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博士關傑論文
❶ 劉雲峰的學術成果
<p>. 主要論文
[1] 劉雲峰,丁衡高,董景新. 靜電懸浮微機械加速度計設計. 清華大學學報,2007,47(2):181-185
[2] 劉雲峰,董景新. 靜電力反饋微加速度計吸合失效問題研究. 清華大學學報,2006,46(5):649~652,657
[3] 劉雲峰,董景新. 微機械梳齒式加速度計結構設計的系統考慮. 2003年慣性儀表與元件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遼寧丹東:中國慣性技術學會,2003:83~91
[4] 劉雲峰,董景新,曹志錦. 關於微硅機械加速度計表頭設計的幾個問題. 測控技術,2002,21(12):7~10
[5] 劉民傑,劉雲峰,董景新,趙長德,基於MS3110電容讀取晶元的MEMS加速度計,中國慣性技術學報,V0l.18, No.2, 2010, pp236-239
[6] 李童傑,劉雲峰,董景新,劉繼奎. 微加速度計溫度特性及敏感元件自恆溫方案,清華大學學報,2010,50(7):1013~1017
[7] 李童傑,劉雲峰,董景新,范達. 力反饋式微機械加速度計剛度的自適應調整,光學精密工程, 2010,18(11): 2430~2434
[8] 劉民傑,劉雲峰,董景新,電容式微加速度計專用集成電路溫度特性研究,2010中國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CGNCC2010),2010,10,中國,上海
[9] 胡淏,董景新,劉雲峰. 萬蔡辛二極體電容檢測用於微加速度計的誤差分析. 清華大學學報,2008,48(11):1908-1910
[10] 萬蔡辛,董景新,劉雲峰. 大沖擊後力反饋微加速度計吸合失效與防止. 中國慣性技術學報,2007,15(5):615-619
[11] X. Chen, F.T. Han, Y.F. Liu. Modeling of an electrostatic micromotor based on a levitated rotor, Proceedings of MNC2007, Jan. 10-13, 2007, Sanya.
[12] 吳天准,董景新,劉雲峰,趙長德. 梳齒式微加速度計閉環系統性能的分析與優化. 儀器儀表學報,2006,27(3):285~289
[13] 李疆,董景新,劉雲峰,吳天准. 預載電壓對力平衡式微硅加速度計性能的影響[J]. 感測器技術,2004,23(8):35~37,40
</p>
❷ 求有關清華大學的優美散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寫清華的啊!
你圖書館肯定去得少,那麼多大師在清華呆過,還怕找不到有關清華得優美散文?去查查清華大師文選吧!
以下是《清華大師文選》序:
《清華大師文選》序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466&id=30230
我雖寫了不少研究老清華的文章,但並不是一個頌古懷舊之人。相反,我對新生活新事物的熱情遠勝於昔。但是,讀完此書,仍然不勝唏噓:不管今日之清華較之老清華有了多少長足的進步,「文采風流」一項確乎今不如昔。
照我看,這本書也許是受篇幅限制,也許是考慮到有些文章讀者已經耳熟能詳,故未能把眾多精彩的文章一網打盡。老清華不僅有如朱自清、聞一多、俞平伯、朱湘、曹禺、洪深、李健吾、沈從文、錢鍾書、吳組緗、林徽因這樣的一流作家、詩人;人文社會學科教授如馮友蘭、陳寅恪、王國維、梁啟超、蕭公權、黃晦聞、陳銓、張蔭麟、吳宓,幾乎人人能詩能文,個個文采斐然;就是專攻理工的如吳友訓、周培源、梁思成、楊振寧、李政道也是詩詞滿腹,出口成章。楊振寧的一篇寫鄧稼先的散文被視為「美文」的典範。老清華的整個學校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環境越艱苦(如西南聯大),文化氣息越濃。文科教授所受到的尊敬決不低於理工教授,特別是那些才華粲然的作家和詩人,他們是學生們心中的「星」。
我在1955年9月作為新生第一天走進清華的時候,當晚到荷塘、聞亭漫步,青松綠柳,惠風和暢,在滿天的星斗照耀下的荷塘小徑上,我依稀看到朱自清先生正從對面踱過來,腳步輕輕的。我恍然意識到,水木清華是詩韻的搖籃、靈感的源泉。我終於明白,曹禺的《雷雨》郁積多年,何以在清華能夠噴涌而出。當時的蔣南翔校長是位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位才華出眾的文人。清華改成理工科了,他還說,我們不僅要培養楊振寧、林家翹,也還要出曹禺。但是,這個理想落了空。由於理工科功課奇重,加上政治氣候的影響,五十年代雖然也出了幾個作家,但成就並不理想。寫小說、電影劇本的張弦是冶金系的,但只念了一年就轉到鋼鐵學院;小說家、劇作家中傑英是帶了右派帽子走出清華的。他們的成就很難說和清華有什麼關系。清華九十周年校慶時,我請學生編了一本九十年詩文集,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對貧乏。作為那個年代的學生文藝社社長,我的心裡覺得不是滋味。
改革開放後的清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氣宇軒昂。相形之下,清華園的老建築大有被吞噬之勢。這是社會的進步,清華的進步,本該如此的。不能想像一座現代大學蜷縮在小小的皇家花園里。但是,歷史的進步總要人們付出代價。去年,一批畫家應邀來清華作畫。他們大多還是願意以老清華的雕梁畫棟為對象,即使畫新的高樓建築也要平添一些古松山石之類。說他們不識新事物嗎?紫光大樓蓋得實在漂亮,但若要我寫一首詩,我卻怎麼也找不到感覺。這也許是「世紀的貧困」,不是清華自己的問題。清華在加強文科建設,但同「文采風流」沒有關系,不僅風頭最健的經管、法律、公管各院沒有關系,人文社會科學院也沒有關系,而且可能是文採的「殺手」。因為,文科正在「科學化」:譬如父母和子女的親親關系,過去說這是道德倫理問題,現在說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父母的贍養問題由此獲得科學根據,但那些贊美慈母的流芳百代的古詩文呢?好像沒有用了。
有人說,「文采風流」又能怎樣?!是的,「文采風流」既不能當飯吃,也未必能促進社會進步。如果把當今的科學院院士召集起來考考作文,未必都能得到好分數,不及格的怕也有。有誰能否認他們是當今社會的智者和大師呢?但是,想起清華前一段有個學生向熊的臉上潑硫酸,進行「科學試驗」,又覺得「文采風流」未必同「人」沒有關系。腦子里裝一點文學藝術,他會知道人的可愛、自然的可愛,未必會下得去這樣的毒手。
最近,格非教授應聘到了清華中文系。他是著名的先鋒派小說家,來了不久就對清華學生的靈氣贊不絕口。在他的鼓舞下,我請學生編了一本學生的作文集《雕刻西風的木匠》。我總是有一種不衰的樂觀和信心:希望在紀念清華100周年的時候,能編出一本《文采風流新清華》,並且出版社能高興地告訴我:賣得很好。
2002年9月於清華園
❸ 北大退檔風波引發熱議,為何相關人士全都閉口不言
北大退檔案這個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卻沒有一個相關人士站出來說話,想必其中肯定有貓膩,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兩年國家在教育發現很多漏洞,很多人都用自己的關系買大學畢業證。
我們中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漏洞,很多教育人士的腐敗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次是這個學生,真不知道下次是哪個學生,人家辛辛苦苦上了那麼多年,竟然三次退檔,我也是服啦,真的有點寒心,有些學歷,有些專業真的被那麼富家子弟給買通了,自己靠實力的都不行,希望盡快有人站出來說句公道話,還給孩子一個公平的說法!
❹ 有人知道清華四傑嗎求解答
應該是「培養物理學家的物理學家」――彭桓武 、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版楊振寧 、多才多藝的物理學大權師――王竹溪、「應用數學之父」――林家翹 4位大家
那些年我們崇拜的「清華四傑」_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307368.htm
❺ 方海的學術論文及相關文章
1.《裝飾》雜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 北京
「功能主義設計大師約里奧·庫卡波羅」1999/4(20~25頁)
「庫卡波羅邀請函平面設計」2000/2(46~48頁)
「一位著名設計師的心路」2000/5(55~56頁)
「丹麥現代傢俱」2000/5(57~59頁)
「芬蘭現代傢俱設計發展軌跡」2001/3(40~43頁,69~70頁)
「圖騰椅:一種新的視覺形態」2002/3(47~49頁)
「芬蘭設計大師伊瑪里·塔佩瓦拉」2002/3(57~59頁)
「現代傢俱設計中的中國主義:對椅子原型的研究」2002/3(61~62頁)
「眼睛·手與靈感:芬蘭現代設計大師塔比奧·威卡拉」2006/6(88~89頁)
「椅子: 藝術品.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 2006/11(56~61頁)
「創造力: 現代設計教育的靈魂」 2007/1(72~75頁)
「舒適.創意.以人為本: 芬蘭當代住宅設計」2007/3(56~63頁)
「庫卡波羅的經典設計: 從<庫卡波羅50 周年回顧展>談起」 2008/5(52~57頁)
「工具.工業設計與科技競爭力: 記芬蘭工具設計大師奧拉維·林頓」 2008/8(78~81頁)
2.《建築藝術與設計》雜志,芬蘭建築學會主辦 赫爾辛基
「艾洛·阿尼奧和他的作品」(英文)2003/2(31~39頁)
3.《建築師》雜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主辦 北京
「芬蘭建築設計競賽的啟示」2003/2(4~9頁)
「芬蘭建築的兩極:阿爾托、布隆姆斯達特及其建築學派」2005/2(44~55頁)
「芬蘭現代建築大師比爾蒂拉及其設計思想」2006/5(31~43頁)
4.《時代建築》雜志,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主辦 上海
「歐洲當代室內設計新趨勢」2003/6(20~29頁)
「凱爾莎·布隆設計事務所」2003/6(112~117頁)
「空間、材料和結構」2005/2(142~149頁)
「建築質量與建築師的投入」2005/3(62~67頁)
5.《華中建築》雜志,中南建築設計院主辦 武漢
「北極圈內的建築傑作:建築大師帕拉斯瑪對傳統民居的詮釋」2004/6(21~28頁)
「深圳傢俱設計研究院:一座生態建築設計的嘗試」2005/1(57~63頁)
「深圳市振興賓館商業綜合體」2005/2(34~36頁)
「材料、結構與空間:評拜卡·薩米寧的建築設計」2005/4(18~26頁)
「芬蘭拉合第體育中心」2005/4(26~28頁)
「芬蘭拉合第劇院」2005/4(29~33頁)
「薩米寧建築工作室」2005/5(35~37頁)
「芬蘭艾斯堡一萬達技術學院」2005/5(38~40頁)
「芬蘭西伯琉斯音樂學院」2005/5(41~43頁)
「芬蘭坦佩雷警察學院主樓」2005/6(45~47頁)
「芬蘭拉合第滑雪博物館」2005/6(48~49頁)
「赫爾辛基一萬達國際機場」2005/6(50~54頁)
「德國聖瑪利亞音樂廳」2006/1(41~45頁)
「武漢湖濱賓館」2006/1(46~48頁)
「東風集團總部及武漢經濟開發區行政中心」2006/1(49~54頁)
「武漢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2006/2(18~24頁)、
「建築師的工作」2006/2(25~26頁)
「人·尺度和比例:芬蘭設計大師布隆與畢達美拉斯和諧傳統」2006/8(16~23頁)
6.《百年建築》雜志,百年建築文化交流中心主辦 北京
「建築教育之於建築」NO.36(41頁)
「薩米寧建築事務所在中國」NO.43(14~17頁)
7.《室內設計與裝修》雜志,中國建築學會室內分會會刊 南京林業大學主辦 南京
「西方傢俱設計中的中國風」(上篇)1997/6(30~33頁)
「西方傢俱設計中的中國風」(下篇)1998/1(74~76頁)
「芬蘭設計大師庫卡波羅和他的設計哲學」1998/3(54~59頁)
「設計:人類的寶貴財富」1998/4(48~53頁)
「現代體系、中國傳統與設計革新」1999/4(52~57頁)
「一種不折不扣的現代設計」2000/2(70~71頁)
「建築、室內與傢俱:庫卡波羅工作室的設計」2000/3(40~45頁)
「庫卡波羅和他的夢幻空間」2000/4(42~47頁)
「西蒙·海科拉和他的設計哲學」2000/7(32~37頁)
「寓教於樂的功能空間」2000/8(68~71頁)
「赫爾辛基城市雕塑:小展亭及其它」2000/10(80~85頁)
「現代設計向何處去」(上篇)2001/2(56~61頁)
「現代設計向何處去」(中篇)2001/2(64~69頁)
「現代設計向何處去」(下篇)2001/3(68~73頁)
「芬蘭科學中心」2001/5(24~29頁)
「赫爾辛基夏日餐廳」2001/7(64~67頁)
「現代設計教育的一個樣板展示」2001/8(76~79頁)
「芬蘭駐美國大使館」2001/9(42~47頁)
「赫爾辛基麥當勞總部」2001/10(50~55頁)
「索門林那信息中心」2001/12(76~79頁)
「創新時代的職業」2002/1(54~57頁)
「芬蘭玻璃博物館」2002/2(24~29頁)
「現代設計的木材時代」2002/3(86~89頁)、
「赫爾辛基卡勒瓦拉首飾店室內設計」2004/1(24~29頁)、
「西伯琉斯紀念雕塑設計」2004/1(38~41頁)
「中國傢俱的設計、品質與未來」2004/1(54~57頁)
「建築·室內·傢俱的一體化生態設計」2004/12(26~31頁)
「設計師的選擇:第四屆阿爾托研究會及其展覽側記」2005/2(10~15頁)
「天籟的回響」2005/5(64~71頁)
「北極圈內的傑作:帕拉斯瑪對拉普蘭文化的詮釋與設計」2005/8(56~94頁)
8.《中國室內設計高峰論壇》東南大學出版社 南京2003
「現代北歐室內及傢俱設計」(32~48頁)
9.《傢俱與室內裝飾》雜志 中南林業大學主辦 長沙
「20世紀主流傢俱設計大師的設計思想及作品」2002/3至2004/5共連載二十篇
(根據方海著《20世紀西方傢俱設計流變》改寫)
「從古典漆傢俱看中國傢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上篇)2002/6(66~73頁)
「從古典漆傢俱看中國傢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下篇)2003/1(74~81頁)
「酒店設計文化縱橫談」2003/2(12~17頁)
「現代木雕與重新認識樹木」2003/3(62~66頁)
「芬蘭政府在設計方針上的重要規定」(一)2003/3(82~85頁)
「芬蘭政府在設計方針上的重要規定」(二)2003/4(28~31頁)、
「福澤全球的設計全才」2003/10(68~71頁)
「傢俱設計與光的結合」2004/10(18~19頁)
「功能、材料與人體工程學」2005/2(18~23頁)
10.《觸摸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北京
「中國傢俱的設計現狀與未來」2004/1(42~51頁)
11.《大設計》雜志 上海工業設計協會主辦 上海同濟大學
「現代傢俱設計大師約里奧·庫卡波羅」2005/6(68~75頁)
12.《城市建築》雜志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主辦 哈爾濱
「芬蘭當代建築的技術趨向與親和力」 2006/11 no. 26(20~25頁)
13. 序文與其它:
a、《新疆傳統建築藝術》張勝儀著 新疆科技出版社1999年
方海繪制該書中古建築測繪圖一百餘幅
b、《北歐現代傢俱》曾堅、朱立珊編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
方海作導讀序文「《北歐現代傢俱》讀後」(13~15頁)
c、《樂從杯傢俱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選集》孫亮、干瓏、彭亮編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2年
方海(同庫卡波羅教授共同作序)作序言並執筆
d、《中國室內建築師品牌材料手冊·辦公傢俱產品分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2007年
方海(合作:蒲儀軍)文「過去到未來:辦公建築發展簡史」(48~53頁)
方海 校 (曾堅 文) 「辦公傢俱與室內布置」 (附錄2~7頁)
方海 校 (曾堅 文) 「辦公傢俱與人體工程學」 (附錄8~13頁)
e、《赫爾辛基》(尤西·第艾寧現代城市建築攝影展)芬蘭帕沃斯出版公司
方海作序一:「建築攝影的力量」
f. 《中國新聞·兩會特刊》百年建築千年文化專輯 中國新聞社. 百年建築文化交流中心主辦 北京2007 年
方海 文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芬蘭建築的品質和文化」.
g. 《中國室內建築師品牌材料手冊·辦公傢俱與隔斷牆產品分冊》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北京 2008-2009年
方海 文 「現代辦公理念與辦公傢俱設計」(40~51頁)
h. 《傢具史》<美>萊斯利·皮娜 著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8年
方海作導讀序文 「本書讀後」(9~12頁)
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傑出校友
龐薰琹,(pángxūnqín)(1906~1985),字虞鉉,筆名鼓軒。祖籍塘橋,龐鴻文之孫。著有《薰琹隨筆》。組織「決瀾社」,舉辦「決龐薰琹龐薰琹瀾」畫展,蜚聲藝林。是我國知名畫家。他的創作,題材廣泛,態度嚴謹,獨具風格。曾深入貴州80多個苗寨,考察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創作《貴州山民圖卷》,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感人魅力。其代表作有《地之子》、《路》、 《貴州山民圖卷》 、 《瓶花》等,享有盛譽。
吳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入選「2012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經典人物」。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號它山,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壁畫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黃賓虹研究會會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院長、《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顧問等職務 。
白雪石(1915.6.12-2011.4.22),齋號何須齋,北京市人,自幼習畫,早年師從趙夢朱,後拜梁樹年為師,1937-1948年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同時參加湖社畫會和中國畫研究會;後執教於北京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後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還兼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多次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繪制巨幅國畫;多次出國舉辦畫展;他的山水畫師宗北派,旁及南派,廣采博取,兼收各類畫種之精華,具有宋畫之嚴謹,元畫之輕快,水彩畫之秀潤,版畫之純凈而具裝飾美;其中尤以桂林為題材創作的青綠山水畫最能體現和代表白雪石的繪畫風格。
丁紹光,196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外十餘所大學名譽和客座教授,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會長,美國世界美術家聯盟首任主席。
汪亓,1994年9月—1998年7月,就讀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系)。現為故宮博物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團委書記,館員。
趙農,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圖書館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常務委員。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徐放,1983年7月中央工藝美院工業美術系室內設計專業本科畢業,1986年2月中央工藝美院室內設計系研究生畢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新南威爾士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研究部環境與空間設計學科主任,教授(4級),博士生導師。院長亞太區事務助理。
李英傑,曾任:總後3540廠總工程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朝陽區工業局副局長。現任:《設計》雜志社社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總後軍需工業學院客座教授、奧加美術館和奧加飯店董事長。
劉元風,1982年1月,畢業於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設計系,現為北京服裝學院二級教授、院長。
李游宇,文革後77級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畢業生,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漢光陶瓷公司董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春華,1968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歷任北京出版社副總編輯,北京畫院副院長、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文聯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版權保護協會常務理事等。
郭春寧,1984年畢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者。
陳紹華,1982年畢業,2008年申奧標志設計者,生肖郵票設計者。
張磊,1983年畢業,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設計者。
王昱珩,在《最強大腦》的舞台上,王昱珩以4場零失誤的傲人戰績一舉成名。
(待續)
❼ 中科院的一個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數學家王貞儀(-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從事數學(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羅庚,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並盡心盡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年3月,他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制,在昆明為青年作「訪蘇三月記」的報告。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與其團聚。
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年3月,他到達,隨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並於翌年入黨。
晚年的華羅庚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奔波在建設第一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後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於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級 7-20 10:13
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
他的家庭,從曾祖父起,大都對天文、歷法和數學很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親自觀察天象,進行推算,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在漢以前,中國一般用三作為圓周率數值,即...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科學家小時候勤奮學習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國科學家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基礎教育網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創立了墨家學派,倡兼愛學說,《墨經》並非墨子一人所著,但書...
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uot;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uot;,這可視為中國古代...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❽ 施一公:如何寫作科研論文和讀文獻.doc
該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參考我此前關於提高英文寫作能力的博文: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 從小到大,我感性思維多一些,不善於讀書。85 至89 年在清華生物系讀本科期間,從未讀過任何一種英文專業期刊。我受到的與英文閱讀相關的訓練一共只有兩個。一是我在1986 年暑假期間選修的時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師開設的《生物英語》系列講座,隱隱約約記得蒲先生讓我們閱讀一些諸如DNA 雙螺旋發現之類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時間較短,暑假過後也沒有養成讀英文文章的習慣。二是《生物化學》這門課。與現在的清華生命學院形成鮮明對比,我上大學期間的所有基礎課和專業課都是採用中文教材、中文講課,只有鄭昌學老師講授的《生物化學》採用了Lehninger 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鄭老師要求我們每個學生每次課後閱讀 10-20 頁教材。我們同學大多感覺到專業英文閱讀有所提高。 1990 年4 月至7 月初,我在依阿華州Ames 小鎮的Iowa State University 度過了初到美國的前三個月,其中大部分時間在Herbert Fromm 教授的實驗室做輪轉(rotation),跟隨劉峰和董群夫妻兩人做研究(劉峰現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做教授)。當時感覺最困難的就是讀專業論文。有一次,Fromm 教授要求我在組會上講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兩天開始閱讀,第一遍花了足足六個小時,許多生詞只能依靠英漢詞典,文章中的有些關鍵內容還沒有完全讀懂,當時的感覺是JBC 的文章怎麼這么長、這么難懂?!真有點苦不堪言。為了能給Fromm 教授和師兄師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幾個小時讀第二遍,還做了總結。第三天我在組會上的表現總算沒有給清華丟臉。但是,前前後後,真搞不清楚自己為了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90 年7 月我轉學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後,與本科來自北大的虞一華同在IPMB program。虞一華大我一歲,來巴爾地摩之前已經在夏威夷大學讀了一年的研究生,對於科研論文的閱讀比我強多了。他常常在IPMB 的辦公室里拿著《科學》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閱讀,看得我很眼饞,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麼意思。他告訴我:他在讀很有意思的科學新聞。科學新聞能有什麼意思?虞一華給我講了好幾個故事:洛克菲勒大學校長諾貝爾獎得主David Baltimore 如何深陷泥潭、人類基因組測序如何爭辯激烈、HIV 病毒究竟是誰發現的,等等。我還真沒有想到學術期刊上會有這么多我也應該看得懂的內容!從那時起,每一期新的《科學》和《自然》一到,我也開始嘗試著閱讀裡面的新聞和研究進展介紹,這些內容往往出現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欄目,文筆平實,相對於專業的科研 論文很容易讀懂。有時,我還把讀到的科研新聞講給我的同事朋友們聽,而同事的提問和互動對我又是更好的鼓勵。除了《科學》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與《細胞》(Cell)、《生物化學期刊》(JBC)等非常專業的期刊不同,《科學》和《自然》裡面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用來做科普教育的。《科學》周刊的 「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欄目都是對重要科學論文的深入淺出的介紹,一般1-3 頁,讀起來比較通俗易懂,較易入門。讀完這些文章後,再讀原始的科學論文,感覺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體會與專家的分析比較一下,找找差距,有時甚至也能找回來一點自信! 從1998 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到現在清華大學做教授,我總是告訴自己實驗室的所有年輕人(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下面這幾點讀科研論文的體會,也希望我的學生跟我學: 1.請每位學生每周關注《科學》和《自然》。(生命科學界的學生還應該留心《細胞》)。如果時間有限,每周花一個小時讀讀這兩種周刊里的文章標題以及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科研論文的 abstract,即可!這樣做可以保證一個學生基本上能夠跟蹤本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和進展,同時開闊視野,大概知道其它領域的動態。 2.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細讀《科學》和《自然》里的新聞及科研論文。如果該科研論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來介紹,請先讀這些文章,這類導讀的文章會提煉問題,就好比是老師事先給學生講解一番論文的來龍去脈,對學生閱讀原始論文有很大幫助。 3.在讀具體的科研論文時,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線邏輯。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 都是按照這個主線邏輯展開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讀「introction」部分,然後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這條主線之後,才一字一句地去讀「results」和「discussion」。 4.當遇到一些實驗或結果分析很晦澀難懂時,不必花太多時間深究,而力求一氣把文章讀完。也許你的問題在後面的內容中自然就有解答。這與聽學術講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個細節都聽懂,留心每一個技術細節,那你聽學術講座不僅會很累,而且也許會為了深究一個小技術環節而影響了對整個講座邏輯推理及核心結論的理解。 5.對個別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領域內的科研論文,應該精讀。對與自己課題相關的每一篇論文則必須字斟句酌地讀。這些論文,不僅要完全讀懂,理解每一個實驗的細節、分析、結論,還必須聯想到這些實驗和結論對自己的課題的影響和啟發,提出自己的觀點。 6.科學論文的閱讀水平是循序漸進的。每個人開始都會很吃力,所以你有這種感覺不要氣餒。堅持很重要,你一定會漸入佳境。當你有問題時或有絕妙分析時,應該與師兄師姐或找導師討論。 7.科研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科研論文的閱讀。每一個博士生必須經過嚴格的科研論文閱讀的訓練。除了你自己的習慣性閱讀外,你應該在研究生階段選修以閱讀分析專業文獻為主的一至兩門課,在實驗室內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論文討論(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實驗室還沒有這種 討論,你們學生可以自發地組織起來。 8.前面幾條都是討論如何提高科研論文的閱讀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門,就要學會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發表的論文,哪怕是發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時刻提醒自己:該論文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可靠,實驗證據是否支持結論,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實驗,你是否可以在此論文的基礎上提出新的重要問題?等等。 天外有天,讀科研論文是一件很簡單、但也很深奧的事情。一般的學生常常滿足於讀懂、讀透一篇好的論文,優秀的學生則會舉一反三、通過查找references 縱深了解整個領域的歷史、現狀,並展望該領域未來的可能進展。 我從1990 年對學術論文一竅不通到96 年博士後期間的得心應手,還常常幫助同事分析,自以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嚴重不足,頗為羞愧。1996 年,是SMAD 蛋白發現及 TGF-b 信號轉導研究的最激動人心的一年,哈佛醫學院的Whitman 實驗室在十月份的《自然》雜志上以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一篇名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讀完之後,正好遇到TGF-b 領域的著名學者Joan Massague,我對Joan 評論說: 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 馬上回應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這件事對我觸動極大:原來大師的視野和品位遠遠在我之上。從那以後,我也開始從整個領域的發展方面來權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這件事對我今後為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審稿、自己實驗室選擇研究課題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閱讀一篇本領域內的科研論文,非常順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沒有想到或分析到的關鍵點。回想從前,感慨萬千,感謝蒲慕明、鄭昌學、虞一華、 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 Joan Massague 等一批老師和同事對我的幫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學生也能通過努力和堅持對英文科研論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 精選 已有 57273 次閱讀 2010-8-4 14:58 |個人分類:未分類|系統分類:科研筆記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是與同行交流、取得國際影響的必經之路。有些國內的科學家,實驗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惱於論文的寫作力不從心,成為國際交流的一大障礙。本文從博主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 PI 提供一個借鑒。文章最後做簡短總結。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很差,讀一篇 JBC 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心裡壓力極大。 很幸運,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時,1991 年 4 月遇到了學兄和啟蒙老師John Desjarlais。聽了我的苦惱後,John 告訴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 分鍾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作能力會得心應手)。這條建議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對新聞感興趣!於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實驗後,都會在十點左右花一小時的時間閱讀《華盛頓郵報》,主要看 A 版(新聞版)。剛開始,我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個短消息或一個長篇報道,中間還不得不經常查字典看生詞。但不知不覺間,我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1992 年老布希與柯林頓競選總統,我跟蹤新聞,常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道,有時還把剛看到的新聞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閱讀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寫作能力。看完一些新聞後,我常常產生動筆寫自己感想的沖動。92 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游泳隊取得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美國主要媒體紛紛指責這是中國運動員服用違禁葯物,但沒有任何檢測的證據,完全憑美國運動員的感覺。此事讓我很氣憤,我生平第一次給《華盛頓郵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各寫了一封信,評論報道的不公平。沒想到兩天後《巴爾的摩太陽報》居然原封不動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讀者來信」欄目,同事祝賀,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勵,我在此後三年多的日子裡,常常動筆,有些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國留學生寫信向校方爭取過中國學生的利益。有時還有意外的驚喜。95 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今天出版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上有我的評論文章!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 份報紙,果然,在 A 版的倒數第二頁,以 15x15 厘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以為不會發表的一篇抨擊吳宏達的文章。 以上是簡述我個人英文寫作提升的一段過程。但是,科研論文不同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點、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 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寫科研論文,感覺很差。好不容易寫完的文章,連我自己都不願意讀第二遍;勉強修改之後,交給了老闆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沒看我的文章,我實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 9 點,Jeremy 告訴我:今天看!11 點,我去他辦公室催,秘書攔住我,說 Jeremy 正在辦理重要事務,兩點前不得打擾。我心裡惴惴,不知Jeremy 在干什麼。下午一點半,Jeremy 急匆匆過來找我,拿了一疊紙,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這是初稿,你 看看如何,我們可以試試《科學》)我仔細一看,天啊!一共7 頁,四個多小時Jeremy 已經把文章的整體寫完了,只是缺少 Method 和 references。讓我郁悶的是,他根本沒有用我的初稿。 【其實,寫文章貴在一氣呵成。我也沿襲了Jeremy 的風格。2006 年10 月,在我們處於劣勢的激烈競爭中,有兩個課題面臨被 scoop 的危險,我曾經兩次、一晚上趕一篇文章。 10 月15 日,傍晚8 點左右開始寫、通宵,第二天早晨 10 點完成一篇按照《細胞》雜志格式的論文,包括abstract, intro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細閱讀一遍後於下午4 點半完成網上投稿。這篇文章最終發表在12 月份《自然》的子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電子版於 11 月10 日發表)。另一篇,10 月18 日,晚6 點開始寫、通宵,第二天早晨8 點完成,上午 9 點半完成投稿,最終發表在12 月15 日的《細胞》上。當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研究領域非常熟悉,對文章整體的大概思路已經深思熟慮,所有的 Figures 都事先做好了。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 天。】 從1994 年自己寫第一篇科研論文的艱難到現在寫起來得心應手、駕輕就熟,我總結出如下經驗: 1.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每天30-60 分鍾。剛開始可以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為主,逐漸轉為讀專業雜志。我會在近期專門寫一篇博客文章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強讀專業雜志能力的辦法。 2.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形成來自對實驗數據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來做圖(Figures),最後才能執筆。 3.具體寫作時,先按照思路(即 Figures)寫一個以 subheading 為主的框架,然後開始具體寫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前後句的邏輯關系、相鄰兩段的邏輯關系。寫作時,全力以赴,盡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學會照葫蘆畫瓢。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同,有些領域(包括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有它內在的寫作規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話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兩次以後,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 個英文單詞在一起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原則上就被認為抄襲(plagiarism)。 5.第一稿寫完後,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 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避免過多重復。第二稿的修改極為關鍵,再往後就不會大改了。 6.第二稿以後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整體邏輯了。投稿前,一定要 整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記住:學術期刊一般不會因為具體的語法錯誤拒絕一篇文章,但一定會因為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 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對所有的學生和博士後都會如此教導。我的第一個博士後是柴繼傑,1999 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室。繼傑當時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很差。我對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每天花半小時讀英文報紙」。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下來了!經過幾年的努力,2004 年繼傑已經能寫出不錯的grant proposal,2006 年他的第一篇獨立科研論文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隨後相繼在《自然》發表兩篇、在其它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十多篇論文。寫作能力開始成熟。 發表論文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要明白:論文只是一個載體,是為了向同行們宣告你的科研發現,是科學領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論文寫作時,一定要謹記於心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邏輯嚴謹!其實,中文和英文論文皆如此!
❾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的投稿須知
來稿要求及體例:1. 本刊要求作者學風踏實嚴謹,文風朴實清新。文章應有真知灼見,觀點明確,論證周密,論據信實。語言合乎語法,活潑生動。2. 來稿一般不要超過8000字,優秀稿件不受字數限制。稿件應是列印稿,並望提供電子文本。3. 本刊對擬採用稿件有刪改權,也可退請作者修改、補充,不同意者請投稿時說明。4. 凡向本刊投稿皆視為專投本刊,請勿一稿數投。作者請自留稿底,因人力所限,本刊概不退稿,四個月內未接到錄用通知的,可自行處理。5. 來稿務必附有英文文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作者簡介(包括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等)、通訊地址(含城市名、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郵件等。6. 引文務必註明出處,注釋一律放在文末(章節附註)。注釋格式如下:論著[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①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20-22.期刊[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② 王英傑,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國際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13-16.參考文獻的格式基本與注釋相同,序號則以數字加方括弧標注。[3]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來稿請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編輯部(100084)
❿ 郭武的科研項目及研究成果
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研究方向涉及語音識別,大語料庫語音合成、可訓練語音合成與聲紋識別方面的工作。2010年-2012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聲紋識別中的合成語音魯棒性研究」,2006年-2010年,主持863重大項目子課題「多語言語音合成關鍵技術與其產品開發」.
研究成果和獲專利情況:在NIST舉辦的2008年世界說話人識別大賽中,領導的研究小組一舉奪得綜合成績世界第一,該成果被光明日報,科學時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等100多家媒體報導。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論文,聯合指導博士研究生王爾玉獲得2010年ISCSLP 2010最佳學生論文獎,研究生劉權獲得NCMMSC2013年最佳學生論文獎,論文列表如下 :
[1]W. Guo, Zhao Zhang, Yanhua Long,Lirong Dai, N-gram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For Voice Password System, Proc. ICASSP 2010, pp. 4438-4441
[2] W. Guo, Y.H. Long, Y. J. Li, et al., Ifly System for the NIST 2008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 Proc. ICASSP 2009, Taipei.
[3]郭武, 李軼傑, 戴禮榮, 王仁華,採用非監督得分規整和因子分析的說話人確認,電子學報,2009,4
[4] 郭武, 戴禮榮, 王仁華, 簡化的信道因子估計, 清華大學學報, 2008, 48(s.1), pp.664-667.
[5] 郭武, 戴禮榮, 王仁華, 採用主成分分析的特徵映射, 自動化學報, 2008, 34(8), pp. 87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