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客座教授
① 东华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我是一名东华大学2018级的大一新生。
母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院校。为给各行各业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大部分人默默无闻的坚守自己的岗位,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还有一部分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母校的知名校友。
学界
毛学荣:英国Strathclyde 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学会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得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硕士学位。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东华人扎根祖国大地,在各行各业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志向,发挥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在立志报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 马兴文的介绍
马兴文,抄著名跨界艺术家(绘画、雕塑、声音、影像、设计),1974年生于香港,199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Barlett学院;现为MA.DESIGN集团CEO兼艺术总监、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中意文化艺术大使、杭州政协委员、杭州海外文化特邀委员、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名誉导师。
③ 芦苇地带作者是哪个杨牧他还有其他什么诗拜托各位了 3Q
在一九七七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 王靖献:台湾东海大学第五届外文系,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和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改笔名为“杨牧”,曾担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东华大学教授兼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1996-2001)、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91-1994)、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副教授(1978-1979)、台湾大学客座教授(1975-1976、1983-1984)、美国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71-2002)、美国麻萨诸塞大学讲师、助教授(1970-1971)。王靖献早年以笔名叶珊写诗,并以絮语笔调写作散文,多记少年回忆、故乡花莲事物,结集为《叶珊散文集》,称誉于文坛,属台湾学府派的诗人和散文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擅长翻译和评论。创作不断,著名的诗文集有《水之湄》、《花季》、《灯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游戏》等;另散文集有《年轮》、《山风海雨》、《亭午之鹰》及《昔我往矣》等。 杨牧是台湾学府派的诗人和散文家。1960年由蓝星诗社出版杨牧第一本诗集《水之湄》,收录作品50首。与第二本诗集《花季》均为就读东海大学时期出版。杨牧除了诗集和散文集见长外,兼擅翻译和评论。 转网络 追问: 谢谢^_^ 回答: 呵呵 转的 网络 不用谢
④ 政治与政治学的作者简介
俞可平,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版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权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井任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校教授或研究员,曾任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
⑤ 华梅的教学工作情况
1.授课情况
教学上,华梅教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为本科生上课,她对待每一节课都十分严谨、认真,从来没有迟到。32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家里遇到困难,从未耽误过一堂课。在课堂上,既坚持传统授课方法,利用板书生动授课,同时又以与多媒体交叉的手段进行教学,力求生动、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愉悦中学到知识。主要讲授的课程是“中国服装史”、“服饰文化学”、“中国工艺美术史”等。
2.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改革
(1)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华梅教授在高校从教32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她从不因循守旧,而是力求创新,她总是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新成果及相关学科的新趋势与动向,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知识。她所编写的教材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并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中国服装史》第一版写到1949年,第二版又增加一章到1997年,第三版则写到2007年,增加了一章“21世纪初期服装”。虽说21世纪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是及时续写服装史的确是非常有益的一项教学科研工作。这样的做法既对学生及时了解服装变迁与流行有很大意义,同时也促进了课程的建设。继1996年服饰文化教学成果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之后,2009年“服装史论教材建设”又获得了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
(2)理论课不拘泥于形式,坚持以“走进来,带出去”的方法,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服装史论课的教学属于理论教学,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华梅一方面在自编教材中根据古画人物画出线描图,然后让学生依课程顺序临摹这些服装插图,以便学生了解掌握各时期的服装款式,并有效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以外,华梅教授每年都要带领本科生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杨柳青年画展览馆等处,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而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从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
(3)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
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高度,坚持带着本科生搞科研,为此华梅教授不辞辛苦地为本科生作专业写作方面的辅导,并逐字逐句进行修改,那写满红字的文稿里面凝结了她无私的品格与辛勤的汗水!本科生中先后有数十名发表论文于《直面艺术》、《服饰文化学发展战略与前景展望论文集》等正式出版物。这种以华梅教授独创的采取“干中学教学方法”,结合多鼓励,但时刻不忘严格要求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毅力与求知欲。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她一方面积极联系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论坛,如“服饰文化与现代化理念”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信息,保证学生掌握第一手资讯。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必要的社会实践,如2009年为天津市参加国庆游行彩车上人员设计服饰时,除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外,也大胆地带上本科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着重于教学基地的拓展与使用,本科生收效显著。
3.教学艺术与方法
(1)教学中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学生们说,华梅老师精神饱满、富有激情,文字精炼、版式合理,总能使学生入神地听讲,并学到真正的知识,华梅注重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2)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精美幻灯片及相关的纪录片,并制作了全套教学的ppt;组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图书及电子材料;利用网络优势,克服技术难题,将资料上载到配套的网络课程中,并提供在线支持,及时回答师生提出的问题。教学资源全部开放,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扩大教学的范围。
(3)所讲授主要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已全部制作完成,并上载到网络课程上,视频清晰,分辨率高,可在线播放,也可下载,便于学生系统地自学和复习。
4.教学成就
(1)由于教学时间已很长,但内容却不断更新,而且教学方法逐步改革,教学成果突出,华梅教授主持建设的“中西服装史”课程于2007年获得天津市级精品课程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
(2)《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获批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署名第一。
(3)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中国服装史》华梅著;《西方服装史》华梅、要彬著;《服装美学》华梅著;《服装概论》华梅、周梦著)获得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
(4)《中国近现代服装史》获批为部委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以专著形式出版。
(5)设计史论系列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国雕塑史》获批为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5年,署名第一。
(6)《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服饰文化学研究生教学体验》获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
(7)服饰文化教学成果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天津市一等奖,1996年。
5.教材建设
(1)坚持以自编教材的不断完善来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98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设置服装设计专业,华梅作为第一批讲授中国服装史的教师首先撰写“中国服装史”教材。现用《中国服装史》就是在华梅教授1983年服装史课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五年教学实践,经过四次调研而后正式成书出版的。1999年修订再版,至2007年2月,印刷13次。2007年在原来教材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再次修订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形式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日文全译本在日本白帝社发行。至2006年,已三次印刷。另有韩文版及相近的英文版出版。
(2)《西方服装史》2003年出版,先后重印两次,2007年修订再版。
(3)《服装美学》2003年出版,2007年修订再版。
(4)《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获批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署名第一。
(5)《中国近现代服装史》获批为部委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专著。
(6)主编设计史论系列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两版分别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华梅著)、《西方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华梅等著)、《中国雕塑史》2005年获批为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
(7)《艺术鉴赏》(组织、主审兼作者)获批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
6.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在全国同行获得很高评价,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网络、邮件等媒体形式收到国内多名专家的赞誉(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服装协会顾问王增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自秉;上海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建辉;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原副主任、副编审谭安;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染织艺术专家、教授吴淑生;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教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吴山;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新学科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金哲;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修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岳嵘琪;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邱立新;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高兴玺;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贺雪飞;辽宁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前副会长杨恩寰;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家、教授童坦;天津美术学院前教务处长、装饰系教授王家斌)。主讲课程:《中西服装史》在全国同领域内影响极大,起到了示范作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教学32年,她从不照本宣科,高含金量的授课让学生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她还热心帮助学生解答课外问题,推荐课外读物,因而在本院学生中获得很高评价。各学期生评教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学生如此评价道: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图文并茂,触类旁通。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西服饰发展的历史,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深厚的内涵。
(二)教学梯队建设
1.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中西服装史”课程组共有6 名教师。在学历结构上,有4人具有硕士学位。从职称上看,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主讲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主讲教师总数>=60%,硕士生导师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教师1人,40-50岁的教师1人,30-40岁的教师3人,30岁以下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的阶梯式教学队伍。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完善,教学水平高。
2.重视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亲自上台讲授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坚持每年积极组织展开教学观摩、教师课件大赛等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学院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水平。
3.重视年轻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落实科研促教学的方针,华梅教授以身作则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鼓励年轻人参与,加以专业辅导。近三年内加强研究和总结教学理论与经验,课程组教师共发表论文16篇,人均论文5篇,三年内共出版著作11部,其中由青年教师要彬副教授主编参与的教材3部。
(三)科研工作情况
1.学术地位
作为人类服饰文化学新学科的创建者,在国内外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现在在多个国内外专家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工作:
天津市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服饰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天津市形象设计协会高级顾问
宁波市服饰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天津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名誉顾问
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
服装时报社顾问委员会委员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陕西服装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2.科研能力与学术成就
(1)科研的主要内容
服饰文化学研究
本方向研究重点是站在人类文化学的高度,将服饰文化与其他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用现代化的方法和理论,从社会、历史、民俗、经济等多个方面去研究服饰文化,使服饰文化成为一门立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服饰文化教学与研究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需要的科研项目需具全人类的、多学科的,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而服饰文化学恰恰具有这些特色。
服饰设计创作研究
以服饰文化研究理论为积淀,结合现代时尚观念,理论联系实践。或在创新设计中不断提升理论高度,开拓时尚理念以符合大众的服饰审美品味为前提,提高生活质量、审美趣味。2008年,“华梅服饰文化成果展在天津师大建校50周年展出,同年被南开大学邀请在展出,2009年赴泰国展出。
服饰教育理念的研究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市场对服饰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改革调整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寻求服饰文化与服饰设计创作服务社会,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新方式,使服饰文化教育更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与天津市飞尼克斯服装有限公司、应大皮衣有限公司等专业单位合作,开辟教学基地,组织服饰文化通俗读物等,都从实践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组织与创新能力。
(2)科研的主要成果
研究的主要课题
《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教委科研立项,2000年
“美术史系列教材”,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2年
《中国近现代服饰史》,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3年
《艺术鉴赏》,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立项,2006年
“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6年
《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部委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8年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2008年
《服饰军事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年
⑥ 陈建伟的简介
陈建伟,男,1959年12月出抄生于上海市。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服装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服饰》杂志编委;青岛大学服装学科带头人。1982年8月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10月至1989年10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公费)作为研究生在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进修。1995年9月受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邀请作为该校的客座研究员前往日本进行合作研究。
⑦ 孙玉文老师有人了解吗
擅长领域:战略规划 | 领导力 | 市场分析预测
擅长行业:
银行金融 金融保险 政府机关 通讯电子 房地产
讲师简介:
国际权威战略专家,原麦肯锡资深战略顾问,美国格里集团中国顾问,着名导师、行动学习模式资深研究者;欧洲着名资本运作公司CompetitiveCapitalGroup合伙人、新加坡GRACEPEAK药业公司董事、新加坡Asiapharm上市公司董事;同时担任海尔、美的、鲁花、上汽、西蒙、新疆广汇、上电科、只楚集团等多家着名企业独立董事与长年战略顾问;清华、复旦、同济、东华等多所着名大学MBA、EMBA、总裁班客座教授,常年为政府公务员讲学。众多地方政府特聘经济发展顾问,曾为109家着名企业提供战略管理与资本运作咨询服务,在政府与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领域被公认为国际一流专家。孙老师的解决方案从1998年开始至今在国内、外很受企业家推崇并采用,并被国内众多知名咨询公司模仿。
授课风格:
互动活跃,台球效应:学员“开球”,抛出问题,互动思维碰撞,形成不同角度结论;作风扎实:训前问题需求汇总,训中交互研习,强调具体成效。
孙老师是中国管理咨询与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先驱和典范,是中国实战派咨询式培训、执行式咨询的创立者,是中国咨询式培训的主要代表人物。
孙老师曾当选为2004年“中国金牌管理咨询师”,当选为“2005年中国百位杰出管理人物”,2006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管理大会之最高奖项“卓越管理专家奖”,2007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管理大会培训师之最高奖项“卓越讲师奖”,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管理十大成就(人物)奖”……
服务理念与经验:
孙老师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上,以专家、专业、专心的品牌理念,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管理咨询、培训服务,以经过验证并确认有效的先进的国际管理方法和思维,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相结合,帮助所服务的伙伴获取持续提升的核心竞争能力。部分主持项目受到时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多次视察、接见与高度评价。
核心课程:
《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分析模型》、《企业上市运作实战》、《集团公司管控》、《创新思维与领导艺术》、《性格管理》、《中层管理技能提升》
咨询领域:
政府战略规划、企业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企业上市与重组、组织架构设计、流程管理、创业板上市、中小板上市、海外红筹上市、行业深度研究、市场研究与竞争对手分析、绩效管理与成本控制、薪酬与激励
学员留言:
“孙老师的管理培训不仅教会了我们经理人如何合作,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
—马蔚华,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
“海尔大学要将孙老师的研究和培训系统化地引进来,这对我们文化建设推动作用很明显。”
—杨绵绵,海尔集团总裁。
“我在选事业部负责人事,性格是我最看重的,孙老师的培训让我们大家了解更多,适才适用很重要。”
—何享健,美的集团董事长。
培训客户:
西门子、GE、东芝、巴斯夫、上海贝尔、日立、松下、NSK、UFJ、StarFarma、AsiaFarma、菲林格尔、西蒙电气、中石化、宝钢集团、广电集团、电力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花旗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香港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汽集团、广东美的、海尔集团、广汇集团、上海电科研究所集团、上海电缆研究所、鲁花集团、中集集团、万科集团、东苑集团、旭辉集团、复地集团、华源集团德隆集团、中集集团、绿叶药业、海南药业、大华集团、东方航空、上航国旅、上汽大众、山东南山集团、上海纺织控股、重庆中宝集团、上海海晶电子、SOHO、台州汽车运输集团、三湘集团、净雅集团、新嘉联电子、山东春雪、天域园林等
……
⑧ 周玉成的人物经历
2001年6月任中国华来源集团有自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9月兼任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商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第十二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⑨ 王松的个人简介
上海画家,教育家王松,又名(王大泉),男,1968年12月7日生于合肥。1997年毕业于“东华专大学”美术专业。现属任教于“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原”华山美校”。“东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著名油画家,教育家。新写实派代表。擅长人物,风景写实油画,国画工笔。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项美术绘画大展。
⑩ 方金山个人履历
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物-方金山
一:个人履历
方金山,1966年8月出生于江西进贤,汉族,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大。高级农民技师,主要从事食用菌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现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物学会理事、江西省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江西菌物学会理事、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务副会长、抚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抚州市临川区食用菌协会会长、抚州市临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民技师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客座教授。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特聘专家。
二:主要社会贡献
1 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大植保系应用微生物专业,同年8月起开展食用菌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并且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活动,掌握了食用菌遗传育种,无公害栽培核心技术,先后培育平菇、虎奶菇、茶树菇等多个食用菌新品种,且得到大面积推广栽培;无公害覆土栽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先后发表论文32篇,出版著作5部,系科普惠农种菇致富丛书(18本)编委、农家致富实用技术丛书(13本)编委。被聘为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待遇。 2006年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转化项目,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5000余人从事珍稀菌类虎奶菇的种植,2009年承担了国家入园入企项目,该项目解决了虎奶菇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技术难题,使该野生菌获得国际唯一可人工栽培的新品种,该技术的推广可惠及全国各地的菇农从事虎奶菇人工种植。 方金山具有30多年从事食用菌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经验,先后驯化培育出平菇金平1号,草菇V598,姬菇金姬10号,临川虎奶菇等多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完成了《虎奶菇新品种细胞融合选育》、《新品种虎奶菇推广项目》等相关省、市科研科题10余项,近年来和东华理工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品种临川虎奶菇—1号菌种制备及栽培技术示范》,现正承担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虎奶菇新品种细胞融合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临川虎奶菇—1号的人工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获江西省高校2005年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抚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临川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方金山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发表论文达32篇,著作5部,还有专著《虎奶菇栽培技术》年底可出版。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心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专业合作社为窗口,以振兴食用菌产业带领众多菇农共同致富为宗旨,进行诚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中心作为抚州市农民实用技术实训基地,大力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先后培训全国各地菇农达10096人次,带动周边及全国各地走上致富之路的菇农达10余万人,为社会新增10余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亦为企业创造出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千万元。近年来,虎奶菇、茶树菇、黑木耳、金针菇、平菇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江西省名牌农产品,另外虎奶菇2010年获江西省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抚州市知名品牌、江西省著名商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品种临川虎奶菇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的食用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