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东南大学产业教授

东南大学产业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2 19:55:13

Ⅰ 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毕业设计导师选谁比较好

李启明 男,1963年11月出生,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历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院长、教授、研究所所长。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主任,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网专家顾问;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HK)理事;《建设管理与工程国际学报》(HK)国际编委;建设部《建筑经济》杂志编委、江苏省建筑业人才高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房地产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职。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现代房地产投资风险和优化决策系统研究》、《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及信息系统研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信息系统研究》、《21世纪大型承包商综合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WTO主要成员国家和地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壁垒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业供求及监控机制研究》、《江苏省构筑建筑强省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研究》、《江苏省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技术经济政策研究》、《绿色生态小区的生态技术及应用研究》、等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共20多项;在科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等机构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现代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方法和实务》、《涉外房地产》、《房地产投资风险与决策》、《房地产投资决策与风险防范完全手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合同与索赔管理》等10本,参编其他专著和教材7本;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中国房地产》、《建筑经济》等国际、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与开发商合作主持策划建设部第一个《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示范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以及其他实际开发项目的研究和运作等;1999年至2002年多次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房地产及工程管理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正与英国里丁大学、英国UNN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曾获江苏省和南京市科技进步奖、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东南大学优秀骨干青年教师称号、东南大学优秀教学特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Ⅱ 东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是谁

徐康宁,男,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江苏句容人,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江苏省政府“333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历任东南大学经济贸易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投资学会副会长、南京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宿迁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同时担任多家大型企业和股份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
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及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研究"、"台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估为优秀项目。主持的软科学招标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与竞争力比较研究",2001年10月在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出版了《文明与繁荣》、《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代企业竞争战略》、《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有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个人的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理论征文一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聚集、城市经济和竞争力研究。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Ⅲ 东南大学经济专业全国排名第几

经济学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两个学科教育部2009年有一次最新官方评估专,这是最客属观的,你可以去了解:
http://info.jyb.cn/jymdk/200902/t20090216_241071.html
http://info.jyb.cn/jymdk/200902/t20090216_241068.html

Ⅳ 吴应宇的个人经历

吴应复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制。东南大学校长助理,协管产业、大学科技园工作。 同时兼任南京市财政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1959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留校任党委办公室秘书。1987年,研究生班毕业留管理学院任教,曾任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工商管理系主任、会计系主任、经管学院副院长等职。

Ⅳ 王保平的生平

王保平博士,男,汉族,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6月出生,安徽省芜湖市人。1979年至1983年在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电真空专业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广电部科研所工作,1985年至1988年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物理电子学专业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1988年至1991年在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学位管理工作,1991年至1995年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875工程研究室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起,历任东南大学显示技术中心教授、副主任、主任、东飞中心总经理助理、总经理、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人事处处长、东南大学校长助理等职。2008年12月担任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教授长期从事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真空微电子学、平板显示技术、视觉感知、测试技术与标准。1999年起从事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SMPDP)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4项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均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或江苏省科技厅鉴定。SMPDP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取得的原创性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以技术作价入股形式组建了南京华显高科有限公司,现已在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SMPPDP产业化。王保平教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获SCI收录20多篇,出版著作3部,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其中一项PCT国际(美国)专利,主持完成的“新型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项目获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王保平教授现任国家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产业部平板显示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科技部“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重大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长等职

Ⅵ 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丁建明教授的详细信息:他是正教授吗

中文名:丁建明
国籍:中国
职务:副院长
主要成回就:东南答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性别:男
分享
简介

丁建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负责工作:

分管学院行政事务、财务工作及办公室、产业管理。

联系学校的对口部门:

后勤管理处、资产经营管理处、保卫处、财务处、审计处。

Ⅶ 文澜学院的师资力量

文澜学院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精心打造的拔尖人才创新试验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在全校范围内选派最优秀教师给文澜学子授课。2015年,学校高薪从海内外聘请了大批优秀经济学博士及专家学者组建了文澜学院专职教师团队,进一步优化学院师资力量,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和辐射范围,努力向“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商学院”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60人、行政岗教师8人,科研机构一所——“中国财经研究与调查中心”(China Research and Survey Center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CCFE)。
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融合,2015年共举办了五十余场高端学术讲座,为提高师生学术科研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师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前沿分析方法,提高学术竞争力。

学院教师紧密联系科研实际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2015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中文论文3篇(包括《经济研究》2篇),英文论文14篇(包括SSCI期刊12篇);人均发表论文1.7篇,人均发表SSCI期刊论文1.2篇,迈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超过武大、华科等兄弟院校,位列全国前三,在全国同类海归院校中也是遥遥领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财经研究与调查中心(China Research and Survey Center for Finance and Economics, CCFE)主任。
教育经历:武汉大学数学系数学学士、武汉大学数学系数理经济学硕士、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管理经济与战略博士。
研究成果:发表国内外论文三十余篇(包括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Marketing Science及《经济研究》(8篇)《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
研究领域:财政与公共政策,公司金融,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理论,管理经济与战略,市场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立高雄大学副校长、荣誉讲座教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南非金山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财团法人华亚经济管理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中华亚太经济与管理学会理事长,财团法人商业发展研究院董事,财团法人亚太综合研究院董事,《亚太经济管理评论》(Asia-Pacific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Review)主编。
教育经历:台湾东吴大学经济学学士、台湾东吴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产业组织;国际贸易、发展和环境;逃税和税收归宿;大陆经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员。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教育经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宏观和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应用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副教授。
教育经历:法国尼斯大学应用数学和社会科学学士、法国尼斯大学应用数学和社会科学硕士、法国巴黎第九大学数理金融硕士、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2014-2015世界银行研究员;2011-今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讲师;2010-2012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助教。
研究领域:增长理论、金融银行业、经济发展、面板数据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副教授。
教育经历:国立嘉义大学应用经济学系管理学学士、国立高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经济学硕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产业组织、国际贸易、应用微观经济学、国企私有化、公共经济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副教授。
教育经历: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博弈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应用微观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山东大学金融学学士、哲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经济学硕士、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组织、政府规制、应用微观经济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郑州大学金融学硕士、德国奥托·拜斯海姆管理学院行为金融学博士。
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公司金融、资产定价、证券投资、投资组合理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北京工商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经济学硕士、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统计学博士。
研究领域: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与公共政策、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家庭金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湘潭大学经济学学士、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博士
研究领域:地区经济学研究、计量经济学。

Ⅷ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荣誉校友

沈向阳
沈向洋1980年(13岁)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成为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拉吉·瑞迪(Raj Reddy)教授的学生,1996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
沈向洋曾在DEC公司剑桥实验室及苹果公司交互媒体实验室工作。
1994年,当沈向洋公布第一个三维全真模型时,几乎还没有人在这一领域从事这样的工作。
1996年加入微软,成为微软美国研究院视觉技术组研究员。
1999年1月,沈向洋博士跟随李开复博士回到北京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组主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同年发明了一种称为同心拼图的方法,将四维全光函数简化为三维函数,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需采集的数据量。
1999年8月在全球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最富盛名的会议之一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99上宣读的论文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
2000年8月,升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人机交互和统计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4年1月7日沈向洋晋升为第三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2007年10月30日卸任并升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全面负责微软全球的live搜索及在线广告研发工作。
孙晓东
85级吴健雄学院学生,1989年7月提前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8月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研究生第三年的开始就与导师和计算计系另一教授获得了该校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基金。研究应用统计方法提高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的准确率。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发声系统原理构造的语音模型来解决对话式语音中存在的连音现象对语音识别带来的难题。1995年6月,他正式担任贝尔实验室统计研究室研究员。孙晓东的突出成就之一是“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elephone Network Fraud Detection”研究项目。他和三位同事一起研究开发出一个高统计方法来实时跟踪和发现非法使用电话者。他的另一主要成就是在“Internet Traffic”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随同其他三位研究员于1998年底开始进行因特网交通的数据采集和研究。在2001年,他们宣布了一个震撼整个因特网交通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果:“Traffic on heavily loaded and high-capacity network links loses its burstiness and becomes more random, regular, smooth and manageable.”当这个结果在2001年6月SuperComm的新闻发布会上公诸于众后,受到学术领域和整个通讯领域的巨大关注。1997年,他与C.F.J.Wu教授和Dr.Y.Y.Chen的合作论文荣获“the Jack Youden Prize for the best expository paper in Technometrics for the year 1997”。这篇论文第一次用最优理论研究调度问题的系统的概述。2000年,他和Dr.C.H.Liu合作的论文荣获“the Frank Wilcoxon Prize fo the best ractical application paper published in Technometrics for the year 2000”。在2001年他被选为泛华统计协会理事。2002年他还作为统计界权威人士受美国国家科学院邀请与几十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参加对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和科研部门的评审工作。
朱 荣
1985年从扬州中学考入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高频技术研究所学习,联合培养博士。 1995年获得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9年在深圳飞通光电子技术公司工作。
1999年至2001年在德国卡塞尔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基因系从事核酸分子的力学测量研究。在2000年留德华人物理学者年会上演讲的论文《分子力测量系统的校准》获得大会的最佳论文奖。
2001年至今在奥地利的林次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奥地利研究公司从事生物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红宁
1986年考入吴健雄学院,后转入生物医学专业,并在韦钰(前校长)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
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中科院资深院士唐有祺教授攻读结构计算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旋即又到美国著名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学探索。在全世界最为有名的生物基因研究公司CeleraGenomics任职基因研究科学家。研究工作已有十篇左右论文发表在中外著名的科学期刊(包括Science)上,并拥有若干美国专利。
读书期间,曾获得东南大学的胡梦华-关淑贞奖学金和北京大学的光华奖及东港奖学金等多项奖励。
王长林
1986年考入吴健雄学院,1988年转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3年4月硕士毕业。
毕业后到电力部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并承担相关工程项目。
1997年-1999年,作为主要的设计人和项目规划者,参加RCS-9000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和开发项目,其中独立完成的“IEC-870-5-103规约模块”是国内第一次在监控后台上实现IEC国际标准的保护规约。1999年-200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RCS-9011保护信息系统子站”的项目规划、主要设计和主要开发工作。2000年起,作为分项目组长,正在进行国家电力公司下达的“500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项目研制开发工作。
现为南瑞继保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IEEE会员,江苏省微电脑协会理事。
李俨
87级吴健雄学院学生。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进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沈连丰教授的指导下开发的简易无线寻呼台获东南大学学生发明大赛一等奖,1995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接着开始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程时昕教授,期间参加尤肖虎教授领导的863项目“IS-95 CDMA微蜂窝系统的开发”,设计开发IS-95反向基带接收机,1998年5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96年8月,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
1998年6月,加入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从事W-CDMA的标准工作。1999年1月,进入大唐电信集团,工作至今,负责IS-95/CDMA2000-1X基站系统的开发。现为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99年6月至2001年底承担863 C3G项目中的“CDMA2000-1X基站控制器的开发”项目,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由于在863计划工作中做出的贡献,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
1999年至2002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信息产业部的产业基金项目“IS-95基站系统的开发”和“CDMA2000-1X基站系统的开发”,成功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S-95和CDMA2000-1X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在完成上述课题的同时,先后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邹求真
89级吴健雄学院学生,1992年,他提前一年完成本科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入该校研究生院学习,只用一年时间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时年19岁。
后受雇于美国高通公司。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至2000年2月未满26岁的邹求真就被任命为高通公司副总裁,负责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领导骨干。
邹求真是高通公司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的任务是设计码分多址(CDMA)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芯片。邹求真刚加入这个组时只有几个人,现已发展成为几千雇员、产值十几亿美元的部门。邹求真积极投入芯片的研究、发展和制造,并从一群极有天赋的工程师中脱颖而出。他领导设计的芯片,仅2001年一年就为公司创造了13亿美元的产值,成为高通公司产值的主要来源。
薛建军
90级吴健雄学院学生,1993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完成大学本科学习,免试进入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1995年3月提前一年进入博士研究生的学习,1998年4月完成博士论文和答辩并于同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获“亚仿”、“陈章”等奖学金。
毕业后先后在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和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央研究院任软件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职。
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CDMA手机协议测试软件和CDMA基站系统样机的开发,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863”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项目开发总体组的“通用CDMA基站系统平台”项目的开发。
现任职于国内最大的独立手机设计公司,中电东方通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从事GPRS手机的开发。
章勇
90级吴健雄学院学生,1993年毕业后保送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读研究生。1996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考入浙江大学信电系,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器与电子工程系,任博士后研究员,为期两年,主要从事数字图像的国际编码标准MPEG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究工作。
2001年赴美国硅谷工作,现为美国Lattice半导体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的芯片开发任务。
汤凯
1991年高考中以南京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吴健雄学院。1994年以三年时间完成本科学习,并且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获全系第一。
1994年至1997年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师从尤小虎教授。期间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863计划CDMA/PCN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参与开发了工作站平台上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信号链路仿真软件,该项目于1996年通过了验收,并且获得好评。
1997年起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汤凯的研究课题是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CDMA干扰抑制与信道编码技术,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并且于2001年顺利通过博士学位答辩。
毕业后进入高通公司(Qualcomm)从事无线电通信系统芯片开发工作。
季皓
1991年被保送入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一年后转入吴健雄学院。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活动积极分子。1994年被评为学校三好生标兵。提前一年修完所有本科课程,在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美国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y研发部经理。
2001年在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设计自动化会议上发表KSim:A Stable and Efficient RKC Simulator for Capturing On-Chip Inctance Effect的论文。
孙静
92级吴健雄学院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全国数模竞赛金奖。
1995年提前一年获学士学位,保送到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
1998年9月进入俄亥俄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系统实验室研究信息理论、编码理论及无线电通讯。
陆绥华
93级吴健雄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在美国大学联盟协定数学与应用组举办的国际数模竞赛中获奖,1996毕业并获东南大学毕业奖学金。随后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数学系并于200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集中跟踪系统:开发了多种跟踪算法,测定了不同的跟踪滤波器,实现了大规模跟踪系统(C++),在C++代码与Matlab软件中间实现了互相通信。
网络分布式跟踪系统:设计和实现了三种网络分布跟踪系统结构:网络多重任务集成化(Multiple Frame Assignment),基于本地数据和网络跟踪的MFA,以及基于任何数据和网络跟踪的MFA。对于不同结构可以选取和比较不同的方案。
特征半自动跟踪:贝叶斯定理的论证,提供论据的论证和信息融合。
美国首都国际机场Milpitas大规模集成电路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
陆建华
94级吴健雄学院学生。曾任吴健雄学院94级班长,浦口校区学生会主席,无线电系学生会主席。两次蝉联校运会5项全能冠军。1998年9月保送至无线电系读研究生。2002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在东南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高速光纤收发机集成电路设计。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863课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其6.1GHz 1:4 0.35um CMOS静态分频器、8.5GHz 1:8 0.35um CMOS动态分频器和4.8Gb/s 0.35um CMOS光纤通信用4:1复接器三块芯片通过863专家参加的省级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甘露
94级吴健雄学院学生。大一时不幸腿部患疾,以至无法到学校上课。但甘露仍然靠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家中自学各科课程,成绩优异,始终名列前茅。大一时,她的《数学分析》得了全校唯一的一个满分。
凭借良好的数学功底,她在硕士阶段就在国内权威杂志《电子学报》上发表关于小波理论的论文,并提前一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方芳
95级吴健雄学院学生。曾担任东南大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席,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1999年保送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0年以全优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并被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仍以全优成绩获得该校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Ⅸ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傅兆君是什么职务

傅兆君教授(1966 -),江苏东海县人。1988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大。1994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史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系理论经济学教研室主任。2002年晋升教授。2008年度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东南大学韩国学研究所所长、经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科点召集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南京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成就及荣誉
一、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史理论、城市与区域经济、以及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等学科。著述百万余字,曾分别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地域研究与开发》、《人文地理》、《孔孟月刊》、《华东师大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有十多篇列入权威性《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经济史》卷、《理论经济学》卷、《马列主义研究》卷、《历史学》卷转载。已版个人学术专著两部:《东方社会形态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史论》(黄山书社,1998年版)。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论》(1999)、《韩国经济危机与社会发展的制度诠释》(1999)等学术著作五部。参编教材多部。 二、近年来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的研究项目 1.主持东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城乡一体化视野下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统筹协调发展研究,2010 2.主持安徽省全椒县政府项目:梅花垄能源生态观光园旅游综合规划,2010 3.主持无锡市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项目:吴文化与区域共同发展,2010 4.参与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研究,2010 5.参与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研究,2003 6.参与南京市玄武区政府项目:新街口商务中心区综合发展规划研究,2003 7.主持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项目:韩国学研究,1997-2002 8.香港中文大学“地域文化中的乡土建筑”,1998-2000) 9.江苏省科委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98)、 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了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说史、基金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东亚区域经济研究、国际企业经营管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十多门课程。

Ⅹ 请问东南大学吴利华教授怎么样

吴利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关产业组织与企业发展战略、产业组织演变回、产业政策与企业创答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10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等二十余项,在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热点内容
我眼中的大学教授 发布:2025-08-16 20:14:38 浏览:162
天津师范大学的专业有哪些 发布:2025-08-16 19:56:47 浏览:306
武汉大学县域经济叶教授 发布:2025-08-16 19:43:18 浏览:581
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时间公布 发布:2025-08-16 19:19:51 浏览:679
大学生佳琪 发布:2025-08-16 19:19:09 浏览:465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专业 发布:2025-08-16 19:16:47 浏览:77
适合当代大学生看的书 发布:2025-08-16 19:09:55 浏览:741
上海外国语大学许教授 发布:2025-08-16 18:54:18 浏览:656
河南大学作曲老师 发布:2025-08-16 18:45:19 浏览:725
同济大学热电材料教授 发布:2025-08-16 18:45:17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