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城生活老师
『壹』 王志云的人物事迹
在当知青的几年中,王博士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工余一直认真自学英语。同时,他还在农村开展科技活动。一次王博士回上海带回一支农作物增长素“九二0”试管,他们知青组就用这只试管作母本,买来有关设备,成功地培育生产出“九二0”成品,用“九二0”产品喷洒蔬菜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增产丰收。此项科技活动开展非常成功,在全县产生了很好影响,王博士被选为代表出席了贵州省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大会。
1973年9月,王志云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大学里,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在同年级100名学生中,他的学习成绩是最拔尖的,年年都是三好生,他的学习和为人都深受同学赞赏和老师爱戴。1976年7月毕业,本届有两名优秀学生留校,一名王志云,一名李炳林。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学校园,贵大和国外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全省出国机会增多,然而高层外语人才缺乏,这中现象严重影响了贵州对外的交流、合作、发展,为了解决贵州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迫切问题,在省教委指导下,王志云等在贵大外语系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外语培训中心,将大学传统的基础知识教育改为教学与社会不同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了长达四年的努力后,贵大为我省有关单位、部门、产业、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经贸和科研人才。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我省出国学习指标多,但外语水平合格人才少的僵局,为我省优势产品、工艺产品、民族文化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博士始终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盼望有朝一日能赴英国深造。
二、十年赴英留学读博深造
1990年,王博士终于得到一个赴英学习的机会,组织派遣他赴英作访问学者。从19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爱尔兰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习、讲学,并在该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王志云转入阿尔兰特大学(Erlster University)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在英生活10年,是王博士学识重大突破和人生成熟的一段重要岁月,刚去英国,生活消费高,靠国家津贴支撑生活,费用已觉紧张。转入攻读学位后,全靠勤工俭学生活就更难了。如果当时王志云弃学找份工作,过日子当然不成问题,但他一心要学有所成,不获得博士学位不罢休,于是他又和夫人刑小敏商量,叫她也去了英国,并且由夫人打工,支持王博士完成学业,其夫人刑小敏难能可贵,居然离开国内舒适的省级工作单位,夫妻双双在英勤工俭学长达八年,使王博士终于修成正果。这实在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一则佳话。2000年通过论文答辩,王志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王志云在英讲学、学习期间,其为人、品格、学识均受到学友和教师的称赞,特别是他的博士学位导师(Pritchart)普里查德女士,对他更是大加赞赏,评价他是中国学生中学习最勤奋、学得最扎实的学者。
王博士英学习期间,在努力学好各科必修课的同时,还努力开展一些教学科研活动,他经常深入一些中小学开展调研,特别喜欢到华人学生较集中的中小学调研考察,他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外语发音、语法、词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反应,调研这些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输入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还特别注意调研观察了华人子弟学习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心理变化。对这些研究,王博士和英国学者进行了交流。这方面的语言教学科研情况,国外研究已取得较高成就,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王博士深知这方面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把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经过整理加工完成了《语言输入和第二语习得》这本专著,并于2002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王博士在回国后算是先驱者,2003年4月王博士被邀请出席在广州召开这一科研领域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重点专题发言。
当王志云在英国学有所成,获博士学位后,担任了Erlster University大学大量硕士生的教学任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国内已在轰轰烈烈开展西部大开发活动,贵大不失时机地向他发出回校召唤,在这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名牌大学、科研单位也都纷纷邀他到该校或单位工作,并给较高待遇条件。同时英方也竭力挽留他留校教学,因为王博士在中国留学生影响较大。但他把上述关系一律封存,义无反顾重返贵大,他要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光发热。
三、贵大外语教学在他们手中升华
离别10年,王博士又回到母校。
回到贵大,回到贵大外语系,他觉得母校比想象的变化要小,其教学设备、条件、环境还是老样子,而教师中相当一批有才华的人却在前几年离开了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看着母校这个情况,与自己考察过的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相比,相差甚大,学校条件虽差,却不能动摇王博士回校施展抱负的意志。
尽管学校条件较差,但此时贵大正孕育着巨大发展,王博士回来,正是发挥其才华,施展其抱负的好机会。他回国前夕,贵大已完成了和农学院等多所院校共同组建新的贵州大学的工作,紧接着贵大又在内部进行重组,新学院相继成立。2002年月,“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经批准成立,组织上任命王志云作院长,之前,王志云的正高职称也已经解决,省政府拨款修建的博士楼,王志云夫妇也已入住,这些使他感到组织的温暖。象他这样的博士,特别是他这个从中学毕业就从上海到贵当农民,在国外学成后又义无反顾地回贵州工作的博士,贵州党政领导和贵州人民,是把他们当“国宝”的。因此,组织上一定会制定最佳方案,让其发挥出最佳人才效应。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博士任院领导后,他深感责任重大,王志云决心以实际行动履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努力促进贵大外语学院的发展。王博士采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了师资队伍建设,抓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抓教学条件的改善。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方面已初见成效,2000年王志云回校时,外语系教师中只有一名硕士研究生,经过选调、培训等努力,硕士研究生教师已增加到170人,教职工2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8人,讲师5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年轻教师中50%具有硕士学位或为在读硕士研究生。
二是丰富教学内涵。在认真开办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陆续增加日、德、法、俄等语种的教学。同时也扩大了学生招生来源,现学生招生来源已扩大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三是认真抓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经过努力,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已由2000年的每年两三个,经费数千元增加到每年项目二十多个,科研经费几十万元。
四是充分利用与国外的关系,与国外有关地区、国家联合办学,现学校已和格林威治、切尔切斯、伯明翰、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订协议,和该地区联合培养硕士生、学生在贵大外语学院学习一年半后,再到该国学习半年,获硕士学位,并给予相关资助。
在抓日语教学,促进中日教学交流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学校争取到日本政府1000万日元的资助,争取了日本政府日语学生颁发奖学金,还争取每年日方邀请学院师生赴日考察。同时,学校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也在日愈增多,学院正在不断加强与国外教学与科研的广泛联系。
王博士在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并带头组织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在他和贵大外国语学院其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以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努力谱写贵大外语教学的新篇章。
『贰』 贵州大学怎么样
偏综合类的园校吧,艺术系还都挺好的,在贵州的话,贵州大学算是最好的学校吧内,但是和那些容985,211的学校是不太能比的。而且艺术系前面有好几个专业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业,身为艺术生还挺骄傲的。
学校里面的专业特别多,但是特别突出的专业没几个,中草药的资源和培养专业,还有商务英语,这几个专业都在全国能数得着。
『叁』 贵州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贵大有许多知名教授,他们在贵大也有许多好玩的课。作为一位贵大17级大数据学院的好同学,那我今天就安利几门不容错过的课吧。
第一位就是我的大学英语老师沈麟。这名字是不是听着就挺厉害的hhh。他是我们大英实验班的英语老师,教了我一年的大学英语,然后就去英国卡迪夫大学留学访问去了。他上课特别有趣,讲解深入浅出,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特负责也特好,三观很正。跟着他学习的这一年,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更多关于做人的道理。
他在贵大开设了小学期的选修课程,每年的都不一样,去年好像是英语配音视频的。据说有一届的学生的配音的《冰雪奇缘》还去参赛了来着。反正我要吹爆沈老,他的课真的超级好玩,值得一试。(图中戴墨镜的就是他啦)
贵大还有许多教授的课值得去学去蹭,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点帮助和方向吧,以上。
『肆』 独山大学城的大学城正式开园
2013年9月,地处独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独山大学城在各方瞩目和声声祝福中一期竣工并顺利实现开园,9月26日下午,贵州省独山大学城正式开园。大学城从全面动工建设到第一批新生入驻,仅用时172天,创造了“独山速度”。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吴嘉甫,黔南州四家班子领导龙长春、向红琼、雷亚林、魏明禄、向忠雄、丁匀、吴俊、王雯洁,独山县四家班子领导潘志立、梁嘉庚、黄永健、刘明等,黔南州11个兄弟县市相关县领导,省、州、县相关部门领导,独山大学城联合办学单位、施工方重庆市五一集团负责人等出席开园仪式。仪式由独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梁嘉庚主持。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为实现独山大学教育零的突破,全面实现独山“教育强县梦”,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了建设独山大学城的宏伟构想。大学城于2012年8月奠基,同年10月获州人民政府批复。仪式中,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杨勇、独山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钟少兰、重庆市五一集团董事长刘云,及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独山校区、黔南师院、贵定师范等联合办学单位代表分别作了发言。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代表州四家班子向独山大学城开园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人才是科学发展之基,教育是持续发展之源,独山大学城作为我州第一个大学城,为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各要素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我州高等教育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州、科技兴州战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说,当前,独山大学城还处于大建设阶段,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还有待完善,希望入住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克服困难,以主人翁姿态,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把独山当作第二故乡,把大学城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起飞平台,和大学城一起健康成长;希望独山快马扬鞭,再接再厉,周密安排工程施工,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项目,为入住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希望有关部门不断创新大学城运作管理,建立符合大学办学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体制机制。她希望,独山大学城在我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按照建设“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的目标,在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奋发作为,努力成为全州、全省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最后,吴嘉甫宣布独山大学城开园,出席领导和嘉宾为独山大学城及入驻院校揭牌。
『伍』 马克俭的个人履历
马克俭大半生都在贵州,真可谓有缘更有情。
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来到贵州,先到遵义、后到贵阳。恰逢当时的贵阳一中招生,马克俭便参加考试,随后在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湖南老家。
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年马克俭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就这样,马克俭重回贵州并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50年弹指一挥,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5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克俭开始在空间结构领域崭露头角,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贤的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马克俭都一一婉言谢绝。离开,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科研经费,更高的生活待遇,但马克俭忘不了这片在战乱时期给予自己3年养育的土地,舍不得自己奉献了几十年的大学,更放不下自己在贵州的事业。这片土地欠发达、欠开发,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深深扎入贵州高原,并融为一体。 1976年文革结束,被迫虚度10年光阴的马克俭既在思考也在徘徊。邓小平的一句话重新激发了马克俭胸中的抱负和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对国家做贡献。带着朴素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步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践,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今他还感慨地说:“没有党中央的拨乱反正,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们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人的创造天赋像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绚烂燃烧,而迸发出科学之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马克俭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来却不输给年轻的弟子。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几年,手机也是过时的老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时,自己煮碗面条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和资金,但马克俭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经费,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
他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1985-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个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节省工程投资1310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获“中国楼盘创新大奖”、“CIHAF04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
2003年,马克俭仅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自己醉心的领域里不断攀登、不断创新。他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2007年增选院士的答辩中,当马克俭完成自我陈述和提问答辩后,一位评委院士走上来与他握手说:“马老师,你的成果真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容易!不容易!”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创造全新的空间结构技术已经成为马克俭的爱好。
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贵州多山区多山地,导致建筑工程中的钢网架结构造价比钢桁架结构还高;此外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目的。在全省推广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前几年,当他发现湖南省某专利技术的缺点后,通过反复试验,他提出了相关楼板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约工程造价2000万元。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既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还有降低屋高的优点,现已通过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该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涉足空间结构领域20多年,马克俭带领研究生团队,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十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和国家规程各一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应用实现了产业转化。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6年至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共计59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1项,其他奖项合计76项;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他还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现年74岁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他仍然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全然不顾自己已超龄服务8年。
近年来,面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又瞄准新的目标,提出“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方案,把省内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保护青山绿水,契合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为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发去贺信:“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马克俭教授学习,学习他扎根贵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开拓创新、刻苦攻关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为早日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教授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陆』 刘晓艳是哪个大学的老师
刘晓艳是贵州大学的。
刘晓艳老师不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其最后考上的是贵州大学,这也就是意味着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学历营销,最终刘晓艳老师在视频课上也就此事作出过说明,承认了自己当年考上的是贵州大学。根据她当年的考试年份和清华法律的录取名单,是没有刘晓艳的。带槐
刘晓艳上课喜欢提到的内容
刘晓艳上课很喜欢提到教学内容以外的几大内容:她和她老公的恋爱史,她女儿学琴的经历,她的家庭(她大姑那些),她的考研经历。
其中在她考研经历这块,她反复说过当年散行卜她的分数线高于清华多少分,让人有种她考上了清华的错觉。但实际上她从来没有直接冲穗说过自己硕士读的清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