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健康觀的認識
❶ 如何看待當代大學生的健康觀和健康情況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現在,我們對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含義有了一些認識。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呢?一言以蔽之,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載體,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條件和保證。人是由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各生理系統協調活動的有機體,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益於身體健康;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樣,生理機能的異常狀態也會導致心理的變化。我們討論的是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所以我們暫且來看一看它們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冠心病和A型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醫學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把人的行為類型分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沒耐性,爭強好勝,易激動,行動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B型的人則剛好相反,悠閑自得,不好爭強。結果表明,在排除了食物、年齡、吸煙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A型組的冠心病發病率明顯高於B型組,而且容易復發,死亡率也大大高於B型組。原發性高血壓則主要與情緒狀態和人格特點有密切關系。長時間的焦慮、緊張、恐懼、憤怒、敵意和抑鬱都能導致血壓升高,其中與高血壓症關系最密切的是焦慮、憤怒和敵意等情緒狀態。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者認為,高血壓病人大多有容易焦慮、易於激動、行為帶有沖動性、求全責備、刻板主觀等性格特點。現在西方學者也有人認為,原發性高血壓症的病人具有與冠心病病人類似的性格特點,如有雄心、好高騖遠、好活動、樂於競爭、為取得工作成績而常常感到壓力等。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飲食無規律、遺傳因素等,但不良情緒起了重要作用。有人發現,該種病人一般表現為不好交往,行為上總是因循守舊,被動,順從,依賴性強,缺乏創造性,情緒不穩定,而且過分關注自己。偏頭痛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慢性頭痛病,這種病人的人格特徵一般表現為敏感多疑,固執己見,謹小慎微,很容易煩惱,習慣於把憤怒、敵意或怨恨壓抑在心裡。臨床醫學實踐發現,近五十年來人類十大死因的前三位不知不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其比例分別占死亡人數的22.56%、21.13%、21.11%,主要原因是:心理壓力大,不良情緒體驗多,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中,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生理功能而產生障礙。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發病率仍在不斷上升,已成為人類生命的大敵。在探索癌症病因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經常產生較強烈的不良情緒,如焦慮、憤怒、憂愁、悲傷等,並過度地壓抑這些不良情緒,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發現,癌症有自愈現象。癌症之所以會自愈,是因為病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強所致。免疫力的增強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逐漸由正常細胞取代癌細胞,或者造成癌細胞無法適應的狀態,使癌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免疫力的增強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抑鬱消沉的人,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會使免疫力顯著下降,從而促使癌症日趨惡化;而樂觀的人則會通過相同的途徑使免疫力提高,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使癌症自愈。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精神全面崩潰,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樣疾病,卻可以笑對病魔,不僅堅強地活下去,而且還能繼續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主要原因!古人雲:喜傷心,悲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也就是說,喜、怒、哀、樂、思、憂、恐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情感體驗,但如果太過於強烈,都會傷及身體。美國新奧爾良的奧施納診所曾做過統計,發現500個連續求診入院的腸胃病人中,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佔74%。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門診部統計,求診病人中因情緒緊張而致病的佔76%。美國哈佛大學一些學者用了40年時間,對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蹤調查,發現在21~46歲之間過著舒暢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歲時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時期內,得不到舒暢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歲以前死去。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了研究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枝枝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汽水」。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溶於水後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生氣時有紫色沉澱。他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氣十分鍾會耗費人體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米賽跑。生氣的生理反映十分強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時都復雜,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動不動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所以他告誡:人盡量不要生氣,母親切勿在生氣時或剛生完氣時給孩子餵奶,因為這時母體分泌的乳液是有毒的。現在,讓我們來想一想,在所有職業中,哪些職業的從業人員最容易生氣?教師肯定是其中之一。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心沖突和不安。教師除了腦力勞動強度較高之外,還要對社會、對家長、對年輕一代的成長高度負責,每天都要接觸帶有情緒色彩的活動,體驗情緒上的緊張與痛苦,由於種種原因,廣大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於恨鐵不成鋼,往往氣得七竅生煙而又無可奈何,這也許就是他們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做教師的一定要明白,我們要為黨和人民努力工作,這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個本錢,任何人都回天無力,就連自己的親人也也無能為力。所以必須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過得幸福快樂,才能健康長壽。人要想健康長壽,光靠有錢,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適是不夠的,光靠補充營養、服用葯物或體育鍛煉也是不夠的,能對健康長壽發生影響許多重要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俄羅斯的茲馬諾夫斯基經過長期研究,給我們列出了一個健康公式:分子部分是健康長壽的三要素,其中情緒穩定位居其首;分母部分是健康三殺手,其中懶惰首當其沖。要讓自己健康、快樂、幸福、長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及時調節心態,保持情緒穩定,愉快地面對學生,自覺維護心理健康。.cn/200406/ca449815.htm什麼是心理健康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情緒穩定與愉快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行為協調統一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❷ 大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怎麼寫
大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往往是偏重於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而忽略了身體健康的考量。據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身高、體重等發育水平呈增長趨勢。各項健康指標有所提高,但同時肥胖率也在提升。各種突發疾病的患病率也有很大水平提升。
在大學生中,常見的危害身心健康的習慣有很多:
1、熬夜和作息不規律。
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的雙重壓力下,很多大學生無法規律的作息。經常是沒有時間去食堂吃正餐,而是用餅干巧克力這樣的零食取代,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習慣了點外賣,接觸垃圾食品的幾率大大增加。
2、飲食不科學。
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往往並不知道怎麼吃才能吃好三餐。而且很多學生本身就有不好的飲食習慣,在進入大學之後沒有了父母的監管,飲食習慣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吃飯時間不固定,飯菜質量不達標。
❸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情緒健康。其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❹ 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健康觀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培養知識人才的基本群體。健康的基本概念中第一維最重要的是身體,其次心理, 再次是社會。而體育活動是最能增強身體的有效手段, 從中也同樣使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因此投身於體育實踐, 養成鍛煉習慣對大 學生來說顯得更為具體、實際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