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歷史使命感調查

大學生歷史使命感調查

發布時間: 2025-04-25 08:51:20

A. 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是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繼往開來,為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大學生應當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積極參與到國家發展與進步的進程中。

為了更好地履行這一歷史使命,大學生需要多關心時事,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通過關注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大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國家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具體實踐中,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活動,深入了解社會現實,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要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大學生還應該關注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動態,積極參與討論和建議,為國家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實際行動,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不僅在於個人成長,更在於為國家、為民族貢獻智慧和力量。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勇於實踐、積極創新,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B. 如何理解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論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分類:默認欄目對於不同的時代,歷史使命感也不同,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更好的服務使自己的責任感。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平時好好學習理論,把責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 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 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大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識。
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
. 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准,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 根據責任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營造嚴格的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有了這一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的約束,必將使校園中一切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因不可避免的「責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處於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感受到責任的情感態度體驗。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任何脫離這一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都不會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感。
.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社會主導的現象、觀念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認識到社會上暫時存在的一些問題產生的條件、原因,黨和國家採取怎樣的措施來限制、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C. 當代大學生有哪些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貼一篇文章供參考

試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社會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為了塑造其所需要的人才。

我國力倡素質教育也是為了這一目的。

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型人才,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會大學生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有著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可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表現出淡化的傾向,這與社會生活要求人們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背道而馳。

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凸現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

1、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

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的理想,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

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

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

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

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

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慾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功利傾向還表現在,對將來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能力加倍學習訓練。

對不能獲得直接利益的學習則敷衍抑制。

3、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

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超出了實際水平。

另一方面,又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

一旦觸及到具體問題,又轉化成抱怨環境、無所作為的自卑意識。

這些大學生同樣是對自己所負的社會責任感激歷史使命感缺乏正確認識。

4、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繫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

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幹、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

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

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是,只強調個體,並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

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採取迴避、冷漠的態度,完全忽視了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

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准,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

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2、獨生子女的優勢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注。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優越,父母對於女的過分溺愛,使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練。

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他們意志顯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麼,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麼,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弱。

3、中國教育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而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視似嫌不足。

我們過去德育工作的失誤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沒有很好地重視德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一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歡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准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責任要求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苛求,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的。

在學生應當與可能承擔的責任中,我們習慣於以 *** 野中的主流價值取向為標准使強加於學生身上的責任理想化,卻不尊重主體性人格,全面拒斥著、阻抑著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稱之為"調皮"、"搗亂"、"不聽話"、"別出心裁"等等的行為,結果要麼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要麼是毫無責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責任要求往往導致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真空狀態。

三、高等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強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但它"首先是用來實現某一社會目的的一個社會手段,社會需要藉助這一手段保證自身的生存。

"這就是說,教育也應該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教育的這種社會責任是由教育主體對作為教育客體的學生的塑造、培養來完成的。

這就是弗洛姆所說的:"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使個人具備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起到應起的作用的資格,也就是說,把他的個人個性塑造得極為接近社會個性,使他的慾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種既有區別又相聯系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關系。

一方面,個人離不開社會,"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另一方面,社會又離不開個人,沒有個人,社會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會本身,即處於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

如果大學生正確地理解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就有利於其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發生。

其次,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

"每個社會都設法建立一個意義系統,人們通過它們來顯示自己與世界的聯系。

"可是,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多元社會里,由於經濟成分、利益主體、利益關系等的多樣化,人們(包括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社會的意義系統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人們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園面臨著被摧毀的危險。

這種情況決定了"改變精神價值觀念是使現代社會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

"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以集體主義道德為核心的道德價值導向,以便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他們能夠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

同時,高等教育對於禁止什麼、提倡什麼要有明確的態度,對於社會上出現的消極 現象應當予以揭露和反對,讓每個大學生都明白反對消極 現象是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再次,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使大學生懂得承擔社會責任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有些大學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是因為他們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對立起來,認為如果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必定會受到影響。

其實,個人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的。

沒有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即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沒有生產關系的完善,沒有精神文明的進步,就不可能有個人價值的實現。

可以這樣說,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容如何,個人利益的內容也就如何;社會整體利益發展到何種程度,個人價值也就實現到何種程度。

這就意味著,社會整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源",個人利益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流"。

個人價值要實現,唯一的途徑在於推動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在於每個人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因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大學生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就會自願地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後,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無及其強弱與高校教師有著正向的關系,如果教師在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方面率先垂範,就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否定和推卸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則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素質並不都是很高的,有的教師在強調知識的學習、才能的培養對大學生多麼有利時卻不肯定知識和才能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的教師則公然宣揚大學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會。

針對如此令人堪憂的現狀,高校首先應該著眼於教師素質的提高,使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因為"教師是社會的代理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

而且,創造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

通過教師,社會創造出想像中的人。

"只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學生來。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總之,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應該符合:1、有正常的心態、健全的人格、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

2、對人類發展,有正確的認識,並擔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3、專業的科學文化知識。

4、健康的體魄。

最後,我願意以宋代理學家張載的幾句話與大家共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幾句話概括了古往今來一切知識分子的抱負,無論是大學生還是教師都應在今後的學習中不忘先賢們的教誨,以一種偉大的胸懷去融匯人類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熱點內容
江西師范大學2017博士 發布:2025-04-30 19:44:46 瀏覽:501
富士康本科生網路專業 發布:2025-04-30 19:42:44 瀏覽:940
市場調查專業的大學 發布:2025-04-30 19:32:49 瀏覽:85
大學生英語請假條模板 發布:2025-04-30 19:27:06 瀏覽:672
武漢理工大學老師電話號碼 發布:2025-04-30 19:24:56 瀏覽:639
大學生女生宿舍 發布:2025-04-30 19:13:54 瀏覽:256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平教授 發布:2025-04-30 18:46:42 瀏覽:555
大學生不文明圖片 發布:2025-04-30 18:07:25 瀏覽:318
河南中醫葯大學李蕾副教授 發布:2025-04-30 17:32:24 瀏覽:962
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裴影教授 發布:2025-04-30 17:12:42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