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誠信教育大學生

誠信教育大學生

發布時間: 2021-02-19 06:45:28

㈠ 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1500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要求。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講,明禮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是走向社會的「通行證」。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關繫到高校的學風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影響著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和中國市場經濟的明天。

目前,在大學校園中,存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學習環節,有人考試舞弊、剽竊論文、篡改成績單;生活環節,有人惡意逃交學費、拖欠助學貸款,用虛假資料獲得各項困難補助用於奢侈消費;求職就業環節,有人偽造求職簡歷、隨意違反協議約定;人際交往方面,有人愛說謊話、言行不一、誹謗他人……

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前社會上的失信現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公正的制度對於建設良好的學校道德風尚有著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但是,許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卻長期存在著一些偏向,影響了學生誠信素質的培養和誠信品質的形成。一是學校德育目標過於籠統,層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強。二是學校為求生存和發展,重智育而輕德育,弱化學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三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單一,內容抽象,只重思想灌輸,輕道德踐行,使許多學生對德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知性的層面上而沒有達到理性的理解,更沒有形成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以至於出現學生「知其不善而為之」的現象。四是學校德育評價制度不力,並且缺乏常規性的檢查和監督。大學生誠信失范現象的普遍存在,很大原因在於失信者預期失信成本小於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於守信收益。

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從現實問題出發,加強針對性。首先,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關鍵環節。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必須加快建立以信用為關鍵、經濟信用為重點、法制信用為保障、群眾道德信用為基礎、教育信用為先導的社會信用監督和保障體系,建立誠信獎懲機制,使誠信者因誠信得到益處,使不誠信者付出必要的代價。目前,一些高校已經從制度上開始對大學生加強誠信教育,通過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逐步實現系統內聯網,准確記錄學生誠信狀況,將良好的個人信用檔案作為學生的另一張「身份證」,促使學生珍惜和維護自己的誠信形象。

其次,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正面引導和教育上下功夫。針對大學校園中教學要求、作業完成、教學考核、畢業論文、學術研究、科技創新活動、資格證明、繳納學費、助學貸款、求職過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誠信問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和理解,讓大學生充分認識誠實守信與實現自身價值的密切關系,牢固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

第三,要堅持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落實到誠信教育的全過程。高校道德教育環境建設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切實完善人人育德、德育人人的優良格局,改進創新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斷凈化、美化、優化誠信道德教育環境,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身作則,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切實增強誠信意識,樹立誠信觀念。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頒布實施近5周年,大學生的道德誠信建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誠信教育也在逐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

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打造和諧校園,不僅是高校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對其加強知榮辱、樹誠信的道德建設意義深遠。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客觀存在,其表現形式通常為:作業抄襲、考試舞弊;偽造證件、簡歷注水;拖欠貸款、工作違約等。究其原因,除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還與目前高校對德育重視不足、約束和激勵機制缺失、不良學術風氣的負面影響有關。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可從以下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將道德教育提高到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應改變高校目前「重知識和技能傳授、輕道德和素質教育」的跛行局面,對學生的德育建設,特別是誠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視。可借全社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之良機,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主題活動,比如講座、徵文、團會等,在學生中確立誠實守信的意識,將其作為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強調從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將誠實守信貫穿到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還可在試點推行「無人監考」等制度,激發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其次,配合地方徵信及信用評估活動,在高校大力開展徵信體系建設,積極推行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個人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通行證」。應從學生入學開始,為其建立個人信用檔案,使其了解到誠信對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數據、事實和行為來記錄大學生的誠信度,對其信用狀況實行動態管理和實時監控。充分利用信用記錄,與銀行、等展開合作,對學生拖欠貸款、工作違約等失信市場行為形成有效制約。

第三,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誠信約束和激勵機制。一個人的誠信問題,自我意識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樣也是不可缺少的。將德育建設列為對學生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不守信用的行為予以懲罰,比如取消其助學貸款和評優評獎資格等。有約束必有激勵,可於每學期開展形式多樣和主題豐富的大學生誠信評比活動,對優秀者給予表彰,樹立誠信典範,進行大范圍宣傳、推廣。

最後,要嚴抓師德和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古語有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甚大,為人師者的榜樣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學術造價、學術腐敗等投機行為時有發生,這些丑惡現象的負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可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嚴重破壞。而推行教師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誠信為學的典範,對大學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同時,對損害學術道德的失信行為予以曝光和懲治,用誠信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城牆。

㈡ 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一)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制定誠信檔案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缺乏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是造成誠信缺失的原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依法建立健全一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加強對政府、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管理,已是當務之急。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誠信檔案管理法律法規,從而逐步完善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
上海於2002年9月開始試行誠信報告,應屆中專、高職和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除了帶上必備個人簡歷外,還要加上一份由權威機構會同學校、實習單位等部門出具的個人誠信報告,而這份報告所記載核實的內容將成為招聘單位考察應聘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這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和嘗試。
(二)加強高校誠信教育力度
1.教師以身作則,揭露打擊學術腐敗,重塑學術正義,為大學生樹立誠信榜樣。教師是「傳道、解惑、授業」的人,是教育活動的具體組織實施者,是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率先做到。但有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不注重誠信,給大學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教師只有言傳身教,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應將誠信教育列為師德教育的首要內容,建設一支學術作風正派,教學科研能力過硬的高校教師,才能真正搞好大學生誠信教育。
2.精心組織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加以引導。如舉行無人售報、開展誠信與反誠信的討論、誠信徵文活動、以誠信為主題的網頁製作大賽、萬人誠信宣誓儀式、定期公布不誠信行為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誠實做人、做學問的氛圍。
3.全社會行動起來發揚誠信文化,重塑誠信風氣。
①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政府不誠信將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文化的重塑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給廣大民眾特別是大學生造成不良的引導示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政府誠信行政,打造出講信用的各級政府來開展誠信教育,這樣才更有說服力。
②倡導誠信文化,抵制反誠信文化。社會誠信行為大量缺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誠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種反誠信文化卻相當活躍。比如,在反誠信文化的支持下抄襲作業、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抄襲作弊普遍不被學生認為是可恥的行為而被認為是一種有刺激性的冒險游戲。因而,社會各界要大力倡導誠信文化。與此同時,誠信文化的倡導要和創新意識結合起來,在繼承優良傳統和吸收古今中外誠信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誠信文化。
綜上所述,誠信觀念在社會飛速變化的時代,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借鑒國內外優秀道德准則,認真剖析現實社會中不誠信的反面例子,樹立誠信榜樣等來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學生的誠信意識越完善,對自己行為的誠信意義就理解得越深刻,就會自覺地按正確的誠信規則做事。這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會更快實現。

㈢ 如何做個誠實守信的大學生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題中之義。因此,要把大學生真正培養成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高等院校就必須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健全誠信機制,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應有的道德基礎。但是,受社會上的造假等不良風氣的影響,被視為一方凈土的大學校園也出現了誠信缺失的問題,少數大學生也染上了不講誠信之習。有的表現在人品方面,如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校園盜竊等;有的表現在學術方面,如通過東拼西湊、移花接木等手段抄襲、剽竊他人論文;有的表現在擇業方面,如在給招聘單位的自薦材料中弄虛作假、簽訂就業協議但不履行承諾等。
出現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既有客觀層面的原因,也有主觀層面的原因。從客觀層面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社會上不講誠信之風的影響。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尚有許多不夠健全之處,以致出現一些守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的現象,這對一些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二是道德教育的弱化。由於一些高等院校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德育評價體系和道德教育的缺失,這使一些學生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三是社會信用體系欠完善。由於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尚處探索改革階段,對不講誠信的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不守信用所付出的成本遠遠小於收益,這誘使一些學生為了一己私利越雷池而動。四是相關法規條例和監督措施的欠缺。由於對學術造假、擇業違約等行為缺乏完善的法規條例,加之監管力度不到位,這使一些學生的背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
出現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既有客觀層面的原因,也有主觀層面的原因。從客觀層面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上不講誠信之風的影響。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尚有許多不夠健全之處,以致出現一些守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的現象,這對一些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是道德教育的弱化。由於一些高等院校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德育評價體系和道德教育的缺失,這使一些學生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是社會信用體系欠完善。由於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尚處探索改革階段,對不講誠信的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不守信用所付出的成本遠遠小於收益,這誘使一些學生為了一己私利越雷池而動。

四是相關法規條例和監督措施的欠缺。由於對學術造假、擇業違約等行為缺乏完善的法規條例,加之監管力度不到位,這使一些學生的背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

從主觀層面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不夠。雖然我國從小學開始開設思想品德課程,但是一些學生和家長偏重於學習文化知識,相對忽視品德修養,不注重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的提高。因而,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不講誠信行為,一些學生非但不抵制,有的甚至刻意效仿。

二是心態浮躁。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人數激增,生源素質卻有所下降。有些人讀書不是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混文憑,因而在考試、寫論文的時候馬虎對待,甚至弄虛作假。

三是對就業期望值過高。一些學生對目前就業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有些畢業生還持「騎驢找馬」的觀點,從而導致擇業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大學生誠信缺失不僅會對大學生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就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利於大學生成人成才,而且對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以及社會的整體發展也會帶來不良後果。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存在的大學生「誠信危機」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勢必影響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的良好環境。一方面,要在全社會開展誠信教育。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倡導和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批判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觀念。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環境。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校園輿論氛圍,從而真正做到讓誠信者備受尊敬、使失信者無地自容。
建立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誠信獎懲機制。制定和完善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規則體系,建立信用檔案和失信懲罰機制,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懲治,並對誠實守信者予以獎勵,這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當前,在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構建學校內部的信用評價體系,是強化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信用評價標准,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對於大學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全面信用評價和記錄,促使大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嚴守誠信底線.
形成社會相關力量齊抓共管的局面。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還必須調動社會的相關力量共同參與、齊抓共管。比如,學校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及時向他們反映其子女在學校的信用評價情況,提醒他們注意言傳身教,加強對孩子的誠信教育;加強與招聘單位的聯系,大力推薦誠實守信的畢業生,使用人單位對這些學生高看一眼、厚待一些;積極宣傳大學生中涌現出來的誠實守信的典型人物和事跡等。

㈣ 大學生誠信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都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因此,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從社會發展和社會關系中分析誠信的本質特徵,理解誠信對個體成長、社會發展的特有價值,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理論武裝,培養他們的誠信信仰。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誠信思想教育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之真正深入頭腦、紮根人心,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二)中國傳統誠信文化教育
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其加以現代改造,建立現代誠信文化觀念。
1.弘揚傳統誠信文化的精華
誠信美德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流傳了數千年,某些方面已經內化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和行為模式中去了,其深厚的底蘊和精華將會繼續被傳承和發揚下去。比如,傳統誠信觀關於重視和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實事求是,不僅是誠信道德要求的思想前提,也是誠信道德觀念中所要求的不可分割的最為重要的思想內涵。
2.注重加強中國古代誠信典範教育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為人誠信,而誠信觀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所以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對誠信教化同樣重視。因為誠信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確引導,所以古人認為誠信教化的第一個環節應從嬰幼兒抓起,通過蒙學教材除對少兒進行基本文化知識的灌輸外,還要進行初步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訓練,其中就包括誠信教育。第二個環節則是在官學中將誠信教育制度化。首先,儒家經典將誠信列為必修課程,灌輸誠信思想。其次,將儒家經典列為必考范圍,突出儒家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作用,使誠信規范在學生心目中反復強化,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㈤ 如何有效開展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一)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制定誠信檔案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缺乏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是造成誠信缺失的原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依法建立健全一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加強對政府、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管理,已是當務之急。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誠信檔案管理法律法規,從而逐步完善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
上海於2002年9月開始試行誠信報告,應屆中專、高職和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除了帶上必備個人簡歷外,還要加上一份由權威機構會同學校、實習單位等部門出具的個人誠信報告,而這份報告所記載核實的內容將成為招聘單位考察應聘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這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和嘗試。
(二)加強高校誠信教育力度
1.教師以身作則,揭露打擊學術腐敗,重塑學術正義,為大學生樹立誠信榜樣。教師是「傳道、解惑、授業」的人,是教育活動的具體組織實施者,是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率先做到。但有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不注重誠信,給大學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教師只有言傳身教,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應將誠信教育列為師德教育的首要內容,建設一支學術作風正派,教學科研能力過硬的高校教師,才能真正搞好大學生誠信教育。
2.精心組織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加以引導。如舉行無人售報、開展誠信與反誠信的討論、誠信徵文活動、以誠信為主題的網頁製作大賽、萬人誠信宣誓儀式、定期公布不誠信行為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誠實做人、做學問的氛圍。
3.全社會行動起來發揚誠信文化,重塑誠信風氣。
①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政府不誠信將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文化的重塑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給廣大民眾特別是大學生造成不良的引導示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政府誠信行政,打造出講信用的各級政府來開展誠信教育,這樣才更有說服力。
②倡導誠信文化,抵制反誠信文化。社會誠信行為大量缺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誠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種反誠信文化卻相當活躍。比如,在反誠信文化的支持下抄襲作業、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抄襲作弊普遍不被學生認為是可恥的行為而被認為是一種有刺激性的冒險游戲。因而,社會各界要大力倡導誠信文化。與此同時,誠信文化的倡導要和創新意識結合起來,在繼承優良傳統和吸收古今中外誠信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誠信文化。
綜上所述,誠信觀念在社會飛速變化的時代,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借鑒國內外優秀道德准則,認真剖析現實社會中不誠信的反面例子,樹立誠信榜樣等來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學生的誠信意識越完善,對自己行為的誠信意義就理解得越深刻,就會自覺地按正確的誠信規則做事。這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會更快實現。

㈥ 大學生如何加強誠信教育

誠信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既是他們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從多方面加強誠信教育。

1.在教書育人中要注重誠信教育

教書育人,是教師工作之本。一般地說,「教書」是指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學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師通過課上課下的教學和教育活動,通過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的一些顯性的或潛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的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及個性心理品質,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及技能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即所謂「德才兼備」。誠信是道德修養、成才做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書育人一定要抓住誠信教育這個根本,時時事事處處突出誠信教育。筆者認為,狠抓誠信教育主要應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時時事事講誠信,給學生作誠實守信的榜樣;其次,課堂教學要隨時注重誠信教育。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一定要充分發揮其育人的強大功能,把誠信教育落到實處;其三,充分利用學生課外活動,充分依靠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依靠學生的各種組織,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深入細致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誠信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修養,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誠信教育。

2.在管理體制中要強化誠信教育

我們知道,誠信是一種優良品質,是社會要求人們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帶有某種程度的強制性。如果人們違背了誠信原則,不僅要受到遣責,而且要受到懲罰,特別是在利益關系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根據誠信的這一特點,在管理育人中,管理幹部、後勤職工和教師一樣,首先要誠實守信、率先垂範,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種誠信制度和誠信教育制度,以強化誠信教育。要把誠信的具體規定列入有關的制度中去,讓全校師生都知道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所謂誠信教育制度,是指學校加強誠信教育的有關規定。認真執行誠信教育制度,決不能讓投機鑽營者得逞,也決不應該讓老實人吃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誠信的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並和全社會的信用制度協調一致,同時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這是誠信制度執行的關鍵和強有力的手段,它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3.在服務工作中要滲透誠信教育

服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服務一般是指後勤服務工作。廣義的服務則泛指為師生的學習、生活、教學、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質技術支持的一切工作,它具有相互性和交叉性的特點。這里探討的就是廣義服務中的誠信教育。由於服務性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利益關系,誠信也就顯得更為敏感和重要。因此,誠信無小事。充分發揮服務主體自身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在服務中進行誠信教育的極其重要的基本途徑。服務主體只有率先垂範,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事事處處守信用、重承諾、踐約定,實行優質服務,才會取信於服務對象,並且,這本身就是最好的誠信教育。近年來高校後勤社會化以後,服務主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學生的生活范圍擴大了,高校的誠信教育也一定要與時俱進,加強創新,及時調整對策,更進一步從制度和教育兩個方面努力,使誠信的鏈條不斷延長和加固。

4 .在環境建設中要體現誠信教育

「育人環境」是一個廣泛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方方面面。我們這里僅就高校的辦學理念、校園環境(含文化環境和網路環境)和輿論環境如何體現誠信教育作些探索。一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要以誠信為本,它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例如北師大的「愛國進步、誠信質朴、求真創新、為人師表」辦學理念就充分體現了以愛國為核心,以誠信為根本,以創新為動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的精神。二是校園環境建設要體現誠信教育。例如精心規劃設置誠信教育專欄,在教室、寢室和公共場所適當設置誠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園網上設置誠信教育的網站或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中充實誠信教育的內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教益。三是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輿論環境。要充分運用廣播、板報、校報、電視、網路等正面輿論引導人,用誠實守信的榜樣鼓舞人,用弄虛作假、欺騙欺詐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別是要利用辯論、討論、思想交流等多種形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擺事實講道理,駁斥錯誤的看法和言論,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認識。

5.在學生自育時要強調誠信教育

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學生的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自立意識、自主意識有很大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各種自育自理組織、團體蓬勃建立,為學生自我誠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現在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引導學生、幹部及其自育組織自覺認識誠信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先導;二是引導學生幹部、學生自育組織和學生黨團員以身作則,作誠實守信的模範,發動組織同學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情感,變為誠信行為;三是引導學生建立誠信自律制度和相應的考評體系,這是誠信教育能否堅持久遠並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環。

總之,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事關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事關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學生的前途與命運,我們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視誠信教育,思考高校誠信教育的若干問題,積極探討誠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的大學生,使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

㈦ 如何做一名誠信的大學生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要求。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講,明禮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是走向社會的「通行證」。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關繫到高校的學風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影響著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和中國市場經濟的明天。

目前,在大學校園中,存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學習環節,有人考試舞弊、剽竊論文、篡改成績單;生活環節,有人惡意逃交學費、拖欠助學貸款,用虛假資料獲得各項困難補助用於奢侈消費;求職就業環節,有人偽造求職簡歷、隨意違反協議約定;人際交往方面,有人愛說謊話、言行不一、誹謗他人……

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前社會上的失信現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公正的制度對於建設良好的學校道德風尚有著一種潤物無聲的力量。但是,許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卻長期存在著一些偏向,影響了學生誠信素質的培養和誠信品質的形成。一是學校德育目標過於籠統,層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強。二是學校為求生存和發展,重智育而輕德育,弱化學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三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單一,內容抽象,只重思想灌輸,輕道德踐行,使許多學生對德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知性的層面上而沒有達到理性的理解,更沒有形成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以至於出現學生「知其不善而為之」的現象。四是學校德育評價制度不力,並且缺乏常規性的檢查和監督。大學生誠信失范現象的普遍存在,很大原因在於失信者預期失信成本小於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於守信收益。

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從現實問題出發,加強針對性。首先,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關鍵環節。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必須加快建立以政府信用為關鍵、經濟信用為重點、法制信用為保障、群眾道德信用為基礎、教育信用為先導的社會信用監督和保障體系,建立誠信獎懲機制,使誠信者因誠信得到益處,使不誠信者付出必要的代價。目前,一些高校已經從制度上開始對大學生加強誠信教育,通過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逐步實現系統內聯網,准確記錄學生誠信狀況,將良好的個人信用檔案作為學生的另一張「身份證」,促使學生珍惜和維護自己的誠信形象。

其次,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正面引導和教育上下功夫。針對大學校園中教學要求、作業完成、教學考核、畢業論文、學術研究、科技創新活動、資格證明、繳納學費、助學貸款、求職過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誠信問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和理解,讓大學生充分認識誠實守信與實現自身價值的密切關系,牢固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

第三,要堅持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落實到誠信教育的全過程。高校道德教育環境建設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切實完善人人育德、德育人人的優良格局,改進創新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斷凈化、美化、優化誠信道德教育環境,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身作則,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切實增強誠信意識,樹立誠信觀念。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頒布實施近5周年,大學生的道德誠信建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誠信教育也在逐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

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打造和諧校園,不僅是高校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對其加強知榮辱、樹誠信的道德建設意義深遠。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客觀存在,其表現形式通常為:作業抄襲、考試舞弊;偽造證件、簡歷注水;拖欠貸款、工作違約等。究其原因,除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還與目前高校對德育重視不足、約束和激勵機制缺失、不良學術風氣的負面影響有關。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可從以下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將道德教育提高到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應改變高校目前「重知識和技能傳授、輕道德和素質教育」的跛行局面,對學生的德育建設,特別是誠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視。可借全社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之良機,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主題活動,比如講座、徵文、團會等,在學生中確立誠實守信的意識,將其作為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強調從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將誠實守信貫穿到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還可在試點推行「無人監考」等制度,激發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其次,配合地方徵信及信用評估活動,在高校大力開展徵信體系建設,積極推行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個人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通行證」。應從學生入學開始,為其建立個人信用檔案,使其了解到誠信對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數據、事實和行為來記錄大學生的誠信度,對其信用狀況實行動態管理和實時監控。充分利用信用記錄,與銀行、企業等展開合作,對學生拖欠貸款、工作違約等失信市場行為形成有效制約。

第三,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誠信約束和激勵機制。一個人的誠信問題,自我意識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樣也是不可缺少的。將德育建設列為對學生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不守信用的行為予以懲罰,比如取消其助學貸款和評優評獎資格等。有約束必有激勵,可於每學期開展形式多樣和主題豐富的大學生誠信評比活動,對優秀者給予表彰,樹立誠信典範,進行大范圍宣傳、推廣。

最後,要嚴抓師德和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古語有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甚大,為人師者的榜樣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學術造價、學術腐敗等投機行為時有發生,這些丑惡現象的負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可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嚴重破壞。而推行教師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誠信為學的典範,對大學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時,對損害學術道德的失信行為予以曝光和懲治,用誠信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城牆。

熱點內容
上海大學自強教授 發布:2025-09-12 01:26:11 瀏覽:572
大學生新穎活動 發布:2025-09-12 01:24:45 瀏覽:144
黑龍江省中醫葯大學車離教授 發布:2025-09-12 01:24:35 瀏覽:418
中山大學最牛的金融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12 01:23:14 瀏覽:788
復旦大學副教授名單簡歷 發布:2025-09-12 01:08:23 瀏覽:13
大學生求職圖片 發布:2025-09-12 00:46:33 瀏覽:321
東京大學鈴木教授 發布:2025-09-12 00:27:15 瀏覽:652
大學教授給高三女兒的一封信 發布:2025-09-12 00:07:25 瀏覽:595
大學生殺死 發布:2025-09-11 23:40:55 瀏覽:415
展現大學生風采 發布:2025-09-11 23:40:01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