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论文抄袭
① 田刚丘成桐事件的详细经过
2005年8月19日:《北京科技报》发表题为《丘成桐:中国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访。 文中丘成桐指责中学界的腐败,并不点名地称田刚涉嫌剽窃: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田刚)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2005年8月20日:田刚兼职任教的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回应《 丘成桐炮轰一文真相调查》,驳斥丘成桐对北大数学系的三个批评,并称其对田刚的剽窃说法是“歪曲事实”。2005年9月29日:丘成桐在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数学网站上再次以“北大学风不正”指责批评田刚。丘还在一篇题为《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的采访中声称:田刚的成就基本是依靠丘成桐得来,而且田刚的道德恶劣,涉嫌学术造假和窃取他人学术成果。丘成桐并且出示了另一著名数学家萧荫堂给他写的书信,声称田刚抄袭萧的成果。 2005年10月1日:网上一篇署名“唐十七”的文章反驳丘成桐的指责,并攻击丘个人的学术道德。2005年10月4-6日:又有署名“天地正气”的网上作者攻击丘成桐:一贯不公,权力欲强、学霸作风、巧取豪夺、自我吹嘘。 2005年10月6-8日:李骏、洪家兴,曹怀东、郑方阳,季立真,刘克峰等人,胡森在网上发表文章,维护丘成桐。 2005年10月13日,北大数学学院学生安金鹏就一个网上对田刚的攻击(非丘成桐)为田辩护。田刚合作者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庆杰间接出面说明,他和田刚的论文没有剽窃丘成桐(回应了丘成桐的指控)。 2005年10月12日丘成桐在中科院网站回应网上对他的攻击。 北大丁伟岳院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退休教授项武义,在北大内部集会,对北大数学院学生讲丘成桐-田刚事件。丁伟岳称丘成桐对北大数院的批评是为了阻止北大建立国家数学中心,项武义讲了他与丘成桐的交往历程,对丘成桐有严重的批评。
2005年10月17日,哈佛大学教授萧荫堂公布丘成桐的信件,回应丁伟岳院士和项武义教授的指责并呼吁双方停止互相攻击。 2006年8月21日,《纽约客》杂志网站刊出了由《美丽心灵》一书(诺贝尔奖得主纳什传记)作者Sylvia Nasar与人合写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击此前丘成桐宣传中国学者首先完全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动机不纯,并质疑其人品。有匿名网络作者声称此文幕后始作俑者是田刚。多位文章中受访的美国教授随后发表声明,称文章歪曲了自己的本意。 2006年9月1日,北京大学丁伟岳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庞加莱的困惑,批评国内对庞加莱猜想相关的宣传,直接公开点名批评丘成桐。 2006年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的访谈,在回应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不够公道”之外,还评论说:“最近,我看到两则材料,一则是伯克利的项武义教授的一个谈话。在丘成桐的学生时代项教授就认识他了,可以说对丘教授非常了解。另一则材料是上个星期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杂志《New Yorker》发表的一篇长篇报道,也有很多关于丘教授的内容。我想大家看过这两则材料,对丘教授与田刚和北大之间的争论就会有更客观、更清楚的认识了。”这反映出丘田之争中北大校方的立场。 2006年9月18日,丘成桐在自己的网站发表公开信,认为《纽约客》的文章有虚假和诽谤性的内容,要求做出更正。 2006年9月20日,《纽约客》杂志发表声明,表示该文的写作付出了大量工作,而且与丘成桐核实过原始材料,符合新闻规范。 2006年9月22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其网站及北大未名BBS上发表文章《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几点说明》[18],为北京大学及田刚辩护,否认丘成桐的指控,并称:“我们历来真诚欢迎任何个人或单位(包括该美籍华裔数学家)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人或单位不负责任、毫无事实根据的捏造和污蔑。” 2006年9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哈密尔顿发表声明,叙述了丘成桐及其研究团队在自己从事瑞奇流研究方面的支持,并赞扬了丘的人品。瑞奇流是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主要数学工具。
② 北大女博士涉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状告母校结果怎样
北京大学女博士于艳茹因涉嫌论文抄袭被母校撤销博士学位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2013年7月,于艳茹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然而,一年多后的2014年8月,一份公告指出她在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中存在抄袭行为。北京大学随即成立专家调查小组对此进行调查。
2015年1月9日,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决定撤销于艳茹的博士学位,并收回其学位证书。于艳茹对此决定不服,向北京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诉,但未获得支持。于是,她将北京大学告上法庭,要求法院撤销撤销学位的决定,并要求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的法律效力。
2016年1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北京大学在作出撤销决定前未充分听取于艳茹的陈述和申辩,因此决定撤销北京大学作出的撤销决定,并要求北京大学重新处理。然而,一审判决驳回了于艳茹要求恢复其博士学位证书法律效力的诉讼请求。
于艳茹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17年,北京市一中院终审判决认为,北京大学作出撤销决定时未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且适用法律存在不当之处,因此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
北京大学随后表示尊重法院的判决,并将继续严肃学术规范,对任何违反学术道德、抄袭剽窃的行为绝不姑息,切实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尊严。
在于艳茹的案件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北京大学剥夺其博士学位的决定过于草率,处罚过重。尽管如此,于艳茹的博士学位能否恢复,目前尚无官方消息。我们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
③ 于艳茹的人物经历
1979年出生。
200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该学院教授郭家宏,硕士论文题目为《富于张力的结合——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议会合并问题初探》。
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高毅。
2013年7月,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2015年1月10日,北京大学通报称,于艳茹发表的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决定撤销其博士学位,于艳茹承认抄袭事实 。
2015年1月20日,于艳茹正式向北大提出申诉。
2015年3月16日,北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决定维持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原处理决定,于艳茹决定将向北京大学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和行政复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表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具体如何处分于艳茹,这要看北大的调查处理结果。如果北大取消她的博士学位,该所也将取消她读博士后的资格。
④ 北京大学焦国彪是怎样的人
焦国彪教授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纳米材料、能源催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2008年,焦国彪教授因为在专著中抄袭他人文章而受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随后被取消了教授职务,并于2010年被撤销了博士生导师资格。
之后,焦国彪教授回归科研岗位,继续从事化学领域的研究。根据近几年来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焦国彪教授在学术上仍然有着不俗的表现,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并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焦国彪教授的相关事宜,由于其影响较大,常常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也提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守学术规范,严格把关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共同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