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老师葛飞
⑴ 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复试的问题
听说不是很难,我也是农大的··过场形式而已
望采纳。
⑵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学院领导
耿照玉,男,1963年10月生。现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全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畜禽品种管理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世界家禽学会会员。合肥市养殖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被中央文明委等12部委授于“科技下乡先进个人”称号。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家禽遗传资源志》审稿专家。
从事家禽遗传育种与生产、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发改委优质肉鸡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科技转化资金项目2项;主持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各1项、省自然科研基金项目1项等;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3项;选育出2个国家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7个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2部。
张运海,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胚胎
工程及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项
目,在国内率先获得体细胞克隆猪,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技术专长:
动物胚胎生物 章孝荣,男,1954年10月生,安徽省枞阳县人,共产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点和安徽省级A类重点学科“畜牧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生物育种省级实验室”主任;2008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 “奶业生物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2010年入选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3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科研课题,取得10多项成果和专利,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安徽省图书三等奖等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全国统编教材8部。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和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学分会理事、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种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和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工作犬协会副理事长和合肥市养殖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等职务。
⑶ 请全面介绍一下安徽农业大学,食宿,财务管理的师资水平,校风,周围环境等等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命科学为优势,以农林学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说是全省高校第一,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合肥市一环以内,市中心地带,学校周围即是安徽省最繁华的区域。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公安厅等安徽省的最高行政机构距离安徽农业大学都是咫尺之遥,省博物馆、步行街,古城逍遥津、国购广场等合肥市著名景点离安徽农业大学也非常近。
。学校源于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建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着以质量求发展、以规模求效益、以结构保持续、以特色创声誉的办学思路,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占地面积212公顷,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学校现设19个学院(部),59个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28个科研机构,3个专门科研机构,并有生物技术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档案馆、农业园及实验总场管理中心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130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图书总藏量185.11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057人,校本部有17638人,其中本科生15904人,硕士生、博士生1003人;教职工1464人,其中专任教师1220人,包括教授103人,副教授28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209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历年来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6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51人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省拔尖人才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3个本科专业;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安农的学生宿舍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校内的14栋校内学生公寓以及北二门对面的合肥高校大学生公寓的相关宿舍~ 宿舍分为两个层次~学校对学生住宿统一实行公寓化管理,住宿条件良好。收费标准为:4人间,1000-1200元/生·年;6人间,800元/生·年
⑷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重点学科
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杨演教授(1911~1988)和李彦勇教授为本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伯衡、杨荣铮、万嗣坤、高启超、承河元、黄业东等老一辈教授、专家均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1人为高级实验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各1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形成了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病流行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杀菌剂毒理学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方向 植病流行及及病害综合治理方向
该方向着重研究水稻、小麦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数据信息化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在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的流行与预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重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抗药性及遗传有深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植物线虫病害方向
该方向重点研究线虫病原鉴定、植物线虫病害生理、传毒线虫传毒机理和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毒及病原细菌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1) 植物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特征、血清学检测、组培脱毒及快繁技术以及重要植物病毒病的综合治理;(2) 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生理生化及所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控制,在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及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杀菌剂毒理学方向
该方向研究杀菌剂对植物病原菌作用机理,杀菌剂在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等环境构成中的残留、分配、富集、转移和转化降解,杀菌剂对生态环境中有益生物的有害影响,毒害机制和防止途径,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及克服途径。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为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是安徽省六五至十五重点学科。昆虫学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厅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获科研成果27项,获各级奖励23项,主持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已故的陈家祥教授为我国飞蝗治理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已故的葛钟麟教授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的研究获得国际公认的显著成果;已故的许维瑾教授具体领导学科建设多年,并开创了农业螨类研究方向;已故王弘法教授、谭兴林副教授和退休的尹楚道教授、吴振廷教授、孟绪武副教授、潘锡康副教授等众多前辈致力于昆虫学教学、科研多年,使昆虫学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方向。
研究方向
昆虫生理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生命活动及代谢机理的研究,在昆虫多肽激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抗虫棉抗虫机理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昆虫分类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
生物防治方向
主要开展害虫天敌及其利用的研究,在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理方面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以螨治虫方面已进行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昆虫生态与控制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生态学及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害虫的经济阈值、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项成就。 农药学科拥有农药学硕士点,包括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制剂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毒理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学科点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是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目前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2项生物农药国家863项目,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7项。近五年来研究经费达9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出版国家统编教材3部,学术专著7部。
⑸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类怎么样
那是毫无益处的专业。我的女友99年入学生物科学。算你学姐。现在好不容易考了个教师。作为1个安大毕业,在安农混了3年(和女友)的人。我很负责的告诉你,安农最好的专业是园林(园艺)设计。——出来后可以去城市建设 地产开发。甚至一些大的农庄酒店(比如宁国恩龙山庄)做事。考公职也很多选择。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都挂的上。其次安农值得读的是茶学。读出来可以做有给茶叶定级权的茶评师(这个很难很难)、如果你CAN。你这辈子钱不用愁了。茶学专业能学到很多东西,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去茶城工作。或者自己做茶叶买卖。这个都是很来钱的。1季青茶至少能赚5W。本钱6W左右的情况下。
如果你真的选择生物科学,这个专业唯一的好处是川崎奖学金。大一的新生可能不知道。每年日本川崎社团会发本专业奖学金。大四的是不能参与的。
等到大4,川崎社团会以学习+工作的方式邀请4名获得过川崎奖学金的大四毕业生去日本他们公司实习+继续进修(绝非研修生。据说是川崎的老老总曾和安农去日本流学的1个安农大MM有过一段刻骨的爱情)。每次的川崎奖的颁发。他们老总会亲自来。现在是他儿子代替他来。因为他年纪大了。这个机会男孩子也能去。但是女生去的机会大1些。我女友当年获得了机会。但是不愿意和我分开,没有去。她的同学孙萌去了。现在在上海一家日本会社做总监,月薪1W4左右。
但是这个机会很小。4个人而已。其实远不如合肥联合大学每年50人去德国的机会大。
⑹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方面有个王在贵老师,他是研究什么方向的,这位老师应该挺不错的吧
动物,动物生理
⑺ 我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新生,我原本想上航空航天类大学,想学飞行器制造类专业,
可以的 只是你这个算跨系考研,还差很多。难度很大。我可以给你参考书的资专料 1,.考试属科目给你附图了,(你是要考学硕吧)
2.参考书嘛,科目101和201就是公共课,政治、英语;科目301就是数一,网上都能买到辅导资料;科目991的参考书是《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唐发根 编著;《C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 编著 ps:你可以上北航研究生院找硕士招生简章,上面还有详细的考试大纲.....
3.往年例题,两种渠道:要么上网买,找考研贴吧、论坛;要么去北航找找学长学姐,只要正版花钱也可以.....
我写的蛮详细的了吧......祝考研加油!!!
⑻ 求安徽农业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长学姐帮助
现在了解太早了吧,总之生命科学是个坑人的专业,生物科学大而不精,不过考研率很高。
⑼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的教学师资
学院现有在职职工230多人,“专、兼、聘”教师近400人。学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优回质的教学资源答,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才教育和能力教育。学院以“建设一流环境,实施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⑽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
生物物理重点学科
一、基本概况
本学科点于1996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所依托的实验室为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厅“生物质改良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学研究人员32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4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16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的学术梯队。近年来主持国家 “863”、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0项,发明专利15项, 出版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科研工作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科研经费较充足。其低能离子和激光农业生物学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环境生物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与分子育种、应用生物物理”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生物物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和各种辐射源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技术。重点研究低能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低能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育种技术,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有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利用,开辟了低能离子农业生物学研究新领域。将突变体创建和理论应用研究相结合,凸显优势和特色。
(2)生物物理化学
生物物理化学,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分离提取技术、结构和生物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开发新产品。
(3)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育种
主要开展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和转基因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预测和进化分析,开展分子群体遗传学、分子进化和微生物、作物的重要性状的分子设计研究。
(4)应用生物物理
主要进行细胞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农产品无损检测、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改性和农业生物优质高产安全调控的应用研究,拓展生物物理学科与农业、材料和食品的交叉研究。
三、科研条件
本学科和所依托的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较好,与中科院等离子所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联合建有中科院和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同步辐射农业实验室,并拥有全国林业辐照中心(装源100万居里)和生物质改良与转化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四、科研成果
学科点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Bacteriology,Protei.Expre.Purif,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和《科学通报》、《微生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作物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共收录15篇,主编和参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8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申请和授权的专利19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转基因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40余项,近五年总经费约2000余万元,获得新品种权9项。
五、对外合作交流
本学科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墨尔本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本国立岐阜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等国外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与国内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植物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