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青海大学客座教授都有谁

青海大学客座教授都有谁

发布时间: 2025-05-22 19:45:51

㈠ 青海大学在哪

院校专业:

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 1956 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 1958 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 1984 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 1997 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地位 历经 66 年的开拓进取,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10 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校园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 1500 亩。其中,城西校区近 200 亩,建筑面积 13 万平米,绿茵葱茏、古朴典雅、学脉绵长,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城北校区 1300 多亩,建筑面积 33.71 万平米,设施先进、现代开放,布局恢宏,于 2016 年 10 月落成启用,主要承担本科生教育和学术交流职能。两大校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彰显高原风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读书治学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校友 已培养毕业生 12 万余人,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学能手、科研学者、管理人才、商务精英,在各类岗位上尽显师大学子笃实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 在校学生 19081 人,其中,本科生 11665 人、硕士研究生 2636 人、博士研究生 238 人,留学生 22 人,函授生 4520 人。,学科 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7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4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1 个国内一流学科, 3 个省内一流学科, 13 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 61 个本科专业,其中, 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3 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 9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7 个省级一流专业。,教员 现有教职工 1290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33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69 人,副高级职称 389 人,博士生导师 47 人 , 硕士生导师 29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9 个省级教学团队。 5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 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9 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 8 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40 人入选青海省“ 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 , 228 人和 9 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4 个教学科研团队 6 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讲座教授 62 人,客座教授 94 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73 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17 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学院 现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 19 个学院。,科研院(所) 学校设有青海省人民政府 - 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等 3 个研究机构,各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 29 个研究机构。,平台 现有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训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能源产业与生态研究中心,被授牌为“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建有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以及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实验室、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1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培训中心、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等 6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及“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4 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奖励 先后承担 800 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 2 项国家“ 863 ”项目, 3 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973 ”项目。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等 3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和《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别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商法学 > 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创新》《以创新驱动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文体 学校深入挖掘根植青海大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新青海精神,建有“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和“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创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话剧《永怀之歌》,喜获第六届全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形成了“一院一馆一剧”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和校园文化品牌。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文学院学生李春秀勇夺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 10 公里竞走铜牌,体育学院学生切阳什姐喜获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女子 20 公里竞走金牌,尹顺金同学力摘 2013 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学校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先后 18 次获得 CUBA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冠军和 3 次 CUBA 亚军, 1 次全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冠军和 2 次亚军, 1 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 2 次季军,并夺得 2010 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和 2017 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季军,是一支享誉全国高校的篮球运动劲旅,为国家和青海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 4 银 6 铜,全省 8 金 11 银 10 铜,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 1 项、铜奖 2 项、优秀奖 1 项,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5 项,省级一等奖 3 项。,合作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马来西亚伊德里斯教育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附校 学校建有四所附属实验中学(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和一所附属实验幼儿园,其中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第二中学、附属实验第三中学总占地面积 231.67 亩,共有教师 498 人,学生 7143 人,均属 12 年一贯制省级一类学校,是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师范生培养培训的重要实践实训基地。,梦想 奋进新时代、发展新师大、实现新梦想,全体师大人将始终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求实创新、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弘扬“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和“感恩奋进、追求卓越”的新师大精神,坚守师范初心为党育人、担当树人使命为国育才,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一流学科建设 青海 青海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 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青海大学 生态学(自定)

㈡ 熊一新个人简介

熊一新教授,男,汉族,1951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他自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在青海大学农学系专攻农学专业,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作为教育界的杰出人物,熊一新教授现任福建警察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和院长,引领学院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在学术界也享有崇高声誉,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员,同时也是法国巴黎国际犯罪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在中国犯罪研究领域,他担任常务理事,积极参与首都社会安全研究,被授予首席专家的荣誉。

在福建省法学会,他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对法学研究有着深入的见解。此外,熊一新教授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对社科项目的评估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育行政方面,他是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公安部公安专业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的委员。

他还积极进行跨校合作,作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他在中国刑警学院、江苏警官学院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分享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培养新一代的警务人才做出了贡献。

㈢ 青海大学副校长格日力的邮箱

新华网西宁4月13日电(记者马勇)几十年来,蒙古族汉子格日力的步伐总是风风火火。伴随着风风火火的步伐,他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高原医学专家,从一个“赤脚医生”成为了创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博士生导师。

-->

1952年11月,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怀头他拉人当时依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牧业生活,孩子们稍大一点就成了放羊娃。

“1960年党和政府在怀头他拉乡创办了民族小学,使我们这些渴望识字的‘野娃’们有了读书的机会。”每每回顾于此,格日力总是满怀感慨。

“1972年,党组织和家乡人民把我推荐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学习,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格日力说,从草原初到上海,他听不懂话、吃不惯饭、水土严重不服,当时,老师和汉族同学向他伸出了热情的援手。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赶上进度,大学期间,格日力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时间。最终,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格日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

1978年,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专业机构——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在西宁成立。同年,学成归来的格日力被调入该所,从此开始了他的高原医学科研生涯。

高原医学是一门环境医学,海拔最高、自然条件严酷的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然而其中的艰辛却也为常人难以承受。为了一个高原动物学研究课题,年过50的格日力曾用整整的一周时间在海拔43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捕捉高原鼠兔。由于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他的皮肤大面积爆裂、灼伤。

在日本和美国留学期间,由于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的造诣,格日力分别获得日本医学会和美国环境医学会科研经费资助。

目前,他是国际高原医学会唯一的华人常务理事,担任着亚太地区高原医学会主席、国际低氧生理学术会顾问,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

“没有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培养,就没有我这个蒙古族放羊娃的今天,我是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我的兴趣和专业就在生我养我的家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1年7月,格日力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家乡青海。

回国7年来,格日力没有辜负家乡人的期望。在他的主持下,2003年,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首次成功在中国举办,并将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2006年,中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新华网)

㈣ 周朝阳中南大学教授

周朝阳,现为中南大学的全职教授,拥有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同时担任建筑工程系主任及多个学术委员会委员,如土木建筑及交通运输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和教改委负责人。她还是一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活跃于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以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委员会的湖南委员。周教授的杰出贡献曾被铁道部认可,荣获了政府津贴。


在科研方面,周教授专注于建筑、桥梁工程及市政项目的结构分析、设计、评估与改造,对新材料和技术在土木工程的应用有深入研究。她主持并完成了20多个科研项目,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评估加固、预应力技术和复合材料工程应用等领域,获得了5项省部级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并在国内外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著作著作有4部已出版,2部待出版。


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周朝阳是位女性副教授,拥有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术背景。她拥有硕士学位,并在读博士。作为导师,她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和中国交通会计学会内河港航委员会的成员。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行业内部控制系统、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等,主持过多个省级和交通部的研究项目。


在教学上,周教授负责《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多次荣获优秀教学奖,展现了她在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她发表了20篇学术论文,并担任过多项教材的主编和编委,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青海大学客座教授都有谁扩展阅读

周朝阳,男,中南大学教授。1964年2月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选派,曾在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大学任访问学者;曾任伦敦西敏大学访问教授、青海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方面,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教材或优秀教师等方面的校、省级奖励,并发表过多篇论文和主编过教材。另有盛树集团董事长等同名人物。

热点内容
考研山东大学机械 发布:2025-05-22 23:48:12 浏览:760
牡丹江大学会计专业 发布:2025-05-22 23:32:15 浏览:761
大学生哪找兼职 发布:2025-05-22 23:25:35 浏览:605
靳东上大学年龄 发布:2025-05-22 23:18:55 浏览:421
延安大学2012年研究生复试名单 发布:2025-05-22 23:16:58 浏览:648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校区 发布:2025-05-22 22:48:00 浏览:235
华北电力大学热动研究生 发布:2025-05-22 22:38:27 浏览:582
三本宿舍最好大学 发布:2025-05-22 22:17:10 浏览:734
官网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项目 发布:2025-05-22 22:05:54 浏览:105
大学时间胶囊 发布:2025-05-22 22:04:15 浏览: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