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清华大学教授被开除
1. 孟宪承生平
孟宪承早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求学,师从教育学大师杜威,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深化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1921年回国后,他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上海的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无锡的江苏教育学院,湖南的国立师范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和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执教长达46年,成为教育学科中的重要人物,仅他一人被选为国民政府首批29位部聘教授之一。
在圣约翰大学期间,孟宪承因反对校方对进步学生的压制,受到英籍校长卜舫济赏识。1925年的“五州”惨案后,他以国文部主任身份领导师生,与钱基博教授共同抵制,甚至创立了光华大学,表达了对外国教会学校的坚定立场。
孟宪承三次在浙江大学授课,长达12年,他担任过教育系系主任、教务主任和英文教授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任浙大文学院院长,直至1951年调任上海。在那段时期,他还积极参与政治学习,邀请陈乐素教授和自己教授《社会发展史》,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然而,孟宪承在1957年“反右”运动和1966年“文革”中遭受了打击。他因被误认为右派,被迫沉默,甚至在“文革”期间自动停发工资,选择公交出行。不幸的是,1967年6月,他因看到针对自己的大字报而中风昏迷,最终于7月19日去世。他在那个动荡年代的坚韧与悲剧性结局令人深思。
尽管受到不公的迫害,1978年,中共华东师大党委的结论确认了孟宪承遭受的林彪、“四人帮”迫害影响。2006年,他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列入首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与众多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一同被铭记。
(1)1921年清华大学教授被开除扩展阅读
孟宪承(1899~1967),著名中国现代教育家。1899年9月21日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少时在“常州府学堂”,就是现在的常州省高级中学。孟宪承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受聘于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之邀,前往任教。之后的一个时期,孟宪承先后在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后专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2. 熊庆来人物生平
熊庆来,1921年回国,先后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系主任。1934年,他又回到国立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1949年,他参加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并留在法国进行数学研究。1957年,熊庆来由巴黎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69年2月3日,熊庆来逝世。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其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他的中外教师感到惊讶。他的才华和贡献,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熊庆来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工作对推动中国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在教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卓越能力,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
熊庆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不仅让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更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科学事业。他的故事,是对勤奋、才华与奉献的最好诠释。
(2)1921年清华大学教授被开除扩展阅读
熊庆来(1893.9.11~1969),中国数学家,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字迪之。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学堂。1909年,升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公费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在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大学功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15~1920年先后就读于法国格伦诺布尔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3. 何兆武的介绍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
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
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历史学家何兆武去世
5月28日上午,传来了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的消息。
何兆武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文化史学专家出访过英国、荷兰、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他说:“全世界最早的近代化是西方,在16世纪,中国慢了300年。走在前面的社会必定有很多的经验,走在后面的国家一定要吸收。如西方最早的电灯、电话、电脑慢慢地被走在后面的国家所吸收,这就是取其精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在大众读者心中,何兆武流传甚广的作品是他的《上学记》。是由文靖对何兆武先生进行口述访谈整理而来的。在书中,何兆武主要讲述自己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近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和教育的反思。
4. 朱子清简介
sdf朱子清,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一书香世家,父亲在农村半耕半读。1907年他在乡村私塾就读,酷爱古典诗词、经史著作和书画。1917—1921年他先后在安庆六邑中学和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学习。其间他曾作为学生会代表,多次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请愿、演讲等爱国活动,为此,他曾被警察打伤,乃至被校方开除。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大学时期,在恽代英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朱子清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925年,他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斗。1926年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在东南大学的“易校长学潮”中,他与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辞退。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事变,面对反动政府腐败堕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朱子清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毅然于1929年远涉重洋,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求学。1931年,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他作为伊利诺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在当年的“双十节”庆祝会上慷慨陈词,痛斥中国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对祖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惨遭践踏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1933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由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化学系主任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明兴大学从名师维兰德(H·Wieland)继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934年转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随微量化学的首创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雷格尔(F·Pregl)学习微量分析。1935年朱子清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朱子清除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外,在马钱子碱、钩吻素、贝母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朱子清深深感到中国有了希望,于是一心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先后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为了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他携带全家老小及主要助手,由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在兰州大学,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带领助手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于1956年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同时,他还率先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科学和教育事业。朱子清曾先后担任甘肃省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甘肃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甘肃省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当选为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积极参政议政。
朱子清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造诣精深。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来比锡化学年报》、《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曾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5. 赵元任的贡献
赵元任的贡献
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赵元任的贡献是什么?
赵元任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他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学、心理学和数学课程。后来,当一位英国哲学家来中国讲学时,赵元任担任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他们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四大名师之一。作为该研究所的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后来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在台湾省立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他们。后来,他和赵元任谈了《通字方案》。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后,他再次回到中国探亲。他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并被授予荣誉教授的称号。
赵元任在语言方面的代表作有《国语留声片课本》、《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等。音乐方面也有代表作品,如《厦门大学校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赵元任还有一部译作叫《海韵》。这些是赵元任的作品和赵元任的贡献。
听过赵元任的故事后,人们对赵元任的贡献有了了解。赵元任夫妇和他的孩子都是优秀的人。
揭示赵元任是怎么死的。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开创者。与、和、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是怎么死的?赵元任因心脏病于1982年2月24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90岁。
赵元任的照片
赵元任于1892年11月3日出生在天津。1910年,他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14年,他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1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音乐。1918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赵元任曾在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在此期间,他成为美国公民,并于196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赵元任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精通哲学和音乐。他从事教育事业52年,成就遍布全球。赵元任是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作曲《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也是微云》等歌曲。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是怎么死的?赵元任因心脏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90岁。4月4日,加州大学为赵元任的逝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为了纪念赵元任,加州大学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赵元任的二女儿赵欣娜整理了父亲的手稿,打算出版《海韵》和《赵元任全集》作为晚辈对赵元任的记忆。
赵元任简介
赵元任在语言和音乐方面都很有天赋。他创作了语言和音乐两方面的作品,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也就是说,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通过对赵元任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这个著名的人。
赵元任
赵元任简介:赵元任的籍贯是江津,现在统称为长洲。但是赵元任不是在江苏出生的。他于1892年出生在天津。他是汉族。赵元任的故事其实相当丰富。1900年,赵元任搬回老家江苏常州,然后在家里的第二中学上学。十四岁那年,他上了西山小学。因成绩优异,1907年顺利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清朝美学部在京时,赵元任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康乃尔大学,主要学习数学、音乐和物理。四年后,赵元任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1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音乐和哲学。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他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他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学、心理学和数学课程。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他们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四大名师之一。作为该研究所的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后来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在台湾省立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他们。后来,他跟谈了文《赵元任年谱》。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后,他再次回到中国探亲。他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并被授予荣誉教授的称号。最终于1982年在美国去世,享年90岁。
以上是对赵元任的介绍。通过对赵元任生平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所成就和贡献的人。他的生命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