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副教授李艺
Ⅰ 李艺的个人经历
李艺博士于2000年在英国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任语言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其研究兴趣集中在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交流中的礼貌现象以及文化、权势和性别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著有《 The Dynamics of Politeness》一书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篇。他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研究方法、批判思维和语用学研究等,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西方礼貌观念与交际方式和语言与文化。
DR YI LI was awarded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ngland in 2000 and came back to work 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as an associated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pragmatics and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 includ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politen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power and gender on language use. He published his monograph entitled The Dynamics of Politeness in 2001 and a series of research papers in the various journals. The courses he offered for the post graate students include research method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research in pragmatics and the courses he offered for the undergraate students include the Western notions of politeness and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Ⅱ 求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给地理教师的101个建议》作者
张彦 语文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姚跃林 语文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马彩枝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
燕辉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省“模范教师”
张自科 历史教师,中学高级,省优秀班主任
李志源 政治教师,中学高级,省优秀班主任,市首届学科优秀教师,福建省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先进工作者
江振武 地理教师,中学高级,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教坛新秀
余春玲 语文教师,中学高级,省级“骨干教师”,市政府嘉奖
孟涛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陈洋 语文教师,中学高级,省级骨干教师
潘四梅 化学教师,中学高级,省“教坛新星”、市学科带头人、市政府嘉奖
李燕高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陈艺伟 语文教师,中学一级,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市初中教学先进个人
谷家伦 语文教师,中学高级,市首届“青年骨干教师”、首届“学科带头人
吴旭章 英语教师,中学一级,参加国家级骨干研修 杨军 英语教师,中学高级,市优秀班主任,参加国家级骨干研修
周永春 政治教师,中学一级,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省教学设计比赛特等奖 廖建勤 地理教师,中学高级,市教坛新秀
邵子艳 历史教师,中学二级,全国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说课一等奖 邱云 数学教师,中学一级,市“教坛新秀”,所带班级曾获得省“优秀班级”
廖绍伟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市优秀教师
海瑞 英语教师,中学二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朱丽影 英语教师,中学二级,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英语组)一等奖
郭燕平 物理教师,中学一级,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曾参与2007年度高中会考物理科命题
欧昌友 化学教师,中学高级,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省赛区)辅导教师一等奖
黄海 生物教师,中学二级,华东地区说课和教学比赛二等奖,省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省班会案例比赛一等奖
钟宜福 数学教师,中学高级,漳州市高中新课程片段教学比赛一等奖
廖伟琳 地理教师,中学一级,漳州市高中新课程片段教学比赛一等奖
以下是具有硕士学历的老师
袁冉 语文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周蕾 语文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苏丽璇 语文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李燕高 数学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孟涛 数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钟宜福 数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林秋林 数学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许云宏 英语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王夏灵 物理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丹燕 物理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王青平 物理教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常宗艳 化学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崔波 生物教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杨越 政治教师,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吕学云 体育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高良连 语文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陈彩云 语文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林筠昕 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邬双 语文教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李新榜 语文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吴福鸣 数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邱云 数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李艺珍 数学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刘金亮 数学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刘雅芳 数学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方芳 英语教师,安徽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
刘玉芳 英语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陈翠霞 英语教师,福建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
蔡乐平 英语教师,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余俊鹏 化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
杨厚波 化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童克军 化学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王美红 体育教师,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胡福评 生物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
李秀富 生物教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刘传喜 政治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陈文贵 政治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娄艳丽 政治教师,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张静 历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许永涛 历史教师,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阳文华 地理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Ⅲ 教育技术学有博士点的大学有哪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怎么样大概多少分
建议来看看这个帖子:自http://..com/question/284014991.html
上述8校均有教育技术博士点;
此外,2010年教育部新增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14 所,具有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资格: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南师大李艺教授的课早年聆听过,挺不错的,上课氛围很轻松活泼;
安师大教育技术较差,330分即可; 建议考虑南师大或华东师大
Ⅳ 永安一中的办学成绩
学校有优良的办学传统。60多年来,共培养近3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其中世界著名电化专家、中科院院士、原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著名半导体专家、中科院院士郑有炓,世界液膜创始人黎念之,曾出任多国大使的国际问题专家薛谋洪,党的十六大代表、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以及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像美国国家环保局杰出科学家余绍才,被评为“福建省小科学家”的陈澜杰等百余名杰出校友闻名遐迩,为永安一中增光添彩。
改革开放以来,该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稳步提高,先后培养了6位高考总分状元,和[font]12位学科状元。2004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20人省级获奖。在中学生创新大赛中共有2人获全国奖,6人省级获奖。2005年张华同学获省高考文科总分第二名,在三明市文科总分前十名中,该校占了4名,文理本一上线数列三明市第三。在2006年高考中该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本一上线数231人,其中应届199人,居三明市各中学之首;杨晓慧同学以672分的高分,勇夺省文科应届状元,在三明市文科前10名中,该校占了4名,理科前10名,该校占2名,600分以上有76人;5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该校高三全体毕业班师生正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地搞好复习工作,争取在2007年的高考中再创佳绩永安一中将在新的高度上,总结出更好的办学经验,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国家千所示范校迈进。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再展新风采,谱写新华章。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永安一中年年位居永安市榜首,本科上线率都在80%以上。
一、荣获国家级以上表彰的单位
2002年,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
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学校
2002年7月,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
2004年,国家级绿色学校
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五“期间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
2007年,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2008年,全国对联教育先进学校
二、荣获省级以上表彰的单位
1982年8月,获省体委、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授予的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1984年6月,获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的第二届学校音乐周活动中歌咏成绩显著奖状。
1985年9月,获省政府授予的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7月,获省教育厅第四届学校音乐周录像评选三等奖。
1991年11月,获省教育委员会授予的1989年中学创优先进集体称号。
1992年,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省绿化红旗单位称号。
1993年9月,省教育局确认永安一中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
1994年3月, 获省创建文明学校领导小组授予的省级文明学校称号。
1995年,获省教学研究室授予的省中学先进政治教研组称号。
1996年7月,获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活动”组织优秀奖
1996年7月,全国“树中华正气读书活动”组织奖。
1996年12月,获省教育局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的福建省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1997年5月,获省档案局授予的省级先进档案室称号。
1997年5月,获省教育局授予的省普通中学先进教务处称号。
1997年,获省教育局授予的省先进数学教研组称号。
2002年4月,获福建省五一奖状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4月,获民盟福建省98-2001年度先进盟基层组织称号。
2002年12月 ,获省级花园式单位称号
2003年2月,获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称号
2003年3月,获第三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12月,获省级绿色学校。
2004年,获第二届省级绿色学校称号。
2006年,获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先进实验校。
2006年,获福建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06年7月,获福建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7年,获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
三、荣获三明市级表彰单位
1982年8月,获三明地区教育局仪器站扩大实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称号。
1984年8月,获三明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4月,获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的84 年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5月,获中共三明市委授予的84年度先进党组织称号。
1985年5月,获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的84 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9月,获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的85年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1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1987年7月,获三明市总工会、 教育局授予的群众性长跑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8月,获中共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86─87 年度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11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89年中学青年教师创优先进集体称号。
1990年2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89年度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0年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90年中学教学质量 一等奖称号。
1991年1月,获三明市委授予90年度市级文明单位。
1991年10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花园式学校荣誉称号。
1992年1月,获三明市委、市府授予的保持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2年1月,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91年度,市中小学实验和仪器工作先进集体。
1992年,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2年1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4年4月,我校工会被三明市教育工会授予92-93年先进单位。
1994年4月,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我校高一⑴班先进班集体。
1996年,获三明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1996年10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96年三明市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7年4月,获三明教委授予的97年三明市普通中学先进教务处称号
1997年12月,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7年3月,获三明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997年,语文组获三明市教育局授予的三明市先进教研组称号。
2002年6月,获99-2001学年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7月,获得三明市中小学运动会篮球比赛男子组第二名。
2003年3月,获三明市文明学校称号。
2004年,获得首批三明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2006年,获三明市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物理教研组荣获三明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三、教职员工获省级以上表彰的荣誉
全国劳模:鄢维俊
全国模范班主任:苏天民
全国优秀教师:林世甲、冯瑞庭、苏鸿炎、薛卫平
特级教师:郑启周、张一仪、沈华伟、范纯正、吴 昌
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吴 昌
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林胜贵
福建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范纯正
省劳模:郑启周、邹武能、陈天生
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李其锦、苏天民
省“五一”劳动奖章:连宗德、郑积厚
省庄采芳优秀校长奖:苏天民、林世甲
省优秀青年校长:张启生
省优秀教师:颜秀娜、张淑媚
省优秀青年教师:周荣铨、杨君坦、张 明、林 瑜、刘林萍、李 明、曾荣峰、孙春燕、韩月眉、崔 静
省骨干教师:沈华伟、吴 昌、刘林萍、尤华生、洪宗相 、陈 威、吴兰英、孙春燕、郑积厚、李艺明
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周荣铨、潘才进
省优秀班主任:黎振声、劳伊翎、薛秀琼
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张 琼
省“三八”红旗手:游兆素
省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周荣铨
省级以上有关学科或单项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翁建生、杨一鸣、聂书展、张维义、郑为志
省优秀美术辅导教师:李艺明、周 芳
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李艺明
四、获历届高考全省总分第一或单科全省第一的学生名单
1981届 马永彪: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2届 赖海涛: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5届 黄海聂、林月琴:英语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6届 林文英:历史成绩全省第一名 苏红霞、张安辉: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7届 彭瑞珍: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8届 邓辛梓、黄蔚丹、张琳、蔡毅平:数学满分,全省第一名
1989届 刘 峻: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罗积福:数学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0届 苏 闽: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苏 闽:数学、外语、政治三科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2届 王贵海:物理满分,全省第一名
1998届 薛承勇:全省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2006届 杨晓慧:全省文科应届总分第一名
Ⅳ 合成氨脱硫用的活性炭再生问题
1 传统活性炭再生方法
1.1 热再生法
热再生法是目前应用最多, 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2, 3]。处理有机废水后的活性炭在再生过程中, 根据加热到不同温度时有机物的变化, 一般分为干燥、高温炭化及活化三个阶段。在干燥阶段,主要去除活性炭上的可挥发成分。高温炭化阶段是使活性炭上吸附的一部分有机物沸腾、汽化脱附, 一部分有机物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小分子烃脱附出来,残余成分留在活性炭孔隙内成为“固定炭”。在这一阶段, 温度将达到800~900 °C, 为避免活性炭的氧化, 一般在抽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接下来的活化阶段中, 往反应釜内通入CO2、CO、H2或水蒸气等气体, 以清理活性炭微孔, 使其恢复吸附性能, 活化阶段是整个再生工艺的关键。热再生法虽然有再生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但在再生过程中, 须外加能源加热, 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
1.2 生物再生法
生物再生法是利用经驯化过的细菌, 解析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 并进一步消化分解成H2O 和CO2的过程[1, 2]。生物再生法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法相类似, 也有好氧法与厌氧法之分。由于活性炭本身的孔径很小, 有的只有几纳米, 微生物不能进入这样的孔隙, 通常认为在再生过程中会发生细胞自溶现象, 即细胞酶流至胞外, 而活性炭对酶有吸附作用,因此在炭表面形成酶促中心, 从而促进污染物分解,达到再生的目的。
生物法简单易行, 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 但所需时间较长, 受水质和温度的影响很大。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针对性很强, 需就特定物质专门驯化。且在降解过程中一般不能将所有的有机物彻底分解成CO2和H2O , 其中间产物仍残留在活性炭上, 积累在微孔中, 多次循环后再生效率会明显降低。因而限制了生物再生法的工业化应用。
1.3 湿式氧化再生法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 用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 将处于液相状态下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的一种处理方法, 称为湿式氧化再生法[ 4 ]。再生条件一般为200~ 250 °C, 3~ 7M Pa, 再生时间大多在60m in 以内。湿式氧化再生法处理对象广泛, 反应时间短, 再生效率稳定, 再生开始后无需另外加热。但对于某些难降解有机物, 可能会产生毒性更大的中间产物。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以苯酚吸附等温线的变化为评价标准, 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炭湿式氧化再生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其规律性; 探讨了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考察了饱和炭多次循环再生的可能性; 并对活性炭自身结构在湿式氧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获得的活性炭最佳再生条件为: 再生温度230 °C, 再生时间1h, 充氧pO20. 6MPa, 加炭量15 g, 加水量300mL。再生效率达到(45±5)% , 经5 次循环再生, 其再生效率仅下降3%。活性炭表面微孔的部分氧化是再生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除了各自的弊端外, 通常还有三点共同的缺陷: (1) 再生过程中活性炭损失往往较大; (2) 再生后活性炭吸附能力会有明显下降; (3) 再生时产生的尾气会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因此, 人们或对传统的再生技术进行改进, 或探索全新的再生技术。
2 目前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
2.1 溶剂再生法
溶剂再生法是利用活性炭、溶剂与被吸附质三者之间的相平衡关系, 通过改变温度、溶剂的pH 值等条件, 打破吸附平衡, 将吸附质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这种再生工艺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 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使用对污染物亲和力比活性炭更强的溶剂来萃取; 使用对活性炭亲和力比污染物更强的物质进行置换(一般仅用于以吸附质回收为目的的使用)。根据所用溶剂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溶剂再生法和有机溶剂再生法。
无机溶剂再生法主要用无机酸(H2SO4、HCl等) 或碱(NaOH 等) 作为再生溶剂。厦门大学叶李艺等研究了苯酚和对氯苯酚水溶液在活性碳上的吸附平衡关系[ 5 ] , 溶液pH 值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苯酚在固定床上的吸附和脱附动力学。同时采用间歇法和固定床连续法研究了吸附苯酚后的活性炭碱再生工艺过程, 以及多次再生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 探讨了碱性溶剂再生活性炭的初步规律。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院张果金和周永璋等利用一种新型有机再生溶剂(ZL ) [ 6 ] , 对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活性炭进行再生。该再生剂是一种无色透明复配有机溶剂, 经蒸馏后能反复使用, 对于一些有可回收的废热厂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溶剂再生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可逆吸附, 如对高浓度、低沸点有机废水的吸附。它的针对性较强, 往往一种溶剂只能脱附某些污染物, 而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 变化不定, 因此一种特定溶剂的应用范围较窄。
2.2 电化学再生法
电化学再生法是一种正在研究的新型活性炭再生技术[ 7 ]。该方法将活性炭填充在两个主电极之间,在电解液中, 加以直流电场, 活性炭在电场作用下极化, 一端成阳极, 另一端呈阴极, 形成微电解槽, 在活性炭的阴极部位和阳极部位可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污染物大部分因此而分解, 小部分因电泳力作用发生脱附。该方法操作方便且效率高、能耗低, 其处理对象所受局限性较小,若处理工艺完善, 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系张会平, 傅志鸿等通过研究pH 值对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的影响, 活性炭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再生效率和循环再生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他们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分析认为, 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过程机理中包括电脱附,NaOH 碱再生,NaClO 化学氧化等过程。实验结果表明, 电化学再生活性炭具有较高的再生效率, 可达到90%。此外, 对工艺参数的研究表明, 再生位置是活性炭再生工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NaCl 浓度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再生电流和再生时间对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2.3 超临界流体再生法
物质的温度和压力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 称为超临界流体。许多物质在常压常温下对某些溶质的溶解能力极小, 而在亚临界状态(近于临界状态) 或超临界状态下却具有异常大的溶解能力。在超临界状态下, 稍改变压力, 溶解度会产生有数量级的变化[ 8 ]。利用这种性质, 可以把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 通过调节操作压力来实现溶质的分离, 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 ℃, 近于常温, 临界压力(7. 2M Pa) 不甚高, 具有无毒、不可燃、不污染环境以及易获得超临界状态等优点, 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中首选的萃取剂。据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 在CO2的临界点附近, 再生效率的变化很大; 对未被烘干的活性炭, 则需要延长其再生时间。对氨基苯磺酸而言, CO2超临界流体法再生的最佳温度为308 K, 当温度超过308K 时, 再生不受影响; 当流速大于1. 47×10- 4m/s时, 流速不影响再生; 用HCl 溶液处理后, 会使活性炭再生效果明显改善。对苯而言, 再生效率在低压下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在16. 0M Pa 压力时的最佳再生温度为318 K; 在实验流速下, 再生效率会随流速加快而提高[ 9 ]。
2.4 超声波再生法
由于活性炭热再生需要将全部活性炭、被吸附物质及大量的水份都加热到较高的温度, 有时甚至达到汽化温度, 因此能量消耗很大, 且工艺设备复杂。其实, 如在活性炭的吸附表面上施加能量, 使被吸附物质得到足以脱离吸附表面, 重新回到溶液中去的能量, 就可以达到再生活性炭的目的。超声波再生就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超声再生的最大特点是只在局部施加能量, 而不需将大量的水溶液和活性炭加热, 因而施加的能量很小[ 10 ]。
研究表明经超声波再生后, 再生排出液的温度仅增加2~3℃。每处理1 L 活性炭采用功率为50W 的超声发生器120min, 相当于每m 3 活性炭再生时耗电100 kW h, 每再生一次的活性炭损耗仅为干燥质量的0. 6%~0. 8% , 耗水为活性炭体积的10倍。兰州铁道学院王三反进行了超声波再生法的试验。结果表明, 超声再生具有能耗小、工艺及设备简单、活性炭损失小、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但其只对物理吸附有效, 目前再生效率仅为45% 左右, 且活性炭孔径大小对再生效率有很大影响。
2.5 微波辐照再生法
微波辐照再生法是在热再生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其原理是以电为能源, 利用微波辐照加热实现再生[ 11 ]。东南大学傅大放等以新炭碘值变化为评价标准, 研究吸附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活性炭微波再生条件。通过正交试验, 探讨了活性炭再生效率与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活性炭的吸附量等因素的关系。试验中的最佳再生效率出现在功率为H I(W ) , 辐照时间约为80 s 时。比较极差S可知, 对再生后活性炭碘值恢复影响最大的是微波功率, 其次是辐照时间, 最后是活性炭的吸附量。微波辐照法再生活性炭的时间短。能耗低、设备构造简单,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 在微波加热使有机物脱附过程中, 是否有其它的中间产物产生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6 催化湿式氧化法
传统湿式氧化法再生效率不高, 能耗较大。再生温度是影响再生效率的主要原因, 但提高再生温度会增加活性炭的表面氧化, 从而降低再生效率。因此, 人们考虑借助高效催化剂,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同济大学水环境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 活性炭再生工艺与技术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与工艺在近几年有了新的改进与突破。同时新再生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新兴技术在工艺路线上还不成熟, 目前尚无法投入工业使用。但它们的出现为活性炭的再生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