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费兰克
1. 职业指导之父是谁
职业指导之父是弗兰克·帕森斯。
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成为人们公认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滥觞。
1909年,帕森斯撰写了《选择职业》,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帕森斯明确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①特质,即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②因素,即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和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前途。
③上述两者的平衡。
2. 人与职业相匹配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即人职匹配理论,在职业辅导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1909年提出,他著有《选择一个职业》一书。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的核心在于个人与职业的匹配。
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个人的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而不同的职业则要求不同的特质,如创造力、耐心、领导力等。帕森斯认为,当个人的人格特质与职业要求相匹配时,个人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并获得职业满意度。
帕森斯的理论不仅强调了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匹配,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他指出,不同的人格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职业,而适合某一类型职业的人格类型则较少。例如,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可能更适合从事销售或咨询工作,而喜欢独立工作的人则可能更适合从事科研或编程等工作。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对职业咨询和指导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这一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职业规划和辅导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