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⑴ 杨鸿玺的介绍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博士,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专中心属、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友联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半月谈》特约记者、中国评论通讯社特约评论员。访学多国,以“天人行健、情系家国”自勉,以“让实践检验判断,让时间见证预言;风物长宜放眼量,万里博游修心声”自励。
⑵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是复旦大学什么机构
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是一所专门从事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
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1月。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共有46名成员,研究人员3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者9名,副高级职称者14名,讲师13名(含新进博士),分布在13个研究部门;行政管理和资料辅助人员10名,分布在院部以及各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已经覆盖除中东、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究中心和研究室13个: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北欧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还包括关于美国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大基地)。
1、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于1985年。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
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和复旦大学对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资助,中心还通过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复旦基金会(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属的美国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的赞助。
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关系、防扩散与军备控制、美国国会等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合作,已取得国内外学术和政策界的肯定。
复旦基金会设有“谢希德奖学金”,以纪念谢希德教授对中美关系所作出的杰出努力。该中心出版的《美国问题研究》丛书,已被列入CSSCI来源期刊。
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曾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届主任为倪世雄教授,现任主任为沈丁立教授,吴心伯教授和信强副教授担任中心的副主任。
2、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并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长期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日本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中心作为据点机构予以重点资助。
中心现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1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百余名,并聘请多名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国外著名学者、实业家
3、韩国研究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0月,中心现任主任石源华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学术振兴财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资助。
中心出版《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入选教育部CSSCI来源集刊。中心图书馆现有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书籍近万册,是国内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专门图书馆。
4、中亚研究中心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副主任为杨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员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中亚政治和外交、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外交、上海合作组织、转型经济、俄罗斯法律等。
5、上合组织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国内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承担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课题,组织相关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6、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为实施“中欧高教合作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改组。该中心着重组织和开展对欧盟与欧洲一体化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建成为欧洲问题的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与信息资料基地。
中心现任常务副主任为丁纯教授,副主任为陈志敏、胡荣花教授。下设综合、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与文化6个研究室,集合校内各学科研究人员30余人。
7、欧洲中心政治部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于2006年,现有专职在编人员3员,现任主任为陈志敏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与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为兄弟单位,与中心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举行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它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积极参与其部分教学工作。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与欧盟(欧洲)政治有关的问题,包括欧洲内部政治与社会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问题及欧洲政治文化问题等。
8、北欧中心
北欧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由复旦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和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25所大学合办的一个合作平台,是中国与北欧学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北欧中心的活动主要包括:
(1)为中国和北欧的学者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
(2)为从事北欧研究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和从事中国研究的北欧学者和学生提供教学;
(3)为北欧商业团体组织安排在上海的活动和课程。
9、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兼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名,兼职研究员5名。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主办“外交官驻所研究”项目;参与举办“大使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人士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中心并出刊中国外交研究工作论文系列。
10、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大使担任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组织与国际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等。
中心设有复旦“联合国研究论坛”(FUNS),邀请联合国官员和学者不定期来中心演讲。中心招收国际组织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11、南亚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担任主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并聘请多名校内外南亚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问题,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等。
12、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与复旦大学合办,并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资助,旨在促进中巴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13、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于1964年2月成立,先设于历史系,2001年11月并入新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名,兼职研究员5名,外籍客座研究员1名。现任主任为朱鸿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拉美国际关系,拉美政治,中拉关系,美拉关系,拉美近现代历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后出版译著21部;专著6部;合作编写辞书、年鉴等7种。
⑶ 中国和印度在什么地方对峙
中国和印度军队就是在我西藏亚东县以南,锡金、中国、印度三国交界的地方对峙的。
⑷ 求助:川大南亚研究所怎么样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前身,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回示,经原国答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批准,于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印度研究室,主任为原四川大学校长温建平志。
1995年起,雷启淮教授为所长。同年,学校设立协调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并把南亚研究所纳入该院。1998年9月,学校撤消人文社会科学院,又将该所置于实体性的经济学院之中,并由学院指定陈继东副教授为所长1999年6月,为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任命经济学院副院长文富德教授兼任南亚研究所所长。
⑸ 印度为什么敢跟中国在边境对峙
英国和美国帮助印度研制甚至赠送洲际导弹,航母,低价售卖一些高性能的战内斗机给印度。这些欧美容国家给予了这么好的蜂蜜给印度的同时印度是要承担一些国际义务的。中国的崛起让欧美害怕,印度吸收了那么多好处适当时候侯要替资本主义世界充当打手,吓唬一下中国,遏制一下中国的崛起的势头。
⑹ 邵育群的介绍
邵育群,女,抄1975年出生。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副所长、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学术室主任和美国室副主任。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和学士学位,2003年获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问题及其国际因素、美国南亚中亚战略与政策、阿富汗重建等。
⑺ 印度空军举办史上最大规模军演是想吓唬中国吗
逾1100架战机全数出动、1.5万名空军人员参加、历时两周、陆军海军全程配合……据《印度时报》报道,代号为“空中力量”的印度空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军演于4月8日正式拉开帷幕。
军演购机超兴奋
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空中军演、动用空军全部资产、尝试“超载作战模式”、欲下全球最大军售订单,印度今年在军事安全领域可谓“下了血本”。
大张旗鼓欲何为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印度空军全部出动、海陆两军全力配合,主要瞄准巴基斯坦等周边南亚国家。
林民旺认为,印巴关系常年紧张,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剑拔弩张、冲突不断,这让印度看到海陆空三军协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次演习剑指巴基斯坦,毫不令人意外。而南亚次大陆一直被印度视为自己的主要势力范围,但近几年周边国家对印度态度趋冷,因此印度认为有借军演向其示-威的需要。
此外,2017年末,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重启。有分析认为,印度乐于向美日澳等国展示自身的军事能力,传递印度具有成为优秀合作伙伴与“全球领导大国”实力的信号。
大国雄心立何处
有分析指出,自莫迪提出发展建设“全球领导大国”以来,一个愈发积极的印度正活跃在地区与国际政治舞台上。
但事实上,仅在军力建设方面,印度就面临不小挑战。长久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已经成为困扰印度空军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问题。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政训练系副主任袁周分析指出,从此次演习的规模和强度来看,演习方案本身其实已然超出印度空军的能力极限。印度空军通过一次超负荷军演增强战力的希望可能会落空。
还有分析认为,相比军力建设上的挑战,印度的大国雄心面临着保持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势头方面的更大挑战。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主管纽埃尔·阿什表示,印度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将面临基础设施总体赤字过高、生产体-系效率低下、城市管理与教育落后、收入不平等现象等许多结构性挑战。
谁怕谁,来呀。
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机构部门
学术研究院下属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已经覆盖除中东、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个: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北欧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还包括关于美国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大基地)。
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于1985年。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
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和复旦大学对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资助,中心还通过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复旦基金会(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属的美国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的赞助。
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关系、防扩散与军备控制、美国国会等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合作,已取得国内外学术和政策界的肯定。
复旦基金会设有“谢希德奖学金”,以纪念谢希德教授对中美关系所作出的杰出努力。该中心出版的《美国问题研究》丛书,已被列入CSSCI来源期刊。
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曾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届主任为倪世雄教授,现任主任为沈丁立教授,吴心伯教授和信强副教授担任中心的副主任。
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并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长期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日本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中心作为据点机构予以重点资助。
中心现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1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百余名,并聘请多名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国外著名学者、实业家担任顾问教授。
韩国研究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0月,中心现任主任石源华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学术振兴财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资助。
中心出版《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入选教育部CSSCI来源集刊。中心图书馆现有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书籍近万册,是国内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专门图书馆。
中亚研究中心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副主任为杨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员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中亚政治和外交、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外交、上海合作组织、转型经济、俄罗斯法律等。
上合组织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国内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承担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课题,组织相关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为实施“中欧高教合作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改组。该中心着重组织和开展对欧盟与欧洲一体化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建成为欧洲问题的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与信息资料基地。
中心现任常务副主任为丁纯教授,副主任为陈志敏、胡荣花教授。下设综合、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与文化6个研究室,集合校内各学科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特聘教授梅兆荣大使任主席并主持“大使论坛”,戴炳然、伍贻康、燕爽教授任副主席。
欧洲中心政治部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于2006年,现有专职在编人员3员,现任主任为陈志敏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与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为兄弟单位,与中心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举行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它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积极参与其部分教学工作。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与欧盟(欧洲)政治有关的问题,包括欧洲内部政治与社会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问题及欧洲政治文化问题等。
北欧中心
北欧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由复旦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和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25所大学合办的一个合作平台,是中国与北欧学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北欧中心的活动主要包括:1)为中国和北欧的学者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2)为从事北欧研究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和从事中国研究的北欧学者和学生提供教学;3)为北欧商业团体组织安排在上海的活动和课程。
现任董事会、理事会主席由芬兰坦培雷大学校长Krista Varantola女士担任。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陈寅章教授自1995年北欧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担任中心的常务主任。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兼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名,兼职研究员5名。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主办“外交官驻所研究”项目;参与举办“大使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人士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中心并出刊中国外交研究工作论文系列。
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大使担任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组织与国际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等。
中心设有复旦“联合国研究论坛”(FUNS),邀请联合国官员和学者不定期来中心演讲。中心招收国际组织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南亚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担任主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并聘请多名校内外南亚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问题,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与复旦大学合办,并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资助,旨在促进中巴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于1964年2月成立,先设于历史系,2001年11月并入新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名,兼职研究员5名,外籍客座研究员1名。现任主任为朱鸿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拉美国际关系,拉美政治,中拉关系,美拉关系,拉美近现代历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后出版译著21部;专著6部;合作编写辞书、年鉴等7种。
⑼ 请大家帮忙!!!!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于1985年11月。其前身经济系创办于1905年,已有100年的办学历史。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宋涛、胡代光、陶大镛、胡寄窗、蒋学模、刘诗白等曾先后在该系学习或任教。
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国民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财政与税务系、英语教学部等6个教学单位和南亚研究所等12个研究单位。
学院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后备人才3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成都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
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经济理论与应用管理人才为目标,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上具有较强优势,并在价格、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房地产、金融、企业制度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6个、MPA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共有)。本科专业5个。在校博、硕士生及本科生2441人。
近年来,学院出版学术专著95部,编写教材151部,发表科研论文279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9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6项,横向课题120项。获国家教委、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8项。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希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
学院系中国与欧盟高教合作项目的院校之一,亦是欧盟资助设立的全国5个文献资料中心之一。院图书馆现有中文图书资料20余万册,外文图书、欧盟文献资料15余万册,各种经济类报刊400余种。学院建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
下面是那所学校的网址:http://sesu.scu.e.cn/new/
⑽ 中印崛起 比较
大国崛起:中国模式VS印度模式2009年09月17日 14:10《时代周报》
捡垃圾的印度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脱颖而出,有别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的“中国模式”成为一个新词汇。在这之前,西方国家一直看好“印度模式”,认为作为“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亚洲霸主。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印度模式下的极端落后与现代高科技的强烈对比让人瞠目结舌;而中国在教育、科技以及产权改革等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早在印度刚独立不久,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经过半个世纪尤其是最近20年的发展,印度作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已经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事实。如今,一头“奔腾之象”屹立于亚洲,与高速奔跑的“中国龙”并驾齐驱。
从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都为对方提供了一面镜子;双方之间的比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日前,有西班牙媒体宣称:“中印差距就像地中海遥远的两岸,无法弥合。”而且两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文章称,中国模式就好像打在印度模式脸上的一记响亮耳光……相对于中国,印度尚未苏醒。印度只是采用英语才与西方显得接近,而宗教理解、务实主义、平等主义、现代化等方面,中国人更接近西方人的思维。
印度模式“盲目乐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各国的商人们就在开始谈论印度既是“世界办公室”,又是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的可能。与此同时,很多印度人也一直醉心于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说法,并认为这是最终印度能够赶超中国的最主要动力。所以,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大部分印度学者都醉心于论证印度最终将超越中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不久前,印度Infosys公司前CEO 南丹·里勒卡尼在《想象印度:一个复兴国家的思路》一书中,将中印两国经济转型中的“人口红利”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未来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给印度带来巨大的机会。印度将借助庞大的“人口红利”取代中国而崛起。
作者认为,现在的印度拥有独特的“人口红利”,其大部分人口都处于15岁到65岁之间,这是一个生产的人群。在未来30年里,其将促使印度经济飞速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在作者看来,印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正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国家,而其他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都正在老龄化,尤其是中国;在作者眼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老龄化国家正在加速发展,而4亿老年人口又没有适当的社会福利保障,必将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此,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其实,在一些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意识中,中国一直就是其竞争对手。”所以有些人就处心积虑要证明印度的模式更优越。
实际上,印度发展模式有着自己严重的“阴暗面”。如今,印度整个国家呈现出一幅分裂的画面:一边是恍若回到中世纪的贫困,一边则是标志21世纪的高科技。田野里的人们以3000年不变的姿势赶着耕牛犁地,而在新德里和孟买则活跃着现代、繁荣的服务业。印度是一个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事实上,印度的“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而印度政府对此却手足无措。
中印模式应互取长处
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最近十几年来GDP年增长都超过6%,过去3年的增长率还保持在8%左右,无疑正在挤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象”能最终超过“中国龙”而腾飞吗?
对此,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华民教授认为,尽管中印两国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发展经济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中印两国都在寻找着一条适合各自国情的经济增长和国家崛起之路。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都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两国共有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是搞平均主义。中国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而印度则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
“中印之间经济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着力点在于经济绩效问题。当然,在这个方面中国目前还具有优势,因此中国并不太在意印度是否会赶超的问题。”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不过,他同时也深表遗憾,出于意识形态的因素,中国国内一些人士倾向于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对经济改革的探讨。
在《善于论辨的印度人》一书中,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明确指出,数年来印度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也应该学习一下印度民主参与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样双方之间的“相互学习”才能保持某种平衡。
早在两年前,印度商务部长、著名经济学者贾伊拉姆·拉梅什就在《理解中印度:中国与印度之反思》一书中,深切反思了中印这些年来的发展。他认为,人们热衷于讨论印度何时超越中国以及中国对印度的威胁等问题,其实是一种于事无补的情绪。为此,他还发明了“中印度”(Chindia)一词,认为中印合作将震惊世界,因为两国有太多的可以取长补短的地方,因此“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应该合作起来,为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各自的贡献。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斯里玛蒂·查克拉巴里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印发展模式是互补的,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两国都有很多值得对方借鉴的地方。”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200909/0917_7183_1353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