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專業第一本科歧視
⑴ 面對「第一學歷歧視」怎麼辦
現在很多的單位和學校都注重第一學歷,你考研究生後,甚至讀完博士,大家還是有很多的單位和個人看你的本科的出身,這是目前社會的通病。這個問題和生死一樣的,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問題,所有也不是問題了。
目前你一定要目標明確,好好的學習,實現你的理想!英雄不問出處!
你讀了研究生,可能沒有211、985的同學的研究生好,但是至少改變了,比211的本科還是好多了吧
祝你成功!
⑵ 專科考研後會被本科歧視嗎
專科考研後會不被本科歧視。
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是指教育主管部門和招生機構為選拔研究生而組織的相關考試的總稱,由國家考試主管部門和招生單位組織的初試和復試組成。是一項選拔性考試,所錄取學歷類型為普通高等教育。
報考分類
1.非定向指在錄取時不確定未來的工作單位,在校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獎學金和其他生活待遇。畢業時應服從國家就業指導,在國家規定的服務范圍內進行安排或實行雙向選擇。
2.定向培養研究生,是指在招生時即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其畢業後工作單位的研究生,其學習期間的培養費用按規定標准由國家向培養單位提供。
⑶ 考研復試時導師會歧視雙非考生嗎為何名校看重本科出身
如今考研成了大學本科生的普遍選擇,每年都有大批的應屆畢業生選擇讀研這條路。有本科出身不好的同學,覺得應該慎重選擇名校進行考研,主要是擔心在考研復試中被刷,很可能會出現歧視。那麼,在名校的研究生復試中,導師會歧視本科是雙非的考生嗎?
若是想更有把握一些,建議考生在查分之後,覺得有希望進入考研復試的話,提前聯系研究生導師,爭取給導師一個好印象,這樣在復試的時候導師也會幫你圓場。之前就有個考生提前聯系導師,英語水平又好,復試的時候表現的不錯,導師給分很高,雖然出身三本,但是他也是被錄取了!
對於2021年打算考研的同學來說,想要報考名校的研究生,可以參照以上的一些方法,這樣才更容易成功讀研。不過,即使是再差的大學,考生也得好好准備初試和復試才能成功被錄取,若是你足夠優秀的話,還怕導師們不會錄取你嗎?
⑷ 為什麼考研的時候大多學校都對非985 211的考生比較歧視,如一般只接受985 211的調劑生到底歧視什麼呢
2019年考研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85萬的驚人數字,而最終錄取人數卻不到70萬。這樣的錄取比例顯示了一個很殘酷的現實,考研競爭激烈,你要足夠優秀。於是,很多同學們都會糾結恐慌,本科讀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沒有211、985那些同學那麼厲害,考研的時候是否會被歧視呢?
本科名校並不是毫無作用,很多學校根本不接受非985或者211調劑,這時候就不僅僅是比較考研分數高低的問題了,只要你是雙非,即使初試分數和復試成績再高,也是不接受的。
關於歧視問題,其實還是看個人的看法了。我們可以嘗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985高校的導師,面對初試成績一樣高的兩位考生,一個本科是211,另外一個是普通二本,你會選擇誰?毫無疑問,正常人會選擇211的那一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稱之為歧視。
我們不能不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985、211等雙一流大學的教學水平普遍都要高於普通大學的,教學氛圍和教學質量也有很大的差距。這時候,面對實力考研分數相差不大的兩位考生,導師更願意相信名校出身的學生。短暫的接觸,導師不可能也沒有精力去發現你的價值、挖掘你的潛力。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導師更看重自己。
實際上,你的本科學歷,也就是第一學歷,本身就是你的個人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無法改變,但這只是你的劣勢。歧視和劣勢有什麼區別呢?歧視是他人賦予你的偏見,不可避免;而劣勢則有避免的可能。
所以,除去個別導師有著強烈的排斥和歧視傾向,不過這樣的導師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導師,都會給你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
即使研究生導師看到你的本科學校很普通或者大學的表現一般,導師的第一印象會不太好,但是,只要你初試成績很好,你能夠讓導師看到你的決心毅力,看到你為考研做了多大的努力,看到你前進的空間有多大,肯定是會有導師欣賞並接納你的。
本科出身已經成為定局,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研究生備考中做到更好更極致,好到讓導師願意接納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努力讓自己更加優秀,讓老師看到比你本科出身更好的一面,這樣才能保證你不被淘汰。
希望所有考研人都能夠「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認真備考,爭取一次性就能考上自己心儀院校的研究生
⑸ 專科考研後第一學歷是什麼畢業了會不會被歧視,和普通本科比誰更有競爭力呢
考研不會改變第一學歷,雖然和普通本科的研究生競爭還是比不上,但是學歷是實實在在的,不管是什麼樣的重點本科,都是比不上研究生的。
⑹ 考研復試中,對本科出身是否有歧視
這是我在跨考教育網看到的,希望對你有用。
將本科出身作為標準的只是極少數
咱們這里只談一下為什麼有些院校會重視出身:院校重視你出身的原因,主要是考慮你研究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因為,很多大企業的HR篩選簡歷注重第一學歷,即你的本科學歷。如果你的本科學歷是非211、985院校,那麼你研究生畢業後就業的時候,很可能在網申一關就被篩掉,導致你就業困難。高校出於對畢業生質量的把控(對外數據好看),很可能在入學源頭就重視學生質量,所以會篩掉你。
但是,為什麼說將出身作為篩選必要條件的學校,只是極少數呢?這是因為這種選擇性錄取,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在大多數院校也行不通,更不會接受。第一,如果院校有這種隱性規定,很容易在考研同學中流傳,導致許多優秀的學生放棄報考該校,最終拉低分數線,招不滿名額,或者招收來低質量研究生;其次,這種行為也有違規的嫌疑,很容易遭到考生舉報;再者,現行大學體制下大學內存在主管招生的行政部門和主管教務的部門,兩者同時參與招生,但目標並不一致:招生老師注重考生背景和未來就業,教務老師或者是面試你的學術的老師,則更重視你的成績和能力。
當然,上述解釋只是說大部分院校並不會揪著你的出身不放,把其作為錄取你與否的關鍵性條件;但是,並不是說你的本科出身不會影響你的面試,只能說:本科出身是你被錄取的潛在(而非擺在檯面上的)影響因子之一。
⑺ 本科是普通一本,研究生是985就業會被歧視嗎
本科非雙一流,985研究生也沒用?
很多非名校出身的同學努力奮斗,最終考研成功,可到了一些酸溜溜的人嘴裡就變成了,「本科雙非考上985研究生也沒用!」
我們眼裡的成功,怎麼到了別人那裡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呢?
說沒用,可能是因為,某些招聘單位不看研究生學歷只看第一學歷的出身。誰都不能否認這樣的事實,但就因為這樣個別的存在就全盤否認普通本科生考研上名校的價值簡直就是出身歧視。
有用還是沒用不是誰一句話就能斷定的,我們承認學歷、學校的階級的存在,人與人之間能力差別的存在,但不能就此否定任何一個人追求機會平等、追求高層次教育的權利,否定別人變優秀的權利。
高校的鄙視圈
中國高校的鄙視圈,早已自成派別,清北復交浙科南無疑在鏈條頂端,985、211也是重要的進階標簽。
鄙視鏈大致是這樣的:
理科生看不起工科生,工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又瞧不起藝術生,而藝術生瞧不上非藝術以外的所有學科、985看不起211,211看不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起二本,二本看不起三本,三本的嘲笑專科生鄙視高職生。
其中最常見的是本科鄙視鏈,更專業的說法叫原始學歷歧視,即本科不是985、211的,最高學歷就算是名校博士,還是會被鄙視。
⑻ 為什麼本科和研究生專業不一致會被一些用人單位歧視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回答,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語言類院校和非語言類院校的情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情況,211和非211的情況,京內生源和京外生源的情況,甚至男生和女生的情況,都不一樣,影響因素太多了。我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因為就我找工作一年的經歷來看,這是現實。尤其是北京,僧多粥少,用人單位沒辦法,只好設下種種雷區,哪怕你避開其中幾個,還會踩中另外幾個,大家都無奈。
英語專業你可以說就業面很寬,你也可以說根本就不算有專業,主要看你想干什麼。
大方向兩個:1. 以英語為專業;2. 以英語為工具
以英語為專業的,主要就是翻譯(包括職業筆譯員和口譯員,包括各國家部委參公單位事業單位的外事工作人員,包括企業in-house翻譯等等)、編輯和記者(出版社、報社、電視台、網站的英文編輯)、教師(尤其是高中和大學教師)。這類工作,對語言的要求很高,此外有的要求有一定的翻譯能力(對,語言能力不等於翻譯能力,誰說學英語的就會做翻譯我糊他一臉),有的要求有學術研究能力。
以英語為工具的,包括一系列有其他行業背景,只是以英語作為一種工作中交流用的語言的職業,比如外貿、金融、法律、旅遊等等等等,最直觀的,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聯合國國際法院首位中國籍女法官薛捍勤都是我們的校友,人家也不見得干不好(據說金老爺子自己私下裡的圖章上,AIIB=An Interpreter Invented Bank,我也是醉了-_-)。
所以說,英語專業的就業面可以很寬,但是如果只會英語聽說讀寫,沒有行業知識,沒有翻譯能力,只有一個專業八級證書(而且專八的通過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等該找工作的時候,在就業市場上,真的不能算是有一個能夠傍身的專業。
就現實情況來看,本科畢業的時候,直接工作的同學,大部分從事的是第二類工作。我本科是英語翻譯專業,大家都還是經過一定口筆譯專業訓練的(趕上的口譯老師也特別棒,不是把我們當成學生,是當成未來的職業譯員在培養),但是畢業的時候發現,除了考上外交部、對外友協等外事單位公務員的,很少有人從事第一類工作。主要原因,很簡單,用人單位基本都將碩士作為最基本的門檻。確實,對於那些工作來說,本科的基礎與技能訓練,真的不夠。
而到了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找到了第一類工作。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這里,我前面所說的語言類院校和非語言類院校的情況,211和非211的情況,京內生源和京外生源的情況,甚至男生和女生的情況差異,愈發明顯,院校歧視,本科出身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在各種招聘中都有存在。我比較幸運,考研的時候低空飛過考上了我現在的方向,算是有了一門傍身之技,本科和研究生都是211語言類院校,有CATTI二級筆譯和二級口譯,這些可以幫助我躲過一些歧視,但是我沒發過論文(學了這方向,發論文就成了浮雲),我不是北京人,我不是男生,我XXXX,(而且我的行測和申論,呵呵噠),用人單位或許還有一千個一萬個繼續歧視我的理由。所以可能,換到英語專業其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換到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又會面臨其他的雷區,情況也就不很一致。說白了,第一類工作也就那麼多,一個普通的單位,還能要幾個翻譯?應聘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分母,單位沒有精力一個一個挑過,只好設硬性條件。找不到第一類工作,去做第二類工作,應聘者是英語專業的本科畢業還是研究生畢業,個人認為差別不是很大,有的時候,研究生甚至會被單位看做是個劣勢。
所以說,學了英語專業,就像上面有人說,要是光學語言,光知道點語法詞彙,那就太失敗了。先想好自己想干什麼。若要從事第一類工作,往專業頂尖的學校考研,培養自己的翻譯能力,多積累點翻譯經驗,多補充點背景知識,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到了就業市場上,多躲過幾個雷區。性別地域出身咱控制不了,咱能努力把其他的雷區都躲過了,選擇就會多很多。況且性別和地域出身,絕對不是理智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今年有好幾個招聘計劃是男生優先的崗位,最後都是要了優秀的女生。若要從事第二類工作,可以學個雙學位啊,或者跨專業讀研。總之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強了,能推開的門就多些。
⑼ 考研的時候會不會對第一學歷有歧視
會有一定影響,我剛考的,有個哥們表現很好結果被刷,分析可能就是覺得他本科不好,同時被刷還有一個,面試時老師直接說不怎麼想要這類學校學生,211學校幾乎不會被刷,現實殘酷。話說回來,也看學校看老師
⑽ 華中師范大學考研有第一學歷歧視嗎
不歧視。
華中師范大學在眾多211院校算是佼佼者,且其不歧視第一學歷,對這種雙非院校出身且非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華師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