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农药学教授
『壹』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农药学属于哪个院系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4年10月,由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版建。国家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教授任名誉院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博士任首任院长。
『贰』 请问华南农业大学农药学研究生出来,除了搞销售外,进科研单位好进不啊
实话说复,科研单位研究生一抓一制大把,硕士根本不算什么,博士、博士后都有自产。如果你想多赚点钱,还是去买药吧。如果你真的想搞研究,想进科研单位可以考科研单位的博士,一般这种单位会要人是优先考虑自己培养的博士。
『叁』 西南大学农药学怎么样
专业很好,就业很差。
『肆』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的科学研究
·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GhDET2和GhGA20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高效无公害微生物农药的研制与中试
·利用资阳香橙铁螯合还原酶基因(CjFRO2)提高柑桔对缺铁的耐受性
·利用油菜素内脂合成酶基因GhDET2和GhFEI改良棉花纤维 的品质和产量
·羧基转运蛋白BbJENI与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关系
·球孢白僵菌降解昆虫体壁水解酶基因的协同作用研究
·棉花GA20-Oxidase基因表达特性与纤维发育的关系
·棉花磷酸磷脂酰肌醇结合蛋白基因在纤维发育中的功能
·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基因C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用DNA Shuffling技术改造杀虫真菌分解寄主外壳的几丁酶
·亲环蛋白Bbcycl-1在球孢白僵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两个新的Rac蛋白基因在棉花纤维起始和伸长中的功能
·高效杂交几丁质酶的创建及其在杀虫真菌改造中的应用
·球孢白僵菌BbCycl-1基因与菌株毒力的关系
·目的基因在棉花中的高效功能验证及评价
·害虫生防真菌致病与抗逆的分子机理、遗传改良及其应用
·棉花DGAT3基因对棉花胚珠发育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Bbhogl调控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水分胁迫反应的分子基础
·生长素调控GhASN-like基因表达影响棉花产量的分子机制
·病原诱导启动因子控制抗菌蛋白基因提高棉花对黄萎病抗性的研究
·GhCUL1基因对棉纤维分化起始与次生壁合成的影响
·利用昆虫免疫反应负调节因子提高昆虫病原真菌毒力
·两个棉花LIM结构域蛋白基因在纤维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GhYUCCAI基因在棉花纤维细胞分化中的功能研究
·棉花TT2同源基因GhTT2-3A与棕色纤维色素合成及产量品质的关系
·棉花纤维-种子协同改良的分子基础
『伍』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专业介绍
生物安全专业为教育部2005年批准新开专业,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创建于2010年,学制4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概述
本专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开展对生物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信息系统、风险分析系统、检测诊断与标本储藏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培训与公众宣传系统,从而更好的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生物安全策略和决策,为防灾控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生物安全
修业年限:四年
学科门类:属于理学大类,生物科学类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生物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能从事生物安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动植物检疫、农林植保植检、有害生物检测分析、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评估等的教学、科研、生产、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熟知国际生物安全体系和有关标准体系,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海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国家安全部门、动植物疫病防控、环境保护、外贸及其相关部门或单位。
培养要求
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
知识结构要求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基本理论与法规、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检疫技术与法规、有害生物的检测与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定、诊断的基本技术训练,具备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动植物检疫、监控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技能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动植物检疫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掌握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定、识别、诊断、监控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5.掌握生物安全、动植物检疫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发展动态;
6.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强的研究、组织和管理能力,并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等。
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3-6年。
学分与学位
毕业学分:168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生物科学(070401)、生物技术(070402)、生物信息技术(070404W)、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070405W)、动植物检疫(070406W)、动物生物技术(070410W)、生物资源科学(070411S)生物信息学(070403W)、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0407W)、植物生物技术(070409W)等。
核心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安全导论、农产品安全、农药学、有害生物检测与处理原理与方法、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生物化学、生物灾害监测与控制、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
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主要的专业实验有涵盖了动物检疫性病害的诊断、监控与防御;植物检疫性病虫害的鉴别、监控与防御;动植物检疫技术、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的鉴别、测报与防治;农药常用剂型、药物分析与毒性测定等。
开设院校
四川大学(11901)、南京大学(10284)、西南大学(10635)、湖南农业大学(10537)和福建农林大学(10389)等。 植物保护专业是西南大学具传统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植物保护专业为一级学科,下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及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是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在识别有害生物基础上,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决策与方案。学制4年,授农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能从事植物保护、植物医学与技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出入境植物检疫、农林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药研究开发、应用、生产、销售及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督查、执法、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可服务于海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国家安全部门、动植物疫病防控、环境保护、外贸及其相关部门,各市、区、县级植保站、植检站、植物病虫测报站、环保站、农药检测中心、农药生产、农资销售部门等众多单位。
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植物保护
修业年限:四年
学科门类:属于农学大类,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开设时间:1952年首次开设,迄今培养学生60届
培养目标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能从事植物保护、植物医学与技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出入境植物检疫、农林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药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销售及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督查、执法、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联系群众、严谨务实的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为实现现代化而献身的精神。
知识技能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植物保护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产中常发性病虫草鼠害的识别、诊断、一般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调查测报与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试验设计和科研工作能力,能独立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的病虫草鼠害问题;了解农业生产及植物保护工作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能够适应农业领域其他部门或行业的相关工作。
4.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病害流行学、植物检疫、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可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3-6年。
学分与学位
毕业学分:168学分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深造情况
本专业设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开设院校(共50余所)
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青海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长江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聊城大学、海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北京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塔里木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创建于2003年,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农药)制药原理、制药工艺、制药设备与管理等(农药)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农药、医药、兽药、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药物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工原理、生物工程原理、农药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农药学、农药制剂与加工、制药工程与设备、农药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生物工程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和工程设计方法等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农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农药的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在计算机、体育、外语及语言文字方面达到学校相关要求。
本专业拥有农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可在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剂型与加工使用技术、有害生物抗药性和生物源及天然产物农药四个方向上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陆』 西南大学的农学专业有哪些
西南大学目前共有100个本科专业,其中蚕学专业居世界领先水平。
其它开设的农版学相关专业包括生权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水产养殖、土壤学、植物营养、特种经济动物饲、茶学、果树学、蔬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生理学、农村区域发展、农村金融与财政、财务会计与农业环境核算、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生物安全、兽医、农业机械等。
『柒』 吴文君的介绍
男,1945年2月生于四川省洪雅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农药学博士生导师,农药学学科带头人。
『捌』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药学导师都有谁啊哪个导师比较好
南农的农药学是在植保院的,王鸣华教授搞残留分析,董立尧教授搞除草剂,沈版晋良教授搞权杀虫剂,周明国教授搞杀菌剂,杨红、杨春龙教授搞分析合成。分析合成比较容易毕业,不拖人。残留分析比较好找工作,不过导师管得比较严。除草剂那边现在水平一般。杀虫剂那边不是很推荐,原因不便透露。杀菌剂那边科研水平比较高。
『玖』 华南农业大学的硕士农药学专业的导师哪个好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药学系是华南地区农药学人才培养中心和生物农药研发基地,是我 国植物性农药研发人才的摇篮。全系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中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2人。学科带头 人徐汉虹教授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 农药学系依托实验室是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虫生态毒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 验室、华南植物性农药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农药工程与安全评价中心,依托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昆虫学和广东省重点学科-农药学,是国家农药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植物源农药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广东省农药标准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广东省 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是农药学、昆虫学和生物制药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农药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1939年,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赵善欢院士留美归国 后,开始系统研究植物性农药,经过三代人60多年的努力,在植物性农药的研发上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其影响贯穿我国植物性农药发展史 。1952年,赵善欢院士创建华南农学院杀虫剂研究室,在我国率先开设《植物化学保护》课程。1962年,开设了《昆虫毒理学》和《昆虫生理 学》等课程。1980年8月,经农业部批准成立昆虫毒理研究室。受农业部委托,举办2期全国高等院校化保师资培训班,举办多期农药培训班, 学员800余人,为全国农林院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为植物化学保护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01年,在原植物化学保护教 研室的基础上,经批准正式成立农药学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药学系拥有3000m2的教学科研用房,拥有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验室、农药残留检测 室、昆虫生理生化实验室、细胞培养与生测室、植物化学实验室、昆虫毒理实验室、农药生物化学实验室、农药安全评价实验室、农药合成室 、生物技术实验室、昆虫电生理实验室、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室、气相与气质联用实验室、流式细胞仪分析室、天平室、分光光度计室、显微镜 室、植物性农药中试车间等功能性实验室,建有面积近2公顷种植206种杀虫植物标本园,试验研究用网室200m2、养虫室80 m2,种植供试作物的耕地约2000m2,资料室1个(100m2),会议室1个(30座),学术报告厅2个(80座和40座) 。 拥有价值约2400万元的仪器设备,拥有Bruke600兆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 色谱仪、制备液相色谱仪、电生理仪、电化学分析系统、FPLC蛋白质纯化系统、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双回流二 次蒸馏水器、分子蒸馏仪、荧光显微镜、体视镜、冻干机、光照培养箱、低温冰箱、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叶面积测定仪、Potter喷雾塔等 仪器设备。具备充分的生物试验材料,拥有主要作物、蔬菜的常规病害的病原菌,如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 等,常年饲养小菜蛾、亚洲玉米螟、斜纹夜蛾、敌菜夜蛾、家蝇和致倦库蚊等重要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常年培育松材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 已建立了成熟完善的斜纹夜蛾和粉纹夜蛾的离体细胞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农药学系在昆虫毒理学、昆虫生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性农药、光活化杀虫 剂、害虫综合防治、农药加工与配制、农药残留检测与污染治理、农药生物技术等方面和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赵善欢院士开创的 植物性杀虫剂研究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本系先后对我国900余种植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首次发现50多种植物的杀虫活性 、20多种植物的杀线虫活性和10余种植物的杀螨活性,对印楝、鱼藤、非洲山毛豆、黄杜鹃、紫背金盘、羊角扭、万寿菊、鳢肠、孔雀 草、黄缨菊、观音坐莲、微红新月蕨等60多种植物中的农药活性成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和结构鉴定,系统研究了鱼藤酮、印楝素、三联噻吩、闹 羊花素、羊角扭甙、黄缨菊素等30多种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研制出绿晶、全敌、欧美德、异羊角扭甙、椰甲清、闹羊 花素等10多种商品化农药,其中印楝素、异羊角扭甙和闹羊花素为国内首次登记,杀虫剂产品由30多家企业转化生产销售并出口,成为我国绿 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推荐使用农药。 建立了我国最大农药活性植物标本园,引种国内外农药活性植物200多种。首次将印楝成功引种到我国,在云南、四 川和海南等地种植印楝100万亩,将非洲山毛豆引种到广东,成为鱼藤酮的新资源,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印楝已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绿色屏 障,使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聚宝盆,印楝的成功引种被认为是我国继橡胶树引种后的又一创举,成为四川省政府督办的一号工程,云南省21世 纪支柱性产业、海南省建设生态省的主要项目。 在研究昆虫与植物关系的基础上,开辟了光活化农药研究领域。系统调查筛选了我国光活化杀虫植物 ,分离鉴定出系列光活化杀虫成分,并研究其杀虫活性和作用机理,通过制备纳米微胶囊剂,成功将光活化农药用于农田系统。这些开创性研 究奠定了我国光活化农药的研究基础,使光活化农药的概念在国内农药界广为接受,并引发了国内许多单位相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 首次提出“导向农药”的新概念,建立了“导向农药”研究理论体系,引领农药向智能化、靶向化方向发展。 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奖励40多项。在植物性农药的研究上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全国发明 创业奖、广东省首届优秀发明专利金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20多项。杀虫剂产品“椰甲清淋溶性粉剂”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发明专利金奖、教育部科 技进步二等奖、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发明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等奖励。学科带头人徐汉虹教授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 者、丁颖科技奖、广东省劳动模范、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奖励或称号。胡美英教授先后获得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丁颖科 技奖、广东省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奖励和称号。 从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国际课题8项,“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课题5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申请专利90余项,其中35项获得授权,出版教材和专著 16部,主编了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教学统编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一、二、三和四版)和《生物农药》,《杀虫植物及植物性杀虫剂》和 《光活化农药》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杀虫植物及植物性杀虫剂》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统一推荐用书。 农药学系系主任为徐汉虹教授,党支部书记为曾鑫年教授,副主任为杨晓云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委员会主任为徐汉虹教授。 教职员工有:徐汉虹,曾鑫年,胡美英,万树青,杨晓云,廖美德,钟国华,张志祥,周利娟,黄继光,翁群芳,胡琼波,刘承兰,田永清,江定心,罗建军,刘新清,黄翠玲,陈菊
胡美英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兴宁市人,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参加农业部在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全国植物化学保护进修班学习。1982-198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校进修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成绩优秀。 1988年2月-7月考入农业部在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学习,获结业证书。1988年至1990年在美国犹他大学合作科研,进行黄杜鹃、青蒿、印楝等杀虫植物对农业害虫的作用研究,以生物活性跟踪法对黄杜鹃等杀虫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抽提、分离和结构鉴定工作。曾任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现任农药学系主任、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副主任、昆虫毒理研究室副主任、广东省经济科技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四害防治学会药械组组长。
曾先后多次荣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国家和广东省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优秀指导老师、广州市“三八”红旗手、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校优秀党员、校“九五”科技研究先进工作者、校研究生优秀导师等荣誉,她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课题30多项,获得奖励9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有"荔枝蒂蛀虫辐照检疫处理研究"、"柑桔锈螨辐照检疫处理研究",该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课题有"闹羊花素-Ⅲ杀虫机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闹羊花素对昆虫产卵忌避化学感受蛋白研究”等四项,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课题有"杀虫植物黄杜鹃的毒理及应用研究"、“果蔬农药残留高效降解酶分离纯化及其工程菌构建”等,主持的“稻瘿蚊综合防治新技术”获广东省农业推广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部丰收三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研究的"川楝素杀虫乳油的研究"获199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羊角扭甙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印楝素杀虫剂的研究"1997年通过部级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
发表论文160多篇,包括“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J. Appl. Entomol.” 、“ J. Nat. Prod.” 、“Entomology Sinica”、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植物保护、昆虫知识等著名杂志,参编教材4部。
在教学上,主讲研究生的农药学、昆虫生理学、植物性杀虫剂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昆虫毒理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制备和本科生的植物化学保护、昆虫毒理学、昆虫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多年来共培养研究生63名,其中博士生16名,硕士47名。
『拾』 重庆西南大学生物安全这个系好不好
西南大学校园环境很不错。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其前身是西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始建于1952年, 2002年成为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后组建了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学院现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下设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涵盖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农药学专业、生物安全专业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院设有植物保护和制药工程2个本科专业,3个教学系、4个教学实验室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有重庆市精品课程3门,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高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院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起承担了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支援发展中国家培训项目(TCDC)--国际储藏物保护技术培训班。2006年起承办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培训班。
学院现有教职工49名,其中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名,重庆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名,重庆市名师1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20名,外籍客座教授7名;教授、研究员19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2名,高级实验师1名。
2005年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以及省部各级项目84项,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56项,获部省级以上奖励的有42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11项;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42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分别有2篇博士和3篇硕士学位论文获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