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本科畢業論文阿q

本科畢業論文阿q

發布時間: 2022-05-10 12:10:08

① 《阿Q正傳》論文一篇

第一篇,
在《阿Q正傳》整篇文章中,留給大多數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常常用過去的和未來的來掩飾他現在的不幸,比如他常這樣誇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麼東西。」「我兒子會闊多啦」可是當他說這句話時,連老婆還沒有著落。他能用自輕自賤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在被別人打敗後,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並以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開安慰自己,並說,我這是第一,狀元不就是第一嗎,那我就是狀元來「狠狠地」贊美自己一翻。他用祖傳的法寶「忘卻」來掩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後,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傳法寶,將屈辱拋到九霄雲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個大覺。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惡當作是炫耀的資本,當別人說他頭上的癩瘡疤時,他確自傲地認為別人「還不配」。總而言之,「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於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並且當英國大炮已經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福康安去參觀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麼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像。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對革命的態度問題上。起初,阿Q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他對革命的態度一向是「深惡痛絕之」的。但當他聽說「革命」使城裡的舉人老爺都害怕,未莊裡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張之後,阿Q又產生了要投降革命的願望。因此,在魯迅的小說中,阿Q成為了未庄第一個起來歡迎革命並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維中,革命無非就是穿著崇禎皇帝的素來推翻清政府,簡單地說就是反清復明罷了。因此,「他對革命在態度上的這種變化,並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覺醒,因為他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塗、錯誤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並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紳,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希望,去拿別人的一些東西罷了,從而成為「要有什麼就有什麼」的人,革命以後,他可以隨意地去拿原本屬於趙太爺、錢太爺們的東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階級地位,成為當年的趙太爺、錢太爺們,從而奴役現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D、王胡們。這種觀念,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賜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國當年這個封建時代才會出現的極度充滿幻想並且狹隘的小農意識。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帶給人們是絕對的權利概念,君與臣的關系是絕對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運了一批貨物到中國沿海港口,他就讓附近的漁民上船去搬下貨物,可當他帶著漁民走向甲板艙的時候,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他震驚了,漁民們齊刷刷的跪下了,並高呼著「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向前一看,原來牆上掛著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是一個下層老百姓,對君權是絕對服從的,除非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會起來反抗,而這反抗,也不會是實質上的改變,僅僅是改朝換代罷了。這樣,阿Q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縱觀阿Q,其實就是一個魯迅概念中的一個封建落後、思想愚昧的鄉村農民的典型形象,是魯迅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國農民的種種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個人身上,讓阿Q成為中國當時封建農民的典型代表。而魯迅對於鄉村生活的了解是相當有限的,更談不上是熟悉。而他對於阿Q這種「鄉村小戶人家」,所採取的「與其說是建立在詳觀細察基礎上的具體描繪與刻畫,還不如說是藉助於有限的了解而充分發揮藝術創作所見許的推理與想像」。總的說來,魯迅在鄉下的時間不超過一年,當然稱不上是鄉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實也就是個城裡人眼中的農民的典型。

阿Q對於中國人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刻的。但在當時,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嗎?「在魯迅時代的稍後時期,當時還是山西省長治第四師范學校學生的趙樹理就嘗試將魯迅的小說讀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聽的實驗,結果卻遭到慘痛失敗——這就與魯迅本人所期待的結果能通過他的作品開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標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主要是給城市新式學生和知識分子看的,試想當時,在農村,識字的人有多少,能讀得懂文章並能理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農村石沉大海的結局在意料之中。但是這並不能妨礙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的驚醒價值,起碼對於我們這一輩人來說,阿Q的教訓早以牢記,我們不會再度迷茫,歷史不會重演,這其實也是阿Q帶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影響。

第二篇,
《阿Q正傳》寫於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過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並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農民的精神枷鎖,中國的民主革命很難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義又遠遠不只是一個農民的代表,他具有更為深廣的思想蘊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貧無立錐之地,只能靠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一個姓名也沒有,受盡了剝削和欺凌。但是,他卻不正視現實,不去反抗斗爭,反倒無憂無慮,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得阿Q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也使阿Q顯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戰勝對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無根據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將來,又最能在現實中毫不知恥地自輕自賤;他死要面子,諱疾忌醫,從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甚至以自己的弱點為榮;他還欺善怕惡,欺弱怕強。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農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不覺「神往」革命,希望從此能夠翻身。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慾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系著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錢等),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雖然,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已不是阿Q所獨有,它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態的集中體現。「阿Q相」已成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詞。精神勝利法深刻的階級根源來自於中國封建統治者及其思想意識,其歷史根源則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上屢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緊密相關,而農民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後等弱點,又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易感染上精神勝利法。魯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實為畫出國民的靈魂,以拯救民族的命運,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舊的封建思想意識形態的徹底批判。阿Q 生活的時代雖然已經永遠過去,但阿Q 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卻並未絕跡,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與此同時,魯迅高度真實地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面貌,為阿Q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環境。尤其是,魯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黨人在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意識到農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沒有去啟發和發動他們,終於被封建勢力篡奪了勝利果實,而沒有發生真正的變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阿Q最終被所謂革命政府誣指為搶匪,被綁上法場,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團圓」描寫,其實是對阿Q的革命既不簡單的肯定,也不簡單的否定:阿Q的嚮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壓迫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阿Q革命的動機是模糊的,是出於一種激動而盲目的情緒,缺乏起碼的革命覺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極端錯誤的,無非是殺人、奪物與傳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對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將辮子盤在頭上,或去投靠革命黨。由此看出,魯迅對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態度的。阿Q的「大團圓」的結尾也是革命黨與封建勢力妥協的必然結果,他既是阿Q個人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正是通過阿Q這一悲劇結局,魯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這場革命由於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也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傳》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現實主義的傑作。在具體的藝術手法上,魯迅運用傳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敘述體的結構和誇張的諷刺性的語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將悲劇和喜劇兩種不同的風俗融為一體,達到悲劇內容與喜劇形式的有機統一;在寫人的藝術上,成功地將西方小說注重描寫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等特點,與中國古典小說的白描手法、傳統形式的結構及用人物自身言行來傳達人物神情的藝術傳統融為一體。

你結合自己感想,參考下,一千字很快就出來了。

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和要求有哪些

完整的文本應包括封面、目錄、開題報告(僅紙質本要求附開題報告)、成績與評語(僅紙質本要求附成績與評語)、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摘要及關鍵詞、正文(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語)、注釋、參考文獻等。對各部分的要求如下。
1、封面
從教務處網站的「信息公告」欄目下載統一格式的「武漢音樂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封面」,各項信息需填寫完整。
2、目錄
應包括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正文(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語,只需標至二級標題)、注釋、參考文獻等(參見以下示例)。

本科生畢業論文目錄示例:

目 錄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頁碼)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頁碼)
引言 ···············································(頁碼)
一、一級標題1 ·········································(頁碼)
1、二級標題1.1 ········································(頁碼)
2、二級標題1.2 ········································(頁碼)
二、二級標題2 ······································· ·(頁碼)
1、二級標題2.1 ········································(頁碼)
2、二級標題2.2 ······································· (頁碼)
···················································(頁碼)
結語 ················································(頁碼)
注釋 ················································(頁碼)
參考文獻 ·············································(頁碼)

(註:如果以外文文獻翻譯作為畢業論文,需附外文原文)
3、開題報告
從教務處網站的「信息公告」欄目下載統一格式的「武漢音樂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表格,按要求分別由學生、指導教師和各教學單位考試委員會填寫各項內容,在畢業論文完成之前由各教學單位保存,畢業論文完成之後,裝訂到論文紙質本內目錄頁之後。
4、論文成績與評語
從教務處網站的「信息公告」欄目下載統一格式的「武漢音樂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評審表」,各項內容分別由畢業生論文指導教師和教學單位考試委員會填寫,裝訂到紙質本內開題報告之後。
5、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關鍵詞不超過5個,以國家頒布的《漢語主題詞》為准,不得隨意選取。
6、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要求翻譯准確。
7、正文(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語)
⑴ 引言:闡述選題的意義(為何進行這項研究);該課題的研究現狀;擬探討的問題和研究的目的。
⑵ 正文:要求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詳略得當;語言、文字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流暢而優美;圖表、符號、譜例等統一規范;
⑶ 結語:對本文論述進行簡要總結;對本文的研究進行自我評價(包括哪些問題由於什麼原因還需要繼續深入探討,哪些相關問題需要另案研究等內容)。
8、注釋
一律使用章節附註,在「WORD」軟體「插入」菜單的「引用」-「腳注和章節附註」中自動生成。如章節附註內容是說明引語出處的,格式參照「參考文獻」要求,但需具體註明出處頁碼。
9、參考文獻
⑴ 報刊:序號,作者,文章標題,出版地,報刊名稱,出版時間,期號(版次),刊號。
⑵ 圖書:序號,著者所在國(中國不注),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書號。
⑶ 網上資料:序號,作者,文獻名,網址,時間。
10、頁眉和頁腳
文章的正文部分需統一在「WORD」軟體「視圖」菜單的「頁眉和頁腳」中用默認字體字型大小(即宋體小五號字)編輯頁眉和頁腳,頁眉左端寫「武漢音樂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字樣,右端寫畢業生姓名和論文題目,頁腳中插入頁碼。

三 外文文獻翻譯
如以外文文獻翻譯作為畢業論文,文本格式與內容與一般論文要求相同,但需附外文原文(可以復印,須用A4紙張,並註明文獻出處)。

③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76. 漢語新詞語修辭方式造詞法 (字數:8691,頁數:11 )
77. 古代送別詩的研究 (字數:12515,頁數:14)
78. 副詞「才」與「就」在句法中的異同 (字數:9645,頁數:12 )
79. 當前社會用字不規范現象的調查與分析 (字數:7989,頁數:10 )
80. 從李娃和霍小玉形象比較看唐傳奇之女性形象塑造 (字數:8051,頁數:07 )
81. 淺析《雙城記》中卡爾登的利他主義 (字數:9160,頁數:12 )
82. 從封建倫理綱常小析《琵琶記》中蔡伯喈的形象 (字數:7421,頁數:11 )
83. 《紅樓夢》中的鴛鴦形象 (字數:10157,頁數:14)
84. 《滄浪之水》女性形象分析 (字數:11348,頁數:13)
85. 簡訊中積極修辭藝術的探討 (字數:8023,頁數:13 )
86. 《說文解字注》「舟」部校勘記 (字數:9308,頁數:12 )
87. 論《人生》對「交叉地帶」愛情的描寫 (字數:9421,頁數:09 )
88. 論《莊子》語言的修辭美 (字數:12075,頁數:13)
89. 談古詩十九首中的遊子詩 (字數:9497,頁數:12 )
90. 淺談對竇娥悲劇的認識 (字數:9099,頁數:13 )
91. 淺析李清照詞花與酒的意象及其關系 (字數:9594,頁數:10 )
92. 論唐傳奇《任氏傳》中的女性主義 (字數:6406,頁數:08 )
93. 李煜詞的特點及其對豪放詞的貢獻 (字數:8730,頁數:09 )
94. 淺析《黑駿馬》中的草原情懷 (字數:7499,頁數:10 )
95. 從陶淵明之詩文透視其歸隱 (字數:8995,頁數:12 )
96. 周星馳電影熱反映的當代文化心態 (字數:6347,頁數:07 )
97. 秦觀與豪放派 (字數:11511,頁數:14)
98. 淺析趙壹抒情小賦的藝術特徵 (字數:6867,頁數:08 )
99. 試論《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成就 (字數:8791,頁數:13 )
100. 淺析《紅樓夢》中小紅形象 (字數:7802,頁數:12 )
101. 淺析杜甫生平對詩歌愛國主題表達的意義 (字數:8635,頁數:09 )
102. 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思考 (字數:11003,頁數:14)
103. 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詩風之比較 (字數:7527,頁數:10 )
104. 論歌妓對宋詞的影響 (字數:11762,頁數:14)
105. 芙蓉內外——古華《芙蓉鎮》人物性格與命運 (字數:7557,頁數:09 )
106. 《鼓掌絕塵》中的俗語 (字數:8047,頁數:10 )
107. 論《莊子 》寓言中「魚」的意象 (字數:9394,頁數:12 )
108. 淺論阿Q形象及其當代性 (字數:8226,頁數:11 )
109. 試探廣告語的「潛引力」 (字數:9163,頁數:13 )
110. 論吳宇森電影的「暴力美學」風格 (字數:6588,頁數:10 )
111. 李楊愛情現實故事與戲劇故事的比較 (字數:9336,頁數:12 )
112. 站在道德盡頭的審視——余華小說《兄弟》的社會畫面分析 (字

④ 本科畢業論文流程

首先報考論文答辯,
然後 學院會安排論文導師給學生,
一般3-5個學生一個導回師,
接著就是答論文提綱,有固定格式的,跟導師交流
就寫論文、給導師看、修改、修改
直到修改好,最後論文定下來,導師給你打分,然後 就是論文答辯,
希望回答能幫助到你,你也可以追問。

⑤ 畢業論文《阿Q正傳》中阿Q形象分析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愛在延伸3
《阿Q正傳》中阿Q的形象分析內容摘要摘要:《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寫於1921年的作品,他就當時的舊中國大多數農民的現狀深刻地去揭示了當時農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喚醒麻木中的中國人民,希望他們覺醒起來救中國,使中國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他的作品具有很鮮明的時代性。我主要是從阿Q這個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種種行為去寫,具體分析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和革命歷程,揭示出人物的弱點,點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闡發了阿Q革命的失敗和下場的悲慘的必然性。同時,也警醒國人,不要再讓阿Q的悲劇在中國上演!關鍵詞:畏強凌弱精神勝利法狂妄自大革命阿Q,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典型文學形象,更是一個舊中國下層農民的真實再現!他的出現,不但震驚了舊中國,敲打著每一個中國的心坎,同時,也震憾了世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阿Q正傳》①創作於1921年,是魯迅先生②最著名一篇小說,它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魯迅先生用嫻熟的筆法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世界文學畫廊中的著名形象,讓阿Q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家喻戶曉的名字。阿Q形象不但在當時的中國,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奮進。《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③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

⑥ 阿Q正傳論文

XXX學校畢業論文

論文題目: 論《阿Q正傳》中國民精神的劣根性

姓 名: XXXX
院 系: XXXX文學院
專 業: XXXXXXX
班 級: XXX XXXXXX
學 號: XXXXXXXXXX
指導教師: XXXX

XXXX年X月XX日

目 錄
引言
一、性格特徵及多舛的命運…………………………………………………………1
(一)阿Q自輕自賤、麻木、愚昧的性格特徵……………………………………1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2
(三)愛面子的阿Q………………………………………………………………2
(四)阿Q的幻想症…………………………………………………………………2
(五)精神貧瘠、物質匱乏…………………………………………………………3
(六)悲慘命運……………………………………………………………………3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重要性…………………………………………………4
(一)未庄民眾的精神面貌……………………………………………………4
(二)意識的覺醒………………………………………………………………4
(三)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4
(四)對國民性的批判…………………………………………………………5
(五)思想來源………………………………………………………………………5
三、對民眾麻木和不思變的批判以及對思想的啟蒙………………………………5
(一)打破思想枷鎖,啟蒙民眾思想………………………………………………5
(二)對舊思想的批判…………………………………………………………6
(三)活躍思維,指引方向…………………………………………………………6
四、對社會的批判和揭露……………………………………………………………6
(一)對黑暗社會的揭露……………………………………………………6
(二) 未庄的經濟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落後的經濟……………………………6
(三)民眾愚昧、落後…………………………………………………………7
(四)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7
(五)喚醒民眾,走上抗爭道路……………………………………………………7
(六)揭露革命失敗原因……………………………………………………………8
結束語…………………………………………………………………………9
參考文獻……………………………………………………………………………10
鄭重聲明…………………………………………………………………………11

論《阿Q正傳》中國民精神的劣根性
作者: XXX

摘要:《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是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典範之作。作品中阿Q的形象具有鮮明特色,阿Q是一個生活在辛亥前後的貧苦農民,在舊中國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阿Q很貧困,沒有地位,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沒有固定的職業,只能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這里我們對他有憐憫之心,同情他的遭遇,但阿Q又是可恨的,阿Q欺負小尼姑見到光頭的大官時,又自己跪下去,自輕自賤,是生活貧苦的下層人民,阿Q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權勢壓迫下的不幸人生。對阿Q的遭遇我們只能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是舊中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病態人物。《阿Q正傳》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暗示舊的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崩潰、昏暗、了無生氣的時代背景。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阿Q代表了中國民眾苦難的生存狀態和麻木不覺醒的心理狀態,《阿Q正傳》則以一個市鎮社會的「流浪者」為代表,綜合性地藝術再現了中國人的精神總特徵。政治因素的影響,《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背景。

關鍵詞:精神勝利法;劣根性;人性
Abstract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novel written by Lu Xun. It is a model of Lu Xun's reform of the national soul. In the works of Q image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h q is a living in poor farm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old China backwater in the rural town of Weizhuang, ah q is very poor, he had no family, no status, no fixed live slept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occupation, only working for a living, social status is very low, even lost my name. Here we have compassion on him, sympathize with him, but ah q and hateful, ah q bully small nun big head saw, and he knelt down, the lower oneself are living in poverty, the lower people, ah q spiritual ignorance and power in the feudal oppression of the unfortunate life. We can only encounter of Ah Q "mourning their misfortune nuqibuzheng." Ah q is a morbid figure in the sick society of old China 1.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microcosm of China's old society, suggesting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cultural and social order, the dark and lifeless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this background, ah q represents the China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numbness awakening of mental state, "Ah Q" in a town society "wanderer"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t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factor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shows us the true face of a deformed Chines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ts publication has a specific political background.

Key words: national spirit; spiritual victory law; human nature; Ah Q

引 言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寫於1921年12月,文章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是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典範之作[2],作品中的阿Q具有鮮明的特色,阿Q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貧苦農民,在舊中國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阿Q很貧困,只能住在土谷祠里。但他欺軟怕硬、自輕自賤,他是生活困苦的下層人民,阿Q思想上的愚昧和在封建壓迫下的不幸人生,我們憐憫他的同時又覺得他很可恨,對於阿Q的遭遇我們只能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是舊中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病態人物。《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阿Q正傳》中的人物有趙太爺、阿Q、吳媽、假洋鬼子、王胡等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性格特徵及多舛的命運
(一)阿Q自輕自賤、麻木、愚昧的性格特徵
阿Q是生活在未庄的窮苦農民,他的命運與性格息息相關,他喜歡自輕自賤、以強凌弱、愚昧、麻木[3]。當阿Q說自己姓趙的時候,趙太爺打阿Q耳光,還說「你也配姓趙」,我以為阿Q會反抗,結果他習慣了被欺壓,捂著熱辣辣的臉走了。阿Q見了比他富有或者強大的,像趙太爺、秀才一類的,就畢恭畢敬,奴隸性就畢露無疑。對於弱小的,小尼姑一類卻總是欺壓侮辱別人,阿Q這種人的性格不變成有錢人則罷,變成有錢人也將會是第二個趙太爺。阿Q對於同是做工的農民小D、王胡等,總是不放在眼裡,先估摸對方,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變成「怒目而視」或是在肚子咒罵。但通常都是阿Q打輸了,通常他就會說「我總算給兒子打了」以這樣的精神勝利法戰勝對方,在阿Q看來,勝利永遠是自己,被打的永遠是對方,這樣想,他就滿意的睡下了,也不會想著給自己報仇,也不會想著自強,昨天被打的事,也許第二天就忘得乾乾凈凈,也許剛打過就忘干凈了,「忘記」這一祖傳寶貝在他身上發生了神奇的功效。每次被別人打了,來到小酒館早已經有些高興了。其實,精神勝利法也不全是不好的,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我想阿Q每天面對這么多扭曲的人,這么畸形的社會,精神會提前崩潰的。就算是沿襲至工作壓力大的今天,時代背景變了,精神勝利法仍然有可取之處,但要批判借鑒。身為底層農民的阿Q長期被奴役,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被馴化和被奴化的心理。辛亥革命後,封建的思想觀念和等級制度還有殘存,民主制度的普及程度還不高,這種心理現象在當今社會都還存在。例如:企業或者公司裡面,下級員工見了上司總是點頭哈腰、卑躬屈膝的。見了比自己職位底的員工卻趾高氣昂、盛氣凌人。一副皇帝駕到的樣子。這種等級制度雖然存在,但它不利於民眾良性的人格發展,也不代表它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極其愚昧、麻木,他上了幾回城,回來之後,對於城裡人總是把「長凳」說成是「條登」,放在魚上的蔥因為是細絲狀的而非常鄙視城裡人,認為城裡人的叫法是錯誤的。阿Q的愚昧表現在方方面面,就連王胡身上的虱子比他多,把虱子放在嘴裡咬死聲音比他響亮,他也覺得這是件丟臉的事情。阿Q認為但是女人在外面都是想勾引男人的,寺的尼姑跟和尚總是有種說不清楚的關系。所以阿Q見了女人,總是罵「小孤霜[4]」「假正經」等羞辱女性的詞語。從另一方面來說,阿Q又非常麻木,他在城裡看見別人殺革命黨,不但不覺得血腥,而且跟城裡的大多數人一樣,認為殺頭非常好看,而不去思考別人背後的故事,為什麼會被殺頭?觀眾們只是津津有味的看著,只要被殺頭的不是自己,她們都覺得好看,充滿了樂趣。
(三)愛面子的阿Q
阿Q也是好面子的人,無論是欺負小尼姑供眾人調笑,以顯示自己的厲害,還是在幹活的時候,一位老人誇他真能做而感到心滿意足。可見,阿Q都是好面子的人,喜歡被人恭維。不僅僅是阿Q,未庄的人大多如此,能與大人物攀交情,就會感覺到非常有面子。而且,凡是見了穿戴整齊,人模人樣的,都要尊敬三分,像阿Q這樣,沒錢沒勢的,想要面子是不可能的,只會處處被踐踏,唯一能滿足他的,就是精神勝利法,在他認為永遠都是他贏,似乎這樣自己的面子上才能過得去。
(四)阿Q的幻想症
現實太殘酷了,想要的都無法實現,所以阿Q總是幻想吳媽能成為自己的女人,自從那次欺辱小尼姑,捏了小尼姑的臉蛋之後,阿Q總感覺兩個指頭有點粘膩。於是乎,晚上躺在床上,總想著白天小尼姑罵他的「斷子絕孫的阿Q[5]」,他想:該有個女人,不然死了也沒個人供飯,劃不來。對,那時候的未庄,做什麼事都要合規矩的,阿Q想要個女人的想法是合乎聖經的,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阿Q一想著女人,就想到了吳媽,吳媽是趙老太爺家的傭人,時常做短工,地位跟阿Q一樣。阿Q近來總是想著「女人,女人……」以至於有一天突然跑到吳媽面前,突兀的說道「我要和你困覺,我要和你困覺。」結果,把吳媽嚇跑了,還是邊哭邊跑的。雖然說阿Q有唐突,但是那時候思想保守,只說了兩句唐突的話,結果阿Q飯碗也丟了。這次還不算嚴重的,有一次阿Q幻想自己參加革命原委了,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連做夢都夢到參加革命了。夢里阿Q可神氣了,當了革命者的頭領,「想做什麼就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他幻想著秀才小娘子的寧式大床,手下人搬到土谷祠,還有錢老太爺和趙老太爺家的傢具,都搬回土谷祠,自己是不動手的,幻想著小D幫他搬。趙太爺和秀才拉出去殺頭,至於其它女人嘛,留著。這時候阿Q還想著小尼姑、吳媽,嫌棄吳媽腳太大了,因為清末是以腳小為美的,就算是幻想中,也深深受到這種觀念的封建思想觀念的影響。習慣有好壞之分,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吳媽勤勞能幹、樸素節約是傳統文化之精華。至於女人纏足,男人就長辮子,都是壞習慣,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應該摒棄。
(五)精神貧瘠、物質匱乏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是對阿Q生活現狀和環境的概括。阿Q生活在貧困的未庄,這里的大多數人跟阿Q一樣都是貧苦的農民。但是,她們都為有錢人做短工,都是被壓迫的對象,她們目光呆滯,精神扭曲,看到血腥的場景,只喜歡當看客,不去思考事情原委,只要被迫害者不是自己,就喜歡看著同胞被殘殺而無動於衷,像惡狼一樣[6],吞噬了被看著迫害者的靈魂,民眾極其麻木。
(六)悲慘命運
阿Q的命運很悲慘,他沒有偷趙太爺家的東西,卻成為替死鬼,替別人背黑鍋,他還很單純的以為自己是去參加了革命「造反」才被抓的。也許是被壓迫久了,精神早就扭曲了,都快殺頭了,他還用精神勝利法安撫自己,「有的時候,人不免是要被抓的。」「有的時候,人未免是要殺頭的。」直到死,他都沒有反抗,即使自己被冤枉了。只是在遊街的時候,他關注的不是自己的命運,關注的是自己因為沒唱幾句戲而感到很沒面子。別人不拿他的生命當回事,他自己也不關注自己的命運。被壓迫久了,似乎真的以為自己是奴隸,不具備人的特性了。看客似乎還覺得這槍斃不夠精彩,要殺頭才好看。然而,阿Q的死在未庄掀不起任何的波瀾,人們還像往常一樣,在農閑時早就忘記有阿Q這個人存在過,在農忙的時候,人們還會偶爾想起來,以前有一個做短工的阿Q。只有趙太爺家因為財物的事情,全家號啕了。還有白舉人家因為沒有能讓阿Q賠贓物而號啕了。似乎阿Q的死,在未庄人心中,就像是阿貓阿狗死了一樣,無足輕重。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重要性
(一)未庄民眾的精神面貌
《阿Q正傳》裡面的未庄的現狀,就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環境,那個時期民族的真實面貌。人民沒有一點生機勃勃的氣象,有的只是被壓迫久了扭曲的畸形的精神面貌。從戰國到清末,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8]。經歷了這么就的封建專制統治,人民已經習慣了被壓迫的命運,突然發生這些變動和革命,未庄的農民無法適應過來,她們仍然是想做奴隸而不得,保留了封建主義的思考模式。所以改造國民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意識的覺醒
現如今,我們也隨處可見阿Q精神,似乎有錢人就是老大,沒錢的人就任勞任怨,老闆還要對你大吼大叫,普通員工一定要有一點阿Q精神。不然,你會覺得世界很不公平。在當時民族的真實精神面貌是畸形扭曲的,整個民族精神屬於塌陷的狀態,魯迅以自己的筆法描繪中國民眾的真實面貌,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們決心重振民族精神[1]。他深刻意識到,有再強健的身體,還不如讓民眾擁有清醒的意識。於是,他棄醫從文,以文章警醒世人。
(三)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沒有民族精神的民眾是麻木、愚昧、盲目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民族精神,就像夜空沒有了月亮,花兒沒有了陽光,海洋沒有了魚兒。可見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民族精神的大旗不能倒下,而魯迅正是扛著旗幟搖旗吶喊的人,希望在他的帶動下重振民族精神[11]。然而,當時的未庄,正處於精神扭曲塌陷的那個時期,你可以想想那些像惡狼一般的看客,那腐朽的統治,那落後的思想文化。那積貧積弱的未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多麼的可怕。未庄急需改變現狀。不止是未庄,中國許多農村地方都像未庄。因此,強烈需要重振民族精神。
(四)對國民性的批判
《阿Q正傳》中的未庄民眾的精神是塌陷的,魯迅正是以一種犀利筆法,描寫出民眾的精神面貌,加以批判。而那種客觀的將未庄的真實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更具有說服力。以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等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分析現狀,以及對社會清醒的認識。批判了民眾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以達到改造國民性的目的。對於麻木的看客,魯迅是極其深惡痛覺的,他年輕時候曾到日本學醫,課余老師播放幻燈片,畫面上外國人殺害中國人,而其他圍觀的中國人,一副麻木的神情,這讓魯迅很震撼,他認識到,民眾更需要的是會思考的大腦,而不是愚弱的看客,有健壯的身體,只會冷漠、麻木的圍觀,也只能作為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件事深深烙印在魯迅的心裡,這是他想改造國民性的原因[9]。
(五)思想來源
作品中有兩節都是優勝略記,作者受到《天演論》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物競天擇」的規律使他不禁為中國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上的命運產生了深深的憂慮。魯迅先生受進化論和新思潮思想的影響,在作品中總是表現出一種敢於突破現狀的勇氣,鼓舞人們敢於斗爭。受到新思潮發展觀的影響,「未來必將戰勝過去」,時代總是進步的,前途是光明的。這部作品表達了時代的思想,具有時代的特色,有利於中國探索新的道路。與中國那個時代的思想和精神息息相關。

三、對民眾麻木和不思變的批判以及對思想的啟蒙
(一)打破思想枷鎖,啟蒙民眾思想
《阿Q正傳》對民眾的愚昧、麻木,魯迅犀利的批判,還有對民眾現狀的揭露,但更多的是給予思想上的啟蒙。可以這樣說,魯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民眾了解到赤裸裸展現在她們面前的事實,以此來激勵她們。魯迅以強有力的批判,目的也是為了打破農民思想上的枷鎖。讓她們以新的姿態投入到革命中來,讓他們敢於反抗和斗爭。
(二)對舊思想的批判
像阿Q一類的未庄農民,他們習慣墨守成規,不思變革,凡是不合規矩的,他們都要加以排斥。像進城了被剪掉辮子的人,或者像假洋鬼子這樣的,她們都認為是異端,很排斥。吳媽腳大,小尼姑不合儒教,阿Q也很排斥。阿Q對於革命更是深惡痛覺。
(三)活躍思維,指引方向
正是因為《阿Q正傳》中的阿Q具有典型意義,現在了當時的落後愚昧的農民形象,通過對阿Q性格特徵以及在未庄冷漠麻木的農民的真實的展現,達到強烈的批判效果,就相當於給讀者一個例子,當時的普通讀者還會把自己對照阿Q,改正自己的缺點。《阿Q正傳》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有極大的意義。抨擊了當時動盪落後的社會,能清醒人們的思想,活躍人們的思維,讓人們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力,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認真看待自己的命運。警示現在的人們應該摒棄愚昧、落後的阿Q精神。

四、對社會的批判和揭露
(一)對黑暗社會的揭露
前面我們說了,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就當時的社會和政治制度而言,他能爭得過嗎?不,當時社會黑暗,政治制度腐朽。趙太爺家財物被偷了,但是白舉人還有當地的把總根本查都沒有調查,直接抓了無辜的阿Q,他就是替死鬼。在這樣腐朽的環境中,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法,他精神早就崩潰了。民眾麻木不仁,官員貪污腐敗,農民被壓抑,極強的奴隸性。有這樣黑暗的社會,才會有這樣愚昧的民眾。
(二) 未庄的經濟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落後的經濟
未庄是非常落後的,還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未庄的人們大多數穿補丁的衣服,家庭手工業不能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未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經濟蕭條的景象。這里的人們生活貧困, 阿Q經常給趙太爺家做短工,但是後來阿Q調戲吳媽,便丟了飯碗。而事後地保總是以各種理由給阿Q要錢,這是嚴重的剝削。然而這次調戲吳媽[7],阿Q不但把自己的錢賠光了,還把自己的被子也變賣了,連同自己的衣服也送去給趙太爺家賠罪,賠罪的衣服卻拿給少奶奶生的孩子做尿布,剩下一些不好的給吳媽做鞋底。可見,未庄的人窮到什麼地步,生產力及其落後,經濟落後,與之相配套的經濟制度也非常落後,地保隨意盤剝,農民給地保「上稅」已成為一種習慣。地主吝嗇摳門,壓低工錢等等,未庄的人們生活在一貧窮落後又保守閉塞的環境中。經濟落後,發展緩慢。落後的經濟制度制約著未庄甚至整個中國的發展,有地位的前提是經濟基礎,趙太爺相對富有,卻總是恃強凌弱,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經濟落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對人們有巨大的影響。
(三)民眾愚昧、落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民對革命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其真正的意義,認為革命就是報私仇、分財物、娶媳婦,這就是阿Q這一類的農民認為的革命。從另一方面,說出了「辛亥革命」宣傳的不徹底,沒有讓想革命的農民參與到其中來,這也是資本主義民主革命失敗的原因吧!
(四)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
這個時期的文化是精華與糟粕融合在一起的,吳媽的勤勞節約,以及像她一樣的廣大勞動人民,都很勤儉節約,但也體現出很多落後的思想文化。富人趙太爺總是對工人的壓迫,輕則侮辱,重則動手打。這些勞動人民是值得同情的,但同時他們又是可恨的,槍斃革命黨時,阿Q這一類的人們就是麻木的看客。嘴上總是罵著「小孤霜、假正經」以及侮辱小尼姑等,這是歧視女性、侮辱女性、恃強凌弱,都是落後的思想文化。未庄的經濟落後,政治制度腐朽,人民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在這種畸形變態的社會中,形成了人民變態的心理。民眾總是自我陶醉,盲目的自大自欺。這些也正是中國內憂外患的原因。
(五)喚醒民眾,走上抗爭道路
正因為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魯迅以作品中強有力的批判和思想啟蒙運動,啟發民眾,開啟思維和判斷力,揭露社會黑暗,點醒民眾,打破思想枷鎖,從而重振民族精神,激勵人們走向反抗和斗爭的道路。每個國家的革命都是經過流血犧牲才取得的勝利。中國也不例外,商鞅變法,得罪許多貴族和官僚,為了變法徹底,甚至連百姓也得罪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秦國的變法是最徹底的,秦國的實力超越了其它諸國,最後,統一了天下。還有王安石變法,也得罪了大地主階級,最後王安石被迫辭職了。沒有哪次革命輕而易舉就成功了,都是需要人們經過敢於斗爭、流血犧牲才能取得成功。
(六)揭露革命失敗原因
當時政治腐朽,經濟落後,思想文化落後,在這病態的社會中,未庄極其落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有變革,吸取經驗教訓,發展國家才能變得強大,作品既對民眾具有警醒作用,又為改革和發展在思想上做預告,對民族精神的重鑄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阿Q為代表的農民始終被壓抑著。導致病態的心理,以及阿Q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作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和人性。以達到從思想上喚醒和解救的作用。由民眾的愚弱、麻木和落後的批判追究到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對阿Q式革命的描寫,深刻總結了辛亥革命[10]之所以歸於失敗的歷史教訓。作品對民眾思想的喚醒作用,對此後變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作品作為文學經典,對當今的人們仍然具有思想上的警醒作用。魯迅以高超的思想藝術感染人們,以文學表達時代思想,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

結束語
《阿Q正傳》作品中的人物刻畫得非常生動,具有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作者以其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強大的思想號召力指引人們向前進。該主題的作品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具有巨大的意義。「落後就要

⑦ 寫阿Q和韋小寶的差異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題目有沒有價值

任何題目都有價值,關鍵是要寫的出彩

⑧ 唐吉柯德與阿Q之比較<論文>

1、堂吉柯德是一個非常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的顯著特點是脫離實際,耽於幻想。他滿腦子都是騎士小說里描寫的那套古怪的東西,到處都有

魔法,巨人和妖怪。同時他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嚮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則並不全是騎士制度的產物,其中也包含著人文主義的內容

。如他憎恨奴役壓迫,特別看重自由,把鋤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職。他酷愛自由和公正,敢於為主持正義而忘我斗爭。
2、他性格的另一個特點是他的行動的盲動性。他辦事不講實際,單槍匹馬地亂砍亂殺,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都毫不怯懦,而且從來也不從

失敗中吸取教訓。他的行動雖出於善良的動機,卻往往得出有害的後果。
3、堂吉柯德的行動也說明他不事空想,不安於平凡閑暇的生活。他不僅有理想,而且為了實現理想、改造現實可以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失敗,

表現出一種堅持理想、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和斗爭精神。
4、總之、堂吉柯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復雜性。他耽於幻想、行動盲目,是一個喜劇型的人物。同時他又是理想與現實脫節,動機高尚而行動錯誤

的悲劇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愛的,可敬的。 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①阿Q豐富復雜的性格中最突出的是「精神勝利法」。②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和麻木健忘等。③這種以自欺為核心的滿足,是一種麻醉了主體精神的自我安慰,是與愚昧無知、麻木健忘緊緊聯系在一起的。④魯迅通過對阿Q這一典型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這種普遍存在於國人靈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樣嚴重地麻醉了中國人的人生,成為一種阻礙社會改革的歷史墮力。⑤其創作目的在於「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改造國民性,根除這種蠶食民族和人民靈魂的奴性。

阿Q豐富復雜的性格中最突出的是「精神勝利法」。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和麻木健忘等。這種以自欺為核心的滿足,是一種麻醉了主體精神的自我安慰,是與愚昧無知、麻木健忘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魯迅通過對阿Q這一典型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這種普遍存在於國人靈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樣嚴重地麻醉了中國人的人生,成為一種阻礙社會改革的歷史墮力。

⑨ 畢業論文提綱範文 我的論文題目是《阿Q正傳》的悲喜劇色彩

hkmkm k,

熱點內容
上課跟著鳥叫走的大學教授 發布:2025-09-02 07:25:59 瀏覽:410
博弈論大學專業 發布:2025-09-02 07:17:16 瀏覽:924
美國大學轉學牛津 發布:2025-09-02 07:16:41 瀏覽:324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排名 發布:2025-09-02 06:56:02 瀏覽:9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最佳辯論手 發布:2025-09-02 06:49:04 瀏覽:275
吉首大學秋季開學時間 發布:2025-09-02 06:48:32 瀏覽:516
利茲大學口譯專業 發布:2025-09-02 06:44:49 瀏覽:717
2018大學生就業現狀 發布:2025-09-02 06:44:48 瀏覽:250
不收申請費的美國大學 發布:2025-09-02 06:36:53 瀏覽:590
2015北京體育大學博士招生 發布:2025-09-02 06:36:49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