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家貧

大學生家貧

發布時間: 2025-05-20 06:08:26

❶ 家貧沒錢交學費,醫科大學生未拿到畢業證,南下流浪16年後怎樣了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倘使想正視而不敢,此外還能成什麼氣候。」——魯迅

人的一生無非是乘著自己的一艘小船不斷在大海上前行,遇到翻騰的海浪是難免的,只是要看人有沒有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勇氣。也許生來就在泥潭裡,也許遇到的困境都像是鑲滿利刃的南牆,但鼓起勇氣正視這些困難永遠是最好的辦法。不咬著牙挺過去,不會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堅強,而往往挺過去了,前路總不會一直是黑暗。

承載全家希望的大學生

廖銀超出生於重慶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家中只有一間簡陋的瓦房,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電影《我不是葯神》里有一句台詞:「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貧窮很早就如黏在骨血上的東西一樣,根深蒂固地烙在廖銀超身上,也鑲嵌在他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小的時候廖銀超看著別人家的小孩有新衣服穿,而自己只能穿著滿是補丁的破舊衣服。別人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自己只能就著鹹菜配饅頭。

昔日承載著無數希望的醫科大學生,最後竟成了流浪多年,身患重病的中年人,落得一無所有,讓人唏噓。家中瓦房的牆早已斑駁,牆上的獎狀還在,那些獎狀曾是希冀,如今看來卻諷刺不已。

我們不禁思考,學校真的就不能體察學生的困難,伸出援手嗎?如果學校當初肯伸出援手,那麼廖銀超的人生必定不會是這樣的境況。而回到廖銀超自身,我們感嘆的無非是正視人生困境的問題。痛苦各不相同,但總沒有不能跨過去的坎,鼓起勇氣去面對挫折,才能看到未來的美好。

❷ 盒飯的故事很有故事

文/墨沙墨

*此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就是巧合。

某名校大學生周某因家貧吃不起飯,又不願眼睜睜把自己餓死,於是靠偷盒飯活下去,偷的次數多了,終被發現並被刑拘。不但毀了自己的前程,也葬送了全家的希望。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邏輯鏈條中有一些不太對勁兒的地方呢?

偷竊被抓沒問題,雖然偷的是幾塊錢的盒飯,但也很值得抓。

但偷竊被刑拘是不是重了點?據說偷了十幾次,但總價值也不過幾十、幾百塊,最多一千不得了了。夠得上刑拘的資格嗎?

低案值扒竊案一般都是用教育、訓誡、賠償損失的方式處理的。難道因為是名校大學生,在懲罰上也跟著受到格外關注而提高了力度嗎?

肯定不是啊。我執法機關向以公平公正公開著稱,相信後續會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有力證據,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公開,令我等法盲茅塞頓開大開眼界,大長姿勢的。讓我們且拭目以待二待三地待下去吧。

被刑拘,按常識和現實邏輯推測,此生大概廢了,而他是家庭唯一的希望,那個家庭將因此而崩塌,是毫無懸念的吧。

上面這些環節都好理解,個別不好理解的地方,想想不理解的後果也就不敢不理解了。

最讓我疑惑的是事件的第一個環節。

我嚴重質疑貧困是導致一個名校大學生靠偷盒飯苟且度日的全部原因?

我甚至覺得貧困都算不上一個主要原因。

常識告訴我們:

中國的貧困人口還有相當規模,

貧困到衣食皆憂的人也不在少數;

貧困而偷竊的,是不在少數中的極少數;

貧困而偷盒飯的,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更多的人是去偷點別的更值錢的東西。

貧困而偷盒飯的名校大學生是極少數中的極極少數。

大學生而且是名校的,屬於社會中的高素質人群了,絕大多數應該是不喜歡偷竊的,極少數偷偷技術偷偷知識偷偷戀愛的情況也有,但專門偷盒飯的,恐怕很難找出第二個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符合邏輯和常識的可靠判斷:

貧困不會必然導致偷竊,更不會必然導致偷盒飯。

甚至可以說導致搶劫、自殺的概率都要大於偷盒飯。

那周某偷盒飯的事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貧困可以解釋的了的。

是品質問題?是法律意識太淡薄?

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甚至一邊倒地譴責周某的人品。

乍一聽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

想一想偷的是盒飯,盒飯算是維持生命最基本最簡單的生理需求了。為了維持生命而做的保命之事,能簡單地用道德來評判嗎?

如果在生命與道德之間我們不首先選擇生命的話,那我們的道德,道德嗎?

再說了,偷竊是不道德的而且是違法的,這誰不知道啊,小孩子都知道,難道一個名校大學生會不知道?

有沒有什麼不可抗拒的力量,讓一個名校大學生置道德、法律、自尊、前途、家庭而不顧,鋌而走險只為苟且保命呢?

我想是有的,想一想能想出很多來。但很多隻適合想一想,不適合說出來。

他也許有一肚子的苦和難處說不出來吧,那成了他一個人的苦難。

我無法代他訴說。

我能說的是一些基本事實:

國家的各種針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和補助,沒能阻止周某淪落到靠偷盒飯保命的地步。

多年的應試知識和名校的專業知識,沒能讓周某擁有靠知識和技能活下去的能力。

周某的親友、同學、師長們,不知什麼原因,讓周某好像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狀態。

這是為什麼呢,很反常,不是嗎?

還有一個心理事實:

此時的我很羞愧,對這樣一個陌生人的遭遇我有一種負罪感。

我譴責他的偷竊行為,但我羞愧於他遭遇的苦難。

伏爾泰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想苦難也是這樣,面對某個個體的苦難,沒有哪個人是無辜的。

我們都或多或少地有意無意地參與了苦難的製造。

❸ 辯論賽大學生扶貧和扶志哪個重要總結陳詞 我是扶志

貧困大學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不能讓一個大學生失學。但是對他們的關愛,不能僅僅局限在捐助上。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理應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捐助只能讓部分貧困大學生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對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說,真正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不是錢,而是他自己。 wenjiabao總理說過:「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對貧困大學生,不僅要扶貧,更應扶志。貧困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不僅靠自己的勞動延續求學路,還積累了社會實踐經驗,邁開獨立生存第一步。 這種情況下,如果扶貧不重視扶志,扶貧就難以達到目的,貧困大學生即使一度脫了貧還會很快返貧。因為「上邊」和「外邊」的錢和物畢竟是有限的,它僅僅能夠為貧困大學生脫貧創造一定的條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某部門幹部去給一個貧困生送慰問品時,正在搓麻的主人只是欠了一下屁股,說:「你們先坐會兒,這圈還有一把。」讓走訪的機關幹部好不尷尬。還有一位貧困生,看著送來的慰問品,不僅沒有感激的表示,反而議論說頭幾天另個單位給誰拿的東西多。不僅躺在政府懷里心安理得,還攀比扶貧物資,真是缺了脫貧的志氣。 扶志,最重要的是幫他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強戰勝貧困的勇氣,樹立靠自身努力脫貧的思想。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在扶貧時,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在物質上幫扶的同時,也要在思想上幫扶。特別是用一些脫貧致富的典型,給他們樹立榜樣引路。而且這種扶志又是長期的,要堅持不懈地去幫。而對於那些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貧困者,則要猛喝,要批評教育,或者選一些勤勞者帶一帶。總之,只有把送錢送物與扶志相結合,才能使扶貧更有效,更長效。 治窮先治愚,治愚才是根本。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各式各樣的扶貧幫扶活動,幫助貧困生改善了生產生活和學習條件僅僅是外因,而扶志才是促進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因。 我市各有關部門扶貧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扶志上,除了送錢送物,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以及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強基礎,謀發展,夯實早日脫貧致富的基礎外,別忘了扶貧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放在扶志上,要充分發揮內因的作用,即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加快智力扶貧開發工作,增強貧困生自身脫貧致富的實踐能力才是扶貧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特別是要著力搞好智力扶貧開發工作,為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作為貧困生,也應切實改變等、靠、要的思想,窮則思變,創新圖變。除了政策、資金和別人的支持幫助外,自己要埋頭苦幹,發奮圖強,艱苦創業。要內強致富能力素質搶抓發展機遇,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扶志更重要,未來靠他們自己來改變命運,人的一生,關鍵時候還是靠自己,志向高遠的人不會迷茫,生活在困苦中也同樣能樂觀開懷 魯迅曾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扶貧先扶人,扶人先扶志。」這是李先念生前的囑托。 這種現象啟示我們,精神貧乏比什麼都可怕,很多貧困生之所以貧困,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勇氣,缺乏勤勞苦乾的精神。這就需要各部門在扶貧幫困中有足夠的思想認識,扶貧必須扶志,應該把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送溫暖,更要送志氣。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鬥志。貧困生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就自然會水漲船高,他們就不會再坐著等別人送錢送物上門,而是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聰明才智脫貧致富。這樣的扶貧才是長久的扶貧,真正的扶貧。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就難以達到目的,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至於論據 全國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資助的博士生張宗友上南京大學時,覺得"自己已經23歲了,再要資助是很丟臉的事",他把社會捐助款一部分轉給家鄉,一部分留給系裡,還有一部分寄給西藏林芝地區一名家貧的小學生。每月240元的津貼只夠吃飯,他就課余當家教,當計算機房管理員,到南大出版社校對,批閱自考試卷等方式勤工儉學。3年下來,他不僅拿到了學位,而且還資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時帶的72名中學生普遍形成一種自立自強的觀念,貧困生無一失學,就連一些家境較好的同學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鍛煉。人窮志不窮,扶貧先扶志。青年時期吃必要的苦未必是件壞事。在接受捐助、申請貸款、勤工助學等多種途徑面前,貧困生選擇哪一種更有利於自己的鍛煉成長? 相信懸梁刺骨、囊螢映雪的故事大家都懂吧!成功需要什麼?~時間!扶貧可以是一些人的「東風」,也可能只是一些人平淡的一生中淡淡的一筆。更多的,它能幫助許多人更好的活著,而做好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奉獻! 他是一名孤兒,今年22歲。 他多次笑嘻嘻找到遼中縣主管民政的李素娥副縣長尋求經濟資助,最後上了每年學費8000元的自費大學。 他在大學唯一一次勤工儉學,賺到錢後為自己買了一部手機。暑假裡他沒有打工賺錢,而是選擇繼續向政府和媒體尋求資助。 面對總是笑嘻嘻的他,李副縣長顯得很無奈。「扶貧」還是「扶志」?李素娥最終選擇了後者…… 8月初,一名小夥子給今報打來電話,希望媒體幫助他解決學費問題。 他叫倪小新(化名),是一名孤兒,遼中人,現就讀於大連一所高校,每年學費8000元。他說,以前一直都是當地政府在資助他,他想繼續他的大學夢,但昂貴的學費讓他一籌莫展。 雲南有約20%的畢業生助學貸款違約,遠遠高於該省平均10.45%的貸款風險補償率。其實不只雲南,全國高校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高違約率挫傷銀行發放國家助學貸款積極性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助學貸款違約原因在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畢業生就業不穩定,收入不確定,使得相當一批獲貸學生短期內無力還貸。此外,由於個人信用監督機制不健全,部分收入狀況良好的畢業生也不願還貸。近幾年,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渠道增加了,國家對貧困學生的幫扶力度加大了,但是國家助學貸款一直是高校助困幫貧的最主要而穩定的渠道。現在,畢業生的信用危機導致了助學貸款發放難,2005學年雲南約有8000萬元貸款未按期發放,這意味著雲南省約兩萬名貧困生不能及時得到資助。 貧困大學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不能讓一個大學生失學。但是對他們的關愛,不能僅僅局限在捐助上。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理應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什麼2005年洪戰輝會感動中國,就是因為在貧困的生活中,在艱難的求學路上,洪戰輝靠自立自強撐持著家,盡著當哥哥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十萬計的中國留學生,他們中除了極少數有親屬資助外,大多數經濟上都十分拮據,他們靠打工掙學費以及維持完成學業的生活費用挺了過來,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自立。捐助只能讓部分貧困大學生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對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說,真正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不是錢,而是他自己。 對貧困大學生,不僅要扶貧,更應扶志。教育應該走出高分低能的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應該創造條件,從自立、自強方面引導貧困大學生獨立完成學業。像天津大學與青島啤酒公司、天星廣告公司等多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由企業出資在天大設立崗位,先後為貧困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學崗位1000多個。貧困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不僅靠自己的勞動延續求學路,還積累了社會實踐經驗,邁開獨立生存第一步。 某地領導向一戶貧困家庭贈送了10對從德國引進的優質長毛兔,目的是想讓這戶貧困家庭通過飼養、繁殖長毛兔,出售優質兔毛和仔兔脫貧致富。不料事隔半年,當這位領導再次走訪這個貧困家庭時,那位戶主竟笑著說:謝謝領導的關心,10對兔子我們都已吃完,味道確實好極了。弄得那位領導啼笑皆非,痛心不已。 開學伊始,為幫助困難學生入學,許多高校紛紛開通「綠色通道」,先辦理入學手續,解決食宿,再通過「獎、貸、補、助、減」予以幫助,徹底解除貧困生的後顧之憂。筆者以為,除了這些必要的經濟資助以外,還應幫扶貧困生樹立自強自立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幫困」顯得更為重要。 由於經濟壓力大、日常生活拮據等原因,一些貧困生在心底潛意識地構築了「保護牆」,更甚者會在心理上走上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視學校的物資資助為一種同情與憐憫,感到自尊心嚴重受挫。他們不願參加同學的聚會活動,不願與人交流,性格越變越孤僻,進而不願接受學校的資助。另一個極端是,個別貧困生在接受幫扶的過程中,認為資助款來得容易,不知道珍惜,花錢大手大腳,漸漸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 這就給高校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到底該怎樣幫扶貧困生?是幫助他們解決暫時的生活困難,還是鼓勵他們自力更生擺脫困境? 從貧困生的長遠和未來考慮,要想真正使其擺脫貧困,高校在開展物資資助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開展精神扶貧。高校應該從新生入校開始著手,加強與貧困生聯系溝通,逐步改變其心理及生活狀態。學校不妨開設心理熱線或心理講座,鼓勵他們放下心理包袱,培養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正視現實,刻苦勵志;多為他們開展一些人際交往技巧、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教會他們為人處世和自力更生的本領;積極為其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他們融入新的環境,在渡過難關的同時,增強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真正的強者,更好地投身社會,服務社會。 不過謹防對手說 扶貧當然要比扶志重要。原因很簡單:你連飯一天都吃不上,你會思考自己因該如何樹立信心嗎?物質無論在那個角度都是基礎,連肚子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有時間去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的。 另外,要記得去查一下貧困的概念,從概念入手,駁倒對方! 小心別用缺失性比較 我們承認扶貧的重要,但是不管怎麼說,記得扶志更重要就行了 最後 我們贏了, 希望你們也能贏

熱點內容
劉士國復旦大學教授 發布:2025-05-20 10:48:14 瀏覽:484
揚州大學大學古風老師編寫過的書 發布:2025-05-20 10:27:45 瀏覽:431
蒙特利爾大學教授 發布:2025-05-20 10:27:44 瀏覽:550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發布:2025-05-20 10:20:41 瀏覽:723
大學生租房熱 發布:2025-05-20 10:11:35 瀏覽:241
廣東二本大學錄取查詢時間 發布:2025-05-20 10:09:31 瀏覽:874
大學宿捨出現的矛盾 發布:2025-05-20 10:06:00 瀏覽:200
北京大學博士不脫產 發布:2025-05-20 10:02:09 瀏覽:771
美國國防大學校長1998年 發布:2025-05-20 10:01:58 瀏覽:776
湘潭大學有平面設計研究生 發布:2025-05-20 09:35:08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