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往何處去
① 90後大學生何去何從1000字論文
類似於檢討書、觀後感、作文什麼的
都需要你自己來寫
老師給你的任務不是讓你練字
是讓你通過你的寫達到深刻的目的
好好反思好好的寫,不要找別人幫你
② 90後大學生都做什麼工作,現在大學生就業非常難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多數大學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准備,而應在讀大學(甚至是讀中學的時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礎。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結合。
大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是沒目標、沒准備,全憑碰運氣,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准備不足。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決這一問題,大學生在入學前(高中時期)就應做生涯規劃,在確定所學專業前,進行自我評估→生涯評估→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路線選擇→確定目標→行動計劃與目標→執行→評估與反饋,做這樣一個流程運作,並在校期間進行不間斷的完善和補充,進而使自己與社會發展,所學知識與專業進步,自身潛力與將來職業發展能夠同頻共振。
2、「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大學生走上了社會
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的優勢群體,他們有思想、有知識,而且年輕,身體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於這些年來大學的一再擴招,導致大學生從生源的質量、培養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擁有「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學生走向社會。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不夠扎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很多畢業生對專業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還需要企業培訓來完善和提高,而企業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夠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間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
3、大學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很多畢業生的能力停留在書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決實際問題就不行。很多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拚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應付考試了。
4、大學畢業生就業心態不好是造成就業難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主要表現在: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投地,人為地造成就業難。
5、「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社會實踐證明,本、碩、博也將會連讀不利於人才的成長,發達國家對一些專業限制連讀,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允許讀研。人才市場反映,近年來研究生與本科生同時進入市場競爭,碩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開始下降,就業難也已經凸顯。
6、大學生所學知識失去了時效性或不能在企業中轉化。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干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況且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更高層次與職位的需要。我國大學生一般崗位適應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僅需2—3個月。
很多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大多數學生認為,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
7、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期間既缺少社會、校方的指導服務,更缺乏對就業、擇業的自身研討,在走向社會前,大學生應象報考大學時應對高考准備一樣拿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形成研討習慣,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類及適用性,把握自身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變化及企業產品的情況,知己知彼在充分調研分析後選擇地域、行業、企業來就業。
8、我國勞動力相對過剩會造成大學生就業難。我國每年需就業的人數達2000萬(2010年大學生63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00萬,城鎮人口和新增勞動力1000萬)。以我國每年經濟增長10%算,每一個經濟增長1%帶來80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還有近1000萬人失業。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帶來就業的壓力相對增大,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9、片面的「人才觀」帶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在我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思想還是相當嚴重,造成廣大畢業生想往大機關、大事業單位、國企、等一些好的單位擠、都想往大都市裡走。一些偏遠的、艱苦的、小的單位、行業沒有人願意去,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10、一方面是大學生有業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每一個單位、企業,他們的人員結構都是呈金字塔型,他們分別由基礎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發人才、決策者組成,越到上層,人員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學畢業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競爭性大,那就業的壓力也就相當大。我國的毛入學率已超過22%,已經實現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的教育階段,大學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如果就業觀還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棟梁之才,要在社會上謀求最好的職位,那就業也就相當困難了。
③ 90後大學生畢業如何適應社會
90後男孩小力(化名)從小成績優異,班裡排名從來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學輕松考上了一本,讀的是當下熱門的金融專業,可以說是學霸無疑了。
但就是這個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在畢業找工作時卻栽了跟頭,漂亮的簡歷為他爭取到不少面試的機會,但奇怪的是,每到這一關他就被無情地刷了下來。他又轉而去考公務員,筆試成績排名第一,可經過面試就變成了墊底。
無獨有偶,曉彤(化名)也是個優秀的女孩子,她漂亮,懂生活,有不錯的工作,也有關系較好的閨蜜,但同樣是到了30歲仍然孤身一人。她拒絕了身邊所有示好的男性,一旦有人傳達出喜歡他的意思,她甚至做出劃清界限的舉動。她也被迫去相過親,但她對此十分反感,男方找話題,詢問她的工作和個人情況,都被她認為是盤問,當商品一樣衡量。
原來,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曉彤,從小被媽媽灌輸了「不要搭理男孩子,男孩子會欺負你」,「只要用心讀書,其他都不重要」的意識,這直接導致她從小就刻意避免與男性接觸,即便她已經到了應該接觸的年齡。
專家建議:
「其實他們的表現,都是社交障礙。而究其根源,都來自成長的環境。」羅紅媛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她做情感咨詢工作已有8個年頭,她接觸過的類似案例在寧波並不少見,這些家長將孩子辛苦養大,培育成才,明明到了該「摘果子」的時候,卻不得不咽下現實帶來的苦果。「很多家長只知道要賺錢,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保障,他們最看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進入社會後,人際交往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羅紅媛認為,人從出生那一刻就誕生於關系之中,所有的心理困惑背後多數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而問題的源頭在於家庭系統內部,源於家庭特有的情緒氣氛,源於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
④ 作為90後的大學生該如何去生存,對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建議你去看看《90後大學生往何處去》這本書,相信對你的求職擇業有幫助,裡面提供的出路,破除了狹隘的專業求職觀。條條大路通羅馬,書還指出了如何走向羅馬
⑤ 90後大學生大學畢業去幹啥
看你喜歡了,其實什麼職業都可以。無論什麼職業,只要你足夠優秀大都可以有個好前途。如果你是本科,我還是建議你讀讀研究生,畢竟現在,本科生滿大街都是。
⑥ 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途徑。
大學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政策沒用,就是瞎逼逼,現在根本就不缺人,很難進,耗半年才面試,沒工資一直挺,進了工資也不高2000左右
⑦ 大學生初入職場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大學生初入職場應該保持平和心態。成也好,不成也罷。就等於給自己一次學習的機會。
⑧ 當代大學生該何去何從一個普通本科,普通大學的研究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迷茫
在當今社會學歷已經是很普遍的存在 但是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學歷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嚮往以版及追求 當代大學生權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盲目焦躁 畢業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 這個很正常但是需要自己靜下來好好想想社會只會留下有用的人 適者生存 其實就是很殘酷
⑨ 大學往何處去:一位大學生眼中的大學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大學往何處去:一位大學生眼中的大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專點擊免費下載:屬
內容預覽:
大學往何處去:一位大學生眼中的大學
按:王家曦同學是東北一所普通高校的工科大三學生,不時在網上和我討論日本文化、村上文學及教育改革等問題。這篇文章是在看了我的博文《世界大學50強:清華為何第49》之後寫給我的。其中表達的感受、見識和憂患意識令我深受感染,也發人深省。作為二十剛剛出頭的大學生,十分難能可貴。所以,在徵得家曦同意之後,將其文章掛在這里。期待網友一起關注和思考。文章題目是我加的。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的趨同化日益明顯,長期以來,「沒有特點成了中國大學的最大特點」,雖然不無調侃意味,但卻道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大學不僅和整個社會需求脫節,其自身的承載力也越發不能與大學的社會角色和公眾的價值預期相適應,您身在重點院校,還深為大學官僚化所苦,在我這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當中就更是行政壓倒一切,我想這種情況應當是政治權利綁架學術自由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現在我們談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