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博士导师
⑴ 张益唐的人物生平
张益唐天生迷恋数学。他1955年出生在上海。母亲在机关工作,父亲是电气工程方面的教授,但由于工作关系,父亲没有机会教他数学。张益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开始“试着了解所有跟数学有关的东西”,并且“变得对数学充满渴求。”后来他的父母因为工作迁居北京,将他留在上海随外婆生活。“文革”开始后,学校教育中断,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数学书上,这些数学书全是他从书店弄来的便宜货。他还非常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分别有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卷。当他遇到弄不懂的东西时,他说“我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没人能帮我。”
13岁的时候,张益唐搬到了北京,15岁随母亲下放农场,他父亲也被下放到另一个农场。在农场,如果别人发现你在看书就会阻止你,因为“数学对阶级斗争没用”。几年后,张益唐回到北京,后在一家锁具厂当工人。不久后,他开始琢磨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我花了几个月时间自学了所有高中物理和化学,也学了点历史,但时间不太够。”23岁时,张益唐终于成为北大数学系“78级”的学生。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2年底,张益唐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并开展了几个月枯燥的系统性检查。2013年4月17日,没有告诉任何人,张益唐将论文投给世界数学界最负声誉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在此之前,张益唐唯一发表过的论文就是2001年在《杜克数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和一篇1985年在中国读书期间发在国内《数学学报》上的文章,而其关于“雅可比猜想”的博士论文则由于涉及的引理不能确认正确而没有发表。
2013年5月13日,张益唐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
2014年8月,在韩国首尔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张益唐获邀请在闭幕式之前作一小时的受邀报告(invited lecture)。(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受邀报告通常为45分钟。)
⑵ 莫宗坚为什么不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莫宗坚拒绝给张益唐找工作写推荐信。
在美国,学纯数学的人毕业后,一般最差也能找个博士后的岗位。很多连博士学位都没拿到的人都能找到博士后的岗位,更别说普渡大学这样著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
但是因为莫宗坚对张益唐很愤怒,拒绝写推荐信,莫宗坚自己的影响力也不小,所以没有哪个大学、研究所收张益唐。
张益唐到处碰壁,根本找不到本行工作来谋生,别说教职了,就是博士后岗位都找不到。
他先后流浪了很多地方,在中餐馆打过工,在汽车旅馆打过工,曾经无处安身只能睡在汽车里,在北大留美同学那里蹭饭,
后来他在subway(著名快餐连锁店)找到了一个餐馆服务员岗位,负责洗盘子和送外卖。
在餐馆打工的时候,张益唐认识了一个来自山东的华人服务员小妹,后来结婚,就是张益唐的老婆。
1999年的时候,一个北大化学系毕业的校友在美国当老板开了好几家subway加盟店,然后偶然得知当subway服务员的张益唐是北大高材生,很可怜他的遭遇,得知他是数学系毕业的之后,请他帮忙给自己的几家店计算报税(美国的税收极为复杂,一般人算不了),税务的计算结果令他很满意,于是把他推荐给同一届的的唐朴祁。
唐朴祁在一家大的计算机公司工作,当时去纽约开学术会议,遇到了这个化学系同学,见到张益唐之后,得知他是数学系的,于是向他问了一个关于计算机算法的问题。没想到张益唐3周之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唐朴祁很震惊,于是就和张益唐合伙申请了这个专利,然后把他推荐给了另外一个同学葛力明。
葛力明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混得很红,于是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当讲师的工作。
张益唐终于获得了稳定的本职工作了。虽然这个工作很挫,是临时工,上一节课给一节钱,学校随时可以踢走你,而且讲师不算学者,不算在学者圈子内(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才算学者),只是个教书匠而已。而且新罕布什尔大学给他安排的课时不多,所以收入也不多。而且新罕布什尔大学在美国是一家很一般的大学(张益唐成名后成了该校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人士之一了),其数学系在行业内没什么地位。
但是毕竟是本行工作,有了相当不错的收入(比起服务员),可以专心研究数学了。
⑶ 为什么数学天才张益唐说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回国当教授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1955年,祖籍浙江平湖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于大都市上海降生。他的出生给张氏夫妇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父母十分珍爱他,其家境优渥,电气工程师的父亲和机关单位就职的母亲着力培养张益唐,而张益唐也不负众望,在小小的年纪里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在他“群星璀璨”的学习能力中,数学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而作为天赋型选手的张益唐,不仅天赋惊人,更是有着极强的自律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上,他十分刻苦,极尽钻研。9岁前就提前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长跑,并开始了征服大学数学课程的行程,可以说是隔壁家孩子的典型代表,还是赢在起跑线上很多的那种。
但似乎老天天生就喜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样人生大反转的狗血桥段,按理说,有着如此惊人天赋且优渥家境的张益唐,未来必是无可限量的,他身边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也都是如此认为的,但天不遂人愿,1968年,张益唐13岁时,全国轰轰烈烈的知青下放波及到这个小家,张母被下放农场,张益唐也因这一突然的变故而不得不搁置学业跟随母亲一同道农场劳作,就如此错过了继续系统学习的珍贵机会。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必是有他的非同常人之处,而张益唐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他对数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张益唐在农村下放劳动的这几年也丝毫没有荒废对数学的学习,农场羊圈、牛棚中经常能看到他闲时看书的身影。
诚然,心怀祖国,立志报国,似乎是每个人对爱国的定义,但有些领域是人类共有的,数学就是如此,它是人类共有的智慧结晶。
⑷ 数学扫地僧张益唐:花7年攻读博士,58岁破解世界难题,现在如何
历史上,姜太公八十岁时才在渭水河边遇到周文王,从此开启他的辅佐之路;汉高祖刘邦四十八岁时才从沛县出山,一举攻下咸阳称帝;三国名将黄忠六十七岁帮助刘备夺取汉中,像这样大器晚成的例子不知有多少。
在2013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数学界的大事,那就是百年难题“孪生素数猜想”被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解决了,而这个令整个数学界都为之沸腾的人就是张益唐,一个连正式工作都没有男人,发表论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八岁了,在这之前,数学界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破解了百年的数学难题
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张益唐得到了一份在大学里做讲师的工作,这就使得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攻克数学难题,这样的生活直到2013年。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张益唐终于得出了如何解决“孪生素数猜想”的方法,就把它发表在世界顶级的数学刊物上,之后整个数学界都沸腾了,而这个叫做张益唐的男人,也成功凭借自己在数学上过人的知识,在58岁那年得到了他该得的荣誉和地位。就在张益唐成名之后,他也没有飘飘然,而是继续研究他所深爱的数学,张益唐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深境界,也被当时的媒体称作“数学扫地僧”。
结语
后来的他也曾坦言道,他并不喜欢这种外界的喧嚣,因为这不利于他的研究,其实比起现在,他更怀念的是当时在美国做大学讲师的日子。从小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为之奋斗终生,相信在更好的研究条件下,张益唐先生可以攻克更多的数学难题,破解更多的数学密码。
⑸ 北大才子张益唐,宁愿在美国刷碗也不回国当教授,后来怎样了
2013年的时候,突然在数学界出现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在之前一直没有任何的名气,他成功证明了弱版本的孪生素数猜想,这对于数学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向前迈出一大步的前提,这个人就是张益唐,而他有这个成就的时候已经58岁了,小编下面来说一下他的故事。
张益唐,1995年在上海出生,当时高考已经恢复,他在之前就很仰慕陈景润,而且对哥德巴赫猜想也很感兴趣,从小就喜欢研究数学,1978年张益唐如愿上了北大数学系,在学校他特别的注重社交活动,加入很多的社团,而且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参加过很多比赛,平时闲下来还会看NBA球赛,有北大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和长时间对他的培养,让张益唐的数学更上一层楼,他在数学这方面的天赋也让老师和同学佩服。
唐朴祁觉得张益唐虽然沦落如此,但他的才华不减,所以要帮助他,在同学的帮助下他终于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再也不用端盘子了,可以用心的去研究数学,最后才能创造出来如此大的贡献。
⑹ 那位宁在美国端盘子,也不肯回国当教授的数学天才,如今近况如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国家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地方,不论生死我们都愿意与祖国在一起,正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抱着这种爱国的决心,才使我们的祖国越发强大。与此同时,一旦我们发现崇洋媚外之人,大家都会对此进行批判,例如那位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肯回国当教授的数学天才,如今近况如何?
任由生活再怎么辛苦,张益唐也没有放弃学习,既然上天给张益唐一个好头脑,让他天赋异禀,张益唐自然不愿意为人生留有遗憾,因此小小年纪的他一边承受生活的苦难,一边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又怎能不去珍惜?
⑺ 张益唐的人物成就
张益唐於2013年4月17日在《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质数对相差都小于7000万”。论文于2013年5月21日已经完成同行评审获正式接收 。
《自然》的报道称,如果这个结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换言之,张益唐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
张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导师潘承彪听闻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随即给蔡天新发信并附上审稿人、美国科学院院士IWANICE的评价:证明无误、非常漂亮,相信不久会有很多人把“7000万”这个数字“变小”。
《数学年刊》审稿人评价“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在张益唐的论文中,他给出的结果是,存在无数对相邻素数,它们的差相差不过7000万。但这只是一个估计,并非张益唐的方法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在论文出炉后,一些数学家吃透了新方法,开始试着改进这个常数。
张益唐的论文在5月14号面世,两个星期后的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仅仅过了两天的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又过了三天的6月2号,则是1300万。次日,500万。6月5号,40万,连原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在英国数学家Tim Gowers等人发起的“Polymath”计划中,孪生素数问题成为了一个在全球数学工作者中利用网络进行合作的一个典型。人们不断的改进张益唐的证明,进一步拉近了与最终解决孪生素数猜想的距离。在2014年2月,张益唐的七千万已经被缩小到246。 2013年12月2日,美国数学会宣布2014年弗兰克·奈尔森·科尔(Frank Nelson Cole)数论奖将授予张益唐。
2014年2月13日,张益唐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联合设立的Rolf Schock奖(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
2014年9月16日,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
⑻ 数学天才张益唐宁留在美国送外卖,也不回国当教授,到底怎么了
张益唐出生于1955年。他很有天赋九岁时,他开始自学大学数学课程。1978年,他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当时,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正处于高峰期,数学系的学生和教授都是顶尖人才。张益唐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后,他跟随中国著名数学家莫宗坚到美国普渡大学深造。研究方向是雅可比猜想。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国外学习并取得学术成就的年轻人才不断回到中国,投身于相应领域的教育或科学研究。我们尊重这位“数学天才”的个人选择,但我们也为此感到非常遗憾。
⑼ 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肯回国当老师的数学鬼才张益唐,如今咋样
我国能够迅速发展取得现在的成绩,能够融入世界中心,能够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在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中国所获得一切成果都是一个个科学家努力搭建起来的。所以中国的人才如果在留学后在国外定居,就意味着又少了一个建设国家的人才,中国人才的流失大多数是因为祖国的待遇不好,因为在很久之前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不强,没有办法承诺给出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当年的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一个发明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但是同时就会有很多人才选择在别的国家定居,曾经的北大高材生,数学天才张益唐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自己宁可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国,现在他怎么样了呢?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国,他说国内没有学习创新的环境,所以他表示如果回国可能就不会有这个成果了。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⑽ 宁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北大当教授数学天才张益唐,如今过得怎么样
清末时期,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廷国门,在两次鸦片战争之的摧残下,清朝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科技才能强国,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展开了,虽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结束了这场洋务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成为了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终于有了出头之日,2018年又担任恩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此时的张益唐回国了,他做出了自己的成就,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交托给祖国、北大的一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