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题是导师给的吗
㈠ 关于研究生的导师问题
研究生导师主要任务不是上课,是带学生做课题或者做论文,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做课题或者论文,不是所有导师都有课题可做,但是所有研究生要毕业都必须要做论文,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和导师有密切的关系,从选题到开题直到答辩,他都是你最重要的指导者,对于有专业头脑的学生来说,导师在选题环节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但是对于大部分我国研究生来说,没有导师连什么是选题都不知道,怎么选选什么都全靠导师一手包办,所以这个角色尤其重要。
导师官大的一般根本不理学生,很可能三年都见不到几面,你基本别指望从他那学任何东西,这种导师一般对学生也毫无兴趣,只是为了保留教学岗位才招生,只要你活着并且学籍在他名下就足够了,想借他爬上去也不容易,他不会带着学生出入各种场合,你都没机会使人知道你是谁的学生。至于学问大的也未必有课题,人文学科申请课题很难,尤其是你们这个专业。但好歹能多见导师几面,比前者还是上算一些。
留校要看什么学校,硕士留校现在可能性非常小,除非是二三线城市比较差的学校。公务员要靠你自己考的,和什么导师没关系。
㈡ 研究生和导师是什么关系
研究生和导师有三种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雇佣关系。
1、师生关系:
导师和研究生当然首先是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生涯的延续,研究生扮演这一角色非常轻松。通过课堂学到一些比大学阶段更加专业的“旧知识”,并轻松地通过考试。在导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的具体指导下,做一些试验,再把结果汇报给导师,期待导师的评价。
3、雇佣关系:
导师从国家、地方政府或企业中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让研究生帮助其完成这些科研任务,并且利用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放补贴。
从这一层次上看,导师和研究生是特殊的雇佣关系。由于研究生在完成这一工作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得学位。
㈢ 研究生导师是干什么的
每个研究生都有各自的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安排,而课程安排是通过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选定的,而全部课程是研究生院安排的,你有哪些课程安排就去听哪些课并参加考试。待课程学习结束后,导师会指导你选课题定课题,然后在你做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去找导师为你指导。导师并不是研究生的全职教师,对你只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也不会教你去怎么做课题,只是在你自己的思路的基础上指导你而已。
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导师就像班主任老师那样引导和督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导师一般还能提供比其他老师给你的更多的学习和研究上的支持。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在学习和人生中有以下作用:
1、指导专业阅读,导师指导下的专业阅读会更为精粹、更有效、更省力;
2、指导专业研究,导师在研究方面经验丰富,指导起来更容易;
3、指导毕业论文,导师的点播和启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我国,研究生导师是一个岗位资格或岗位称谓。例如,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注释:研究生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工作岗位的称谓,亦是按照一定程序遴选和审定的教师职务或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有学者把研究生导师定义为:根据社会对高级研究人才的要求,在学校中以传授研究生专业知识和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将研究生培养成可以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职责的专门人员。诚然,中国的研究生导师,既与国外研究生导师存在共性特征,如肩负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任务,也体现中国教师的独特文化意义,如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责任。与此相对应,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考核和选聘研究生导师。这自然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和指导能力。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终生的。这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制度本性决定的,也是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内容决定的。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导师不是通过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运用创新性知识或科研过程来培养优秀人才。一名大学教师作为成功的知识创造者,比如获得博士学位而被学术界认可为懂得科研创新规律的人才,被社会接纳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发挥独特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因为指导和带领研究生在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