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重庆大学教授名单
⑴ 重庆大学领导名单
院级领导太多了,你想知道哪个学院的,具体再问我。
没有学生处,倒是有学生工作版部,部长严太华,副部长谢权渝霖、罗涤。
至于教务处,处长刚调走,常务副处长易树平主持工作;副处长有刘西蓉、付红桥、曾佐伶、张 忠、袁云松。
⑵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2 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
2003 中共16大召开
2003 非典爆发
2008 中共17大召开
2008 北京奥运会举办 中国军团获得50枚金牌 共100枚奖牌
⑶ 重庆大学的校史是什么
1929年重庆大学创建
1935年重庆大学更名为省立重庆大学
1942年省立重庆大学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
1950年国立重庆大学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2年四川大学(地质系部分)、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并入重庆大学
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并入重庆大学
一、重庆建筑大学
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专科学校
1952年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川北大学、西南贸易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川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等7校的木土、建筑系科合并升格为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953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2校的木土建筑系科并入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954年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71年重庆交通学院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9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二、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
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创建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1992年重庆建筑专科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早在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只因川局动荡,经费无着,导致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回到重庆,联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等,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向驻节重庆的国民革命军21军军长、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建议筹办重庆大学,得到刘湘赞同。8月4日,刘湘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筹备会宣言》,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和目的。随后,筹委会就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经费、校址、招生及聘请教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9月,召开重庆大学第一次校务会议,讨论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并决定了考试时间及准备开学的各项具体事宜,决定立即在菜园坝临时校址招收预科生文、理两班先行开课。1929年10月12日,重庆的第一所大学——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标志着重庆大学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庆大学筹委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推选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
⑷ 朱庆生[直辖市重庆大学教授]简介,关于TA的资料
朱庆生[重庆大学教授] -现任职务朱庆生同志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内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目容前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和多媒体专委会常委,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核心刊物《计算机科学》和《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杂志编委,重庆市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专家,重庆市自然科学类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 所获
⑸ 重庆大学著名校友
重庆大学部分院士校友 (毕业或肄业于重庆大学)
沈其韩(1946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盛金章(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科学院院士
郭尚平(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科学院院士
沈忠厚(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工程院院士
丘中建(1952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工程院院士
王方定(1950.9—1952.11重庆大学化工系) 科学院院士
黄尚廉 (1950-1954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 (1949-1950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杨士中(195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工程院院士
孙才新(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 工程院院士
教育界(目前在职),部分
欧可平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副部级、985,机械75界校友)
李晓红 重庆大学校长(副部级、985,采矿82界校友)
陈德文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985,机械系校友,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冶金82界校友)
陈流汀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机械83界校友)
张湘伟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机械81界校友)
彭小奇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计算机83界校友)
张文卫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82界校友)
⑹ 重庆大学建筑系有哪些比较好的导师
先说说龙灏老师,他是建筑部建筑系副主任长,党委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医院建筑和住宅建筑,重庆和周边的大部分医院都与他有关。
卢峰老师,综合能力很好,实力相当高,在城市设计的重点,对学生非常好,给学生福利。
褚冬竹老师,很年轻,学术能力强,国际交流广泛,29岁就写过书。
在大学管理松散的情况下,需要自己自觉学习,认真听讲,多做实践。才能学得好。
⑺ 重庆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绝对不会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还有许多大佬,像最近被卷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曾经上过央视纪录片的中国石油科学家沈忠厚和嫦娥一号发射系统总指挥李尚富等等,甚至你还可能在毕业典礼上偶遇张国立老师,也是我们的美视电影学院的院长,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公众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可能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江泽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泽佳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原任重庆大学校长,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主编编纂的《电路原理》教材,间接促成《电路原理》成为我校第一批重点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在江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第二版,荣获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庆大学教授,参与编写《电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订第三版,主编第四版上下两册,第四版也就是我校电气学院学生现在上课使用的教科书
重大秉承“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社会社会建设而奋斗。对于江泽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们那样无私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千千万万的人,我们都带着崇高的敬意去对待他们。最后,希望重大能够越办越好,永远辉煌,我也以身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⑻ 怎样查询重庆大学教师名单
去学校官网首页,看有没有师资什么的,不过可能不全
⑼ 重庆大学的历史
校史回顾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1935年为四川省立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大学院的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他高校,经并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后,成为一所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本科专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与改革建设,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5月31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别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建设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原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六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并入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个系,15个专业。1978年被原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技术、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1983年集体转业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三校合并后,为了建设好新重大,2001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此新重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的实质性融合,提高了办学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办学实力。2001年经部市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2002年恢复成立法学院,2008年恢复成立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并于2007年将人文艺术学院调整为艺术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加强了人文科学的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经过八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专业学科门类设置较广,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设备条件较优越的大学之一;成为一所理科基础较坚实,工科实力强劲,经、管、文、法、农、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二十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重庆大学先后聘请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著名学者任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适逢重庆成为陪都的历史机遇,汲大学名校名家之文化滋养,丰厚其自身科技文化底蕴,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⑽ 列举建国及建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