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
❶ 彭晓东的简介
1987年在美国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7月至1998年1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材料科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全国铸造学会铸件挽救工程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铸造学会秘书长;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副秘书长,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铸造、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快速凝固与喷射沉积技术、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数值模拟、科技规划与管理、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10余项国家和部省市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1部,合著专著1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个人曾被评为重庆大学优秀青年教师,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获重庆市八五立功奖章,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❷ 蒋斌的人物经历
学习工作经历: 1993.9-1997.7 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读本科
1997.9-2000.7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读硕士
2000.9-2003.6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读博士
2003.6-2005.9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05.9-2009.6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9.9-至今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重庆材料学会会员、重庆表面工程技术学会理事
主持和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参加完成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4项。
论文、专著发表及获奖情况: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10项,获权1项。已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奖专利及其他荣誉:
学术专长及成果: 新型金属材料及纳米表面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镁合金材料、薄带铸轧、新型超轻镁合金、纳米表面工程
承担项目:
国家863项目“宽幅镁合金薄板坯连续铸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镁合金双辊连铸”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辊连铸镁合金薄带坯的高坝熔池系统的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镁合金薄板挤压-扎制及成卷扎制加工技术研究”课题副组长 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镁合金板材成卷轧制技术研究”课题副组长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镁合金板坯连续铸轧技术的研发”课题副组长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特定条件下典型镁合金的高温力学行为”课题负责人 获奖:
2004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开发研究及其在装备上的应用
2007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无机纳米粒子液相制备新方法及应用关键技术
代表性论文:
1 B. Jiang, D. Qiu, M.-X. Zhang, P.D. Ding, L. Gao. A new approach to grain refinement of an Mg-Li-Al cast allo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92 (2010): 95-98 JIANG Bin, GAO Liang, HUANG Guang-jie, 2 DING Pei-, WANG Jian. Effect of extrusion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AZ3 1 sheets.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18(2008): s160-s164 3 Jiang Bin, Xu Binshi, Dong Shiyun, Yi Yu, Ding Pei. Contact fatigue behavior of nano-ZrO2/Ni coating prepared by electro-brush plat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7, 202(3-5): 447-452
4蒋 斌,徐滨士,董世运,丁培道. 热处理对n-SiO2/Ni镀层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7,36(10):1728-1731
5 Jiang, Bin; Ding Pei; Pan Fusheng; Wang Jian. rolling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thin strip.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7, 546-549
6 Jiang, Bin; Ding Pei; Pan Fusheng; Wang Jian; Yi Yu. Vertical twin roll casting of AZ61 magnesium alloy thin strip. Rare metals, 2008, 27(S): 123-127
7 蒋斌;陈嗣强;王健;丁培道. 双辊连铸AZ61镁合金薄带坯的工艺与显微组织. 机械工程材料, 2008, 32(7): 27-30
8 蒋 斌; 徐滨士,董世运,欧忠文. n-ZrO2/Ni复合电刷镀层的微动磨损行为, 摩擦学学报, 2005, 25(6): 515-519
代表性专利:
1 蒋斌,王健,杨春楣,张彩东. 双辊薄带连铸机辊面的涂镀金属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0510020466.9 2 蒋斌,王健,欧忠文. 一种镁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0610054190.0
3 丁培道,杨春楣,蒋斌,王健,戴永刚. 双辊连铸镁合金薄带浇铸装置. 发明专利号ZL200510057419.1 4 徐滨士,马世宁,蒋斌,梁秀兵,涂伟毅,欧忠文. 在金属基体上电刷镀纳米颗粒复合镀层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02101195.8
5 蒋斌,王健,丁培道,欧忠文. 一种镁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610054190.0
6 蒋斌,潘复生,高亮,丁培道. 细化LA141镁锂合金晶粒的方法,申请号200910311256.3
7 蒋斌,黄光杰,丁培道,王健. 扁挤压筒开坯的镁合金板带坯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0810069741.X
❸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介绍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设于1935年,前身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回材料工程系答,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三校合并后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成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师资雄厚的学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筑材料工程系、装饰材料与工程系、教育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测试中心)等6个二级单位。
❹ 重庆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绝对不会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还有许多大佬,像最近被卷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曾经上过央视纪录片的中国石油科学家沈忠厚和嫦娥一号发射系统总指挥李尚富等等,甚至你还可能在毕业典礼上偶遇张国立老师,也是我们的美视电影学院的院长,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公众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可能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江泽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泽佳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原任重庆大学校长,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主编编纂的《电路原理》教材,间接促成《电路原理》成为我校第一批重点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在江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第二版,荣获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庆大学教授,参与编写《电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订第三版,主编第四版上下两册,第四版也就是我校电气学院学生现在上课使用的教科书
重大秉承“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社会社会建设而奋斗。对于江泽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们那样无私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千千万万的人,我们都带着崇高的敬意去对待他们。最后,希望重大能够越办越好,永远辉煌,我也以身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❺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组织机构
学院办公室
冶金工程系
重庆大学冶金系(冶金工程专业)最早创建于1935年。当时隶属于矿冶系,为矿冶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冶金专业从矿冶系分离出来,成立冶金系。到1979年以前,我校有炼铁、炼钢两个专业。现在的冶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原来的三个本科专业,即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学术地位及办学水平居于最前列的系科之一。创办近七十年来,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的学生中,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人员数名、在厅局级和处级岗位工作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培养的学生现已遍布世界10多个国家,其中许多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各用人单位对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的毕业生评价较高,他们的普遍反应是:肯吃苦,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强,有较好的开拓创新精神。
重庆大学冶金工程系(冶金学科)现有国家仅有的几个冶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拥有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三个博士点。同时拥有这三个专业的工学硕士授权点和冶金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其冶金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冶金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冶金工程系科研实力较强、经费较多。2001年实到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科研经费中,有50%以上为国家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及各部委、重庆市的重点科研项目等。近年来,冶金工程学科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大量科技成果。
冶金工程系近年来在本科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大大拓宽,并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现在,其教学内容已向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环境工程等领域扩展,十分强调培养高级创新性的复合人才。冶金系编著的《钢铁冶金原理》、《传输原理》等本科教材在全国有很高声誉。《钢铁冶金原理》教材还获得了1997年冶金工业部优秀教材第一名、1998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科学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成立了材料科学系。当时的名称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与设备教研室,1965年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迄今为止,该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二千余名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专业改造的进行,该系对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做出了较大调整,从过去以金属材料热处理为主逐渐向发展高性能的高新材料为主的方向转化。近年来,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已建成了重庆大学基础材料教学实验中心,结合学校211工程的建设,已购进了数套高档的进口实验设备。
三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该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该系重视数理基础的加强和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培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多年来,该系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系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多项,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的检索机构检索。近年来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有:生物材料、微钒钛高抗震性能建筑结构钢的开发、亚微米晶材料的开发、高性能钛合金的研究、X射线断层扫描装置的研究等。
建筑材料工程系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工程系(以下简称建材系),即原重庆建筑大学建材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设有材料学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90年代前,即为建筑材料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创建于1959年,1983年获硕士点,1995年获博士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成一定规模,在全国建筑材料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从1959年至2001年,累计培养本科学生2560余人,硕士80余人,博士7人,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均已成为国家建材行业的骨干力量。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学生350人,硕士生50人,博士生10人。
建材系现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教授7人,副教授(或高工)15人,讲师12人,助教4人。近五年来,教师共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项,科研成果转让10项,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8项,以及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建筑材料一些研究领域,如高强混凝土与超高强混凝土、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固体废渣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装饰材料与工程系
随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建筑装饰工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装饰材料与工程系(以下简称装饰系)秉承重庆大学优良传统,顺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发挥专业特色,为培养新时期研究型、综合性高级人才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装饰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装饰工程与材料方向)专业,自于1993年原重庆建筑大学建材系开始招收“建筑装饰工程与材料”专业专科学生、1997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建筑装饰工程”本科生以来,该专业方向始终贯彻以技术、管理、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方针,依托重庆大学丰富的学科背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多年来,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现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千余人,同时每年有近15%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保送成为免试研究生,另有15%左右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考试成为我校或其它著名高校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近二百四十人,硕士研究生8人。
装饰系学术力量雄厚,有一只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多层次的教学师资队伍,涉及装饰美术、装饰设计、装饰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学科,除在理论上发表有大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专著和教材,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以外,同时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他们大多主持或参加过一些大中型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现场监理等工作,以及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的招投标及评标工作。针对该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配备有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建立了美术室、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装饰材料性能实验室、装饰构造实验室、装饰模型制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专业资料阅览室,并同时在校外与部分设计与施工能力强、行业影响力较大、热衷教育事业的建筑装饰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教学改革,装饰系在完善教学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资料、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方面不断取得成绩,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重庆市建筑装饰协会以及大批著名装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
该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材料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控制各种材料成形的基本理论、模具设计、成形工艺及设备、成形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及电子学、机械设计、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成形工程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材料成形工艺及设备、冲压工艺及模具、锻造工艺及模具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到与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材料工程、汽车制造有关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和营销工作。
中心实验室
❻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黄晓旭
【党委书记】王雨
【副书记】邓扶平
【常务副院长】黄佳木
【副院长】张丁非、黄光杰、谢卫东、杨长辉、邱贵宝
❼ 朱静的相关新闻
2009年10月12日是重庆大学成立80周年的喜庆日子。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市人民政府特别顾问、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顾问朱静莅临重庆大学,在B区材料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材料科学工程和电子显微学”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重庆大学副校长白晨光首先对朱静院士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朱静院士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朱静院士的报告一共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电子显微学两部分。朱静院士讲到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质基础。报告中朱静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史,列举了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的发展概况,并主要介绍了陶瓷、生物、纳米等多种新型材料。在讲解道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知识时,朱静院士以浅显的语言从电子的发现谈起,介绍了电子显微学的发现和诞生,逐渐过渡到电子显微学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朱静院士还鼓励在座的师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平时在学习工作中要敢于去想,大胆实践。
朱静院士已有七旬的高龄,但是站到了讲台上显得如此年轻,很有感染力,给在座的师生上了一堂丰富而生动的材料课。
❽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 黄光杰博士导师 怎么样 我想考他的博士生 请知道的大侠指教!谢谢1
该老师简介
黄光杰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职称:教授籍贯:学历:学位:博士学习工作经历: 1992年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2000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年至2004留学加拿大McGill大学材料工程系,从事镁合金热变形和动态再结晶的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教育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有色金属学会理事。 主持和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从事镁、铝轻合金材料的塑性变形、动态再结晶、轧制加工和组织性能等方面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承担或合作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曾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课题17项,获得过各种奖励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3篇. 近五年承担和参加的主要科技项目: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项目“镁合金薄板挤压-轧制及成卷轧制加工技术研究”(2006BAE04B02-4)课题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单向多道次弯曲对镁合金薄板织构与冲压性能的影响”( 50504019)主研人员 3、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镁合金板材生产及在3C产品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2004BA311A11-1)主研人员 4、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攻关项目“镁合金板材轧制及冲压技术研发”( 2004-8265-2-6)课题副组长 5、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攻关项目“镁合金应用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CSTC2004AA4003)主研人员 6、教育部基金“新型镁合金材料动态再结晶微观机制的研究“(教外司留(2005)383—1) 课题负责人 7、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镁合金塑性变形和动态再结晶的研究“(CSTC 8416)课题负责人
❾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的前身是始设于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后更名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创建于重庆菜园坝杨家花园。初期只有文、理预科,1932年成立文学院和理学院。1935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9月,校长、矿冶专家胡庶华在工学院下设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及冶金两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为矿冶工程系。
抗战时期,先后来矿(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寿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钰、何杰(孟绰)、林清之(斯澄)、蒋导江、邝英杰、马载之、蔡承云(女)、王绍瀛、刘纲、杨树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矿(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系学生从三年级起分为采矿冶金两组。冶金组设有普通冶金、钢铁冶金、非铁冶金、电冶学、试金术、矿石分析等课程。该系拥有岩石实验室、矿物标本室和普通矿物分析镜、显微照相机等教学设备。
1952年9月起全国开展大规模院系调整,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及地质、采矿、冶金 3系专业会议期间,西南区小组即对西南区工学院的调整,提出了初步方案,并报经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开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调整会议。主要讨论“西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特别是重庆大学的调整方案。重庆大学由何鲁、郑衍芬、金锡如、宋殿宾、焦树梁、王际强、江泽佳、蒋导江等出席参加会议。1952年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发展为一所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设有11个系,将有色金属冶炼及有色矿开采两组调昆明,成为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的一部分,重庆大学矿冶系也分为冶金及采矿工程两个系。冶金系设有化学冶金和金属材料两个专业。
1952年至1966年,面对国家钢铁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培养钢铁工业的专门人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适应此需要,在教学组织上相继成立了炼钢、炼铁、金属学、轧钢、冶金炉、冶金原理、化学等七个教研室。在专业设置上1959年以前只有钢铁冶金一个专业,1959年增设了轧钢专业,又于1960年增设了金属材料专业。至此,冶金系成为拥有钢铁冶金、轧钢、金属材料三个专业的教学单位,在校学生达1500人。1961年钢铁冶金专业招收了首届研究生。1980年以后合并拓宽为钢铁冶金(化学冶金)专业,1986年又新办的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实现专业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997年遵照国家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重庆大学的钢铁冶金专业和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合并调整为冶金工程专业。
1980年,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附录: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历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将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6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于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校址选在沙坪坝区北街83号(原西南师范学院校址),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学。1953年9月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土木系调整来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土木建筑类高等院校,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学院。1978年2月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1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建筑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设立于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筑材料教学小组(1953年12月,学院设置土木系和建筑系,土木系下设建筑材料等9个教学小组),1954年11月改为建筑材料教研组,1973年11月,建筑材料及制品教研组从土木系分出,与卫生工程系合并(1956年8月学院增设)为水气与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气与建材系改名为城市建设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专业从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筑材料与制品系,后改称建筑材料工程系,陈惟时、潘双印、谢风举、岳昌年、林芳辉、黄佳木先后任系主任。蒲心诚教授和林芳辉教授1991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徐家宝教授为重庆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建筑材料专业于1959年开始招收四年本科学生,1961年将建筑材料专业改名为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1963年学院调整后设建筑材料与制品五年制等5个本科专业,1970年11月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专业改为混凝土及制品专业,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改为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本科四年制,后根据国家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84年月13日获得建筑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起培养),1989年10月蒲心诚教授被批准为建筑材料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得建筑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建筑材料课教学质量”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58.5.13学院与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筑材料研究组(组长杨珏)等4个研究小组,1959年扩大为室,1960年1月发展为建筑材料研究所。
1964年 3月学院科学研究所下设石膏建筑制品研究组,1989年成立建筑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设立硅酸盐制品研究室、装饰材料研究室。历年来,在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含钛耐碱纤维增强矿棉水泥、灰砂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碱矿渣水泥和碱矿渣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及特细砂高质量混凝土,工业残渣利用及地方性胶结材料、混凝土热养护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等的试制与生产”1960参加省科技先代会并获奖章, 1958年起杨珏副教授开始系统研究细砂混凝土,1978年获得四川省科技大会奖和重庆市科技重大成果奖,1983年“沸腾炉渣水泥”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坑新工艺”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TRS隔热片新型室内装饰材料”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材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学术交流,1959年1月苏联混凝土专家莫尔卡夫来院讲学,1989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灰砂硅酸盐建筑制品“学术研讨会,1990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为外聘专家,1991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鲁诺娃院士应邀来学院举行接触硬化胶凝材料系列专题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