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在什麼區
❶ 暨南大學在哪裡
暨南大學校本部地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地址內:廣東省珠容海市前山路206號。
暨南大學番禺校區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興業大道東855號。
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生態廣場東街6號。
光緒三十二年(1906),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舊金山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系僑情"。經過籌備,校址被選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
1923年,為了適應學生的增多,並創建大學部,暨南學校從南京遷到上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為日本軍佔領,暨南大學又播遷到福建建陽。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
❷ 暨南大學在哪個城市
暨南大學在珠海市、廣州市以及深圳市都有校區。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有五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214.3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76.80萬平方米。
廣州石牌校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510632);珠海校區:廣東省珠海市前山路206號;番禺校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興業大道東855號;華文校區:廣州市天河區瘦狗嶺路377號;深圳校區:深圳市南山區僑城東街6號。
學校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優化,有專任教師2749人。
其中兩院院士(含雙聘)9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17人,傑青、優青獲得者43人,「珠江學者」50人,教授889人,副教授1063人,博士生導師1052人,碩士生導師2161人。
以上內容參考學校官網-學校簡介
❸ 請問暨南大學(所以分校區及本部)地址是什麼
暨南大學(所有校區及本部)地址:
1、校本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601號
2、華文學院: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瘦狗嶺路377號
3、珠海校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路206號
4 、深圳校區: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僑城東街6號
5、番禺校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興業大道東 855 號(廣州大學城二期)
(3)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在什麼區擴展閱讀
暨南大學,簡稱暨大(英語:Jinan University,縮寫為JNU),是一所校本部位於中國廣州市的公立大學,其前身是清朝兩江總督端方在光緒32年(1906年)從歐洲考察憲政歸國後於江寧府成立的暨南學堂。此後百年間曾多次遷址,最後重建於廣州。
暨南學堂於1918年改名為國立暨南學校,1927年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暨南大學現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地共有五個校區,位於廣州大學城的番禺校區於2014年9月落成並投入使用。
暨南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原「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其在華僑、華文教育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中國高校;素有「華僑最高學府」的美譽。
截至2017年1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21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長江學者」20人,「千人計劃」專家26人,「傑青」獲得者18人,「珠江學者」36人,教授646人,副教授838人,博士生導師623人,碩士生導師1259人。
歷史上暨南大學的教師隊伍中曾有過馬寅初、厲麟似、鄭振鐸、梁實秋、王亞南、周谷城、錢鍾書、周建人、夏衍、許德珩、胡愈之、嚴濟慈、楚圖南、黃賓虹、潘天壽、沈從文、羅隆基、楊汝梅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❹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和本部區別是什麼
1、所在的行政區劃不同。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所在的行政區域是廣東省珠海市。暨南大學本部校區所在的行政區域是廣東省廣州市。
2、創立時間不同。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創立時間是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學本部校區(其前身)創立時間為1906年。
3、校區包含專業不同。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包含的院系專業分別有國際商學院、人文學院、包裝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等下屬的相關專業。暨南大學本部校區(石牌校區)包含的院系專業分別有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學院、理工學院等下屬相關專業。
4、校區定位不同。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的定位主要是發展與港、澳、台及國際知名高校的合作辦學。暨南大學本部校區(石牌校區)定位主要是發展國家重點學科及其依託的學院、特色學科(院)和繼續教育。
❺ 暨南大學校區分布
暨南大學主校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601號;暨南大學番禹校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興業大道東855號;暨南大學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暨南大學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前山路206號。
暨南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各類人才30餘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暨南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優化,有專任教師2534人,其中兩院院士(含雙聘)7人,長江學者(含特聘教授、青年長江)15人,傑青、優青獲得者39人,「珠江學者」51人,教授788人,副教授964人,博士生導師896人,碩士生導師16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