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司佳逝世
①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人的一辈子是短暂的,因为就是这么短短几十年而已,有些人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可是有些人却想过得不一样。人的一辈子这么短暂,更多时候需要好好享受一下而不是把时间浪费掉,浪费在所谓的学习和知识上面,要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可是生命不是,人的一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自己。
②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无数人感到惋惜。
司佳于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称司佳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指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显然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几乎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上。至于她是患了什么病,病情是否适合长期劳累有关,并没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底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赚钱,活着不就是为了赚钱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吗?
所以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在我看来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质量的生命,若是没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当一个寄生虫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必须要有当寄生虫的资本。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
所以说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是超过了生命的重要,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的体会。
你觉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呢?
③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生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英文授课,注重英文原始资料的应用,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多篇论文 。
④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新民晚报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1日16时46分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年仅42岁。
司佳是上海人,199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华师大二附中就学期间,她作为上海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联第二十二届代表大会,并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录取。她2001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留学,2006年8月获博士学位。2006-2007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兼任圣约瑟夫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
司佳去世的消息传来,她的学生、同事异常悲痛。每个人都怀念这位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的老师。
司佳的专业和研究专长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史、出版史等。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工作的13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开设“西方中国学研究文献讲读”、“近代史研究专题讲座”、“专业英语”及全英文授课的“西方人在中国:1500-1900”等课程,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由知识接受转向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014年司佳教授主讲的全英文课程“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从2015年起,她负责历史学系英文硕士项目“中国历史与文化”,在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课程安排、论文指导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直至病发之后,还坚持完成了今年7月毕业的一位留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
司佳的研究,着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她承担了“早期新教传教士中文作品与手稿研究”“欧美视阈中的晚清上海社会文化”“旅行与影像: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异域文化体验”等国家社科基金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等学术专著,编著翻译了《近代东亚国际视阈下的基督教教育与文化认同》《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