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大学高瞩教授
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学研究生如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0502 材料学
1、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及技术、回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答表面涂镀层结构与性能控制、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材料腐蚀防护及摩擦学特性。
2、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材料科学硕士点拥有教授4名,副教授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名。本学科近年来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等奖励。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大中型骨干企业研究项目10余项。
3、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本学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了从材料制备、组织结构分析、性能测试等较完整的研究基地,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等先进材料分析测试设备和激光材料加工系统、高真空磁控与离子束溅射镀膜仪等材料制备、加工设备,成为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和多学科交叉的高能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Ⅱ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2005年以来,学校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又投巨资购置了一大批先进的设备。2004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又扩建改造了图书馆和体育馆。图书馆总面积2206平方米,上下两层,藏书8万多册,拥有100座电子阅览室和先进的检索设备;体育馆总面积2618.8平方米,拥有室内篮排球场和乒乓房、形体房、健身房、台球房:此外,学校还拥有屋顶网球场,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休闲娱乐和体锻的场所。这些主要建筑和设施设备气势宏伟,性能先进,在上海同类职业技术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在硬件设备设施上投入高达几千万元,相继建成了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开放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实习训练场所。学校新建了15个多媒体教室,可容纳1300多名学生同时上课;新建了3个数控程序编制培训专用教室,可同时容纳120名学生上机学习程序编制;新建了15个计算机培训专用教室,可容纳700多名学生同时上机操作;新建了校园网,全校千兆联通、百兆进点,每个教学部门和管理科室都开通了电子邮箱。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借阅管理系统,配备了100座的电子阅览设备,新建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课件开发室、研讨室等。
学校继续遵循“团结、勤奋、务实、求精”的校训和“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的办学原则,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支与科技同步发展的、思想作风过硬、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137人中,有博士2人,硕士34人,教授2人,副教授17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21人,双师型教师44人。最近该校正在加速引进硕士学位和副高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2008年理论教师的硕博比将要达到60%,技能教师的本科学历要达到50%。通过加强学科带头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好嘛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中美合作)四年制本科
专业特点:本专业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劳伦斯理工大学位于堪称世界第一汽车城的美国底特律。注重发挥汽车的固有性能,并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高效益。全面强调外语训练,接受美国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资源。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劳伦斯理工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并由劳伦斯理工大学教授授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外向型国际企业的高级汽车服务、营销、管理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汽车营销学、汽车运输学、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AutomotiveH.V.C(汽车空调)、 InternalConbustionEngine(内燃发动机)、IntroctiontoAutomobile(汽车概论)、 VehicleDynamics(汽车动力学)、EngineeringQualityControl(工程质量控制)等,其中由美方教师讲授的专业课程经考试合格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将颁发写实性证书。
就业前景:上海汽车总公司及科研单位和国内飧鞔笃?迪?酃?荆?O绽砼獾鹊ノ淮邮缕?翟擞谩 ⒂??⒓觳狻⒈O绽砼獾裙ぷ鳌?
本专业不招色盲者。
Ⅳ 高瞩远()沽什么东什么
高瞻远瞩 望采纳
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排名
2015年在全国2000多所大抄学里排袭名200多,学长告诉里,光看排名来评价一个学校好坏是没多大意义的,中国的大学排名很乱,没多大参考价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很不错的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科研力量都很不错。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艺术设计,经济管理,轨道交通等专业都很好。上海地铁6号线就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程设计,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共技术支持的。学校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学校工科(比如机械类)专业很好,在全国名气也不错。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第一年年薪税后人均在10万,100%高质量就业,很多进的国企,世界500强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集团等,这是我的上一届师兄说的。
学校的环境非常的好,在松江大学城7校中,环境是最好的,可以这么说吧,目前是我见过的大学中绿化最好的学校。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不错,有很多国家级的实验室,科研设备先进,研究生导师90%以上是副教授以上级别,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很多985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导师,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2014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取得的奖项数目位列全国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第5位
Ⅵ 上海交大和复旦各出过哪些著名的人物最好有简介
一、上海交大著名人物:
(一)、蔡锷简介:
1、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
2、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
(二)、蔡元培简介:
1、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2、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三)、邵力子简介:
1、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辉,号凤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
2、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
3、民国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辑。
二、复旦大学著名人物:
(一)、孙越崎简介:
1、孙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水镇同康村)人。
2、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二)、徐悲鸿简介:
1、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2、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三)、陈维稷简介:
1、陈维稷,中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达33年之久,在建立纺织工业完整教育体系,领导制定纺织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纺织科技进步,支持棉花良种培育。
2、建立和健全纤维检验机构,发展纺织出版事业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6)上海工程大学高瞩教授扩展阅读:
1、上海交大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
2、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3、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6个校区,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16129人、研究生30217人,学位留学生2982人;专任教师3061名,其中教授982名,两院院士45名;本科专业6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
4、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该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该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开始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5、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有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学生348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2948人。
6、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人、特聘资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兼职教授122人。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
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的师资力量
人才战略是学院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的核心工作之一,学院通过培养、引进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五年来,学院通过各系面试等招聘形式,积极引进人才,曾先后引进三位教授、两位副教授,并录用了21位同志充实教师队伍(其中硕士研究生14名),录用了两位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实验室力量,暂时缓解了学院师资短缺的矛盾,支持了学科梯队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教师队伍的硕博比从十五初期的41%提高到58%。目前,学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为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为12人,讲师27人,助教10人。其中,谢红和李艳梅老师分别在02年、04年获得了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称号,多名教师被评为校教学明星,孙熊教授、陈莹教授被评为校教学名师。
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和高学历深造,过去五年间,学院先后派出10位教师分别进行双语教学、服装CAD等方面的培训,三位教师分别到法国、香港进修,六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攻读在职博士。
在学校的领导下,学院在05年7月顺利实现了全员岗位聘用合同签约,实质性促进了教职工的观念更新和学校的规范用工。学院岗位聘任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基本形成,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管理、教学、科研队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制度保证。
Ⅷ 上海大学的知名校友
政治界
杨尚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26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
许继慎:革命烈士,中国红军早期杰出高级指挥员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何秉彝:革命烈士,五卅时间主要活动者,1924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12月被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不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同年底,协助刘华开展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参加“五卅”示威游行,遭帝国主义巡捕镇压,中弹牺牲。时年23岁。
李硕勋:革命烈士,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张治中:著名抗日将领,爱国主义人士,曾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陈赓: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新中国开国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曾作为旁听生入上海大学学习。
张琴秋:红军唯一的女将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梁披云: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徐匡迪:历任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主任、常务副校长,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计委主任,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兼院长等职。现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校董会主席、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夏征农: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原市委书记,上海大学顾问。
王力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上海工大计算机工程系校友。
王林鹤: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市经委副总工程师、市发明协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电机系。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理化系核物理专业。
尹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8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
薛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系。
钟燕群: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199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系。
景莹:曾任上海市外经贸委副秘书长、南汇区副区长、普陀区副区长;现任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198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科学界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科协副主席、全国劳模,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大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陈騊声:工业微生物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创立了上海科大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
邹元爔: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创办上海科大冶金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系主任、教授。
严东生:中国无机材料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大副校长、名誉校长,现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黄宏嘉:国际著名微波与光纤专家,我国微波光纤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科大副校长、名誉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
郭本瑜:著名计算数学家,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数学系,原上海科大常务副校长、校长。
鲍家善:著名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大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郭礼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大生物物理化学系。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1975年上海科大无机材料专业毕业
谢宇: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大冶金工程系
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1982年于上海工大获硕士学位。
李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黔;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副校长,上海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家科委科技司副司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司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是上海工大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钱伟长院士。
吴杰: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美国天普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系主任,毕业于上海科大。
胡传平: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毕业于上大机械系。
教育界
匡亚明:著名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名誉校长,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
王生洪: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曾任上海科大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长、原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职,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工程力学系 。
曹家麟: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上海电力学院校长。
腾建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郑令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书记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工大电机工程系校友。
周鸿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硕士。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
许德良:历任上海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上海市卫生学校校长,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中共早期党员之一,曾长期担任上海大学庶务员。
工商界
周忻: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大机械工程系。
周文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力学系博士,导师为钱伟长院士。
张林检: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仪电控股(集团)董事长。
马新生: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研究生学历。
倪建达: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实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1992年毕业于上大经济管理专业。
刘培森:上海英达国际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工大1980届机械专业。
胡逢康:曾任飞利浦照明电子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飞利浦照明亚太区CTO(首席技术官);现任“纵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科大电子系77届。
杨士宁: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上海科大电子系77届。
唐豪:上海市工商联合会,上海市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大学副校长。
王喆:宝钢集团资深高级技术专家。
李世平: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解建平:宝山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克明:中国戴迪国际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
朱皓:上海慧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何志明:新航星集团董事长。
彭宏陵:香港宏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泰康:科威特华侨华人协会主席。
吴俊:昆明俊业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红阳:上海飞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春林:上海德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建祥: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7年毕业于上海工大。
俞勇: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93届校友。
廖建伟: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90届校友。
郭玮:新致软件公司董事长。
张维华:上海电信党委书记。
吴锡龙:上海电信总经理。
王文海:宝信软件公司董事长。
龚少晖:35互联(中国频道)CEO,1988年毕业于计算机学院。
钱文明:上海博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95届自动化专业博士。
龚其恩:美国鹏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1985年毕业于上海工大机械制造专业。
江燕: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科技开发部经理、研发中心主任,上海科大高分子系87届。
蔡国钧:全国劳动模范、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工大计算机系77届。
林野:国家电网华东公司总经理,77届校友。
王国平:中国微影视第一人,全球旅游视频网总裁,上大文学院85届。
余谷: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总监,上大国际商学院84届。
人文界
孔另境:著名出版家、作家,曾参加过北伐革命,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丁铃: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施蛰存: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阳翰笙;著名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龚方震:原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上大法学院。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
葛红兵:著名作家,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文艺评论家。
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和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毕业。
白宾: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上海科大精密机械专业。
高韵斐: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新闻学会副会长。
郭敬明:著名青年作家,2002年进入上大影视艺术工程专业,后转为影视艺术技术专业。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毕业于上大中文系,是第一位担任美国重要艺术博物馆的华裔馆长。
政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鲍培伦: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江宪: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陶鑫良:全国著名知识产权律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钟人鉴:著名银行金融业务律师,上海虹桥正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宋学东: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毕业于上大法学院。
艺术界
黄葆戉: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上海大学美术科书画教授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
陈逸飞: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谢晋:著名导演,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邱瑞敏:中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霍尊:上海天韵文化签约歌手,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声动亚洲》亚洲赛区三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第一季冠军。
滕俊杰: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1999年进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Ⅸ 求上海大学 杰出校友、、、、、(包括早期的上大)
上海大学 杰出校友徐匡迪:原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鲍家善: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理化系核物理专业
王生洪:现任复旦大学校长,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精密机械专业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1986年2月至1991年11月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和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等职。
谢宇: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系
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1982年于上海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于钢铁研究总院获博士学位
陈逸飞:中国著名导演、画家;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施大畏: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韩硕: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龚方震:曾任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194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法学院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1975年上海科技大学无机材料专业毕业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
葛红兵: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学者、作家。
和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中心联合办学的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毕业 。
郭敬明(2002级):学生作家,著名作品《幻城》等
欢迎采纳 祝你幸福
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好不好整体实力怎么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普遍来说应该是二本中游,工科、物流管理、社会保障、市场专营销、艺术设计属、服装设计等还可以,学费除了中外合作专业很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松江大学城,享受6校资源,环境好。
特别是学校的工科类专业(如机械,电气,自动化,车辆工程等等)在就业方面仅次于交大和同济(指在江浙沪地区就业)至于你讲的服装设计工程也还不错,就业也还可以。
(10)上海工程大学高瞩教授扩展阅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化工学院分院(1984年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述院校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整体划入。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松江、长宁、虹口等校区,占地近1400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设有2个学部和23个学院(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