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擇業ppt
① 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ppt
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正值季春時節,五月的校園,在湛藍悠遠的藍天的覆蓋下,在湖水碧波的映襯下,在花香柳葉的點綴下,顯得那麼有生氣,那麼朝氣蓬勃。然而,這么生機盎然的氣氛卻又有另外一個令人傷感的代名詞——畢業。畢業,就意味著大學生不在屬於書聲琅琅的校園,畢業生們已經進入大人生旅途的下一站地。隨之而來的,就是找工作的一系列問題。面對社會就業壓力如此沉重的現狀,大學生們應該而且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加順利的從校園過渡到社會,從而更好的為社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認為,大學生就業應該樹立一下幾種觀念:
首先,大學生們必須改變「非好工作不幹」的錯誤觀念。俗話說的好,360行行行出狀元,作為剛剛脫離校園的、沒有實際工作經歷的社會新人,大學生應該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並且多多積累工作經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在社會這個大學堂里,大學生們還要學習更多的實踐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都加上「有工作經驗者優先」的條件,因此,大學生必須重視經驗的累積,讓自己在經驗中提高職業技術和職業修養。
其次,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很多大學生就業時特別強調要專業對口,認為如果離開了自己所學的專業而選擇其他行業,那樣不但白白浪費了大學的時間,而且荒廢了自己四年所學的專業課程。顯然,這種觀點是存在偏見的,也是片面的。我們國家現在正處於全面發展時期,服務業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經濟增長方式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國家所需要的正是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大學生正應該趁此機會培養自己其他方面所欠缺的專業知識,讓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齊頭並進。
第三,要樹立積極主動、努力奮斗的就業觀念。就業、求職是實現人生理想,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重要途徑,它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地「求」和用人單位的「需」相匹配來實現的,因此要發揮畢業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懶、更不能依賴。此外,大學畢業是人生事業歷程的開始,在人生的歷程中,沒有從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人們選擇的職業有所不同,但是唯有用汗水澆灌,才能獲得豐碩的成果和充實的人生。
第四,樹立「適合」的就業觀念。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是現代大學生擇業的一個重要原則。大家普遍認識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也就是說最適合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能力。要適當確定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攀比、盲目跟風。我們提倡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的時候要把眼前利益和長遠的發展結合起來,真正找到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既被社會需要又有利於自己長遠發展的崗位。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有利於大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有利於大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有利於大學生正確認識市場需求,有利於大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工作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促進社會發展。
②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ppt
大學生就業難是目前我國社會當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那麼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大學生應該怎樣根據社會需求更好地提升自己呢?下面,高三網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篇《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就業難
1政府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首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與我國當前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密不可分。大部分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不過硬,據部分高校的追蹤調查,兩年之內能適應工作的畢業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畢業生不能適應工作或者因為社會關系,不能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這些都與高校的用人機制和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有關。目前大多數高校人事缺乏靈活性、流動性和主動性,學校需要的人才進不來,別的學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學校追逐熱門專業,師資、教材沒有能力應付,畢業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暢通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渠道。採取鼓勵性政策,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祖國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創業。
二是強化服務培訓,挖掘更多適合畢業生特點的就業崗位。要結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知識結構和就業意願的崗位。同時要加強就業需求預測,引導高校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此外要將公共就業服務延伸到校園,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就業見習,幫助大學生更好適應社會需要。大學生就業難是當前社會的一個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增大學生數量與新增就業崗位不匹配。每年都有畢業生且數量極多,社會一時間消化不了,容易出現供大於求局面。 2、大學生就業意向與社會就業需求存在空間不對等。更多大學生希望在東部地區或大城市就業,但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往往是中西部落後地區和小城鎮、鄉村。 3、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不科學。一方面,全國的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多雷同而少互補,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