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
① 雲南農業大學怎麼樣
除了 雲大.昆工。財大.就到雲南農業大學了
位於春城昆明,北依龍泉山、東傍盤龍江,毗鄰著名風景名勝昆明黑龍潭公園,是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
辦學規模 雲南農業大學建校七十年來,一代代師生秉承「開學養正、耕讀至誠」的大學精神,情系稼穡、躬耕疆域、勵精圖治、矢志創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12041人,碩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學生81人,成人教育學生7931人。校園佔地2156畝。近年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校舍面積翻了近兩番達到45.4萬平方米,教職工住宅面積翻兩番達到22.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1億元;圖書館藏書119.3萬冊,電子文獻85.3萬冊,千兆校園網功能齊全;固定資產總值5.2億余元。學校現設17個學院,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水利水電、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管理等涉農學科以及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煙草學院和普洱茶學院是服務雲南優勢產業而建成的特色教學單位。
專業學科 學校現有48個本科專業,其中,2個專業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為省級重點專業。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7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專業學位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審批權和外國留學生招生權。專業學科平台建設成效顯著,建成3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心,即國家農科專業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普洱茶認證中心。建成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即教育部農業生物多樣性與病蟲害控制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滇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雲南省香料研究開發中心。建成5個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即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可持續利用、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蜜蜂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資源與節水灌溉工程研究中心。建成2個省級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即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雲南省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還建有18個校級研究所(中心)、校內實驗農場和實習工廠及59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② 雲南農業大學學生基本情況問題
樓主你好
為你查詢了下
它屬於理工類院校。在校學生共計17000人左右。
師資尚可,環境不錯。
可以考慮就讀。
祝你一切順心
③ 雲南農業大學是本科還是專科
是國有公辦省屬重點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辦學層次有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含高職本科)、高職專科。
④ 雲南農業大學碩士專業學位基本數據表填錯了就提交怎麼辦
除了 雲大來.昆工。財大.就到雲南農業自大學了
位於春城昆明,北依龍泉山、東傍盤龍江,毗鄰著名風景名勝昆明黑龍潭公園,是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
辦學規模 雲南農業大學建校七十年來,一代代師生秉承「開學養正、耕讀至誠」的大學精神,情系稼穡、躬耕疆域、勵精圖治、矢志創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12041人,碩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學生81人,成人教育學生7931人。校園佔地2156畝。近年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校舍面積翻了近兩番達到45.4萬平方米,教職工住宅面積翻兩番達到22.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1億元;圖書館藏書119.3萬冊,電子文獻85.3萬冊,千兆校園網功能齊全;固定資產總值5.2億余元。學校現設17個學院,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水利水電、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管理等涉農學科以及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煙草學院和普洱茶學院是服務雲南優勢產業而建成的特色教學單位。
⑤ 雲南農業大學的介紹
雲南農業大抄學位於春城昆明,是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創辦於1938年,前身是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建址昆明市呈貢縣,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遷址昆明北郊黑龍潭,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並成立雲南農業大學,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優秀。截至2015年1月,學校校本部校園佔地面積1433402.46平方米,校舍面積560884.66平方米;五華校區、普洱校區、西雙版納校區佔地面積1972148.57平方米,校舍面積619454.77平方米。校本部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53億元,固定資產總值18.92億元。設有20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學生205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9000餘人1。
⑥ 雲南農業大學 學號2013311472杜嬌艷
雲南農業大學位於春城昆明,是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內教容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創辦於1938年,前身是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建址昆明市呈貢縣,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遷址昆明北郊黑龍潭,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並成立雲南農業大學,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優秀。
截至2015年1月,學校校本部校園佔地面積1433402.46平方米,校舍面積560884.66平方米;五華校區、普洱校區、西雙版納校區佔地面積1972148.57平方米,校舍面積619454.77平方米。校本部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53億元,固定資產總值18.92億元。設有20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學生205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9000餘人[1] 。
⑦ 對雲南農業大學的評論
雲南農業大學位於春城昆明,北依龍泉山、東傍盤龍江,毗鄰著名風景名勝昆明黑龍潭公園,是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現任校黨委書記杜玉銀,校長朱有勇。
歷史沿革 學校創辦於1938年,前身是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建址昆明市呈貢縣,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遷址昆明北郊黑龍潭,1962年滇南大學、滇西大學並入昆明農林學院,1969年搬遷至大理州賓川縣,1970年遷至原曲靖地區尋甸縣,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並成立雲南農業大學,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龍潭。1983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列為雲南省屬重點大學,200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07年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辦學規模 雲南農業大學建校七十年來,一代代師生秉承「開學養正、耕讀至誠」的大學精神,情系稼穡、躬耕疆域、勵精圖治、矢志創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12041人,碩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學生81人,成人教育學生7931人。校園佔地2156畝。近年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校舍面積翻了近兩番達到45.4萬平方米,教職工住宅面積翻兩番達到22.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1億元;圖書館藏書119.3萬冊,電子文獻85.3萬冊,千兆校園網功能齊全;固定資產總值5.2億余元。學校現設17個學院,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水利水電、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管理等涉農學科以及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煙草學院和普洱茶學院是服務雲南優勢產業而建成的特色教學單位。
專業學科 學校現有48個本科專業,其中,2個專業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為省級重點專業。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7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專業學位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審批權和外國留學生招生權。專業學科平台建設成效顯著,建成3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心,即國家農科專業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普洱茶認證中心。建成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即教育部農業生物多樣性與病蟲害控制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重點實驗室、雲南省滇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雲南省香料研究開發中心。建成5個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即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可持續利用、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蜜蜂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資源與節水灌溉工程研究中心。建成2個省級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即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雲南省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還建有18個校級研究所(中心)、校內實驗農場和實習工廠及59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495人,其中正高職105人,副高職319人;博士生導師29人,碩士生導師32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508人;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教育部學部委員1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人,省級名師獎3人。有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育勞模、全國農業勞模等14人,省級優秀教師13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18人,省政府特殊津貼14人,雲南省突出貢獻專家12人,雲南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0人,教學科研帶頭人8人,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13人,技術創新人才2人。
辦學思想 雲南農業大學始終植根邊疆,服務三農,針對雲南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特點,圍繞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彰顯特色的辦學理念,開學養正培育邊疆民族人才,耕讀至誠演繹生物資源優勢,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農科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教學改革 學校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圍繞社會經濟需求,突出區域特色,調整專業結構;依託科研平台,建設教學基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規范教學管理,構建保障體系,加強質量監控。先後擁有了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雲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考評連續三年為優秀,名列全省第一。先後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7項,二等獎20項,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教學成果獎居雲南省高校前列。
人才培養 學校雖數易校址,多次創業,歷經坎坷,但矢志不移,始終從雲南社會發育程度參差不齊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實際出發,開學養正,育人為本,因材施教,嘔心培育邊疆民族人才。辦學初期,農業教育家湯惠蓀、農學家張海秋、育種學家諸寶楚、植物病理學家段永嘉、煙草學家徐天騮、生物統計學家昝維廉、園藝學家蔡克華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術先賢開創了邊疆農大辦學基業;先人風范激勵著一代代學子踐行「厚德博學、明理尚農」之校訓。辦學七十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十萬余名具有「科學情操、大地情懷、農民情結」的優秀人才,其中水稻育種家、全國先進工作者歸僑鄧友成,獻身彝區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種,推廣面積占雲南省中海拔地區水稻種植面積50%以上;煙草育種專家、「全國煙草行業勞動模範」李永平,育成「雲煙85」和「雲煙87」品種,推廣面積佔2007年全國煙草種植面積的56.7%;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崔秀明,立足邊疆苗嶺壯鄉,成為開創「三七之鄉」支柱產業科技領軍人;畜牧專家馬崇文紮根基層第一線,成為「感動中國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功勛人物」;「全國傑出創業女性」李海燕自主創辦的昆明華曦牧業集團,成為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雲南省農業高級技術人員80%以上、農業技術推廣站(所)負責人80%以上、縣鄉主管農業的領導80%以上是我校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佔30%以上,他們既熟悉少數民族文化、又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知識,紮根邊疆民族地區孜孜以求,勤奮工作,為增進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研究 七十年來,學校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國家和雲南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動植物品種選育、綠色食品產業、地方特色生物產業、環境資源與生態保護、農田水利與節水農業、農業工程與農業信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李錚友教授等率先在國內實現了雜交粳稻「三系」配套,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創造了雜交粳稻單產1108.55千克的世界紀錄;曾養志教授等潛心研究西雙版納微型豬近交系27年,繁育24世代,近交系數達99.47%,居國際領先水平;朱有勇教授等在國際上創建了生物多樣性控製作物病害的理論和技術,在雲南、四川、貴州、江西等11個省市及東南亞推廣應用1.2億畝,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研究論文在《Nature》作為封面文章全文發表,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認可。學校還選育了水稻、玉米、甘蔗、馬鈴薯等新品種近百個,在西南地區及東南亞推廣應用1.6億畝。培育了雲南大河豬、滇撒豬配套系、龍陵黃山羊和武定烏骨雞等畜禽地方品種,推廣養殖1.5億頭(只)。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科學研究一等獎1項,國際農業研究(CGIAR)傑出科學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4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科研成果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目前學校主持全球環境基金(UNEP/GEF)、「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等項目474項,在研經費2.1億余元,為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科教相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合作交流 學校先後與英、美、日、法、荷、澳、泰、越等32個國家的118個院校和國際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教合作關系。與荷蘭瓦赫寧根(Wageningen)大學、越南榮市大學聯合招收培養本科生。與英國伍爾夫漢普頓(Wolverhampton)大學、法國里爾(Lille)大學等聯合培養碩士生。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京都府立大學、澳大利亞拉籌伯(La Trobe)大學等互派學生。主持了20餘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聘請了116名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院士和專家教授擔任客座教授,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 校黨政領導、管理部門和教學單位齊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設,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觀念,全面倡導教書、管理、服務育人,弘揚啟發學者、培養正道、潛心耕讀、至真至誠的大學精神。涌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十大「三農」人物、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雲南省十大興滇人才、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省部級勞模等100餘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1人,全國人大常委1人。培養出全國優秀大學生、見義勇為英雄大學生楊繼斌;全國大學生百名自強之星劉艷華;全國百名優秀大學生胡穎;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馬拉松比賽冠軍韓桂明;首屆全國城市電視台業余主持人大賽最佳主持人劉亞萍;全國新絲路杯模特大賽雲南賽區冠軍徐靖等優秀大學生。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連續16年受到團中央表彰,校男子籃球代表隊連續19年獲雲南省高校籃球比賽冠軍。近三年全國三好學生、雲南省三好學生174人,雲南省先進班集體14個,省優秀學生幹部53人。學校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和雲南省德育先進單位。
發展規劃 開學養正,耕讀至誠,博學尚農,富民興滇是雲南農大辦學七十年的執著追求,是留在高原紅土地上的厚重腳印。學校與邊疆發展同行,與時代需要並進,為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學校七十華誕之際,迎來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契機。遵照「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原則,學校精心謀劃、群策群力,實施第一步夯實基礎、第二步提升水平、第三步實現目標的 「三步走」發展戰略規劃。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廳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第一步「十五」目標圓滿完成,第二步「十一五」規劃實施順利,成績顯著。今日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交相輝映於盤龍江畔;俊彥濟濟、學子莘莘,鍾靈毓秀在龍泉山麓。歲月見證了農大人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時代召喚著雲南農大繼往開來,再創佳業。學校有信心和決心到建校八十周年實現第三步目標,成為同類院校一流、國際上知名、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不憚關山遠,而今再跨越。雲南農大將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雲南四千七百萬各族人民一起開創燦若雲霞的未來!
⑧ 雲南農業大學與西南林業大學對比
雲南農業大學好。
1、從師資力量對比分析:
雲南農業大學有在職教職工1828人,其中高級職稱700餘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享受國務院津貼21人,有雲南省突出貢獻優秀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津貼1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0人,省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8人等等。
學校是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8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類創新團隊2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6個。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個,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9人,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1人。
西南林業大學有在編教職工1211人、特崗人員207人、編外工作人員257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00人、副教授299人。研究生導師有73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6人,碩士生導師650人。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層次專家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等。
2、從學科建設方面分析:
雲南農業大學有81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8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2個。有省部級重點學科25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9個等等。
西南林業大學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學科6個、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等,擁有省級培育建設學術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培育建設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培育建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
(8)雲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擴展閱讀:
雲南農業大學的優點:
雲南農業大學位於春城昆明,是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國家「2011計劃」建設單位,具有研究生推免資格高校。
學校有校本部和五華校區、普洱校區、西雙版納校區,佔地面積3803畝,校舍面積69.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3623萬元;全日制在校生25684人,成人教育學生7504人,各類留學生近200人。
西南林業大學的優點:
西南林業大學為國家林業局和雲南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學;是一所以林學學科為主,生物環境類學科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管、教等學科交叉發展的大學;學校現有白龍、石林、楸木園3個校區,佔地 2703 畝,學校教學實驗林場693餘畝。
學校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230人、外國留學生40餘人;校舍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3億元;學校下設30個教學單位,本科專業及方向72個;有教職工1219人,其中正高職人數為107人。
⑨ 雲南農業大學普洱校區有多少畝和多少學生
位於春城昆明,是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內劃改革試點高校,容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創辦於1938年,前身是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建址昆明市呈貢縣,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遷址昆明北郊黑龍潭,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並成立雲南農業大學,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優秀。 截至2015年1月,學校校本部校園佔地面積1433402.46平方米,校舍面積560884.66平方米;五華校區、普洱校區、西雙版納校區佔地面積1972148.57平方米,校舍面積619454.77平方米。校本部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53億元,固定資產總值18.92億元。設有20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學生205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9000餘人。
⑩ 雲南農業大學是個的學校
雲南農業大學是雲南省唯一一所以農科為優勢,農、工、經、管、理、文、法、教育等學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有特色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創建於1938年,始為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並成立雲南農業大學。1983年被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3年被列為雲南省省屬重點大學。2001年在雲南省率先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被評為良好,「利用生物資源多樣性優勢,針對多民族特點辦學,為邊疆建設培養人才」的辦學特色,得到了教育部評估專家組的充分肯定,同年被列為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增列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學校坐落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春城——昆明,與風景名勝區黑龍潭公園毗鄰,常年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景色宜人,是學習、科研的理想之地。
校園佔地141.3公頃,校舍面積37萬平方米,有較為完善的教學科研條件和28個校外實習基地,圖書館藏書73萬余冊。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280人,其中教授85人,副高職287人;碩士生導師228人,博士生導師15人;一批優秀教師入選雲南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行列。辦學66年來已為社會培養了4萬余名農業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目前,在校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9000餘人,留學生21人,成人教育學生9000餘人。學校設有農學與生物技術、動物科學技術、園林園藝、植物保護、資源與環境、煙草、食品科學技術、水利水電與建築、工程技術、基礎與信息工程、經濟貿易、人文社會科學、外語、體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等16個學院。有40個本科專業、16個專科專業,有2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和 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審批權、副教授任職資格審批權和外國留學生招生權。擁有教育部"農業生物多樣性與病害控制"重點實驗室以及雲南省植物病理、動物營養與飼料、版納微型豬近交系等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有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0個研究所(中心)以及正在建設由國家計委批準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00多項,包括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歐盟「與發展中國家科技合作項目」、雲南省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基金項目等,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經費達9698萬元。依託雲南資源優勢,開展的農業生物資源的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農業動植物資源材料和豐富的研究經驗,獲得了一系列特色的研究成果:2000年,生物多樣性控製作物病害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Nature》雜志全文發表,被列為「2000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之首,得到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認可;經過25年的研究,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選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最先育成我國第一個粳型水稻不育系,完成三系配套,育成18個滇型雜交水稻組合(品種);率先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甘蔗野生種質資源圃;在豬的蛋白質營養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在國際上首先採用回-直腸吻合技術,測定了橡膠籽粕和蠶豆回腸氨基酸消化率,構建了氨基酸消化率資料庫;選育出了雲南大河豬、滇南小耳豬、撒壩豬和武定烏骨雞品系;建立了熱帶、亞熱帶畜禽疾病及跨境動物疫病檢疫、監測、防制體系等。多年來,學校注重為地方經濟服務,組織師生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結合科教興農、開展科技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後獲「全國高等學校科技管理先進單位」、「雲南省科技推廣一等獎」、「七七」扶貧攻堅先進單位等稱號。
近年來,學校先後與英、美、日、澳等國家的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和科技合作關系,聘請了116名省內外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知名專家、教授和院士擔任客座教授,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校黨委、校行政領導率領廣大教職工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銳意改革、奮力拚搏,學校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學校不斷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有力地推進了教學工作的發展,學校教務處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務處」;1994年學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1998年又被評為雲南省文明單位、雲南省文明學校,2002年獲「全國創建文明單位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我校正繼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力爭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努力把雲南農業大學辦好、辦強、辦優,為把雲南建設成為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