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價值觀
A. 當代的大學生應該持有怎樣的消費觀念
大學生的消費,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家庭的承受能力協調一致。在塑造大學生的消費觀時,首先要從大學生的修養出發,把消費觀教育視為大學生修養的重要內容。
把消費觀念納入校風教育與「兩課」教學的范疇,大力倡導健康的消費觀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責任、人生價值的教學中滲透消費觀念的教育,強調適度消費,反對無度消費、高消費、超前消費,強調勤儉節約這一傳統消費美德,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經濟能力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消費與節儉的關系、個人、社會、家庭的關系等,使他們作為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能夠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學會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提高自身消費的合理性。
高校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對大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設應該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則,重視大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對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而言,除了物質上的消費享受之外,在精神上的追求是更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東西。
大學生消費觀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需全社會努力,而高校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和養成科學理財能力方面,應該起主要作用,同時家長也應當承擔起足夠的責任。而對於大學生來說,更應該自立自強,勇於承擔起自身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養成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
B. 大學生該擁有怎樣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大學生進入到大學之後,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相對自由。他們終於擺脫了老師和家長,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不過,由於是第一次自由,大學生們難免會走一些歪路,在周圍人的影響下,有一些不好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我認為大學生們想要有一個相對好的大學生活,最好是有一個量入為出的消費觀以及努力學習的價值觀。
總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非常重要。大學生們要結合自身實際,做到輕消費,重學習,做到這兩點,那麼就可以擁有一個質量相對高的大學生活了。
C. 有關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調查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更為突出而直接地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對我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財商」,在當前就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消費新概念
1.理性消費是主流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了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與國外的不同,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我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300-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2000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我們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當今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圍、開始談戀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不會考慮那些盡管價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2.追求時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話題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齡限制之後,20歲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學校園的絕對多數,我們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銳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後於潮流,這是我們的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手機。當代大學生們的消費中普遍增加了手機的消費項目。本次調查中發現學生手機擁有率已達到每班不低於60%。此外,電腦及相關消費也是我們的追求,小至一張幾十元的上網卡,大至電腦都是當代大學生的寵物,用計算機系同學的話來形容,我們簡直就把電腦當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發型、服裝、飾物、生活用品,大學校園中都不乏追「新」族。調查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就所佔比例來看,「是否流行」緊隨價格、質量之後,成為大學生考慮是否購買的第三大因素。至於名牌產品,當問到「如果經濟許可,會否購買名牌產品」時,80%的學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
1.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中,當問及對「財商」概念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餘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2.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
在關於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15.2%的同學在4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生活線上堅持學業;有28.3%的同學在400-550元之間「勉強過得去」,有34.4%的同學在550-900元之間「稍為有點爽」,有14.6%的同學在900-1400元之間「比較自由」;有7.5%的同學月消費1400元以上可以說是「跟著感覺走」——無憂無慮。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
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個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生活費用和購買學習資料、用品為主。在生活費用中,飲食費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島地區的物價水平,以學生在校每天消費十元左右用於基本飲食需要來估計,學生每月凈飲食費需300元左右。
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被調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飲食費用在300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苗條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慾,有的為了節約支出不顧營養需要凈選擇廉價的飯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達到標准。當問及他們是否研究過自己的營養結構問題時,比如對「一杯奶養起一個民族」說法的認同時,90%的同學表示認可,但不怎麼在意。當我們把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調查中指出的時候,他們當中,尤其是女同學很多都承認自己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不夠。
4.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調查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5.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過男方的情況。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當代大學生中被充分演繹。
D. 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現狀
[論文摘要]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當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亟待我們共同關注,本文立足於調查研究,總結了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了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的成因,提出了引導大學生走出消費誤區的對策,旨在樹立和引導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和消費行為。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1)有鑒於此,研究高校大學生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引導當代大學生走出消費誤區,建設節約型校園,既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永恆課題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一、高校大學生消費現狀考察
所謂消費,是指促進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一種消費觀念和行為等要素的集合。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必然也要消費,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他們在不自覺的扮演著傳統消費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費的倡導者的雙重角色。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發布的《2004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顯示:大學生消費的主流是科學的、合理的、理性的。但是,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學生消費也不例外,綜觀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現象和行為,已經形成了嚴重的消費誤區:其一,攀比消費,兩極分化。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擁有率都超過半數。57.5%的同學擁有電腦,在關於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至300元的佔3.87%,而月消費1000-2000元的學生大有人在。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學生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明顯的消費差異。其二,「財商」缺乏,盲目沖動。調查顯示:消費有明顯計劃的學生只有6.4%,37.5%的大學生,竟然不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錢。其三,從眾消費,浪費嚴重。調查顯示:許多學生在努力適應社會過程中最明顯的表徵就是消費選擇的從眾化趨勢。從著裝、發型到飲食習慣,很多大學生都是從眾,結果是錢花了但於己用處卻不大,造成了不小的浪費。其四,媚俗消費,愈演愈烈。為情感而不惜付出大筆金錢的消費我們暫且稍之為「媚俗消費」。調查顯示:約26%的人每月的人情消費超過了100元。每月戀愛開支在50元以下的僅為7.8%,100元以上的卻有48.9%。
二、當前大學生消費現狀成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消費誤區的出現,成因是多方面的,具體有:
(一)大學生偏頗消費心理的驅使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尊重需要處於較高級的第四層次。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尊重需要,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追求。這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心理上的一個症結: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滿足和心理的平衡。這種現象的擴散,會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重物質消費的風氣,同時,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消費行為中往往會滋生獨領風騷的畸形心理。這樣,相互攀比現象就有了產生的土壤。這些偏頗的消費心理導致大學生重物質消費,最終使消費走入誤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教育內容缺失。具體體現:其一是高校缺乏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其二是高校「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引導不夠。其三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正是這些導致校園整體消費環境的惡化,最終必然使大學生走入消費誤區。
(三)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的影響
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處在不成熟的階段,社會上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消費觀。是造成大學生消費觀念偏頗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近年來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們的社會中逐漸上升,對在校的大學生產生了影響。這種消費主義價值觀的蔓延,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走出消費誤區的對策
針對當前大學生消費誤區,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採取如下對策
(一)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消費觀和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在現階段,要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放在首位,讓大學生分清什麼是正常消費,什麼是盲目攀比,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意識,從理性的高度撥開學生心頭的困惑,促進深層次思想問題的解決,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不良傾向,引導他們懂得對幸福的追求應立足於現狀,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去獲得。
(二)進行消費道德教育
當前,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的內容豐富而復雜,應當強調「合理與適度」的消費,反對高消費、超前消費;強調勤勞儉朴等節儉消費觀,反對揮霍浪費等消費主義觀念;強調理性消費,反對非理性的盲目消費;強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費,反對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費。強調綠色消費,反對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強調智力性、發展性消費,反對只重視娛樂性、消遣性消費,從而提高消費結構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實現最大的消費效益。
(三)加強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大學生的艱苦奮斗教育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如進行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教育,組織青年學生到艱苦、落後地區開展社會調查,訪貧問苦,以及對失學兒童和貧困大學生獻一份愛心等,都是艱苦奮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這些教育,可以使大學生看到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眾的疾苦和困難,了解祖國和人民對他們的期望,從而自覺繼承、弘揚艱苦奮斗精神。
(四)引導大學生學會理財
從新世紀之初,我國教育界一些專家已經發出呼籲:「理財教育應該從青少年抓起」。而中國的青年直到大學階段才開始獨立的生活,因而大學生理財教育更為重要。理財教育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理財價值觀的教育,包括對金錢、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和價值認同;二是理財基本知識的傳授,包括經濟金融常識以及個人家庭理財方式;三是理財基本技能的培養,包括理財情境教育、實際操作訓練和理財氛圍的營造。通過理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科學的消費觀,不但要敢花錢,而且要會花錢,是一個有理智的敢花與會花的統一。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材負有重要責任,因此對大學生消費觀的引導也應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意。加強大學生消費文化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養理智的消費行為,形成合理的消費結構,使消費為大學生的素質提高和發展服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2頁
[2]《2004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M]北京,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2004年12月31公布
E.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大學生如何理性消費
在「消費與發展」的經濟形勢下,作為社會中特殊消費群體的大學生們,他們的消費現狀、消費心態、消費理念等令人堪憂。倡導大學生理性消費,切勿鋪張浪費,是一個急迫需要深思和解決的問題。5月4日航空航天工程學院學生科劉松老師在知行文化傳播中心給2015級的部分同學組織開展了一場關於「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大學生如何理性消費」的主題教育講座。
講座主要圍繞「什麼是理性消費、非理性消費的危害以及對大學生消費提出相關建議」三個方面展開。首先,通過高消費的系列問題引出活動主題,了解大家對消費觀念的了解程度,對待高消費的態度,部分同學表示通過高消費可以暫時滿足對電子產品,高檔奢侈品的需求,正是大學生高消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通過列舉非理性消費引發的問題,使學生明白看似光鮮的超前消費,絕非「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般詩情畫意,而是會帶來一系列的消費煩惱。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費後都會感覺懊悔,但是其中有些人會在懊悔之後的一段時間又開始重復這樣的行為,成為「強迫性購物狂」。
最後,針對學生如何理性消費,對同學們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大學生增強遠離高消費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理性消費;二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強風險意識,盡量避免情緒化購物,保持冷靜,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三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合理需求和實際經濟能力,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費。通過此次講座,引導學生應根據自身能力理性消費,同學們認識到高消費的危害,紛紛表示要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而非理性消費有時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也不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