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思政課修課說明
㈠ 大學生思政課應該學些什麼
大學思想政來治課程的改革受到了源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僅因為課程科目的減負: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而專科生只把後兩門作為必修課。
社會學家同時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1)本科生思政課修課說明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綱領性指導。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
由於意識形態領域價值多元化、現代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傳統教學方式單一守舊等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被一些教師稱為「天底下最難上的一門課」。
㈡ 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報告怎麼寫啊!跪求
我參加了校學生會組織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和民警共站馬路,為維持城市交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雖然六天的時間活動讓我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我從中鍛煉了自己,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多天的站崗,使我有了些關於城市交通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心得體會。
近年來,上海城市建設飛速發展,道路交通硬體設施明顯改善。然而,行人亂穿馬路、騎車超越停車線、騎車闖紅燈、機動車違章變道、亂停亂放等交通違章現象,也積重難返,它與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形象極不相稱。交通行為不文明現象所產生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僅今年一季度,全市因亂穿馬路等行人、非機動車的違章就造成了108人死亡。
城市交通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陳良宇同志在今年上海城市交通專題會議上指出,文明交通行為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管理部門提出,要以法治交通,加大管理力度和處罰力度,以逐步實現「三縱三橫」主幹道、33個文明示範標志區、郊區城鎮道路上違章行為基本消除,交通結點明顯緩解,交通秩序明顯改善。
創造一個良好、暢通、高效的交通環境,是廣大市民的共同心願。上海精神文明建設市民巡訪團來信希望市文明辦轉達他們的倡議:全體市民積極行動起來,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文明走路、文明行車,遵守交通法規,自覺告別陋習,積極投入到「與文明同行」活動中來,不斷提高自身交通文明素質,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盡自己一份責任。
從許多市民的來信來電中可以看出,對部分市民交通行為中存在的「行人亂穿馬路」、「自行車闖紅燈」、「地鐵和公交車輛上下車無序」、「計程車上下客亂停車」等不文明現象提出了批評。來信來電紛紛指出,這些現象的存在,加劇了交通擁堵,也損害了上海城市形象。他們呼籲迅速改變部分市民中存在的這些不文明現象。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陳良宇前不久指出,上海人要做可愛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先進文化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城市的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水平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的上海人。
共青團上海市委、市青聯的委員們,在倡導「七不」的基礎上,此次又推出了「七要」:要尊重每個人、要按規則辦事、要盡心做好每件事、要說到做到、要微笑待人、要學會勤儉生活、要時刻准備幫助別人。
如果說「七不」是一個市民的基本素質要求的話,顯而易見,「七要」將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層次和水平又進一步地提高了。委員們認為,上海是全國的上海,是個開放而且越來越國際化的城市,現代文明社會已經形成了許多規章制度和約定俗成的規則,如遵守交通規則,不隨意停車和亂穿馬路,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在自動扶梯靠右站立,在銀行、郵局要保持1米距離,不亂拋生活垃圾等等,上海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與國際接軌」。
㈢ 大學生高校為什麼要開設思政課
思政課加強高建和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重要舉措。有利於青年學生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了
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情,有利於青年學生堅定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至此,高校思政
課從主體到內容又有了新鮮元素,《意見》的出台或將為高校思政工作開辟一條新路。
㈣ 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哪些
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㈤ 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目的與要求怎麼寫
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㈥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
原因:
1、培養學生了解並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3、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
4、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
思想政治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國家在軍隊以及國家教育系統中所進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6)本科生思政課修課說明擴展閱讀:
課程性質:
思想政治課是普通高中必修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基本觀點教育;
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㈦ 大學生思政課應該學些什麼急,在線等
現在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受到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僅因為課程科目的減負: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而專科生只把後兩門作為必修課。
社會學家同時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尷尬」的大學思政課
經歷過大學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課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不歡迎,老師沒興趣。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中願意認真聽政治課的僅佔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政治課教材可讀性不強,偏重說教,不願意讀;而高校思想政治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
高校思想政治課俗稱「兩課」,即由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兩個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如果能夠從學術上講清它的來龍去脈,實際上就勾勒了一部西方思想哲學史和一部政治經濟學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非常嚴肅的主題。有評論認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往往把它庸俗化和功利化,令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偉大思想變得味同嚼蠟,不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殺了思想本身。
而思想品德教育,事實上是一種公共價值觀的教育。這對於學生走出學校後在社會中相互合作、和諧共處至關重要。在現代社會中,公民的公共價值觀顯然應該以民主、自由、人權、法制等基本理念為基礎,進行一種開放的包含質疑、討論和社會調查等內容的教學。
應該為學生成長解惑
把人們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課講成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最受學員歡迎的課程之一,是方永剛的「殺手鐧」。一堂理論課,他往往講上一兩分鍾就能把學員「抓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強調針對性,要對解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遭遇的理論問題、實際問題有幫助,學生就愛聽這門課了。如果教師講課都是照本宣科,不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怎麼能受到學生的歡迎?」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趙存生看來,方永剛能把政治理論課講得這么受歡迎,對高校思政課改革思路是個很好的啟發。每次課前調查聽課對象的構成,了解他們關心什麼、有哪些實際問題、思想上解不開的扣兒在什麼地方,就是強調針對性、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體現。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理論系教授石雲霞坦言,目前在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課上,從定義到定義、從理論到理論,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學生接受。
「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方永剛的身上突出的一點,就是始終把自己當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翻譯』,這一點特別值得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去思考、學習。」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秀華如是說。
創新是高校思政課生命線
南開大學教授李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的首席專家之一,他認為,新課程的內容不是原來課程的合並相加,而是對理論和課程體系再認識的結果。這一調整體現了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理論武裝工作的整體性要求,需要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和眼光去解讀。
據了解,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是全國最早開展思政課改革的4個試點單位之一。傳統的課堂講授,被更加靈活豐富的教學方式取代了。化學系150名新生的班級被分成了15個小組,班有課代表,組有小組長。課代表的任務是與組長們一起組織社會實踐和課外討論,而這一環節占據了總學時的36%。學生們的期末考試卷面分數只佔總成績的60%,他們在課堂內外的表現,決定了其餘的4%。
學生要利用3節課的時間從事社會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實踐環節的學習,課外討論主題,則依據授課內容,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貼近校園生活。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辯論賽、閱讀課外資料等都是教學計劃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如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緒論部分,教師們列出的課外閱讀材料就有胡錦濤總書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南開大學原秘書長黃鈺生談大學教育與南開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大學生的十五條建議」等,這些資料,都是經過教師們集體篩選的。
思政課的教師還開通了「晨鍾博客」,「刷新」了學生們對思政課教師的既有印象,增添了親和力。在這個群體博客里,已有十多位思政課教師落戶,他們以「海天一色」、「見習醫生」、「程門立雪」之類的網名,討論著嚴肅的課改課題或輕松的教學心得,讓學生訪客大開眼界。(郝駒)
㈧ 思政課為什麼是大學生的必修課
因為中學學習的思政相對大學還只是皮毛,大學學習思修課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更能認識我國國情,利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思考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