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
① 杨华的简介
1967年出生,湖北钟祥人。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94年毕业,在该校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并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0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利用出土的简帛资料研究中国古代礼制问题,将简帛文献与传世礼书进行对证解读。承担有“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多次赴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中国文化史》(合著)等专著,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上)
中国文化史
先秦诸子研究
中国历史典籍导读
中国史专题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
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导师,2006年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50年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先秦两汉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楚地丧祭礼制研究
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
曾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
② 丁四新的个人简介
丁四新(DING Sixin,1969年11月—),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成员,哲学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兼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简帛》、《儒家文化研究》、《哲学评论》等集刊编委。厦门大学哲学系1989—1993年本科生,武汉大学哲学系1993—1999年研究生,1999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萧汉明、郭齐勇等先生。学位论文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首篇中国哲学专业百优博士论文)。
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10年5月)等。曾赴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美国及港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或做学术演讲、访问研究。
出版专著及个人文集《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中华书局2009年)、《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四部,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等70余篇。此外,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等论文集多部。近年代表性论文有《生、眚、性之辨与先秦人性论研究之方法论的检讨——以阮元、傅斯年、徐复观相关论述及郭店竹简为中心》、《〈易传〉类帛书札记十六则》、《〈墨子·墨语〉成篇时代考证及其墨家后学的鬼神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等。
【研究领域】古代中国哲学、出土简帛和易学(《周易》与易学史)研究。
【任职】
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6年11月至今。
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4年6月至今。
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系,2001年10月-2006年11月。
讲师,武汉大学哲学系,1999年9月-2001年10月。
系主任兼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2007年11月至今。
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2006年9月—2007年11月。
【学历】
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哲学系,1996年9月-1999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哲学系,1993年9月-1996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
大学本科生,厦门大学哲学系,1989年9月-1993年6月,获哲学学士学位。
在大学、研究生院求学期间,获黄秀玑奖学金、李达奖学金、徐复观奖学金、蓝月亮奖学金等。
【教授课程】
本科生:中国哲学史、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四书》、《老子、庄子》、先秦儒家、先秦道家等。
研究生:《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出土简帛哲学文献选读、宋明儒学资料选读、两宋易学文献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