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刘东教授

刘东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04 22:25:27

1. 刘东 尊敬普通人

刘东
刘东,男,祖籍中国山东,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经济师。历任山东博山万通达总公司供销科科长;万杰集团公司科贸部上海办事处经理;山东淄博万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淄博市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厂长、淄博市劳动模范。现任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 1955年生于江苏徐州,66年因遭逢文革而失学,70年升入初中复读,71年旋即分配到翻砂车间做童工,此后利用工余时间自修了高中及部分大学课程,7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82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学,84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89年完成研究宋代美学的学位论文,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91年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
刘东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其教学和指导方向为“比较美学”与“国际汉学”,他著有《西方的丑学》(1986)、《浮世绘》(1996)、《刘东自选集》(1997)、《理论与心智》(2001)等,主编有《中华文明》(1994),并译有《马克斯·韦伯》(1987)、《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1988)、《卢梭·康德·歌德》(199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995)。此外,他还撰写过相当一批学术论文。

2. 南京大学12位一级教授名单

南京大学12位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

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



(2)刘东教授扩展阅读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3. 刘东生以什么成就获得最高科技奖的

他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刘东生是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自然环境是怎么变化的?变化原因是什么?趋势又是什么?刘东生从中国的黄土记录中为世界科学界寻找答案。
黄土高原分布面积约4.4×105km2,厚度最大的超过300m,这么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长期以来,在科学界有两类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是“风成”的,由风从沙漠里搬运过来的,这派观点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第二派观点是由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来的,认为中国的黄土是“水成”的,即主要是水搬运沉积而成,而且主要是由洪水搬运沉积的。但不论是德国科学家还是前苏联专家都只是在野外考察了中国的黄土高原后得出各自观点,而没有从科学上深入地进行论证。“风成”、“水成”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阐明黄土的成因是黄土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刘东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组织几十个人的研究队伍对黄土高原十多条大断面徒步进行了野外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了大量的实验室样品,编制了大量的图件,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三部专著,提出了黄土的“新风成说”,从而平息了世界科学界一百多年来的“风成”和“水成”之争。
黄土的“新风成说”是在吸收了前人的“风成学说”的合理内涵的基础上发展的。刘东生通过研究证明,整个黄土高原的沉积都是风成的。过去的“风成学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顶部黄土沉积是风成的。刘东生从时间上,把风成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大约是7万年)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约250万年)。同时,刘东生把“风成学说”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过去的“风成学说”只强调黄土的搬运这一个过程作用,“新风成说”则对物源、搬运、搬运时候的风力情况,沉积时候的环境面貌,以及沉积以后的变化这个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刘东生认为,黄土的沉积过程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沙尘暴一样,是逐渐地从沙漠里面搬运出来,在黄土高原慢慢沉积起来,也就是说,黄土是几百万年来一次次沙尘暴的叠加,它的沉积过程同时记录了环境变化的信息。黄土的“新风成说”为从黄土沉积中提取环境变化信息奠定了基础。
“新风成说”后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接受,刘东生被公认为“风成学派”代表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至少有一百位以上的科学家到中国来从事黄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以黄土的“风成说”为出发点的。
正因为这一奠基性的工作,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古全球变化(IGBP-PAGES)主席Oldfield教授撰文评价说,刘东生是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之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所受到的尊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他用行动证明中国科学家走在了前面
上个世纪初期,欧洲科学家通过Alps山地区的冰川沉积物研究发现,这个地区有四次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四次冰期理论,即在第四纪时期(250万年以来),也就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有四次冷暖的交替,冷的时期叫做冰期,两个冰期之间为温暖的间冰期,地质学上称之为旋回。这个理论后来得到北美、欧洲大陆冰川沉积物研究的证明,此后,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刘东生等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
黄土剖面中有两类颜色和结构都差别很大的地层单元。一类为黄土层,通常呈灰黄色,质地较均一,无明显结构;另一类为古土壤层,呈红色,有明显的土壤结构和土壤发生层次。黄土代表了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古土壤则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黄土剖面由许多黄土与古土壤交替而成,说明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远不止四次。1958年刘东生把这项成果以英文发表在Science Record(《科学记录》)上,引起国际科学家的关注。德国的一位专家马上把它翻译成德文,1959年在德国发表,介绍给欧洲的科学家。
1961年,刘东生参加华沙会议(国际第四纪大会)的时候,同张宗祜教授一起在大会上报告了黄土-古土壤所揭示的冰期-间冰期多旋回的这一特点。之后,这个气候变化多旋回特点得到了国际上很多研究的证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开始执行深海钻探计划取得了大量深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大量分析,这些结果都表明,第四纪时期环境气候变化确实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第四纪环境变化为频繁的、周期性的冷暖交替。多旋回理论取代四次冰期经典理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对刘东生多旋回理论的奠基,国际上也有很多评论。Oldfield教授的文章曾经这么说过:“1961年,在他出席国际第四纪大会时,就通过典型黄土剖面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纪时期古气候变化远比原先视为经典的(四次)冰期要多得多的旋回。”国际黄土研究联合会主席英国Smalley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么写到:“1961年的华沙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会议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黄土的成果……中国科学家显然走在了前面。”

他开启了中国黄土这本天书
全球变化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规划,并在80年代中后期陆续开始实施的,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特别是环境科学家们的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刘东生通过系统研究,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环境变化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这方面的成果,1985年发表在《黄土与环境》中英文专著上,发表以后,应德国科学家的要求又对它进行了修订,以《中国黄土》为题在欧洲重新出版。
对这项工作,国际上的有关科学家表示非常地钦佩与惊讶。华盛顿大学的Busacca教授在一篇书评中就这么写到:“曾多少次,地质学家以及那些努力探索第四纪历史的学者们渴望着一个在完整性、时间跨度和详细程度可以与深海岩芯相媲美的陆相岩石记录?我们可以苦苦奋斗去识别、去对比、去定年,可那总共才占第四纪时期一小部分的四五个冰碛垄。我们怎能想到刘东生等对中国的(约)200米厚、含30多层古土壤以及无脊椎、脊椎动物和早期人类化石的风成沉积的研究竟然建立了整个第四纪时期的丰富记录!”同时,这些成果已写入欧美的一些教科书,如美国的“PALEOCLIMATOLOGY”(《古气候学》)和澳大利亚出版的“QUATERNARY ENVIRONMENTS”(《第四纪环境》)。
黄土、深海沉积、极地冰芯的记录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国际对比标准。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评奖委员会评价说,“自然界把它的环境变化写入了3本天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沉积,另一本就是中国的黄土沉积物。……刘东生在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开启了这3本天书中的一本——中国的风成黄土沉积。”

他开辟了“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变”新领域
1964年至今,刘东生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刘东生研究青藏高原,最早是从了解“长尺度环境演化的控制因素”这个问题开始的。自1964年以来的近40年的时间里,刘东生作为一个地学工作者和高山考察组织者,对青藏高原的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南迦巴瓦峰以及天山的托木尔峰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对高山栎的发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的发现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三趾马化石的发现与古环境演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66年提出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以后青藏研究走向国际研究前沿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说这是全体地学工作者的荣誉
刘东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扎实学风,团结友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投身门下。几十年过去了,他带出的研究生多已成为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的骨干,组成蔚为可观的学术梯队。他领导建立的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面对荣誉,刘东生说:“我是老科考队员,国家给我的这份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我国全体地学工作者的荣誉。国家授予我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应该奉献给此时此刻身处高山雪地、崇山峻岭从事地学勘探、科考工作的全体地学工作者。”

4. 刘东生的学术考察

▲从老乡的窑洞穿越黄土高原250万年历史
1954年,37岁的刘东生第一次参加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
这年夏天,刘东生和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研究人员组成的综合考察小组来到河南省会兴镇。傍晚,考察小组的很多成员都出去散步,刘东生发现不远处有一排排水平而整齐的灯光,静夜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顺着昨晚看见的方向寻觅而去。
原来,刘东生夜里看见的那一排排灯光是从老乡住的窑洞里发出来的。这些窑洞有上下几层,老乡利用当地黄土里土壤淀积层的坚固性做窑洞的顶端,相当于天然的天花板。这种窑洞的建筑结构引起了原本研究古生物的刘东生的极大兴趣。刘东生去请教土壤学家朱显谟,朱显谟告诉他,以前被他的老师杨钟健先生称为“红色土”的地层就是这部分窑洞的所在地,其实也属于黄土地层。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有个重要研究项目,解决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问题,出自对会兴镇老乡窑洞的启悟,刘东生一头扎进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
刘东生对我国的黄土高原研究设计了大面积网格状路线调查方案,最终得到了决策者应有的支持,各调查小组坚持步行走完了每条路线,在黄土高原完成了东西与南北向行程上万里的10条大剖面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国黄土研究走上世界舞台的第一台阶。刘东生和同事们的研究初步确定:我国的黄土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化在地球上刻下了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一本是完整保存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深海沉积,一本是系统反映气候变化的极地冰川,而第三本书则是中国的黄土沉积。这三本书是我们认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的最佳文献档案。”2003年4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2002年度“泰勒环境奖”的颁奖典礼上,评审委员会成员科恩教授用准确而又不乏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我国黄土沉积这一独特的地质现象,同时也高度评价了以刘东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黄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在深海沉积物中保存最好,极地冰层也能够系统反映气候变化,只是其覆盖的年代跨度不如深海沉积物。而同人类生存空间最为密切的陆相沉积物,因其连续性差、易受风化等特性而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科学家独具慧眼地选取中国特有的黄土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刘东生以他开展的奠基性的研究工作,被世界同行公认为是有关中国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之父。
▲从克山病调查昭示环境地质学的出现
197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距离哈尔滨到齐齐哈尔铁路支线小站不远的克山县委招待所,一起搞克山病研究的同事李士荣出差从北京回来了!李士荣向刘东生报告的好消息是:不久前,周恩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做世界环境保护的报告,环境污染带来的如克山病这样的地方疾病问题,已引起周恩来总理及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刘东生和当时他所在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许多科研人员遭到冲击,后来,中央成立了一个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攻克克山病,必须调查克山病中的水土问题,刘东生和几位学地球化学、土壤的研究人员奉命来到了黑龙江的克山县,居住的县委招待所是个简陋的“大统舱”,许多实验则借助县防疫站的小实验室。
克山病最早发现是在黑龙江省的克山县,故此就称作克山病。“当时医学工作者发现了这种病有地区性,与地质有关系,我们学地球化学的同志也认为这种病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老百姓生存的土壤有关系,因此我们就有必要调查病区的水土。”刘东生对记者说。
“研究小分队需要有一个研究黄土的专家参与病区水土调查,这样,我从1969年就开始到陕西等地调查。我在调查中发现,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基本没有克山病,在沟壑纵横的地区,克山病的病例就很多,就不难得出克山病的成因与水土中的微量元素有关的结论,后来有些同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水里缺少硒元素,硒元素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当地群众克山病的发生。”刘东生说:“据国外有关文献的记载,也有因为土壤里面缺少硒这种元素,牲口吃了当地的草导致肌肉坏死。联系到我国发生克山病的情况,我们研究分析了陕西、黑龙江等省当地的水、土、粮食,人的头发、指甲,发现病区普遍缺硒,而非病区基本不缺硒。”
之后,刘东生就着咸菜馒头,翻阅着自己几年来看文献资料随手做成的活页卡片笔记,根据长期的科研积累,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论文:《环境地质学的出现》,随即刻成蜡版油印了上百份,邮寄给了有关科研部门和领导。不久,他将这篇论文略加修改,发表在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内部刊物《环境与健康》上,引起当时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这篇油印的《环境地质学的出现》论文在中国环境科学界最早树起了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既宣告了中国环境地质学研究的诞生,也验证了刘东生科学研究就要学会着眼“未来”的观点的正确。
▲站在洛川黄土坡上洞察世界科学前沿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几千万年以前地球陆地板块猛烈撞击,青藏高原突然隆升,气候环境剧烈演变,强劲的西北风裹挟起大量的黄土和沙粒,在原本是海洋的二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堆成了黄土高原;暴雨过后暴涨的河流又像把无情的大刀,把黄土高原砍得伤痕累累,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一带塬、梁、峁的独特地形。刘东生等研究地质的中外科学家,无一例外地都把这些黄土的剖面看成是“世纪年轮”。因为,洛川县黑木沟的黄土剖面———古土壤序列连续完整,化石丰富,保存了大量的气候、环境、生命等信息,一个土层断面就是十万年或者二十、三十万年的一个气候时期,是揭示地球第四纪奥秘的极好载体。
早在1955年,刘东生陪同苏联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帕甫林诺夫考察来到洛川,就对洛川独特的黄土地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刘东生对记者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个日本地质考察团来到中国,其中一位考察团成员比我的年纪还大,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这位日本老科学家来到洛川的黑木沟后,无论如何也要下到沟里去查看,人们怎么劝说也不听,他说:‘我在老耄之年能够到这里亲自看过,以后就死无遗憾了。’为何?就是因为洛川的黄土剖面是部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必看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这里的‘历史记录’在世界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是一个天然的大试验室。”
外国科学家像僧侣到麦加朝圣一般向往洛川,实际上也是对以刘东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地质与环境研究工作成就的一种高度认可。刘东生说:“每次我到洛川实地考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也是对它的实地考察,引发了我对地球环境及其气候变化的许多科学思考。”
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国的黄土研究能够从此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东生先生的高瞻远瞩,站在洛川黑木沟那其貌不扬的黄土高坡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世界科学的前沿。
▲从世界“第三极”感受环球同此冷热
刘东生本身也是一部传奇。今年已经高寿87的刘东生耳朵不聋,视力也很不错,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有一股青春的活力,思维与行动一样敏捷。他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是因为我搞地质、年轻的时候长年累月在野外跑打下的底子嘛!
人们可能有所不知,刘东生还曾担任过中国科学探险学会主席。
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以冰川学家施雅风为首的一支阵容空前的科学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同时还进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希夏邦马在藏语中是此地高山气候严酷之意,其峰是当时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惟一从未被人类涉足过的处女峰,它的海拔高程在此前的文献和地图上也很不一致。刘东生和同志们一起走进了世界高地希夏邦马的群山之中,开展地质学家对科学空白区所做的一些常规性基础工作。他知道这些工作与黄土高原及环境科学研究并不相悖:这一年恰逢中尼公路正在开通之中,筑路民工劈山开道,存在了亿万年的山岩巨石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暴露出嵯峨面目,对于地质学家来说真是个事半功倍的天赐良机。
夏季里寻常的一天傍晚,考察队的队员们陆续从野外返回驻地,北京地质学院教师张康富向刘东生出示了一块石头,说这是在海拔5900米冰川旁的岩石里捡到的植物化石。刘东生仔细端详着这块轮廓和叶脉清晰的化石,眼睛为之一亮:这分明是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阔叶树在藏东南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处已是上限,与它同类的化石却出现在高于这个上限一倍的高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国际地学界认为青藏高原的高度久已存在,但它隆升的时间并没有作为问题提出。这块化石是否会出现在较为晚近的年代里呢?回到北京,刘东生马上就找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徐仁做了鉴定,结果让人欣喜万分,这块化石属于高山栎,年龄仅有200多万年!这个非同寻常的发现意味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晚近的事件,而且在200多万年中强烈地上升了3000米!
高山栎化石的意外发现,引起了刘东生等我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时间、幅度和阶段”课题的探讨,后来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隆起的研究,也为全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5. 西南联大历史简介,西南联大有哪些名人

1、历史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2、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等。

(5)刘东教授扩展阅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6. 我所尊敬的普通人 刘东

感谢时间、感谢生命,现在,我终于能够骄傲地说,我跨过了一个世纪。现在,我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有关上个世纪的感言,但此时最想说的是,上个世纪我没有白活,因为,经过漫长的岁月,我懂得了尊敬别人。 以下所举,是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 相貌平平或者丑陋,但充满自信的人。他们耐心地成长,高贵地生活,他们身上具有美丽者难以企及的许多美丽。 阴天依然高兴的人,即使不高兴,也绝不拉长了脸唉声叹气。 时代给予的甜头,往往最后尝到甚至无法尝到,但仍努力往前走的人。 相信有爱情的人。 珍惜自由的人。 能热泪盈眶的人。 凭常识判断世事的人。 饱经沧桑却不一定说“饱经沧桑”这个文词的农民。 遇有行人立刻减速,缓缓通过,不使尘土飞扬、泥水四溅的司机。 提醒客人说,您点的菜已经不少,再多就吃不了啦的打工妹。 待人平等,热心肠,不取不义之财的人。 悄然拉落难者一把,给他一碗水喝的人。 一些小国的公民。他们的国家似乎微不足道,奥运会拿不到一块奖牌,但他们照样爱自己的民族,勇敢地爱,自豪地爱。国小人不小,站起来和别人一般高。 富有良知、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默默隐身于茫茫人海,以至我们在享用各种成果时,都不知应该向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别的孩子有钢琴、电脑、可乐,他只有一个卧病不起的母亲。他会用砂锅煎药,用白菜的根儿做咸菜,用细细的胳膊帮妈妈翻身。 多年不见的师生聚会,各有所成的同学交换名片,纵论辉煌。轮到他了,他恭恭敬敬向老师行礼,然后平静地说:我下岗了,现在卖馒头,在解放路,欢迎大家去买,保证不加增白剂。 简言之,我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现在,许多人和我一起进入了21世纪,这是我特别高兴的一件事。

7. 南京理工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南理工的课太多了,每个院都有每个院的特色老师。身为理学院的学生来说一下我上的值得蹭的课程吧。

首推肖传云老师的物理课,缺点是讲的慢,经常要补课。但是,内容不局限于书本,有很多他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是我见的最有魅力的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喜欢写诗,讲课思路也很清晰,他会在上课时无形中就让你了解,原来这就是物理,原来这么好玩。而且给分也很好,所以选课非常抢手。除此之外,如果想考高分就要选刘素梅老师的课了,经常有原题。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你有帮助吧,嘻嘻!

8. 浙江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有好多口碑很好的课,但总也上不完呀!希望毕业之前再打卡几节!

1. 苏德矿老师的微积分课

矿爷的课不必多说了,名声在外,每次上课连地上都坐满人……然而我还没上过,呜呜呜。听说矿爷开了慕课,大家都有福啦!

4. 杨冀辰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概课)

杨老师特别有气质,光欣赏老师就够了哈哈哈。他对学生还特别好,上课讨论氛围很自由。

9. 清华大学哲学系导师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哲学系有官网。



你提及的刘向东检索不到。人民大学有此姓名教授。

10. 有那些姓刘的科学家

中国来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刘振兴源院士
华裔科学家刘宗正
中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震兴院士
科学家刘甫翼
我国著名玉米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刘纪麟教授
已故的刘子华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刘芝华
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刘泮溪
国家级的科学家刘元凯
中国科学家刘少创
中国科学家刘华杰
美籍华裔科学家刘一农
华裔科学家刘德喜
首席科学家刘功勤
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刘伟
..........

热点内容
大学教授一年能收入多少 发布:2025-08-17 23:47:43 浏览:496
山东大学数学2015级推免生名单 发布:2025-08-17 23:36:29 浏览:332
沈阳本科生购房与契税 发布:2025-08-17 23:24:14 浏览:71
厦门大学专项计划专业 发布:2025-08-17 23:20:07 浏览:205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分数线 发布:2025-08-17 23:08:46 浏览:418
本科生论文格式教育学 发布:2025-08-17 23:07:14 浏览:899
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博士 发布:2025-08-17 23:01:24 浏览:337
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教授 发布:2025-08-17 22:26:27 浏览:301
美国大学比较文化硕士项目 发布:2025-08-17 22:24:41 浏览:212
烟台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17 22:19:38 浏览: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