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名单 » 2011计划大学名单

2011计划大学名单

发布时间: 2021-02-01 21:21:04

❶ 2011计划高校名单有南京工业大学吗

教育部2011计划还都在审批吧,中央直属高校每校限报1项,地方教育部门限报2项。和211不一样。2011是看项目,不看学校的,项目好就给批,一个项目也大多是N多个学校和企业联合发起的。

❷ 成都一本大学名单

1、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四川”,是教育部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高水平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级别的组织系统,建立世界级的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列入国家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优秀医生教育计划。

2、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四川省会成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和成都市联合创办。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建设大学”(甲级)院校。

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被评选为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和“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成员。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覆盖整个电子学科,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工程为核心,工程为核心,科学和技术的渗透,科学、工程、管理、文科、医学协调发展,被称为“中国电子大学的先驱。”

3、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共建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首批进入国家“双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工程”、“2011”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建设和研究大学,研究生院是第二个4+4,中央精英大学联盟的主要成员和国家建设高水平规划培训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西藏大学的学院和大学。

4、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省会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

国家高水平公立研究生院建设工程、中国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收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为主体、金融为重点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5、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冠城”成都。它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入选“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学院和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深化改革的创新教育模式,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根据地质、能源、资源、科技、环境科学为优势,在化工、重点大学材料等专业学科。

❸ 2011计划高校名单什么时候出啊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版等教育系统又一项权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该项目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从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计划项目35个,其牵头高校成为首批“2011计划”入选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技司〔2013〕35号文件(1)附件名单,入选的牵头高校共有32所:

面向科学前沿类:

  • 武汉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天津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北大学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中国人民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武汉大学

  • 南京大学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中南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同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浙江大学

  • 江南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苏州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东北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❹ 吉林省的高校入选2011计划的有哪几所

吉林省2013、2014年入选2011计划的高校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
一、2013年首批专(14所)
国务院认属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成为首批“2011计划”: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中国政法大学,主要协同单位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二、2014年第二批(24所)
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文化传承创新类):
1、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分别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等

❺ 2011计划高校名单有多少个,什么时候才能确定公布

2013年1月28日,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结果的通知》(教技司【2013】35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中心8个,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有6个,面向行业产业类的有11个,面向区域发展类的有10个,共35个。两全其美网校城特邀独立评论员认为,在全国首批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初步评审中,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有2个牵头协同创新中心进入首批名单,成为最大赢家;清华大学以零个入选爆出最大冷门;西北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北外、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云南农大成为黑马。以下为通过专家初审的全部35个协同创新中心和牵头高校名单:
一、面向科学前沿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三、面向行业产业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四、面向区域发展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大学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❻ 教育部2011计划高校有哪些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专育系统又一项属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该项目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从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计划项目35个,其牵头高校成为首批“2011计划”入选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技司〔2013〕35号文件(1)附件名单,入选的牵头高校共有32所:

面向科学前沿类:

  • 武汉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天津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北大学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中国人民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武汉大学

  • 南京大学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中南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同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浙江大学

  • 江南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苏州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东北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❼ 2011计划高校名单有宁波大学吗

首批: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

❽ 什么是2011工程大学我指的不是211哦。这些学校全国一共有几所求解答。

你说的应该是“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和回“211工程”、“985工程”不同,这答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比如首批名单中名列首位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其中任何一家在国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实力,但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三家单打独斗,而是必须组团参赛,该中心集中了20名院士和数百名科技精英。

2013年4月,教育部公布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

❾ 2011工程大学有哪些不是211哦。

据了解,抄2012年3月,教育部、财袭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xx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首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和牵头单位为:南昌大学的MOCVD装备与工艺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师范大学的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协同创新中心等10家单位。
目前为止名单还未公布,具体情况你应该网络“2011计划”,这样会搜索更多信息。以下是网友对“2011计划”名单猜想,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厦门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兰州大学
同济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山东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东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❿ “2011计划”是什么入选的高校有哪些

“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入选高校:

(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

(3)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HI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

(4)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

(5)中国政法大学,简称“法大”,位于中国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入选中国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

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

(10)2011计划大学名单扩展阅读: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2.全面开放,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3.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热点内容
一大学生溺水 发布:2025-08-28 05:45:10 浏览:187
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 发布:2025-08-28 05:44:25 浏览:806
东南大学赵力教授 发布:2025-08-28 05:44:15 浏览:533
大学老师一定要博士吗 发布:2025-08-28 05:43:46 浏览:798
985211的文科二本大学名单 发布:2025-08-28 05:12:01 浏览:316
大学生长裙 发布:2025-08-28 05:03:06 浏览:925
大学生云空间 发布:2025-08-28 05:01:33 浏览:899
四川师范大学编导专业 发布:2025-08-28 04:59:51 浏览:395
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 发布:2025-08-28 04:42:01 浏览:138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发布:2025-08-28 04:24:12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