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怎样提前联系导师
⑴ 考研复试前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谢谢
一、需要联系,跟导师熟悉了,对复试有帮助,而且可以知道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导容师的资本情况,毕竟大家会跟着导师做项目、写论文,不仅需要学术上面的熏陶,还需要做人做事上面的指导。
二、需要注意事项:
(1)对于要谈话的内容列好提纲,打好草稿;
(2)如果是通过手机号联系,提前发短信自我介绍,询问导师有没有时间接电话;得到确认之后,最好隔5分钟左右打电话;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在约定时间,下次打电话之前也要短信确认时间。如果导师没有回复短信,隔段时间再发,如果还没有回复,就放弃电话联系;
⑵ 考研复试需要提前和导师联系吗
这是最受同学关注,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 许多同学觉得必须联系,不联系没底。内对于这个容问题,要分情况来看:如果你事前认识该导师,或者你熟悉的人,师哥或师姐就是该导师的弟子,那么在复试前可以让师哥师姐引荐一下。 如果事前一点都不认识,那就没必要冒冒失失自己跑过去见面了。再说,导师的时间很宝贵,每个学生都跑去见他的话,那估计就被“烦死”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导师发邮件,在邮件里“激动”地表达出你的心情:包括对导师的敬仰、自己想跟从他学习的渴望以及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功底。
⑶ 考研复试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这是最受同学关注,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许多同学觉得必须联系,不联系没底。对回于这个问题,答要分情况来看:如果你事前认识该导师,或者你熟悉的人,师哥或师姐就是该导师的弟子,那么在复试前可以让师哥师姐引荐一下。如果事前一点都不认识,那就没必要冒冒失失自己跑过去见面了。再说,导师的时间很宝贵,每个学生都跑去见他的话,那估计就被“烦死”了。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导师发邮件,在邮件里“激动”地表达出你的心情:包括对导师的敬仰、自己想跟从他学习的渴望以及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功底。
⑷ 研究生复试应该怎么联系导师,一定要联系导师吗
不是都联系,一般来情况下,你联自系某个老师的意思就是你打算跟着人家混了。
而且,你看那些个老师的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这也就需要你考虑自己想在哪个方向发展。
一般时联系一个,不然你都联系,若是考上了去学校了尴尬。
要是打算调剂,你就可以联系下一个学校的招生办/导师,前一个学校的老师就不必联系了。
现在联系也行,早点晚点差别不是很大,有的老师是不会回复你的。
当然,不联系也行。
其实,联系的目的就是指望他在你复试的时候帮你说说话。
再其实,复试的时候只要有老师要你,那么基本上你就不会被刷掉了。
⑸ 考研复试需要提前联系好导师吗
事先跟导复师取得联系的制学生还是占一定优势的,尤其是在跟导师见面时如果你拿出来自己上本科时在本专业的一个小的研究成果的话,导师一定很欣赏你的,甚至有的导师就能当面确定你的研究生资格,只要是导师确定了你的研究生资格,那么你的研究生资格基本上也就确定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能够事先约得导师,这样的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忧或者悲伤,毕竟能创造机会事先约见导师的学生还是占少数的,大部门的学生还是要靠自己在复试时的优秀表现获得资格的,所以自身充分的准备才是决胜的关键。以上解答来自博学中大考研。
⑹ 考研复试必须提前联系导师吗,联系导师有什么注意事项
提前联系导师的话,能够在面试的时候有帮助。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你和当事导师专的互相选择。如果这属个导师对你不感兴趣,你可以去选择其他的导师。这对导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
需要注意:
1、主题写成“姓名-X专业硕士自荐信”
这样导师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封邮件的意图是什么了,而且上面有你的姓名,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2、字数不宜过多
因为导师没这么多的时间去阅读这么多文字,也不宜过少,这样很难完整的把你的个人情况介绍给导师。
3、细节很重要
邮件的格式、导师的姓名(千万注意不要写错)、礼貌用语,邮件的用语要反复推敲,一定要谦虚,建议给同学或老师看看,反复修改确定没问题了,再发送邮件。
4、介绍自己
要详细说明自己是要报考他的研究生,然后介绍自己的情况,本科成绩以及科研经历等。
还可以附上成绩单等正面材料,如奖状的扫描件、你的论文(节选)等。
⑺ 考研复试前,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这是最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许多同学觉得必须联系,不联系没底回。对于这个问题,要分情答况来看:如果你事前认识该导师,或者你熟悉的人,师哥或师姐就是该导师的弟子,那么在复试前可以让师哥师姐引荐一下;或者自己在专业方面有优势,可以提前联系导师展示自己的优势特点,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如果事前一点都不认识,那就没必要冒冒失失自己跑过去见面了。同时,导师的时间很宝贵,每个学生都跑去见他的话,那估计就被“烦死”了。建议大家可以给导师发邮件,在邮件里表达出你的心情:包括对导师的敬仰、自己想跟从他学习的渴望以及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功底。
如果你报考的是国家重点大学,那么,你不联系导师也有机会能够考上。
⑻ 考研复试必须提前联系导师吗
客观上来说,作为导师,他们希望考生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对招收学生与指导他们的学习更为有利一些。但是,招硕士与招博士不同。大多数导师招收博士生,会将考生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中选择,事先通过各种渠道对应考学生进行了解,甚至还要求考生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论文寄来阅读,以便确认其有无培养前途。而招收硕士生情况则大不相同,若非本校考生,导师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学生报考、无从确切了解报考者的基本情况,师生双方在复试前都十分陌生,既不利于导师选择学生,也不利于学生正确“推销”自己。
所以,就我们了解,绝大多数导师十分愿意在招考前了解考生,以确认考生有无培养前途。但是,由于他们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精力与考生进行大量的联系沟通,因此只得采取回避措施。如此,师生双方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导致导师盲目招生、考生盲目报考的情况,甚至入学后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报考前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很有必要。
同时见老师之前,希望同学们去提前拜访一下师兄师姐,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特点,了解一下你整个目标院校老师他们一个状况,同时也了解你在未来整个复试过程中,老师的决定权到底有多大。所以说这些方面都是一些主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阶段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因而,导师在富始终的话语权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联系导师指导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有利于导师了解自己。
不同于博士生的招考,硕士生导师往往无从知道考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毫无疑问,导师当然希望挑选到能力强,又对自己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一方面源于导师往往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果自己所带的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那么将非常不利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导师的研究方向没有丝毫兴趣,导致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源于报考的学生能力良莠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复试前师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利于导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为复试成功加分。比如,有的学生将自己曾经发表的论文、学术研究上获得的奖励以及毕业论文等材料传给导师,如果导师认为该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都甚合心意的话,则无疑胜券在握。
第二,有利于自己了解导师。
一般来说,导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望较高的年长教授。他们大都已经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类导师的优点是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人大都谦和,因而有利于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师生关系都较融洽。另一类是如日中天的年青学者。他们年轻而富有开拓意识,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是学术上的新星。这类导师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进取心,紧跟学术前沿,热心于研究上的开疆辟土,因而有利于学生接触的研究领域,极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显然,如果你希望在学术上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选择年长的教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希望在短期内把握学术前沿,那么年青学者应该摆在位。当然,有人强调选择导师应该考虑导师的人品和口碑,笔者很是赞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确实有一部分导师成天忙于学术走穴,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我们时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某位学生在研究生期间与导师仅谋面一两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了解导师时,应该对其人品和口碑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诚然,联系导师的优点很多。但是,如果有人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式套取复试考题,则无疑是打错了算盘。一般来说,导师大都是德艺双馨的学者。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导师遴选制度。在评定硕士生导师时,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其中学术能力和道德素养是考察的核心。通过严格考核的导师,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不容置疑。另外招生单位对复试考题都有极为严格的保密制度,除出题的导师外,其他导师根本无法接触考题。因此,寄希望从导师那里套取复试考题,无疑是水中望月,甚至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有的考生在复试前向导师送贵重的礼品,妄图从导师那里套取考题,结果往往是招致导师的反感。所以,笔者有必要强调,联系导师的目的是:让导师了解自己多一点,自己了解导师也多一点。通过联系导师,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增加考生成功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要去见老师的话,一定要重视和老师的面谈,做好各种准备。例如你对这门学科你的了解,你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以及未来之后,未来你考上研究生之后你所要做的,和老师去进行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态度,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态度,这都决定了你未来是否能够得到老师认可的一个关键要素。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不管是跨专业,还是本专业的同学,都必须在见老师的时候,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强调自己的求学能力,强度自己踏实认真的学习精神,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⑼ 考研复试前有没有必要提前联系导师
当然有必要了,提前联系导师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考研资料,还能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对以后的研究生阶段也是很有帮助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