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再度发布微博称
㈠ 关于杨帆门事件的论文怎样写可以提供一些例子么
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个人去看电影,由于迟到了几分钟,电影院的门已锁上。于是,他央求看门人:“只要给我开点空隙,我悄悄溜进去,不会影响别人的。”然而,看门人还是拒绝了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只要一开门,里面的观众就会全部跑光的。”
如你所知,这只是一个笑话。然而,你也得承认,当笑话以一种诙谐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它们又是真实的。只要你细心,就不难发现,这种“电影院故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最近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由于逃课学生太多而关起教室门辱骂学生,进而与一名进该教室取书包出门的非选修课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关于“杨帆门”,网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认为杨帆教授是捍卫“师道尊严”;另一方则以政法大学青年教师萧瀚为代表,认为“逃课是自由的象征”,真正该道歉的不是学生而是杨帆。支持者亦认为,学生逃课首先要检讨的是杨帆的讲课水平。不过,事情最后的发展的确出人意料。因为这件事,支持学生有 “用脚投票”权利的萧瀚,日前“用脚投票”辞去了政法大学的教职。
“杨帆门”的发生不得不说令人遗憾。不过,这件事学生虽有责任,但最该反思的是教师治学与育人的态度。
在我看来,教书育人者应该将课堂当作一个与学生相遇的场所,一个在互动中倾听意见、共同成长的场所,而不是发布真理、摆弄权威的场所。一个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和不能从学生身上学到有益于自己创造的东西,都是十分失败的。
师道不是霸道。尽管我认同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管理,但在大学精神上却更能理解萧瀚所说的“上课点名只是为了认识学生”,而不是一种潜在的强制,其背后是“一日三省吾身”的责任心。一个教师课讲得不好又要强迫学生来听自己的课,对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学生在这个学校浪费了钱,另一方面又因为必须应付对他没有意义的课而浪费时间。所以,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看到学生大面积逃课时,首先会觉得难为情,并且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课堂上的含金量,而不是辱骂甚至将学生“关禁闭”。
其实,读过大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逃课的经历。厌学只是一种,还有一种逃课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说我当年上大学时也经常逃课,这包括经验告诉我不会有收获的课。这样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去某位教授家里聊天,或泡一天图书馆。这种逃课并不丢人,更谈不上对师长与知识有什么不敬不畏。大学是一个学生开始自主生活的起点,如果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有勇气不在某些死气沉沉的课堂里浪费自己的时间,逃课不过是一种日常自救。既救自己,也救教育。
“杨帆门”的发展,同样搀杂了一些荒诞的因素。
其一,在接受采访时杨帆承认自己在课堂上卖书和光碟:“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选我课的人太多了,这样可以拦住一批人,让真正喜欢我的人来上课。”另外,事实上有少数人会中途违反承诺,不来上课,这样做实际上起到一个让他们造成损失,受到“惩罚”的效果。另外他特意强调“贫困生只要有院里的证明可以不买”。
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教授强卖自己的图书是为了过滤学生听课。更有意思的是这番辩解背后的内涵,即杨帆自己也认为卖给学生的书与碟不值那价,否则怎么会给逃课学生“造成损失”与“惩罚”呢?就这样转眼之间,那些书与碟便由挡截学生的护城河变成惩罚学生的刑具了?
其二,杨帆声称“这个事件现在已经很混乱了,而且已经上升到学校声誉,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地步”。“学校的声誉”或许勉强能凑上,只是不知道“国家安全”从何谈起?
透过这起冲突,如果真有“不安全”因素,恐怕也是教师剥夺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利,通过锁门进行绑架式教育,不知道尊重并宽容学生们内心的感受与抉择。
自“水门事件”以来,丑闻多以“门”命名,但它们通常都与门没有多大关系。然而,“杨帆门”事件却真真切切与门有关。通过开篇那个电影院笑话,或许你已知道“杨帆门”是道什么门了吧。
㈡ 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
媒体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杨帆和女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冲突事件:“学生大量缺席老师锁门”,“闻讯赶来的一男生猛踹大门”,“老师冲出教室大骂”,“课堂上女学生拂袖而去”……这一幕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的课堂上。“杨帆门事件”把大学愈演愈烈的师生关系再次推到风口浪尖!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动粗报复,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新的话题。我们必然想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须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能否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二、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需要倾心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杨帆门事件”让我们反思当前许多教师都普遍反映“学生难教,老师难做”的苦衷,如何解决当前校园师生关系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需要迫切关注与解决教育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产业化、就业社会化里,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师生关系不和谐是社会关系不和谐的一种反应和体现!也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教育产业化的功利性的反应,许多大学生思想的功利性也给和谐师生关系蒙上了灰尘,带来了新的难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这也大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教改的机遇!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师生共同努力。要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爱,才能真正谐和。尊其尊者,亲其亲者。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因为老师占主导地位,教师需真心热爱和关怀学生。教师要具有爱心,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一句关心的话,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或奖励,都会让学生难以忘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是纵容学生)。同时老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德、立身、立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老师要热心耐心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老师理解和了解学生。学生毕竟不很成熟,缺少社会历练,也容易感情冲动,说话和做事情绪化,因此老师应该更有静气有耐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尚显稚嫩的心灵,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以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靠一颗对学生真诚、真挚的心慢慢去解读。老师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内心涵养,有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具有一种亲和力,最好语言有一定的幽默感。《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和元朝关汉卿的“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理念在今天难以行得通。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筑起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连接了师生的友情。
㈢ 中国政法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中国政法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法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国内一流的法学强校,那么作为法学强校,它到底强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课程设置,对于法学的基础课程,如民法,刑法,刑诉,民诉,法理学原理开课老师数量众多,并且在本领域内都是一流的学者。举例来说,民法学的刘家安,李永军,吴香香,刘保玉等中年学者,以及最近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都直接给本科生授课,用我们刑法学老师徐久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们随便去一个学校看看,哪个学校有我们这么多教授直接给本科生教课”。作为对比,可能别的一些法学院,虽然也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可能一个法学院一共只有200~300人左右,而法大的法学专业人数在1600人左右,从学生数量上考虑,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师资力量。其次一些别的部门法如破产法,保险法,税法等小法,从我们学校的开设情况来看是比较全面的,至少能满足一些同学的特别需要,这个也是一大优势。
民法:
吴香香
吴香香老师的每堂课都是一节推理游戏,带你去深入探究每个法条,每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与原理,然后PPT虽然给的非常简介但是其实是把关键词全部列举出来,这样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也是把整个知识体系串起来,无论是对整个体系性把握抑或是对细节的理解都非常有帮助!
㈣ 杨帆哪个单位的提醒外交部说的很好
烦哪个单位的提醒外交部说的很好,都不错都很到位。
㈤ 中国政法大学 何兵教授简介 特别是籍贯出生地!谢谢!
答: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男,1964年生于安徽巢湖。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研究所所长。先后从事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作品有《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主编)等教材、专著类7部,《行政权力的结构与解构——一个个案解析》《永不松懈》《人民陪审员:我的经验与感悟》等论文类70余篇。 2012年4月,其在微博上爆料称高龄奶牛靠激素产奶,引起网友普遍关注。
1983-1984年在肥东县马集中学任教。
1985-1988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团委任职。1988年考取律师资格。
1989-1990年在肥东县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开始了法律职业生涯。
1990年9月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师从刘家兴教授研习民事诉讼法,兼习刘教授的四川方言,1993年获硕士学位。
1993年-1994年在深圳工作,先后在福田实业总公司、沙河高尔夫球会、平安保险总公司任职。
1994年-1998年在山东烟台大学法律任教,兼黄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1998年考取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从姜明安教授习行政法,兼习姜教授的湖南方言。
2001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2005年2月至5月,应瑞典隆德大学之邀,访问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北欧四国,考察纠纷解决机制。
2006年2月,应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之邀,访学。
2007年9月,应韩国庆北大学之邀,讲学。
㈥ 求中国政法大学薛刚凌教授的联系方式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北京查号台.问学校办公室.
㈦ 如何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 杨帆门事件的反思
媒体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杨帆和女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冲突事件:“学生大量缺席老师锁门”,“闻讯赶来的一男生猛踹大门”,“老师冲出教室大骂”,“课堂上女学生拂袖而去”……这一幕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的课堂上。“杨帆门事件”把大学愈演愈烈的师生关系再次推到风口浪尖!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动粗报复,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新的话题。我们必然想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须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能否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需要倾心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杨帆门事件”让我们反思当前许多教师都普遍反映“学生难教,老师难做”的苦衷,如何解决当前校园师生关系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需要迫切关注与解决教育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产业化、就业社会化里,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师生关系不和谐是社会关系不和谐的一种反应和体现!也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教育产业化的功利性的反应,许多大学生思想的功利性也给和谐师生关系蒙上了灰尘,带来了新的难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这也大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教改的机遇!
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师生共同努力。要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爱,才能真正谐和。尊其尊者,亲其亲者。
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因为老师占主导地位,教师需真心热爱和关怀学生。教师要具有爱心,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一句关心的话,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或奖励,都会让学生难以忘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是纵容学生)。
同时老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德、立身、立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老师要热心耐心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老师理解和了解学生。学生毕竟不很成熟,缺少社会历练,也容易感情冲动,说话和做事情绪化,因此老师应该更有静气有耐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尚显稚嫩的心灵,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以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靠一颗对学生真诚、真挚的心慢慢去解读。
老师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内心涵养,有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具有一种亲和力,最好语言有一定的幽默感。《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和元朝关汉卿的“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理念在今天难以行得通。
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筑起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连接了师生的友情。
㈧ 杨帆门事件始末
“杨帆门”是道什么门?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熊培云
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个人去看电影,由于迟到了几分钟,电影院的门已锁上。于是,他央求看门人:“只要给我开点空隙,我悄悄溜进去,不会影响别人的。”然而,看门人还是拒绝了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只要一开门,里面的观众就会全部跑光的。”
如你所知,这只是一个笑话。然而,你也得承认,当笑话以一种诙谐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它们又是真实的。只要你细心,就不难发现,这种“电影院故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最近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由于逃课学生太多而关起教室门辱骂学生,进而与一名进该教室取书包出门的非选修课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关于“杨帆门”,网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认为杨帆教授是捍卫“师道尊严”;另一方则以政法大学青年教师萧瀚为代表,认为“逃课是自由的象征”,真正该道歉的不是学生而是杨帆。支持者亦认为,学生逃课首先要检讨的是杨帆的讲课水平。不过,事情最后的发展的确出人意料。因为这件事,支持学生有 “用脚投票”权利的萧瀚,日前“用脚投票”辞去了政法大学的教职。
“杨帆门”的发生不得不说令人遗憾。不过,这件事学生虽有责任,但最该反思的是教师治学与育人的态度。
在我看来,教书育人者应该将课堂当作一个与学生相遇的场所,一个在互动中倾听意见、共同成长的场所,而不是发布真理、摆弄权威的场所。一个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和不能从学生身上学到有益于自己创造的东西,都是十分失败的。
师道不是霸道。尽管我认同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管理,但在大学精神上却更能理解萧瀚所说的“上课点名只是为了认识学生”,而不是一种潜在的强制,其背后是“一日三省吾身”的责任心。一个教师课讲得不好又要强迫学生来听自己的课,对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学生在这个学校浪费了钱,另一方面又因为必须应付对他没有意义的课而浪费时间。所以,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看到学生大面积逃课时,首先会觉得难为情,并且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课堂上的含金量,而不是辱骂甚至将学生“关禁闭”。
其实,读过大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逃课的经历。厌学只是一种,还有一种逃课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说我当年上大学时也经常逃课,这包括经验告诉我不会有收获的课。这样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去某位教授家里聊天,或泡一天图书馆。这种逃课并不丢人,更谈不上对师长与知识有什么不敬不畏。大学是一个学生开始自主生活的起点,如果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有勇气不在某些死气沉沉的课堂里浪费自己的时间,逃课不过是一种日常自救。既救自己,也救教育。
“杨帆门”的发展,同样搀杂了一些荒诞的因素。
其一,在接受采访时杨帆承认自己在课堂上卖书和光碟:“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选我课的人太多了,这样可以拦住一批人,让真正喜欢我的人来上课。”另外,事实上有少数人会中途违反承诺,不来上课,这样做实际上起到一个让他们造成损失,受到“惩罚”的效果。另外他特意强调“贫困生只要有院里的证明可以不买”。
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教授强卖自己的图书是为了过滤学生听课。更有意思的是这番辩解背后的内涵,即杨帆自己也认为卖给学生的书与碟不值那价,否则怎么会给逃课学生“造成损失”与“惩罚”呢?就这样转眼之间,那些书与碟便由挡截学生的护城河变成惩罚学生的刑具了?
其二,杨帆声称“这个事件现在已经很混乱了,而且已经上升到学校声誉,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地步”。“学校的声誉”或许勉强能凑上,只是不知道“国家安全”从何谈起?
透过这起冲突,如果真有“不安全”因素,恐怕也是教师剥夺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利,通过锁门进行绑架式教育,不知道尊重并宽容学生们内心的感受与抉择。
自“水门事件”以来,丑闻多以“门”命名,但它们通常都与门没有多大关系。然而,“杨帆门”事件却真真切切与门有关。通过开篇那个电影院笑话,或许你已知道“杨帆门”是道什么门了吧。
㈨ 可以介绍下中国政法大学 杨帆 老师的详细情况么
不知道,上网络看看,
杨帆 教授 杨帆(Yang Fan)教授、博导,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专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属士,商学院学
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任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涉外经济,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研究上有独到见解。同时涉及社会、文化以及国际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探索之路》、《价格财政危机与反危机》、《汇率改革与金融创新》、《狙击风暴——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反危机》等,其中专著《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涉外经济》于2002年获得中国第13届国家图书一等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汇率趋势国内外经济的影响》等省部级重大课题项目。杨帆教授目前已发表论文上千篇,著作15本,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在《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其中,论文《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在《管理世界》发表,经《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