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幸福觀論文
㈠ 大學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論文
在高校創新黨建中,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及其想法,有利於促進學生幸福感的提升。本篇高校黨建論文,以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切入點,筆者認為只有讓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一、大學生幸福感在高等教育中的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現狀。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的評價和體驗,是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條件和機遇追求幸福,但他們的幸福感因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生存壓力的變化而發生了明顯改變。在回答「你對大學生活的感受」調查問卷時,35.2%的學生認為「豐富多彩,充滿希望」。24.8%的學生認為「生活平淡,內心空虛」或「生活迷茫,前景暗淡」。40.0%的學生認為「時好時壞,說不清楚」。可見其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的幸福感趨於多樣化和現實化,更加重視自我感受。二是大學生的幸福感偏低,因人生價值和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心理困擾較多。
(二)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意義。高校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幸福教育,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喜愛,同時能堅定學生對理想的追求,提升學習能力,達到學生和學校雙贏的目的。因此,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理解幸福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幸福感,積極地追求幸福,並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感知幸福、獲得幸福的能力,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高校在創新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創新黨建工作認知的欠缺。部分高校在黨建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思想認識不足,未能對創新予以相應的重視,依然墨守舊的黨建工作思路方法。高校黨組織必須始終不渝的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順應新時代新形勢,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高校教育未來發展趨勢,對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重新進行審視,並勇於對以往有效,而現在已經不適應高校發展的那部分思想觀念、組織形態、運行機製做出改變和優化。
(二)對創新黨建管理機制的欠缺。黨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在保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方面有重大的意義。在高校創新黨建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創新型黨建工作運行機制。要結合高校黨建工作的新形勢新情況,認真研究和運用先進的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高校黨建工作的先進管理理論。
三、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提升學生幸福感的措施
(一)幸福教育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學生成才塑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開展學生黨建,深化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滲透幸福教育,以德育促學生,引導學生確立明確的生活目標,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同時,幸福感教育和黨的基礎理論知識普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黨的.理論思想教育學生從膚淺、狹隘的個人需求中解放出來,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滿足多層次的社會需求,從而獲得更持久、更崇高的幸福感。如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生在為他人服務過程中能體現自我的力量,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自我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感覺。
(二)豐富黨組織活動,鍛煉幸福感知能力。就今天的多數大學生而言,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然而,許多學生不僅不能感知自己所處的幸福環境,反而產生空虛感,無聊感。在創新高校黨建工作中,應豐富黨組織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追求崇高而完善的人格,培養當代青年正確的幸福觀,在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姿態。同時通過實踐來教育學生通過對外在生活世界的認識、把握和改造,為自己贏得幸福,提升幸福感知的能力。
通過黨組織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陶冶情操,使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群眾、增長才幹、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學生在黨組織活動中承當和完成自己的角色責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認可,從而獲得成就、感恩和愉悅的心理狀態,提高學生幸福感。
(三)以學生為本開展活動,促進幸福感的提升。學生是高校黨建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對象。在創新高校黨建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提高對學生的重視程度。根據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㈡ [大學生培養正確幸福觀的對策研究]大學生幸福觀論文
【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恆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幸福觀是人們對什麼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對不幸等問題所持的態度和觀念。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正確的幸福觀有利於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快樂和痛苦,有利於大學生科學地規劃人生道路,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身的角色拓展,並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幸福所在。
【關鍵詞】大學生 幸福觀 危機 影響因素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61-02
幸福是人們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使自己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某種心理滿足的心理體驗,也是人們對生活的肯定評價。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正確的幸福觀有利於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快樂和痛苦,有利於大學生科學地規劃人生道路,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身的角色拓展,並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幸福。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觀不正確的問題,我們應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社會主義幸福觀的教育,從而使大家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幸福觀,提升同學們感知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
一 大學生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幸福觀危機
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存在著不少危機與困境。尤其是在物質充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很多大學生幸福感淡化,「無聊」、「煩躁」、「郁悶」等詞彙成為許多大學生對生活評價的主流。
1.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片面
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由於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個體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為了實現目標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種滿足的心理體驗。如果說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那麼幸福觀就是基於這種主觀體驗之上的一些最基本的看法、認識和觀點。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對於幸福和幸福觀的混淆認識,片面地把幸福等同於幸福觀,因此,正確引導當代的大學生認識和體驗痛苦,對培養同學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2.幸福觀教育方法單一
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離不開幸福觀教育。目前,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主要依託在德育中,不可否認德行即幸福,這是人們對幸福最古老的認識之一,「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導觀點,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實踐證明,構成人的幸福能力有兩個重要方面,即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因此,除了德育這個載體和途徑以外,高校也應該開辟其他途徑來對當代的大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
二 影響大學生幸福觀的因素
1.商品大潮的沖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
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在社會上有一定市場,「有錢就有一切」、「有錢就是幸福」的觀點沖擊著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重要時期的大學生。而經濟上的利益驅動機制投射到大學生身上就表現為淡化群體、強調自我、追求物質利益享受等不良現象。由此必然導致他們缺乏正確把握追求幸福的手段,因而他們的幸福目標難以實現。
2.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大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准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而這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因此,不幸福感的產生是來自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諧。
3.情感困惑
象牙塔里的愛情是許多大學生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愛情也是最脆弱的。許多大學生把戀愛動機指向「體驗愛情幸福」和「充實大學階段生活」。有調查顯示,近35%的大學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戀愛失敗導致的大學生心理變異最為突出,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三 如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的對策研究
這里所說的「正確的幸福觀」,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來的幸福觀(前提是原來的幸福觀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觀(前提是比原來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從這雙重意義上看,大學生幸福觀培養是復雜而艱巨的。大學生幸福觀培養離不開他們的生活世界,但是從社會角度看,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他們的幸福目標應當是高層次的,有人曾將幸福的生活歸結為三個不可缺的因素:有希望、有事做、能愛人。
1.加強大學生的幸福感
加強大學生幸福感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基礎。加強幸福感教育,有利於使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身心健康、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樂的人。幸福感只是幸福觀的一種表達形式。所以在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之前首先對此項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加強幸福觀教育就是要求大學生把集體幸福、他人幸福和個人幸福統一起來。應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一的,沒有整體的幸福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個人追求幸福的願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
加強家庭的和諧幸福教育的影響也是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是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搖籃。父母要善於因勢利導,與其保持心靈的溝通,建立和諧、信任的親子關系。在這些行之有效的活動中使我們懂得感恩,學會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和創造幸福,自然幸福感也會比較強烈。
2.豐富幸福觀教育內容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理體驗,但這種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與客觀世界和現實社會是分不開的。大學生應把自己的幸福觀放在整個社會和歷史的背景中去審視其正確性和合理性。
大學生幸福觀教育還應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內容,比如感動教育。感動是人之善心的一種體驗,每個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們用感動之心去體驗屬於自己的幸福。近年來,許多大學開展了感動校園人物評選,這一方面是鼓勵那些貧困的學生自立、自強,同時也是以此來讓大學生感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幸福。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自己學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逐漸加強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再如理財教育。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不幸福感越來越多地來自對物質生活的不滿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姚儉建教授表示,中國青少年理財教育應包括三個基本方面:理財價值觀的教育、理財基本知識的傳授、理財基本技能的培養,而前者更是涉及對金錢、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和價值認同。理財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無疑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
3.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認識不幸是幸福觀教育的重要環節,挫折教育也越來越成為幸福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整個社會普遍感受到,當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因此,挫折教育已迫在眉睫,同時,挫折教育也是在培養大學生一種內在的自信與樂觀。我們大都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我們生長在國家及家庭的經濟條件都空前好轉的情況下。對於一個人而言,不幸往往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礪,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圓滿中獲得最大的圓滿。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身處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卻未必是絕對不幸的,關鍵之一就在於人自身的自強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4.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使大學生樹立正確幸福觀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質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將人類創造的豐富文化財富通過各種形式的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內化為國民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我們身上相對穩定的品格的過程。諸如學校舉辦人文知識的系列講座,開展多種形式、內容多變的人文知識競賽,開展閱讀與人文教育有關的書籍活動,外出參觀人文景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實踐活動,使同學們在活動中學習並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使人文素質教育不再流於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實處。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的時間和空間,利用好櫥窗、板報、廣播電視、校報等文化宣傳設施,利用好校園的綠化、美化,使校園環境的主題充滿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優良的育人環境。
幸福感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情感和能力,所以要提升大學生的幸福觀除了需要教育更離不開我們自身素質的提高。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質條件,而是人們缺乏對幸福的認知感受,或者說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如今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問題直接會影響到正確人生觀的形成,關繫到同學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思想引領社會思想,是未來社會的潮流,大學生幸福觀代表了未來社會幸福思想發展的基本趨勢,甚至是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5
[2]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3
[3]易凌雲.論關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5)
[4]吳璇.幸福教育的價值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07(9)
[5]高兆明.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7]高兆明.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106
[8]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45~49
〔責任編輯:王以富〕
㈢ 求我的幸福觀論文
大學生幸福觀養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產生幸福觀危機無序、混亂的社會消極現象的消除;二是從使人們重新回歸正確的幸福觀。這里所說的「重新回歸正確的幸福觀」,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來的幸福觀(前提是原來的幸福觀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觀(前提是比原來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從這雙重意義上,大學生幸福觀培養是復雜而艱巨的。大學生幸福觀培養離不開他們的生活世界,從社會角度看,至少要做好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社會機制 從對大學生幸福觀危機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社會機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涉及到社會公平和長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個社會一直處在與個人利益相對立和沖突的狀態,時時處處要求個體為其作出犧牲,我們便不得不懷疑這個社會的正當性了。馬克思恩格斯把這種社會稱為「虛假的集體」。現代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之中,陣痛中的幸福觀危機的重要根源是善惡因果律的中斷與紊亂。善惡因果律的中斷,導致倫理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缺乏。現代中國倫理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惡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確幸福觀的合理性基礎。 2.確立幸福觀培養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幸福觀是建立在對人的尊重、關心、呵護以及給以人文基礎上的幸福觀,是一種滿足人的合理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生活品位,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幸福觀。「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在於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在於給每個人以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確立健康的幸福觀,獲得幸福的感受,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德育觀的重要舉措,也才能真正得到大學生的真正認同。「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對他們說來是同他們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普遍的東西一般說來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所以他們認為這種共同利益是『異己的』,是『不依賴』於他們的,也就是說,這仍舊是一種特殊的獨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們本身應該在這種分離的界限里活動。」對於個人來說,大學生對以維護這種「共同利益」的幸福理想要求的接受要以個人幸福感滿足為基礎。高校德育歸根到底是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3.實現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觀知識的教育向現實中大學生科學幸福觀培養轉變 每一種幸福觀都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它為人們提供一個關於人生行為善惡的最高標准,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為人生指明了一個奮斗目標和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域里,幸福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基礎即是人的實踐」,而「人的實踐是一種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活動……因此任何幸福的獲得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它離不開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對象的刺激或滿足。」作為倫理德性的幸福也是「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亞里多德始終堅持人的倫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性的行為實踐,必須「進行現實活動,才能得到這些德性」。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表現勇敢才能成為勇敢的。」我們要以科學幸福觀為切入點,促進大學生幸福生活方式的養成,從而使高校德育充滿新的活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