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哲學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哲學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發布時間: 2022-05-31 14:21:41

Ⅰ 有關大學生哲學論文

首先確定你最喜歡的哲學家是誰,如朱熹,王夫之,老子,或黑格爾、尼采等,然後看這些人的著作(至少2--3本),然後看後人對這些人著作的註疏、註解,或是對這些哲學家的評判、剖析及代表作的闡釋、理解,舉個例子吧,如寫老子,首先讀原著《道德經》,然後看馬敘倫、蘇軾、魏源、王弼等人對該著作的註疏、註解,注意,不動筆墨不讀書,必須做好讀書摘記,讀完原著及5.6個對該書的理解、闡釋後,大體可形成自己的觀點,如可從辯證法、「道」的理解、整個道德經的現實意義等某個方面入手,作為題目,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基本可寫出一篇不錯的哲學論文,注意,必須切實讀幾本書,讀完方會有悟,悟後自可落筆,落筆大體可成文。

Ⅱ 關於教育哲學類的畢業論文怎麼寫

關於教育哲學類的。
要求是什麼。。
需要的是。

Ⅲ 哲學論文,求一篇本科畢業論文,大概5000-8000字左右

哲學 方面的論文在 輕風論文網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師幫忙指導的。相對於網上很多個人和小機構要好很多,我之前找 的輕風論文 王老師咨詢的,非常專業的說

這里還有些 資料,你看看

論處世:王蒙與老子

老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王蒙,當 代文壇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這兩個時空相隔甚遠的人因何牽扯在一起?關鍵在於 王蒙的很多文章 里都曾零星提及老子,如《老子的數學觀念》中稱贊老子的思辨哲學;《我的人生哲 學》里提倡學 老子「無為」的精神;《自傳三部曲之九命七羊》里要求效仿老子的治學做人等等。這一切似乎讓人感覺到王蒙 很鍾情於老子,甚至在學老子。這一猜想隨著《老子的幫助》、《老子十八講》的問世被得以證實 。不同於以往單純研究他的文學言說與非文學言說,本文試圖深入探討王 蒙之於老子的那一套生存智慧和處世哲學的得與失,他如何學習老子,以及在繼承與發展基礎上所形 成的打上「王蒙」烙印的人生哲學。論文擬分成四塊。第一章講述王蒙與老子的結緣。第二章闡述王蒙對《道 德經》的感悟,剖析令其著迷的生存智慧及處世哲學。第三章論述王蒙對老子智慧的踐行,這種「老子式」實踐 在他幾次大的 人生波折上都曾被一以貫之。第四章主要評述王蒙「尺」、老子的「寸」,即王蒙沒 有學透老子的地方。 更多還原

不懂的你上 輕風論文網自 己看吧

Ⅳ 有關哲學與人生的論文1500字

人生觀問題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對待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是與世界觀、歷史觀相聯系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於人生意義、價值、目的的基本觀點,完全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的。
首先,人生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正是在這個基礎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產主義人生觀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本質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義時突破了歷來著眼於人的生物性和人壽長短的局限。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於其它動物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界中處於一種特殊地位,原因在於人是能進行自覺勞動的創造性動物。人的創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動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人化的世界,創造了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樣不是永恆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的創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盡干壞事,又會被世人感到太長。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發揮它的創造作用為社會作出貢獻,這種生命光輝而充實。人的生命的創造意義並不僅僅限於生時。不少人生時寂寞、窮困、潦倒,甚至為人誤解,頻遭摧殘,可死後被重新發現,再現輝煌。許多學術著作亦復如此。生時無法出版,死後成為不朽之作。這說明生命的長短並不是人的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
人不僅是創造性的動物,而且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第1卷第56頁)這就是說,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的相互關系,是無法說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如果僅僅把人看成孤立的個體,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暫時點燃的蠟燭,很快化為灰燼。從人的社會本性出發,把人作為社會成員來考察,就會看到,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卻是久遠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由人類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應該把它燒得更旺。這同時也就是把個體的生命由暫時變為永恆、有限變為無限。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沒有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正確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觀中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兩方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作了回答。
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它與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現象一樣,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的自然壽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長生久視、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義的幻想。辯證法的規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
對生與死的理解不能僅僅以自然規律為依據,而必須求之於社會規律。同樣是生,有的生得偉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樣是死,有的死得偉大,有的死得窩囊。所謂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講的就是死的意義問題。這個死的意義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英雄與懦夫、留名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往往決定於對死亡的態度。中國古訓臨難毋苟免,講的就是氣節,也是對待死亡的態度。死亡中最壯烈最感人的是為事業、為正義而獻身,死在刑場和戰場上。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通達服從自然規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後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的通達至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是以對自然規律與歷史價值認識為依據的人生態度。

Ⅳ 哲學論文範文 一篇有關真誠的哲學論文!!!

論文你都要找,何必呢?

給你2個比較新奇(也比較朴實)的觀點,自己寫去吧。

1。 真誠的來源是實力和能力,而不是心意。 真誠的本質是強者的歧視弱者規則。

例子就如有A和B兩個人。 他們在一個社會裡面競爭(各個方面,婚姻,工作,社會地位等等)

我們假設,A在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超過B。那麼我們按照最簡單的推論。

那麼競爭的結果應該是A贏,B一定是輸家。

既然如此,B如果想要贏,他又在能力上低於A。他有什麼辦法贏得競爭呢?

很簡單,作弊,撒謊,欺騙。

只要A沒有這么做,那麼B就可以依靠這些「不真誠」的手段來贏得某些競爭。

真誠在這里,與其是品德,不如說對B來說是枷鎖,因為如果真誠,B永遠都贏不了。

而這就是現實世界的寫照,人和人是有差距的,差距有後天也有先天,你要贏,你想得到。

但你又不夠能力的話,你只能走「不真誠」的道路。

而反之,一個能力卓越,實力超群的優秀者。

他當然希望所有人都真誠,因為在真誠的基礎上,他是最強的,最佔便宜的。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出,真誠,說白了,就是強者建立的「排外」規則罷了。

2。真誠是不計後果和魯莽的借口和盾牌。

很多人以為說話要直,要真,要誠實公開。

事實上這種想法導致了大量可笑的事件而且從任何方面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無數偽君子借「真誠」為借口來行使這些卑鄙勾當。

舉例來說,A的母親出生不好,曾經做過特種職業(如賣 淫之類)而A本人並不知曉,A的母親在結婚後也很有操守,安分的做一個模範母親。

在A成年之後,B得知A的母親曾經做的事情,就很真誠的告訴了A。

我且不討論A的反應到底是如何,就討論B告訴A這個行為的意義,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了解「真誠」的意義。

B告訴A到底有什麼用? 對於A來說,母親如何自己很清楚,之前如何真的很重要嗎? 一個人就算有過不光彩的經歷,這並不影響,也不應該影響未來的成就和行為。 但只要B說了,A的心裡就不可能不產生懷疑,厭惡甚至對自己身份的自卑。

而A也很難從這種「真誠」中得到什麼有利的事。而A的母親也可能在被兒子指責的時候以淚洗面。

從根本上,除了B滿足了自己「真誠」的態度和慾望,沒有造成任何正面有利的結果。

這種行為真的是道德的或者有必要的嗎?(當然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例子,一時之間我就想到這么個破例子)

在這基礎上討論,可以探討關於真誠是否道德,是否只是某些人虛榮的假面具,是否被濫用,這類題目。

Ⅵ 求一篇論文哲學論文,2000字左右。

我是從初中開始就考慮這個問題的,因為我的敏感脆弱,我生活在一種規范性逼近(我應該成為什麼)與生成性逼近(我怎樣成為什麼)之中。我畢恭畢敬地成長,不間斷地做三好學生,朝「理想」一步步地邁進,直到「理想」實現――我考進了中師,為許多同齡人羨慕。但我的內心一直有另外的聲音存在,到了中師,這種東西全面爆發,青春期裡布滿了荒唐迷惘,多年以後我明白,這是一種存在性焦慮,而我在中師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通過一篇無厘頭式的對話追問: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種追問使我在不同的存在哲學中搖擺,形成了我稱之為「哈姆雷特」性的東西。許多時候我之所以對於名利不過分地執著,就是源於內心深處的存在追問而非道德品質。這種追問讓我特殊迷戀現代派文學,讓我外表平靜,內心卻經常飽受折磨。

我一直認為自己特殊適合從事簡單單調的工作,以平衡內心的豐富敏感。比如圖書治理員,流水線上的工人等,把肉體交付給程序化的工作,讓靈魂在另外的地方飄逸。但是遺憾的是,我成了一名教師,從此走上了一條永遠不能安妥的道路。

簡單單調的工作其實很輕易提供穩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與專業化有關。但當我踏入教師這個行業以後,我沮喪地發現,教師成為一個真正專業化的職業在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這個職業專業性非常模糊,是一片由許許多多瑣事的事件填充而成的虛空。更可怕的是,我又重新回到規范性逼近與生成性逼近之間,而規范性逼近與生成性逼近又由於缺乏專業標准而變得十分隨意,讓人無所適從。

真正的專業是有界限的,這種界限包括與其他職業的界限,與自我生活的界限。但對教師而言,與其他職業的界限其實並不清楚,一個非師范類的學生可能比師范類的學生更適合教師崗位。與其說與專業有關,不如說與性格有關。最可怕的是,教師的職業生活無邊無際地漫延,浸透了24小時――許多個夜晚,夢里我都站在講台上,戰戰兢兢。這種無邊無際經常讓人感覺到懼怕,感覺到職業生活之外別無生活,你無處可逃,沒有人告訴你「下班了」,你永遠都在上班狀態。我相信,許多教師既在逃逸,又無處可逃,因此事實上處於一種存在性尷尬,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漂浮狀態,直至生命結束。因此教育界,乃是犬儒哲學最發達的場所。

我缺乏一種堅定的信仰,我的理想主義,就是在這樣的存在性焦慮上生長出來。因此理想主義與其說是一種道德訴求,不如說是一種對於自我肯定的尋求,是為了在不斷地尋找中解決「我」的問題。

因為這種立場,在每一次面臨抉擇的時候,我總會回歸自己的內心:我到底需要什麼?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我會因這種選擇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嗎?人,總是被許多機會所左右所俘獲,從而迷失了自己。

朋友問我為什麼加入新教育,我說是因為「不忍」。我從農村走到縣城再走到都市,從西部走到南部再走到東部,從小學走到初中再走到高中,從教學走到公益再走到研究,在這種旅程中,中國的師生所遭遇的種種困惑,無奈,旁徨,是我所切身體驗到並深入我生命深入構成存在焦慮的一部分的,而不是那些專家學者從外部的觀察。

一年多以來,我親歷了新教育深刻而又痛苦的裂變,看到了未來可能的前景與困難,這讓我振奮,讓我對中國教育還抱有一線希望。

因此我經常想,或許所有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都有著某種不同程度的存在性焦慮。當這種存在性焦慮糾纏我們的時候,我們才會有存在性追問,才會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明白生命不應該是位子、帽子的附屬品,而應該是它自身。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朱老師所說的「對於新教育,每個人都是過客」才顯示出其意義。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奉獻與犧牲,這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重新書寫,只有在這種書寫中,我們才能夠擺脫名與利的枷鎖,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則,我們的人生便面臨危險。

同樣的危險也存在於新教育。

作為一個組織,也有可能在各種各樣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機會中迷失自己。過多吸納外在的項目、機會會讓自身不堪其負並且最終崩潰,因為這只是外在的堆積。在無窮無盡的暗礁中航行,很輕易受到誘惑而迷失方向。

要不斷地拾取一些東西總是輕易的,這是人的天性,也是許多組織的天性,但要學會丟掉一些東西則是困難的,然而,只有敢於丟掉一些東西的人或者組織,才可能獲得真正實質的進步。只有從加法思維變為減法思維,新教育才能夠觸摸到自己的「存在」,並獲得真正的解放。

2
我是誰--人的解讀(羅索)
我認為人有四種屬性,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思維性.每一屬性又分五層.空白處為我還沒想好.
自然屬性 表我: 自我受外界刺激而變,如生病(下同)
自我: 肉體
真我: 生理心理需求
本我: 新陳代謝
原我:基因

社會屬性 表我: 朋友 組織(黨派) 集團(公司)
自我: 家庭 國家 階層
真我: 家族 民族 階級
本我: 血緣 種族
原我:

意識屬性 表我: 性情 情緒 潛力
自我: 人品 脾氣 能力
真我: 人格 性格 天賦
本我: 人性 氣質 興趣
原我:自私 任性

思維屬性 表我: 表象 觀點
自我: 抽象 觀念
真我: 形象 意志 思想
本我: 印象 邏輯 理想
原我:
人的所有事情都能在這里找到。自我是隨時隨外界刺激而變的。自我也是變的,但有一個過程。真我就需要自我調節了,但只能表面壓制或激勵,但不能從改變上改變,屬於治標不治本,一不小心就回去了,叫屢教不改,也叫執著。自我就更難了,不能變,想變也變不了,如果硬要變,不是瘋就是死,叫病入膏肓,或爛泥扶不上牆,死豬不怕開水燙,不見棺材不掉淚,當然你也可以叫它寧死不屈。至於原我,你摸都摸不到。這就是它們的區別,你可以對照自己試試,特別是意識屬性。
下層的內容會影響上層的內容,但似乎並不能決定,互相影響。
本我的內容在每個人的身上是不謊模誦砸蒼謖獠悖虼巳誦允遣煌模褪撬滌猩貧裰幀O衷諞話閎銜誦允親運降模運絞遣皇粲詼竦模巧鐧謀拘浴5謖飫錚鐧謀拘裕ㄗ運劍┦竊遙誦裕ū疚遙┦怯猩貧竦摹5胰銜貧癲皇譴騁庖逕系母拍睿Υ喲嬖詰慕嵌熱ブ匭露ㄒ澹熱綞袷恰捌蘋盪嬖凇保比徊荒苷庋虻ァO質抵杏幸恢秩訟不陡傷鶉瞬煥旱氖攏熱縹蘩磧傻鈉蘋倒錚殘砭褪恰岸瘛鋇娜耍殘碚庵秩舜硬換嶸比朔嘔穡踔獵詡依鍩故嗆煤⒆印1疚沂歉牟壞艫模哉庵秩說拇死嗝∈歉牟壞艫模憧梢栽諳質抵泄鄄煲幌隆?/FONT>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注意到了沒有,社會和思維屬性的原我是沒有內容的,這是因為它們是主觀存在,而自然和意識屬性是客觀存在。這是推導出來的,也是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意識是客觀存在的,這可就嚴重了。有可能存在「意識子」,靈魂是有家的,我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在這里我還要做一下科普,中國人對於人的精神有兩個認識,一個叫魂,一個叫魄。魂是人的清醒一面,魄是人的原始一面,如古人認為僵屍就是魂飛魄不散的人,此種人六親不認,力大無窮,但有基本生理慾望,包括談戀愛。用現在話講,魂就是思維,魄就是意識,相當科學,可見咱祖先多厲害。
現在科學雖很牛了,但距離清楚認識人的意識還是很遠。但可以肯定,魂絕對隨人死而消失的,但魄卻不好說。也許魄和肉體化為泥一樣,會死,但構成魄的物質卻不會消失。當然魄和肉身的構成物質有什麼區別就等科學的發展了。
我還想說一下人學。一直以來人學給人的印象就是講人生觀,價值觀的,且多是充滿教導口吻,給小孩子看的。但我理解人學應該是很全面的,所有的關於人的學問都應該歸於它。包括靈魂,道德,認識論,價值論,審美等以前是哲學的范疇的。人學應該從哲學里獨立出來。很多的哲學家其實是人學家,最典型的就是尼采。康德說他就回答了三個問題,都是關於人(我)的,所以本質上康德也是人學家。黎鳴說他開創了哲學向人學的轉型,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沒研究。但這種說法不對,沒有啥比哲學還大了。無數學科脫離了哲學,似乎哲學越來越窄了,但這只是表面的狹義的哲學概念。哲學是研究存在(運動)的,無論它多麼獨立,它永遠是存在(運動),它永遠也逃不掉哲學的魔掌。哲學家常常清貧,沒有工作,但也可以講,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可以過時,只有哲學家永遠不會失業,永遠,永遠,永遠。。。。。。。。即使死了,還要被後人研究。

Ⅶ 哲學論文的格式

一、哲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程序大體分為六個階段
1、確定導師;2、與導師討論並選題;3、閱讀文獻、收集資料;4、擬定寫作提綱;5、撰寫和提交初稿,與導師討論和修改;6、定稿和導師審閱。
文科各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論題明確、資料翔實、論證嚴謹、語言文字流暢簡練、結構合理、理論聯系實際、觀點正確或有一定的獨到見解;一律採用文內圖表,引文出處和注釋一律採用文章節附註。
二、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格式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1、封面;2、工作任務書; 3、原創性聲明;4、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5、目錄;6、引言;7、正文;8、結論;9、致謝語;11、參考文獻;12、開題報告書;13、答辯評審表。
三、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要求
1、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漢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語言精煉、明確。同時有中、英文對照,字數在200-400個漢字。
3、關鍵詞:從本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或術語作為關鍵詞,同時有中、英文對照,每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用標點符號。
4、目錄:目錄作為論文(設計)提綱,是各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文字應簡明扼要。目錄按論文(設計)順序分章、節二級編寫,要標明頁數,以便閱讀。目錄中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
5、引言:是論文(設計)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寫作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中心論點等。引言要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6、正文:是論文(設計)的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一般由標題、文字、圖、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組成。該部分要運用各方面實驗結果、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7、結論:結論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價值的體現。應概括說明所進行工作的情況和價值,分析其優點和特色,指出創新所在,並應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改進方向,特別是對工作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要著重指出,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達作者對所研究的課題的見解和主張,結論要簡單、明確,篇幅不宜過長。
8、致謝語:在文章結尾處,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工作過程中曾給自己以直接幫助的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
9、注釋:一般以圓圈加數字右上標的形式,在文中按各注出現的先後順序編列注號,與注文對應。注釋可用腳注(將注文放在加註頁稿紙的下端)或章節附註(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具體要求參照相關學科規范格式。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指作者在論文(設計)工作中所參考的文獻,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的比較等,是論文(設計)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論文(設計)的引用文獻必須在文中引用處體現出來,並按順序編號。引用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附於文末。
11、附錄:附錄是不宜放在正文中的資料,如調查閱卷、公式推演、編寫程序、原始數據附表等等。放入論文(設計)資料袋。
四、論文撰寫格式和字體大小要求
學生的論文(設計)及其外文譯文統一用A4紙列印,上邊距為2.5cm,下邊距為2.0cm,左邊距為2.0cm,右邊距為2.0cm。每頁須加「頁眉」和「頁碼」,「頁眉」居中填寫論文(設計)題目。各系根據專業特點不同,可酌情予以調整。
1、封面及原創性聲明採用規定的統一格式。
2、題目、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設計)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以分為1或2行居中列印。題目下空一行列印摘要,[摘要]二字(四號黑體),[摘要]二字後空一格列印內容(小四號宋體)。摘要內容下空一行列印[關鍵詞]三字(四號黑體),其後為關鍵詞(小四號宋體)每兩個關鍵詞之間空兩格。英文摘要題目全部採用以「Tims New Roman」小四號字體列印,摘要內容和關鍵詞均用五號Arial字體。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合打一頁。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另打一頁。論文
3、「目錄」二字(四號黑體),下空二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採用小四號宋體。頁碼放在行末,目錄內容和頁碼之間用虛線連接。
4、引言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若有標題用四號黑體字)。
5、標題:每章標題以小三號黑體字居中列印;「章」下空二行為「節」,以四號黑體字左起列印;「節」下空一行為「小節」,以四號宋體字左起列印。換行列印論文(設計)正文。
6、正文:採用小四號宋體字列印。
7、文中圖、表應與文字緊密結合,文圖相符內容正確,圖、表名應附相應的英文和必要的中文圖注。制圖要求:半欄圖寬≤7cm,通欄圖寬≤16cm;圖中曲線粗細應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豎畫,坐標線的粗細相當於5號宋體字的橫畫;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標目用小五號字;標目採用國家標準的物理量(英文斜體)和單位符號(英文正體)的比表示,如c/molL-1。表格採用「三橫線表」,表的內容切忌與圖和文字的內容重復。
8、公式: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加圓括弧,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後應註明編號,該編號按章順序編排。
9、結論二字用四號宋體字,結論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0、致謝語三字用四號黑體字,內容為小四號宋體字。
11、參考文獻的著錄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及相關學科格式規范。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3],…,應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 . 」結束。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參考示例如下:
(1)連續出版物(期刊)[J]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1] 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等
.一種用於在線檢測局部放電的數字濾波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33(4):62-67.
(2)專著[M]
[序號]作者.書名[M].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2]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M](198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81.
(3)論文集[C]
[序號]作者.題名.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3] 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223~245.
(4)學位論文[D] 畢業論文
[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例如:[4] 李必成.論我黨在抗戰時期的民主黨派政策[D].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2001.
(5)報紙文章[N]
[序號]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5]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6)報告[R]
[序號]作者.題名[R].出版地:出版年.
例:[6]馮西橋.和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7)英文文獻
英文文獻格式基本與中文文獻格式相對應。
外國作者的姓名書寫格式遵從國際慣例。例如A. Ashkin或Ashkin A.
例:[7]Ashkin A. Forces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laser trap on a dielectric sphere in the ray regime[J].Biophysical Journal,1992,61:569-582.
(8)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例:[8]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
五、其它要求
1、全文內的各章、各節內的標題及段落格式(含頂格或縮進)要一致;
2、全文內各章的體例要一致,例如,各章(節、目)是否有「導語」;
3、時間表示:使用「2006年6月」,不能使用「06年6月」或「2006.6」;
4、標題編號:要符合一般的學術規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弧」,「(一)、」或「(一、)」等不規范用法,標題結束處不能有標點符號;
5、全文錯別字或不規范之處不能超過萬分之二。

Ⅷ 哲學論文

注意事項
一、選擇材料脫離論文的主題

選擇材料必須緊緊圍繞主題,為表現和論證主題服務。凡是能有力地說明、突出、烘托主題的就選用,否則就舍棄,這是選擇材料的一個基本原則。有些畢業論文在運用材料時常常犯不忍割愛的毛病,將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寫進文章里,材料與主題脫節,影響了主題的表達。例如有一篇論述「辦好業余教育」的文章,文中插入一位老科學家的一段故事。文章寫道:「1908年,慈僖、光緒都死了,那時要一天舉一次哀,在我上學的那個小學校里,舉哀下跪時,小學生都嘻嘻哈哈,監學也看不過來,但罵我罵得最厲害。後來我頭一個剪的辮子,引起風潮,結果記我一大過,所以,我根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時,我也幾次想離開唐山,跟我的同學楊杏佛等人回到南京參加總統府的工作,但是媽媽來信說:革命是對的,但要先有學問才能革命。我覺得也對,因此發憤苦學,在唐山路礦學堂五年,我年年考試都是第一名。」這段材料是感動人的,但它與「辦好余務教育,為國家多培養人才」這個主題無關,作者使用這個材料,便違背了圍繞主題選材的原則,犯了材料脫離主題的毛病,應該刪去。
二、選擇材料不夠典型

所謂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有特徵、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能集中地表現論文主題的材料。圍繞主題選材,但沒有必要,事實上也不可能把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都寫進去,必須精選典型材料。魏巍在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之前,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里邊用了二十多個生動的例子,以後寫《誰是最可愛的人》,只從中選擇了五個事例,後來又刪掉了兩個,只精選了三個事例,分別表現中國人民志願軍對待敵人、對待朝鮮人民和對待自己的不同態度,從而揭示了「最可愛的人」的本質特徵。所以魏巍說:「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會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寫畢業論文也是同樣的道理。恩格斯的《論權威》選擇了紡紗廠、鐵路、航海三個例子作為論據。第一個論據闡述最詳細,第二個論據比較概括,第三個論據只是輕輕一筆。他沒有用更多的闡述,就把問題說明白了:「一方面是一定的權威,不管它是怎樣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從,這兩者不管社會組織怎樣,在產品的生產流通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下,都是我們所必須的。」材料不多,卻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產生這樣的效果,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材料選得十分精悍典型。而有些學生在寫畢業論文時,往往不注意選擇典型材料,把有關的材料不分粗細的一齊都寫進去,這樣就會造成材料堆積,文章冗長,主題反而不能清楚明白地表現出來。

三、選擇的材料不夠真實

論文中用的材料只有真實,才有力量。所謂真實,是指材料確是客觀存在的,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論文中所運用的材料真實,論點才站得住,才有說服力。而有些學生的畢業論文選材不準,沒有鑒別真偽,引用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數字、引文等等沒有認真地核對,出現誤差。這樣,文章不能叫人信服。造成材料不真實的原因有二:一是由於觀察不細和調查不實造成的。寫文章在選用材料的時候,沒有調查核實,有的人雲亦雲,有的用第二手材料並且沒有核實,前者失實,照搬套用也出現失實。二是為了文章豐富感人,搞所謂的「合理推理」,給事實材料添校加葉。有一個學生在寫一篇關於農村賭博風方面的文章,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就推理「在農村幹部賭群眾賭,男人防女人賭,白天賭晚上賭,老年賭小孩賭,可以說無處不賭,無人不賠」,這種結論顯然是誇大其詞,很難讓人信服。
四、選擇材料不新穎

撰寫論文,選擇材料要新穎。新穎,就是新鮮,引人注目。寫文章選擇新穎的材料,能增強論文的現實性,使入耳目一新。這就要求在寫論文時,要注意發現新生事物,選擇這方面的材料。要寫別人沒有寫過,或很少寫到的人和事。要從不同的角度選材,給人新鮮的感覺。要注意選擇新出現的有特色的材料。有的畢業論文,選擇不新穎,而是用一些過時的陳舊的事例,看上去是老面孔、老腔調,擺出的材料是「陳年爛穀子」,沒有新鮮感和現實性,文章就顯得沒有說服力。如有一篇關於農村改革的文章,寫作時間是1995年,文中運用的數字事例都是1990年,顯然是調查不到家,用了一些過時的數字。
五、選擇的材料與主題關系不大

論文中的材料,是用來闡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麼材料可以用,什麼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據論文的中心論點來決定。中心論點一經確定之後,就成了統帥一切的東西。材料必須服從於中心論點的統帥。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的材料搬來作牽強附會的解釋,也不能將所有材料統統塞進文章,搞得文章臃腫龐雜,中心不突出。這裡面有一個剪裁的功夫。在材料的剪裁時,與主題有關的材料要詳寫,無關的材料不要寫;主要材料要詳寫,次要的材料要略寫;典型的精彩材料要詳寫,其他的則略寫。有的論文,選用材料貪多求全,不分主次,鬍子眉毛一把抓,把一些與論點無關的材料都用上。有的論文中的小論點和用以說明的材料不一致,這樣雖然擴大了文章的篇幅,但邏輯性不嚴密,說服力不強。
六、表達材料的語言不精當

一篇優秀的論文,不僅觀點要正確,材料要新鮮,而且表達觀點和材料的語言也必須准確、流暢、精當。而有些論文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用詞不準確。如,「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最可怕的、難以彌補的破壞和損失」,這是定語和中心詞語搭配不當,應改為:「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最可怕的破壞,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又如:「我們於第一學期就著手選題」。這里實際是指即將畢業的那一個學年的上學期開始著手選題,用「第一學期」就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剛入學的那個學期,屬於語言含糊不清。

2.語意空泛難懂。有人喜歡自造一些別人不懂的語言。如,「在寫作過程中,『內孕飛躍』的結果是文章的內言語形態,『外化飛躍』的結果是文章的外言語形態」。句中「內孕飛躍「外化飛躍」是自造的空泛之詞,使人捉摸不透,不知其真實含義。

3.用詞不符合規范。如,在一些文章中,「級」和「屆」分不清,兩個概念混淆。其實,兩字的含義十分明確,「級」是指入學的年份,如「八七級」即1987年入學的年級;「屆」是指畢業的年份,如「八七屆」即1987年畢業的年級。如果搞混了,則出現很大的差錯。

4.謄寫標點不規范。亂用標點符號,錯別字多,謄寫不符合格式等。例如,有的每段開頭頂格寫,有的抬頭只空一格,標題分層序碼不合規范,外文字母不用印刷體書寫,謄抄後不再審查,出現錯字、漏字、筆誤等等。還有論文中圖表方面的毛病也較多,主要是:一是圖表過多,安排不適當,有的互相重復,有的不能說明問題,有的太復雜和零亂;二是不合規范,製作粗糙,如,圖中文字十分潦草,表格設計不合理,反映事物不準確、不完整,表達不夠清楚等。這些也要影響論文的質量。因此,論文中圖表必須精心設計和製作,要符合要求。
http://paper.studa.com/classhtml/zx.html
這里有一些哲學方面的論文,請參考一下

Ⅸ 關於個人哲學的論文要怎麼寫

論文--無論什麼論文--寫作的關鍵(我個人認為)是問題。當你准備寫論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你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這問題是無解的,也可以考慮:為什麼這個問題無解?只有當問題確定之後,才是正式進入論文寫作的時候。 問題是--問題是,我們怎麼「發現」問題?怎麼才能「有」問題?所以,在確定問題之前,其實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找到你感興趣而且也有意思而且寫起來比較順當的問題,不是很容易的。要看很多書,想很多事…… 鼴鼠其實並沒有離這條道路有多遠,只是可能不太自覺,沒有抓緊時間,關鍵是沒有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罷了。 1、論文在准備過程之中要保持始終嗎?用不著。有個同學也在為論文發愁,他發現按照他的思路這個論文是非常非常難的,但由於已經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不願意重新開始了。我對他說,如果你現在不回頭,那麼越下功夫就越麻煩,南轅北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發現有困難而且是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趕快收手,還來得急。 2、如何制定寫作計劃?用不著太細,但時間表是要有的。本來有4、5個月的時間,最後卻是3天之中草草完成,其結果可想而知。 3、哲學論文是怎樣的東東?這問題比較復雜。因為哲學論文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就哲學史方面的論文而言:一篇哲學論文可以是敘述和分析哲學家思想的,一般說來初學者或者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這樣寫作的居多。實際上,這是基本功。能夠把哲學家的思想說清楚而且有自己的分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對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非常熟悉,而且對哲學史有相當的了解,這樣才能把哲學家的思想放在歷史和現實上去分析。這類論文寫不好就是流水帳,要想寫好,需要有「問題」。在哲學家的思想學說中找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或者有意思的學說。一篇哲學論文也可以主要是分析哲學家思想的意義的,前一種類型是「史」,這一種類型是「論」。這種類型的論文比上一種難,因為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而往往我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或者不能說出來很多自己的思想。所以,最好寫成「史論結合」式的論文。問題、內容、意義、局限、分析……比較好寫,也比較容易寫好。再說,哲學論文也可以是寫一個人的,也可以是寫一個學派的,也可以是分析一個一般的哲學問題的,也可以是梳理一個哲學概念的…… 我的經驗,論文要有統一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論述,論文要有起、承、轉、合,換言之,章節之間段落之間,要有過渡。這樣論文才是一個整體 寫哲學論文需要注意的方法:找問題,解問題 1. 找問題:與他人或文本對話。 學習目標:分析論證。找問題(包括找問題之問題)。 2. 解問題(包括取消不是問題的問題): 學習目標:解問題、解問題之技術資源及其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料庫、internet使用) 3. 找問題,解問題之實際演練:口頭報告、小書面報告、論文提案、較大一點的論文。 學習目標:論說與批評。一般的學期論文的寫法。論文提案的寫法。 哲學論文範文: 西方哲學史上迄黑格爾為止前的理性主義稱為古典理性主義。西方古典理性主義在近代和現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嚴重挑戰,以致瀕臨幾乎淪落的命運。雖然在非理性主義思潮肆虐泛濫的狂濤駛過以後,理性主義又在極度萎縮中慢慢復興,但正在復興中的當代西方理性主義的樣態和涵蘊,已經大大異趣於它的古典形態。理性主義從它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超渡有其必然的歷史因緣,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歷史流變,無疑對理解當代西方理性主義的生成和發展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的源頭——希臘理性 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因為在這個判斷中不僅包涵一個抽象的能夠作為哲學范疇的概念——「始基」,而且潛涵著一種認識論基礎和秩序:世界上存在著無數的物體、事物,這些物體和事物的總和構成一個整體世界,這個整體世界是無限多樣的統一,它統一的基礎是水,水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原因與產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萬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觀察分析個別的具體事物,並對感覺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這一判斷集中表現了人類思維的統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齊一性。而這也正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基本特徵、哲學的基本特徵,正如黑格爾說:「什麼地方普遍者被認作無所不包的存在或什麼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現時,則哲學便從那裡開始。」(《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93頁)可以說「水是萬物的始基」這一判斷揚起了希臘理性的第一面旗幟,從此以後相信理性可以洞見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為古希臘早期哲學的純朴信念,哲學拋棄了希臘遠古關於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夢幻似的傳說,沿著追蹤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發展。 但是,無論是在泰勒士,還是在泰勒士所屬的伊奧尼亞學派諸先哲那裡,他們對萬物始基的探索卻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徘徊,在他們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盪著感性的余響,黑格爾說:「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來的,不是作為感覺的實在性而揭示出來的。於是就發生了水究竟是感覺的普遍性還是概念的普遍性的爭執」(《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184頁)。這就是說,一方面作為哲學范疇,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應當具有脫離感性的個別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維層次上對世界整體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樣仍具有其確定性或形式」,沒有完全擺脫感性的個別,「在我們的心目中仍浮現著水的觀念」(《同上》第185頁)。於是出現了「水是普遍(無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頁)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臘早期哲學的主題,其間愛菲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雖然以他「深奧的思辨」發現了支配事物的「邏各斯」這一理性的規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論哲思仍然拖著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與此相反,在南義大利的畢達哥達拉斯學派,「他們不從感覺對象中引導出始基」,「他們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來引導他們達到一種更高級的實在的」(《古希膜羅馬哲學》第39頁),他們認為數是萬物的始基。這樣,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古臘哲學史上就開創了一種不是從感覺經驗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從某種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畢達哥拉斯學派還研究了關於事物對立面的學說,他們認為對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們共有十條,最重要的是有限和無限的對立。實質上「有限」與「無限」的對立又是西方哲學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對立最初表述。因為按照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世界決不是某種無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種固有的「秩序」、「結構」,而這種秩序和結構又服從數學的規律,也就是說「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個本性說都是以數目為范型的」,(《古希臘羅馬哲學》第37頁)數學在古希臘以及近代歐洲都被認為是表現人類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學。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比較深入地研究數學的基礎上還廣泛地研究了天文學、聲學和醫學,並力圖用這些科學成果來解釋世界,因此我們可以把畢達哥拉斯學派稱為古希臘第一個理性主義學派,而「理性」一詞在它的原初意義上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理性主義就是主張用科學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的哲學道路。 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壁壘中開辟了一條由抽象原則說明感性經驗的理性主義道路,但理性主義的精神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裡發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關於數量的抽象也還沒有完全剝離諸如「卵石數」那些可以觸摸的感性質。只有發展到愛利亞學派時,希臘理性才找尋到她的「純粹思維」的聖地,造成了與感性經驗的對立,關於這一點列寧在研究古希臘哲學時曾經指出:「什麼是辨證法?」「『我們在這里』(在埃利亞學派中)發現了辯證法的開端;同時還發現了思維與現象或感性存在之間的對立。」(《哲學筆記》第276頁) 愛利亞學派的祖師巴門德尼把哲學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意見的哲學,一類是關於真理的哲學。關於意見的哲學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尋找萬物本源的認識道路,巴門尼德認為這條道路給人們提供的知識是不確定的、不真實的。所以他勸告人們要離開這條道路:「要使你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習慣的道路,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准繩,而是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古希臘羅馬哲學》,第50-51頁)而關於真理的哲學就是運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學,這種哲學給人提供的知識是確定的、真實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則不可能」(《同上書》第51頁)。愛利亞學派可以說是古希臘早期比較徹底的理性主義學派,它們的重大特徵是追求知識的理性確定性,反對感性事物的個別性、不確定性。 但是應當指出,「理性」一詞在原子論哲學先驅阿拉克薩戈拉那裡是作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拉克薩戈拉(種子論)的觀點:理性(奴斯Nous,即心靈)是一種更精細的種子,由於它的作用,造成種子的旋渦運動,使一些種子結合,另一些種子分離,最後形成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理性」在阿拉克薩戈拉的哲學中是作為運動原理使用的,而「不是從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實體。」(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第343頁)這種原理被德謨克利繼承並改造構建成了原子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論哲學。在原子論哲學中,「理性」採取了與感性對話的形式,觸及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德漠克利特認為昧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只有真理性認識(即理性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確定了理性在認識論上的地位。 繼愛利亞學派之後,以普羅塔哥拉為首的智者哲學又在希臘大地崛起,智者哲學與愛利亞學派的理性主義正相反對,他們把感覺經驗的可靠性絕對化,到處散布相對主義的哲學觀念。他們打著「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感覺主義旗幟,嚴重地動搖著各種知識的確定性,認為一切知識都以主觀的感覺為轉移,正象「風對於感覺冷的人是冷的,對於感覺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樣。 與智者哲學相對立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點上,但卻沿著與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從思維的角度把握人,主張到「心靈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與人討論「什麼是美德」時,蘇格拉底引導人們脫離智者所鋪設的感覺主義的相對論路軌,堅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識的確定性,他認為「對於美德」,「不論它們有多少種,而且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53頁)這就是概念的確定性。 蘇格拉底所揭開的哲學篇章,在柏拉圖那裡得到了縱深發展,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概念論的基地上,構築了理念的哲學大廈。柏拉圖的理念論完成了對智者哲學的批判,重新確立了思想在發揮哲學功能上的權威,正如黑格爾所說:「柏拉圖的學說之偉大,就在於認為內容只能為思想所填滿,因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東西(即共相)只能為思想所產生,或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過思維的活動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圖把這種有普遍性內容規定為理念。」(《哲學漢講演錄》第二卷,第195頁)為了把握理念、結構理念,柏拉圖制定了他的「辯證法」,柏拉圖的辯證法當然「不是把觀念型混亂的那種智者派的辯證法,而是在純概念中運動的辯證法,是邏輯理念的運動。」(《同上》,第199頁)甚至柏拉圖的「靈魂不死」也是旨在確認思維的內在本性,高揚理性的權威:他認為理性是靈魂中的最高部份,邏輯力量是靈魂的最高屬性。人的認識只不過是人的肉體降生塵世後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感性經驗雖然能夠刺激引起這種回憶,但感性經驗又是人的認識的嚴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覺的雜念人才能達到對真理的認識。柏拉圖哲學不僅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的本體論而且也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認識論,在柏拉圖哲學體系中真、善、美與理性天然合壁成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學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圖哲學並沒有完成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的科學建構,困難在於理念與具體事物的關系。這種關系始終是困惑柏拉圖哲學的難題,盡管柏拉圖艱苦求索,但畢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奧。 亞里多德哲學是古希臘理性主義發展的頂峰,因為這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古希臘哲學史上建構了一個宏偉的思辯哲學體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轉變為思想」。亞里斯多德哲學體系的重大特徵是處處關心確定的概念,把理性主義對事物確定性的追尋提高到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於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個別方面的本質,以一種簡單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亞里斯多德以他開闊的哲學視野注意到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和現象,然後把它焦結在「存在是什麼」這個聚光點上,研究「存在之所以為存在」的理性本體。亞里斯多德的本體論哲學牢籠萬象,集古希臘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大成,然而在本質上它卻是理性主義的,這正如黑格爾所說:「人們可以說,亞里斯多德是一個完全的經驗主義者,並且是一個有思想的經驗主義者。」「但是他的經驗是全面的,就是說,他沒有漏掉任何細節,他不是抓住一個規定,然後又抓住另外一個規定,而把把它們同時把握在一起……經驗的東西,在它的綜合裡面被把握時,就是思辨的概念。」(《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第308頁)而「亞里斯多德只談理性而不是理性的一個特殊的性質。」(《同上書》,第301頁)可以這樣說,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在亞里斯多德的「主動理性」中臻於極至,在此以後古希臘理性就日漸衰頹,雖然其間也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延續著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然而那也只是微淡的落霞了。 二、理性的異變和復歸——中世紀的理性神學與啟蒙時代的理性 亞里斯多德哲學把希臘理性發展到了頂峰,在他的哲學中人類的理性與世界的本質到達了形而上學劃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性主義使真、善、美融合為一,理性不僅肩負著解釋宇宙的意義,也負載著解釋人類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意義。雖然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極力用科學來解釋世界,但在古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足以解釋心靈的構造、不足以解釋靈魂(即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一句話: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質和奧秘所在。隨著古代社會的衰落、奴隸制日益腐朽、社會激劇動盪的現實使人們對同一個世界和同一的社會現實產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許多人對傳統哲學發生了懷疑,對理性的作用和功能產生了動搖,於是在古希臘的晚期和羅馬時代各種主義哲學、神秘主義哲學應運而生。這些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與在羅馬帝國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識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希臘性的異變。宗教哲學家利用和歪曲亞里多斯德哲學論證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類的理性被上帝褫奪異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體,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說:「至高、至美、至能;無所不能;至仁、至義、至隱,無往而不在;至美、至堅、至定,無所執持,不變化而變化一切,無新無故而更新一切。」(《懺悔錄》卷1? ?節)隨著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51頁)理性神學把哲學變成了它的婢女,哲學成了經院哲學,成了為宗教神學服務的工具。而人,由於被褫奪了理性,成了僅僅擁有感性原欲的動物被放在理性神學的祭壇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譯作『凈界』)是指人死後的滌罪之所。中世紀時代,所有的人死後都要在這里清洗,然後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揮著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學者房龍把中世紀稱為「一座包羅萬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監獄」,馬克思則稱它為「精神動物的王國」。因為理性的異變在一方面使上帝擁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樣荒謬的東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信仰」這是中世紀宗教哲學的格言。雖然在經院哲學內部也有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從某種角度反射出人類理性之光,但作為意識形態的總體,它們仍然皈依宗教神學,是理性神學的分流。 理性的異變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這種二元分裂絕不是永恆的命數,因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來就是人的理性的產物,那麼上帝的理性在本質上也不會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產生了巨大的痛苦(因為真正信仰,堅定的信念必定立足於科學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會促使本來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沒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它是否是萬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會造出有罪的人類;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會消滅人間的罪惡……一連串的思考和探尋必然會萌動人類理性的復甦,人類的理性決不會無條件向上帝永遠臣服,克服理性的異變,重新樹立人類理性權威,這里歷史的和邏輯的必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十四、五世紀開始在封建社會內部生長和發展起來。反映在意識形態上,人類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戰,人類必然要從上帝那裡奪回來屬於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紀初,德國爆發了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運動,嚴重的打擊和動搖了作為封建勢力基礎的天主教統治。這次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人類理性對信仰的公開反叛。路德將聖經從拉丁文譯成德文,並主張教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釋聖經。這樣就使普通人的理性獲得了解釋聖經的權利、反對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為一切宗教論爭的最高裁奪者。恩格斯對路德宗教改革的評價很高,稱為歐洲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第一次決戰。 與路德宗教改革相呼應的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在自然科學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質仍然是理性對信仰的反擊,因為在中世紀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是「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這種學說顯然沒有經過科學論證,支持它的是人們的經驗習慣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學利用它為神學作論證。哥白尼的學說是對神學宇宙觀的大膽挑戰,是人類理性呼喚科學精神的吶喊。繼哥白尼之後,伽利略進一步把觀察、實驗、假設、歸納、演繹等綜合為系統的實驗科學方法,為人類理性對信仰的反擊構築了強有力的科學陣地。 如果說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開了理性向信仰反擊的序幕,那麼由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開始到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則把這幕理性反擊信仰的斗爭推到了高潮。如果說在人文主義者那裡信仰開始敗退,但畢竟還有它的陣地(因為許多人文主義者都主張「天啟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麼到了十八世紀啟蒙學者那裡信仰就遭到慘敗。以狄德羅為首的一群「戰半的無神論」者摧毀了信仰的最後一批陣地,使理性獲得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勝利進軍。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勒在《啟蒙哲學》一書中說:「當十八世紀想用一詞來表述這種力量的特徵時就之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紀的匯聚點和中心,它表達了該世紀所追求並為奮斗的一切,表達了該世紀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啟蒙哲學》第3-4頁)。在這個世紀中,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面前為自己存在辯護或者放棄自己存在的權利,我們把這個時代的理性稱為啟蒙時代的理性。 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徵首先是把矛頭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權威的蒙昧的主義,提倡科學,大膽思索,鼓勵人們對宗教經典和神學教條大膽懷疑。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微末斯說,人有「一個充滿了智慧、精明、知識和理性的心靈,它足智多謀,單靠自己便創造出了許多不起的東西。」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認為,我們的心靈生來就是為了進行思索,即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類理性在長時期被宗教信仰剝奪了它的合法權利,現在根據啟蒙學者的觀點,既然理性是人類心靈的自然性質、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權恢復這種自然能力。法國人文主義者蒙台涅則以懷疑論為武器,號召人們大膽思索,反對一切教會權威,從宗教神學那裡奪回人類的理性。 其次,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者還論證了理性的基礎、功能和作用,認為客觀世界是理性認識的對象,而不是信仰的對象,科學是發揮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學對自然本質的認識和規律的發現會使人們在理性上獲得真理,行動上獲得自由。因此,啟蒙思想家們企圖在一切領域貫徹科學精神和方法,鍛造人們支配自然的武器。 第三,從道德倫理方面啟蒙思想家肯定個人的存在和價值,反對宗教神學把人當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

Ⅹ 大學生就業問題引發的哲學思考的論文

沒找到現成的,給你找了個範文參考下吧 大學生就業難論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最大的特點是畢業生總量大、增幅高,與整體就業狀況並無較著改善的現狀相矛盾,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如果人才提供與市場需求錯位,及畢業生綜合素質差。在金融危機下,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是當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要害所在。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 2004年為280萬,本科生一次就業率為61.3%;2005年為338萬,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出生數激增至413萬,比去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2007年為495萬,畢業生就業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532萬人,全國平均就業率為70%。今年中國高校畢業出生數又將再創新高——達到610萬人,還有100多萬曆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據悉廣東2月份大學生的簽約率僅只為3%。加上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失利,求職人數的激增、經濟增長的放緩,使得今年中國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著不同以往的難題。
在金融危機下就業問題不僅關繫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繫到國家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大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探尋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以尋找解決的對策,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主觀原因:. 一.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斷擴招造成生源總體水平下降與教學質量降低已逐漸形成共識,而現在在高校里有幾多大學生沉迷於收集游戲,有幾多大學生把時間浪費於戀愛游戲中等等造成了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整體下降。
二. 大學生及家長紕繆的就業觀念 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準,理想與現實脫節。一些學生認為讀了大學就理所當然當國家幹部,就應該有一份待遇豐盛的固定工作,單方面認為留在大城市、大單元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一味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缺乏創業精神。國家及各級當局十分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並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但多數畢業生滿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個好單元,做一個好員工。缺乏拓寬創新膽識,缺乏艱辛創業精神,沒有「自己當老闆」的意識,不想自主創業。
三.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會影響就業的增長空間.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迅速放緩,而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沖擊不可避免, 09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長6.1%,這絕對是會不利於就業需求的增長.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有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沖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較著的沖擊。相當數量的企業為減少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紛淘汰冗員,甚至停產,其作為吸收大學生的熱點行業功能劇削弱,致使大學畢業生流向趨於多元化。
四,受之前大學生就業的錯位影響,由於之前部分大學生缺乏基本的職業操守,在就業期間,沒有履行應有的義務,只把企業當成為面向更高職業的跳板,使企業在付出培訓代價後,沒有收成應有的結果,使大部分企業對應屆大學生有缺乏應有的信任,造成企業和應屆大學生間有條誠信的代溝!
客觀原因。一大學擴招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隊伍迅速增大,用人單元有了充分選擇餘地,這是就業難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擴招同就業難之間確實存在關系,中國大學生表面上看起來過剩了,但這種過剩並不是大學生總量過剩,而只是一種結構性過剩,其實社會對高技能、高層次的人才需求量還相當大。
二,高校專業配備布置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而大學的專業配備布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勞動密布型產業出口長期沒有獲得調整,導致落後地區的產業沒有獲得發展,發達地區的產業滯後,最終導致發達地區因為產業原因對大學生的需求量少。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幾點對策
1.國家對策。一,實施大學生全國范圍內的自由就業政策,保障他們在全國范圍內的「公民與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環境。
二,國家需要考慮在短期內增加對大學生的需求。能夠直接產生效果的措施就是當局構造、軍隊、武警和其它社會服務事業單元增加對畢業生的招聘量
三,國家可考慮在短期內適當增加研究生、專插本招生總量,減少大學畢業生的提供,幫助大學生度過金融危機的困難時期。
四,繼續加大對大學生和中小型企業創業的扶持,增加就業崗位。
五.在金融危機前國家一直實行貨幣緊縮政策,所以今後一段時間里加大銀行貸款力度,降低貸款利率,進一步激活社會需求本錢,激活實業的投資,從而達到增加就業崗位的目的.
六. 要落實鼓勵勞動密布型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保持就業增長的原動力.

2.黌舍,黌舍要切合實際對大學生就業起到指導作用,高校要對大學生就業進行適當的引導,加大對大學生職業操守的教育,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要幫辦學生正確地給自己定位黌舍要廣開就業渠道,黌舍專業配備布置的結構性的調整,要根據市場的需要配備布置專業,提高教學質量,緊跟市場經濟的步伐。

3學生,學生要改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一,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念,腳結壯地地預計自己,精確給自己定位,要熟悉到越偏遠的地方越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視。同時增加常識的積累,認真學習自己的專業常識,再適當地補充相關專業的常識,增加自己的求職砝碼。在大學期間要多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歷考試並獲得資歷證,以提高自身的就業籌馬。二,學生還要提高實踐能力,要學會把書本常識應用在實際中,從而多方面鍛煉自己,提高就業成功率。,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為將來打造全新的自我。三,在一個崗位、一個單元工作幾十年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已不復存在了。不斷改變生活環境、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體式格局是現代人的特徵之一,而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則是謀求改變的前提。所以,作為現代人需要的是終身學習,而作為大學生這種品質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羅純【熱點透視】如何答對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冷空非冰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論文20081121》
《04——08全國大學生就業率 中國留學之家論壇》
《8280人才網——大學生就業難》
《職場觀察頻道——09年就業形式》
《哈爾濱新北方外語學院校園新聞09.3.25》
《新浪博主驕陽之殤——也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創業網——大學生就業難 》

熱點內容
哈佛大學教授反駁學歷越高越幸福 發布:2025-08-22 20:13:30 瀏覽:977
東南大學2016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22 20:00:37 瀏覽:780
西南科技大學教授2012年 發布:2025-08-22 19:55:18 瀏覽:936
廣州大學翻譯專業 發布:2025-08-22 19:54:30 瀏覽:830
怎麼開發大學生市場 發布:2025-08-22 19:35:53 瀏覽:208
大連理工大學王博老師怎麼樣 發布:2025-08-22 19:26:02 瀏覽:300
5名快遞員考入同所大學同專業 發布:2025-08-22 19:02:58 瀏覽:580
兒科學博士導師南京醫科大學 發布:2025-08-22 18:46:56 瀏覽:605
大學生畢業照怎麼拍的 發布:2025-08-22 18:46:47 瀏覽:537
東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專業 發布:2025-08-22 18:46:13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