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大學生就業
㈠ 當前大學生就業反應了馬原什麼原理
當前大學生就業反應了馬原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主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和本質特徵,闡述了物質世界的本質規律。全書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物質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社會結構,社會發展規律與歷史主體,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及其發展,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等。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論的總結和學習,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律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本書適用於本科院校、高職高專和成人高校。
㈡ 談談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和弘揚馬克思主義
具體而言,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自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我們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強大思想武器。
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和支流,才能看清復雜社會現象的本質和方向。
第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們要加強理想信念學習,深刻認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當代中國進步發展的深遠意義。
自覺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將這一共同理想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並為之堅定奮斗。
第三,學習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方面,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虛心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長處。另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尊嚴。
第四,要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我們道德實踐的標准,引導我們明辨是非、榮辱、善惡、美醜。
榮辱觀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懂得榮辱、分辨善惡、美醜,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要自覺遵守「愛國法治、文明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倫理道德。
(2)馬克思主義與大學生就業擴展閱讀:
1、大學生應該把愛國主義放在心中,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不僅是對自己祖國的同胞有強烈的認同感,而且是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
2、必須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愛國不應該是感情用事,而是要從大局出發,理性地行動。
3、樹立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相信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我們的祖國能夠以自尊、自信和自強自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緊密相連。
4、我們要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作風,艱苦奮斗、腳踏實地,在積累上尋求突破。
5、我們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深入現實,深入群眾,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提出真知灼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最重要的總是把祖國、人民,基地自己在中國,去看看世界,堅持從需要促進國家的發展,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不斷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的奉獻祖國,熱愛人民。
㈢ 請列舉一個或者兩個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用馬克思主義視角看待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全國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突出的經濟問題,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難點,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業不足的困擾。在我國,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引起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展開和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特點問題和經濟理論研究中的難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對知識經濟發展條件下就業理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如今,社會經濟條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關於就業方面的理論體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目前在知識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確地把握馬克思的有關經濟理論,並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創新就業理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有所不同,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開始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數量幾乎都是供過於求,大學生畢業後,幾乎都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針對這一現狀,我國現階段就業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加速戶籍改革以實現要素充分流動;二是大力發展教育以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本素質;三是強化市場就業保障以降低勞動力失業風險。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系和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事物是普遍聯系,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新事物的發展是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必然會戰勝舊事物,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把握這一規律對於我們再現代化進程中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階段;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我們應該以聯系的觀點看分析為何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聯系是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
從大學生教育方面來看,高校普遍擴大招生,擴招後優質辦學資源被快速稀釋。各校的辦學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養模式的僵化,學校責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養的質量、結構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過快的教育規模擴張速度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這也是大學生在社會上競爭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從大學生本身來說,大學生本身的就業觀念出現錯誤,一大部分認為,大學生的工作應該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資、待遇還要好才符合他們的學歷,他們把自己的學歷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門檻,不願意去從事那些本身是勞力的工作。
(二)聯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的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從社會的大背景來分析,這幾年來雪災、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貸危機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織發生,這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並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著緊張、急劇的局面。現在我國是處於經濟的轉型期間,農村富餘勞動力以及市場競爭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加上,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更是沖擊著整個市場的容納能力。接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的發展部充分,相當限制了就業的機會。
以上的原因可以說是分別體現了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其次,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其實,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的話,會發現:這是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為自己在當今的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創新的一條出路,我們可以長久觀察發現,大學生做的這些工作並不只是單純的一份生計,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發展了一家一家的連鎖,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用馬克思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會發現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因素。由聯系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是由時代的客觀性以及影響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發展觀點的指導下,大學生就業困難另闢蹊徑更是具有對社會的發展的創新。因此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從聯系、發展的層次出發。
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是在永恆發展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們的現實問題,但是,不會永遠是社會問題。
(救下佛大噶師妹師弟,哈哈)
㈣ 如何從馬克思角度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統分轉化為雙向選擇、 自主擇業。由此,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了社會熱點。本文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入手,指出如何正確看待當今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
眾所周知,自1999年教育部開始實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校招生數量增多。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 2011年達到758萬。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進一步顯現。而當今的市場也越來越開放,比起30多年前的市場,開放的程度至少高出上百倍。那麼,在此背景下,該如何分析和對待大學生就業這一現實的社會問題呢?
第一,我們試以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聯系具有客觀性。談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不可能不聯繫到大學生的教育方面。近年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進入大學的機會,高校普遍擴招,但由於相關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凸顯了高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同時,擴張教育規模過程中,生源質量把關不嚴,教學力量的提高滯後於學生數量的增長,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高校學生素質的下滑又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二)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個世界都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從經濟發展這一影響就業的根本性因素看,我國經濟態勢雖然保持了持續穩定,但從國際大背景來分析,金融危機等事件總是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當前的就業構成了不利的影響。大學生又是屬於對就業有著有限選擇的高層次的勞動力,因此,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大學生一定時期的總體需求狀況、對大學生整體就業狀況有無明顯改觀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第二,我們試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
事物都是永恆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同理對待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我們會發現,2002 年前,我國還一直實行大學生分配製,即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年國家對大學生的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從而也使原有的制度無法適應了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當大學生分配製度已不再適應高等教育招生量和大學生畢業量急劇增加的現實時,當國家分配製與現實大學生畢業人數激增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客觀上就對改革國家現有體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於是從2002 年起國家開始了教育改革,規定不再實行大學生畢業分配製,從此也就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體制。國家進行教育改革,不再對大學生包分配,這對廣大大學生來說,雖不得不為自己的就業問題多一份考慮,但從馬克思哲學原理看,用發展的眼光去衡量問題,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你就會發現社會總是在進步,新的制度之所以能替代舊的制度,必有其優越性:在國家包分配以前,大學的招生量是很有限的,我們稱那時的高等教育為精英教育。但是自教育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招生數量可謂直線上升,年年擴招,大大增加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對國家發展各方面的人才,培養新世紀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提供了一個廣闊有利的平台,無疑更加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因為,我國最終要發展成為一個物質與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發達國家,而精神文明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這一手段來實現。所以,國家取消分配製應該更有利於提高全體國民素質,更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因此,我們只有運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辯證的去看待問題,用發展的視角去觀察社會才能做出正確而全面的判斷。根據馬克思哲學和唯物辯證法以及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則,我們還不難看到,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在大學生就業機制轉換的過渡中,也必然存在著磨合。也就是說,大學生就業的難易都只是一個過程,經歷之後都會有新的變化。
第三,我們試從實踐的觀點來評判大學生就業問題。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實在性,並提出了實踐第一的觀點,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在實踐的基礎上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來源於實踐,而能否把正確的意識再運用到實踐中去很重要。在校大學生應該意識到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利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原理,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用實踐的觀點指導自己提高理論儲備、技能獲取、實踐創新等綜合素質。在擁有雄厚的競爭實力和足夠的實踐技能的同時,還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擇業觀,正視現實,與時俱進,轉變觀念,靈活擇業。只要這樣做,就會在社會的競爭中逐慚勝出,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第四,我們還可就矛盾的觀點來考量大學生就業問題。
首先,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的基本原理,我們說,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這個矛盾也必然會推動大學教育的改革和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從而可以推進矛盾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其次,從事物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出發,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大學生就業難不難,關鍵還是取決於大學生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就業。事實上,大學生就業期望一直過高,求職過於挑剔。就求職者的社會觀念而言,由於受我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觀念影響,這些人不是流向企業,而是向著行政事業單位集中。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數已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民營經濟的總產值已經佔到GDP的50%左右,民營經濟的稅收佔全國稅收總額的近一半,民營經濟帶動的就業已經佔到新增就業的75%以上。面對這么大的就業市場,並非誇張地說,一個大學生要找十個工作崗位都不成問題。然而大學生的就業理念卻存在著一些諸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誤區。從大學生就業的空間分布看,大學生就業大多數集中到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其中廣州、上海、北京是應屆大學生畢業生的首選,很少人願意到西部地區就業。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於月薪2000元堅決不幹。這樣就形成了大學擴招後數量急劇增加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白齡階層、管理崗位,重高層、輕基層,重東部、輕西部的不合理分布。而事實上,當前經濟增長的方式和戰略決定了對生產性人員、民營私企人員、西部大開發人員的需求持續旺盛,管理崗位、東部人員的需求則增加不多也不快,其結果就是大學生的期望值與實際情況之間矛盾突出。可見,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對的過剩,這與大學生選擇就業的觀念造成空間布局不合理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在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認為,就大學生就業問題而言,只要大學生適當轉變就業觀念,以平和的心態,主動順應市場,即以市場的發展規律,努力去適應它,而不是讓市場來適應自己,大學生就有可能領悟出其內在的規律,從而就不會覺得有多大的就業壓力,就業也就不會比從前更難。至於一些人總是幻想市場能夠順應其要求,滿足其想像的十全十美的「好職業」、以我為中心的「好工作」; 不到「就業金字塔」塔底去找工作,而偏偏擠到「金字塔」尖去找,那怎麼可以說明就業機會的減少?那隻該另當別論。
當然,針對現在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也應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需多方努力,多管齊下。主要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各級政府應把就業率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切實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一是著重發展第三產業,扶持中小企業,以發展經濟來拓展大學生就業空間。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如大學生就業法、人才保護法、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條例等,逐步把畢業生就業工作納人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三是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拓展大學生就業途徑,增加大學生就業崗位,幫助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自主擇業、創業,引導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農村及基層單位就業,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盡可能減少結構性失業。
四是為平衡國內人力資源配置,加強省與省之間甚至國際聯系,進行高層次人才輸出,同時重視實施中低層次勞務輸出。
五是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的教育,使他們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終身學習的觀念,樹立根據社會需要就業、到基層建功立業的思想。
六是進一步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而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過低的院校和專業減少或停止招生。
七是重視發展高職高專層次的高等教育,以適應國家、社會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多樣化等對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高等教育體制,調整大學專業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就業服務水平。
在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實現市場化的同時,應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將高校的招生指標與其畢業生的就業率掛起鉤來,促使高校按照市場需求確定招生人數、設置專業,自主協調大學生就業的供需關系。
高校應將教學功能排在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之前,排在第一位。應不斷加強教學軟、硬體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摒棄陳舊、趨同的政治化空洞化的專業及授課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綜合型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大學生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業。為因材施教,造就合格人才,應實行轉專業制度,或者入學第一年不分專業,待學生對專業有一定了解之後再由其作出選擇。
高校還應加強學生就業服務,積極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包括學校推薦、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尤其應大力提供網站和招聘會就業服務,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定期發布新職業需求信息。
(三 )社會應建立體系、功能完善的規范、高效的畢業生人才市場,推動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之間的信息共享。應公平對待大學生,降低大學生就業的門檻。同時,應破除限制畢業生自由流動的地方保護主義制度及非制度規定,創造沒有戶口、性別等歧視的就業環境,使得員工對社會、對企業有歸屬感。企業還應與時俱進培訓員工。
(四 )大學生應確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綜合素質。
為從容地面對就業這一人生重大課題,大學生應量身確定自己的社會坐標,將「高起點就業」觀念轉到「先就業後擇業」 、「先就業後發展」的「靈活就業」、「動態就業」觀念上來,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尋找「適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上來。
青年人思維敏捷,敢為人先,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青年時代就創造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業績。比爾•蓋茨20歲時創建了微軟公司,牛頓23歲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26歲時發表了《狹義相對論》,邁爾28歲時發現了熱力學第一定律,貝爾28歲時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電話機,愛迪生32歲時發明了電燈,萊特兄弟32歲時發明了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諾貝爾27歲時發明了炸葯。我國執行神舟七號任務的一線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因此,為實現深度就業,大學生還應在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上下功夫;應培養責任意識,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清醒地認識到,求職遇到的困難、挫折、委屈是暫時的、在所難免的,在此基礎上,變壓力為動力,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地去面對競爭,包括另謀出路,繼續深造、考研、考公務員,或者自主創業的競爭。只要我們大學畢業生能夠轉換思維,充滿自信,我們的就業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結語:從根本上講,我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症結在於計劃體制下的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結構和布局與市場化轉型時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相適應。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大學生數量太多造成了就業比以前更困難?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說,中國大學生擴招以後雖比以前是增多了,但它與我國龐大的總人口基數比並不是多了,而是仍然很稀缺。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每10 萬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3611 人,即受過大專以上教育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6%,而日本、韓國為30 % ,印度也達到16 %。中國每百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僅相當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30 %。因此,針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我們不應簡單地歸因於學生擴招,也不應武斷地認為大學生就業不如從前,而應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在於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結構、質量和就業觀念問題上,但由於其成因和表現形式的復雜性,給大學生的就業狀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