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對性道德

大學生對性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7-15 12:11:13

A. 大學生應如何看待性問題

沒有性生活是潔身自好,有性生活也只是滿足需求,只要不違法低俗,都是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沒什麼好嚴肅看待的。性生活很刺激,它的後果更刺激。在有性生活前,一定要兩個人一起完整的學習如何安全進行性生活。染病隱私泄露這還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懷孕,那就是另外一條小生命的事。首先懷孕會迫使女生進入孕婦這個身份,如果流產,絕大多數女生會覺得自己是個劊子手。男生可能負罪感會更強一點。流產和其他的手術不一樣,不是帶走傷害你的病變組織,而是你的延續,這種精神負擔比身體傷害要更嚴重。

性行為不僅可以促進我們愛情的發展使我們發展更加甜蜜對我們的生活來說也是一種調味劑,愉悅我們的身心,不過這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要在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來進行,如果你的男朋友真心愛你,我相信他會自主戴byt的,而不是你給他做強調,我們也要學會在性與愛情之間進行平衡,性可以有但不能過度,有愛無性這是少部分人的選擇,但是我更喜歡有愛也有性的愛情。

最後的最後,說一句,可怕的不是性生活,是對性生活無知,是無知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你



B. 大學生應該怎樣對待性

愛情是現實生活和文藝作品的永恆主題。 對於文化水平較高,情感體驗較為豐富對大學生們來說,校園愛情是他們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談戀愛的經歷是他們體驗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課。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數年大學生活里苦苦尋覓,或終無所獲,或與愛情失之交臂;另一部分人,幸運地找到了未來的終身伴侶,從此比翼齊飛;還有些人,幾經滄海,夢斷校園,變得玩世不恭,游戲人生。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社會舞台,上面有各式各樣的人物,演繹著光怪陸離的故事。回首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大學生們的心路歷程,可以發現,他們的情感世界同樣豐富而復雜。 校園戀愛:從禁止到默許 80年代初,各大學的學生守則中幾乎都規定大學生不許談戀愛。但從一開始,這條規定就從沒有被遵守過。出雙入對的青年學生永遠是校園里的動人風景線。那時針對大學生談戀愛的問題傳媒還組織了幾場討論,討論集中在大學生應不應該戀愛,應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等,今天看起來著實是很樸素幼稚的問題。而至 90年代,連中學生談戀愛都不少見,更遑論大學生,談戀愛早已為高校所默許,為社會所接受,為親朋好友所鼓勵。傳媒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也已涉及到諸如多角戀愛、婚前性行為和倫理道德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了。 其實,一上大學,就自然而然進入了戀愛階段。一方面,大學生們經過了緊張的高中階段學習和壓力很大的高考沖刺,進入大學後都想輕松一下。此時他們身體發育已到了晚期,壓抑和潛藏了許久的對異性的愛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現出來。另一方面,大學住校生活相對自由,可以擺脫家長和老師的雙重約束,也為談戀愛創造了條件。一位大學生說,一個人背井離鄉到大學讀書,遠離家人,剩下我們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麼過啊。 幾年前,北京的大學里流傳著一首校園歌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園是校園。北京同學回家去團聚,留下外地學生孤單單。沒有約會也沒有戀愛可談,泡包方便麵就當晚餐。書記校長來視察,教育我們要樹立無產階級人生觀……」,唱的就是大學生們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感覺。 客觀上講,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很多,便於各系學生擴大交往,加深了解,是廣泛選擇未來伴侶的最佳時期。而出了校門,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單位一個地方,認識的人有限,選擇餘地很小。校園里曾有順口溜稱女大學生「一年級嬌,二年級挑,三年級著急,四年級沒人要」。說得可能有些誇大,但確實反映了校園愛情的一些實情,因為男大學生們固執地認為,大學畢業後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鑒於此,一位大學哲學系的副系主任說,我們不禁止大學生談戀愛,怕他們畢業後就找不著對象了。 校園愛情:上下求索 戀愛是人生最難的課題。 一位清華的男生在水木清華網站上大發感慨:「找一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可真難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學生們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但人海茫茫,怎麼才能發現一顆和你能對撞產生火花的心靈,又怎麼能保證這顆心永不變心呢? 一般來說,進入大學後最先談戀愛的一批大學生們的戀人都是中學同學,在中學時代埋下的朦朧的種子在大學發芽。但這時候的戀愛很少能結出果實。這時大學生們各方面都還不成熟,對愛情、人生的理解有限,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到大三、大四階段,他們眼界開闊了,接觸的人多了,身心更成熟了,談戀愛的標准也發生了變化。往往和原先的戀人分手,又開始新的尋覓。到研究生階段,或工作以後,對象才會穩定下來,才考慮到結婚成家的問題。一名本科學歷以上的青年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談兩次戀愛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大學生都有三、四次的戀愛經歷。 改革開放二十年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得風氣之先的大學生們的觀念就更加前衛。和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相比,大學生們對愛情、婚姻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們在談戀愛時,一般信奉一位外國哲學家的「拾麥穗」原則。這位哲學家把談戀愛的過程比喻為拾麥穗。他說,有一個人在走進一塊麥地後,看見第一株麥穗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來。以後他又繼續向前走時,看見的每一株麥穗都比手裡的那一株要大、要好,他只能留下無盡的懊悔。另一個人在走進麥地後,看見株株麥穗都很大很飽滿,他東瞧西望,留戀往返,不知不覺快走出麥地了,趕緊隨便摘了一株很小的麥穗。第三個人在麥地走了快一半時,選擇了一株相對較大的麥穗摘下來,以後也許還有更大的麥穗。也許沒有,對他來說,手裡的麥穗就是最好的。在選擇對象的過程中,大學生希望摘到最好的麥穗。 某大學新聞系的一名女生,進大學不久看見周圍同學不少成雙成對,感覺很受刺激,就在一年級下學期向同班一名男生主動出擊,兩人很快墜入情網。大學畢業不久他們就組成了小家庭。女的不久就發現這男生從不幹家務,對事業心強、工作繁忙的她也很不體諒。每當她大老遠采訪回來,精疲力竭還要忙著做飯,男的卻只知坐在沙發上看球賽。多次嘮叨無效,因為男的本質上是個自我中心主義者,習慣於被人關心被人照料,對別人缺乏體貼。這位女同學因而多次累病。後來在老同學聚會上,她懊悔地說,如果能重來一次,她一定要找個年齡大一些,特別寬容,特別會體貼人的男人做丈夫。同學們議論說,她就是太急,只摘到了最

C. 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性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性倫理教育,
還包括以其性生理、性心理為基礎擴展到性自尊教育、

性知識的普及教育。

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健康性道德觀的形成;

二是性知識的普及;

三是健康性道德的基本原則與規范;

四是與異性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D. 大學生性道德論文

大學生性道德,是指維系和調整大學生男女兩性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性道德是社會道德滲透在兩性生活方面的行為規范,調節人們生理機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矛盾,是人們性行為的標准。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性道德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性道德論文篇一

《當代大學生“性道德”缺失問題之我見》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以及大學生結婚禁令的解除,我國在校大學生在性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婚前性行為、性關系混亂、未婚先孕等無視性道德的現象。為此,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關鍵詞:大學生 性道德 教育

所謂性道德,就是人類生活所特有的,由物質生活和經濟生活所決定的,維系人類延續和發展,且依靠人們內心對性的信念和社會手段,並以善惡來評價的性意識、性行為和性原則規范的總和。性道德是社會道德滲透在兩性生活方面的行為規范,調節人們生理機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矛盾,是人們性行為的標准,也是衡量人類兩性關系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學生性道德,是指維系和調整大學生男女兩性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

一、當代大學生性道德缺失現狀

依據“中國大學生生活現狀系列調查:性開放彌漫大學校園”資料反映:當今性話題已成為大學生之間公開談論的話題,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談性色變”的狀態了,已有近半數的大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前不久,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一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1300萬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歲以下女性佔一半以上,大學生成為人流“主力軍”。

從理論上講,愛情是男女獲得特別強烈的肉體和精神享受的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復合感情,是性愛和情愛的統一,其價值目標應該是指向婚姻。而當代大學生通常將情愛與性愛兩者分離開,使性失去了理性的指導,從而回歸到動物式的性需求上。一些學生存在“愛的唯一證明就是發生性行為”等錯誤想法,認為只要雙方都願意就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更嚴重的情況是有些大學生漠視性責任,認為與其在對愛人付出感情時得不到回報或在戀愛中受到嚴重傷害,還不如不談感情直接發生性行為來的直接。此外,有些男同學會直接選擇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來釋放自己的性慾望。也有個別女大學生直接將自己的身體當成賺錢的工具。這看似是個人“私”事,但其實是缺乏性道德缺失的表現。

二、當代大學生性道德觀偏差的原因

(一) 社會因素

隨著中西方的溝通、交流的日頻繁,大量的負面、消極的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拜金主義”思想通過各種文化傳播途徑傳入我國,對人們尤其是作為青年主體的大學生的性道德觀念產生不良的影響。以純潔愛情為前提的性被單純的性慾及金錢所吞噬。社會環境的改變是引發大學生性道德缺失的重要誘因。

(二) 學校因素

性道德教育本應是學校進行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理應對受教育者進行科學、全面、細致的性道德教育,並加強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性法理等綜合知識的傳授,使得最終達到對大眾普及性知識的效果。但目前我國教育體系中,性道德教育處於缺失狀態。學生接受不到學校的正確的引導,就會受到非正規渠道中錯誤思想特別是網路這一“新媒體”帶來的“黃色文化”的侵蝕,以致學生出現性生理困惑、性心理失衡、性道德缺失、性觀念偏執、性倫理混亂和性行為失范等現象。盡管現在有些學校對於這一問題已經有所意識並採用了一定的措施加以改進,但由於缺乏系統化規范化的措施,其勢力結果並不理想。

(三) 家庭因素

在我國眾多的傳統家庭中,性道德教育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父母雙方都非常忌諱與自己的孩子談論“性”這一敏感話題,他們本身也受到自己前輩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處於性觀念保守、性知識匱乏的狀態。這將導致其在面對孩子的性問題上出現消極躲避、強橫干預、擔憂焦慮等嚴重情況。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正確性引導,是導致孩子出現性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四) 同輩因素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同輩群體在青年中普遍存在,他們交往頻繁,時常聚集,彼此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容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最終獲得心理歸屬和價值認同。同輩群體提供了個體間交流各種社會信息、看法的平台。在紛繁復雜的同輩群體環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性觀念開放的大潮中逐漸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自身性價值觀偏離正軌,被身邊颳起的婚前性行為風潮所吞沒。

(五) 自身因素

大學生正處於性生理與性心理高速發展期。一方面是由於生理需求急於尋找釋放的途徑和渠道,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對“性”充滿著好奇心態,都想要去摸索、嘗試一下。因而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心理約束力、自製力而陷入性道德的誤區,進一步催生了青年性行為的泛濫。

正處於性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眾多不良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使得自身是非分辨能力極具下降。在處理兩性關系時,就會出現性道德缺失、性自律力減弱,自主意識力、自我滿足感增強,無視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大膽、高調實施“越軌”行為。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增強“性”環境凈化是提升性道德教育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

當代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會中失范行為的侵蝕,網路色情文化泛濫的摧殘,導致其性觀念、性意識、性道德出現嚴重畸形、缺失的。因此,相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和特別關注,嚴厲打擊色情、黃色文化,實施綜合治理,聯合社會各界組織協力凈化社會風氣,堅決杜絕黑暗勢力的不良侵害,防止危險隱患的產生。讓全社會一同用心傾聽、用愛澆灌、用情播撒,使祖國的花朵擁有一片健康、純潔、幸福的天地。

(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實效途徑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加強校園文化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學校周圍環境的整改和監察。相關管理部門應將打擊力度著重放在高校周圍的“日租房”、“鍾點房”等大大小小的賓館、旅店。採取行之有效的各項舉措,提高學生生活環境質量,營造健康、舒適的文化環境氛圍。第二,健全學生公寓管理制度。寢室文化、同輩群體之間的思想交流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起著不容小視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嚴格實施相關管理制度,深入貫徹落實各項規定和條例,嚴禁異性留宿,將寢室文化建設作為性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第三,搭建校園網上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可以起到很好疏通、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可以科學地、全面地解決學生的性心理問題。在加之有新媒體網路的力量支持,學生可以在網上進行相關心理咨詢,這樣更能有效的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加強社會、學校、家庭、自身合力教育是改善性道德缺失的關鍵環節

社會、學校、家庭應通力協作,發揮合力作用,開展豐富多樣的性道德教育活動,採用多層次、全方位、多形式、寬領域、多渠道、立體化的綜合模式,加強性科學的普及和宣傳教育。利用媒體的傳播力量,通過刊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途徑進行積極正面引導,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全面接受性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使性道德知識對廣大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高校應著力培養高素質、綜合型師資隊伍,增設專業選修課、系列專題講座,增加人際交往能力、戀愛法則規范、生活技能技巧等知識的傳授,讓大學生意識到婚前性行為、同居、性犯罪等不健康性行為的危害,並使其學會如何進行真正的戀愛、如何規范兩性交往禮儀,如何提升兩性交往文明素養、如何樹立正確的婚戀觀以及如何在發生性關系後正確、有效的處理和應對等。

加強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端正態度,明確責任,找准著力點,增強實效性,將其納入高校素質教育綜合體系之中,構建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性法理有機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性教育機制,提升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發揮社會、學校、家庭、同輩等綜合文化環境的合力優勢。

青年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接班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布局的新形勢下,只有認真探索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激發個體積極、廣泛參與性教育活動的自覺性,才能使性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實效。

參考文獻:

[1] 張 莉.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憂&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 孫 萍. 當前我國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2006

[3] 人民網-生命時報

[4] 賈曉明. 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90

作者簡介:梁艷(1987-),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出生,遵義醫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國楨(1971-),男,漢族,貴州省麻江縣出生,遵義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生性道德論文

熱點內容
浙江大學2016農村專項錄取名單 發布:2025-07-15 17:30:44 瀏覽:767
211工程大學名單排名 發布:2025-07-15 17:29:04 瀏覽:484
大學生分期白條 發布:2025-07-15 17:20:23 瀏覽:525
2016中國海洋大學復試名單 發布:2025-07-15 17:19:31 瀏覽:530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考研論壇 發布:2025-07-15 17:02:44 瀏覽:748
2021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美國 發布:2025-07-15 17:01:07 瀏覽:398
上海臨汾街道老年大學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16:59:59 瀏覽:311
西安理工大學老師 發布:2025-07-15 16:41:22 瀏覽:232
哪些大學有播音主持專業 發布:2025-07-15 16:36:38 瀏覽:234
中國人大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15 16:36:33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