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重庆大学教授官员长篇小说
㈠ 叶君健的资料
叶君健(1914年-1999年1月5日)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经历
1933年到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课余开始创作。1937年出版用世界语写作的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教授英语、世界语。抗战开始后在武汉从事抗战文艺活动。后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国作家》主编,还将当时中国抗战文学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4年去英国宣传中国人民抗日事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欧洲文学,用英文写成长篇小说《山村》,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村中的农民带着陌生和惶惑心理卷入革命浪潮 ,还写了《它们飞向远方》和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
1949年秋回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在对外文委工作,长期主编英文刊物《中国文学》。50年代起,任《中国文学》(英文版)副主编。70年代后完成长篇《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写自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展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阶级斗争的场景。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不少作品以外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为中国少儿读者扩展了眼界。他还翻译出版了《安徒生童话全集》。
小说创作
叶君健是著名的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
1914年,叶君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叶君健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从1933年到1936年,他陆续用世界语写了13篇短篇小说,包括《岁暮》、《王得胜从军记》等,于1937年结集为《被遗忘的人们》出版,署名马耳。
这些小说描写的是旧中国农村乡镇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赌博习惯的长工,失业回乡的店员,到处流浪的江湖艺人等。
叶君健译作
世界语这种文字,在当时是世界上一些被压迫的弱小民族文学交流的有效工具。这些弱小国家的知识分子将自己的作品译为世界语,传达出自己民族的呼声。叶君健选择了世界语作为创作和翻译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国这个当时被遗忘、被欺凌的民族的声音,传达到世界人民中间去。
《被遗忘的人们》在国际世界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它被国际世界语领导人拉本纳称为“世界语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叶君健用英语创作了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等。其中以《山村》最为著名,它在许多国家多次出版,截至2010年已有近20种文字的译本。
《山村》所描写的是叶君健最熟悉的故乡的生活。它以一个男孩子的口气,描述了故乡生活的落后、闭塞,故乡人民的痛苦挣扎,及大革命浪潮对故乡的冲击。整部作品的叙述笔调率真朴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真挚感情。
1949年叶君健回到祖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在主编外文刊物《中国文学》的同时,他创作了不少散文、中篇小说和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1973年到1976年,叶君健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花》、《自由》和《曙光》,总称《土地》三部曲。1983年到1985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旷野》和《远程》,与他40多年前用英语创作的《山村》一起,总称为《寂静的群山》三部曲。这些长篇小说是用中文创作的,它们仍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山村生活为背景。
《土地》三部曲,写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小说从长江中游一带破产农民的遭遇写起一直写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去法国当劳工,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后来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寂静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紧接着《土地》三部曲,从大革命写到长征的开始,它描写了中国农民怎样参加武装革命,并发展为声势浩大的红军。
从叶君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终把对外宣传中国革命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始终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农民问题作为自己探讨的主要课题,把自己对故乡、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凝注在笔端,从而为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农民革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儿童文学创作
作为世界知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叶君健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君健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时回忆、儿童小说,以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再创造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童话、儿时回忆和儿童小说,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主要描写中外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小仆人》。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改写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则是他在1979年以后创作的,是作者为扩大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所作的成功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一组故事,基本情节与原来的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主题都是新的。如在《潘多拉的匣子》这个故事中,既有对报复心重、与人类为敌的天神宙斯的批判,又有对一心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普罗米修斯的歌颂,还有对因为贪心而违反诺言的埃比米修斯的批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挖掘出了其中蕴涵的对人类社会高度乐观的精神,并加以强调。
以欧洲民间故事为基础改写的故事,被叶君健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如《三个朋友》中,利用三个小偷比赛谁的偷术高这一有趣的情节,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商人》、《真假皇帝》等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封建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
创作特征
叶君健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的意境与韵味,以及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
所谓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指叶君健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翻译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然而,这些作品绝不是政治说教的宣传品,而是融汇着政治、历史、人生哲理和诗情的艺术品。国内外很多作家、评论家都认为,在叶君健的作品中,蕴涵着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
这种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与叶君健特有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君健在自己的作品中,从不铺陈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他总是以朴素的笔调、冷静的叙述和简练的勾勒,使作品中的一切能够朴素自然地展现出来。而正是在这朴素简洁的勾勒中,读者可以品味出那种深蕴的诗情。
对外宣传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君健停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投身到抗战的宣传工作之中。他辗转于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在这一时期所翻译的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后来被收为英语和世界语两个集子出版。
1944年,叶君健应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到英国各地演讲,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重新开始一度中断了的小说创作。抗战胜利后,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用英语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等。
㈡ 《红岩》每章内容概括是什么
如下:
第一章:余新江介绍特务纵火灾情,甫志高开设书店开展学运。重庆大学学生追讨特务。
第二章:郑克昌获得陈松林好感,甫志高指导陈松林工作。陈再入重大认识黎郑。
第三章:兄妹谈心,成瑶被训斥;往事回忆,成岗管工厂。重回组织,担任交通员;接受重任,印刷《挺进报》,接替江姐刻写工作。
第四章:江姐到川北工作,蒲志高送行,华为陪江姐进城,江姐得知丈夫被害,强忍悲痛,找到了游击队,见到了华为的母亲、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双枪老太婆。
第五章:郑克昌伪装积极进步,骗取了甫志高信任,成岗设计新机器更好地印刷《挺进报》。
第六章:“慈居”成为军统特务的老巢,军统少将特务头子徐鹏飞正因与严醉的矛盾,不得已同意处决长江兵工总厂纵火特务。
第七章:许云峰看出了郑克昌的可疑,安排陈松林撤离,区委会议改期,指示甫志高撤退郑克昌和魏吉伯抓人失败,甫志高回家被抓。
第八章:新生市场茶馆许云峰和李敬原交流工作情况,甫志高叛变出卖同志,许云峰、成岗被捕,李敬原与成瑶谈心,安排她做《山城晚报》的记者。
第九章:特务头子徐鹏飞审讯许云峰和成岗,威逼利诱,毒刑拷打,都没有用,最后不得不用假枪毙结束了审讯。
第十章:徐鹏飞大摆庆功宴,毛人凤宣读嘉奖令,山城再现《挺进报》。许云峰识破假宴请,毛人凤利诱真技穷。
第十一章:补叙刘思杨被捕,渣滓洞敌人用断水折磨革命者,龙光华抄叶挺的《囚歌》激励大家意志,老大哥劝大家吃霉臭的米饭,特务屠杀革命者。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说《红岩》是一部以历史叙事为目标的“小说”,反倒不如说《红岩》是一部关于人的信仰的启示录更为准确。小说《红岩》是极严格按照当时意识形态规范和已有的文学写作规范的要求与观念创作而成的。
㈢ 香山红叶的作者是谁
香山红叶的作者是叶君健。
叶君健笔名马尔,湖北红安人。1932年考入华中大学,1932年转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毕业后到日本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曾因抗日政治嫌疑被日本当局逮捕。1937年秋被驱逐回国,从事抗战宣传。
后到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前往重庆,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1944年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赴英演讲,宣传抗战,战争结束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与著名的布卢姆茨伯里学派的作家们过从密切。
1949年冬回国,在外文局工作,任《中国文学》副主编。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大学时代,曾用英文和世界语写了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们》和《无知的和被遗忘的》。1947年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山村》,描写早期中国革命如何发芽、发展,直至扩大成为武装斗争;另有长篇小说《它们飞向南方》几与茅盾等合辑的中国作品集《三季》。
此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安徒生的童话全部由他翻译出来,受到读者喜爱。1979—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写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的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反抗和斗争。他的作品文笔优美,风格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