理工?不合適,那些百年老店裡包袱太多,還不如培植新學校,就像當初香港培植港科,使港科只用20的時間發展成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