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發布時間: 2025-07-13 18:29:18

Ⅰ 當代大學生要肩負起怎樣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1、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繼往開來,為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要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我們要多關心時事,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方面的信息。我們要能夠心懷祖國,而不是僅僅紙上談兵、在文字上,在演講台上大發愛國之情,我們要付諸行動。

2、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順應人民群眾的需要。紮根基層,投身到西部,積極的到偏遠貧困地區支農等。

3、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積極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要順時代潮流而動,作時代的弄潮兒。我們

要敢於挑戰時代、挑戰自我,要以強者的姿態於世。我們更要能夠實事求是的工作和學習。少說空話,多干實事。

4、積極培養自己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投身社會經濟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5、要有全球意識,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古跡,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和諧與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們要有地球公民意識,要開闊視野,拓展心胸,拋棄一些偏見。勇於和善於自我反省,同時,悅納別人對自己實事求是的批評。

明白了大學生的重要的社會歷史地位後,我們必須認清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主要是因為:

(一)這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所要求的。大學生只有認清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才能夠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樹立高遠的人生理想,才能促進他們更快更好的成長。

(二)這是祖國和人民群眾所要求的。作為年輕一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受過現代化的教育,他們的素質如何,受到祖國和人民群眾的熱切關心。每一個希望中國的未來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們的接班人具有相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他們都希望我們大學生有上佳的表現。

(三)這是時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廣泛weit和深入的發展。各國間的以科技競爭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白熾化。而綜合國力,科公理技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生作為現代人才的主體收到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Ⅱ 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青年大學生,同樣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這是青年作為現代人所追求目標的重要標志,也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基礎。作為國家培養出的當代青年大學生,應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廣大青年大學生要踴躍投身國家建設,以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不斷添加祖國前行的「燃料」。要敢為人先,善於創造,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有了堅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將志向與目標變為現實。作為青年人,一旦擁有遠大志向和理想,就會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敢於面對困難與挫折。

(2)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擴展閱讀: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歷史責任的相關要求規定:

1、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這是實現21世紀頭50年「中國夢」和後百年中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2、實現這一宏偉大業,需要我們,特別是廣大青年大學生們為之開拓創新、努力奮斗。需要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實干、不斷進取,繼續「圓夢」。這樣,實現中國崛起與「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定將指日可待。

3、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段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沒有中國夢,人才會流失,人心會不穩,因為這是引導人積極向上的強大動力。

熱點內容
美國碩士研究生有導師嗎 發布:2025-07-14 01:51:09 瀏覽:652
崔永元什麼大學教授 發布:2025-07-14 01:47:14 瀏覽:638
如何看待大學教授制毒事件 發布:2025-07-14 01:43:14 瀏覽:207
某理工科大學周教授 發布:2025-07-14 01:35:32 瀏覽:264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管理 發布:2025-07-14 01:29:01 瀏覽:892
南師大文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14 01:18:20 瀏覽:422
王一博大學生來了 發布:2025-07-14 01:05:15 瀏覽:890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7-14 00:42:56 瀏覽:863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發布:2025-07-14 00:28:21 瀏覽:467
南京大學成志明教授 發布:2025-07-14 00:21:37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