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浙江大学退休教授
A. 陈立的简介
陈立,字卓如,曾用笔名方正。湖南平江人。我国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智力版理论和心理权测验研究的先驱。192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O年留学英国,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斯丕尔曼教授。1933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工业心理研究所、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35年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合聘的工业心理研究员。1939年起,任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杭州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分会理事长,浙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普协会主席,浙江省科协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B. 陈立的简历
1902年7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
192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理化专业。
1930―193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
1933年在英国工业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5―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合聘的工业心理研究员。
1939年―2004年任杭州大学(其前身分别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1950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C. 陈立客厅的陈立是谁
陈立客厅》是一个通过谈话,帮你发现心理信号,实现自我迭代和进化的精品电台,让你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不再恐慌、迷茫、不知所措。
D. 陈立的主要成就
陈立,1902年7月22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8年获上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1930年赴英国留学,1933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英国工业研究所和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35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业心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教授,杭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校长。陈立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起人之一,浙江省科普协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第1~4届副理事长、《中国大网络全书·心理学卷》副主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陈立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心理研究的著名工业心理学家,最早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感觉阈限和智力活动中的起伏》就是运用经典的心理物理实验和现代的心理测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g因素取材最广泛的一次研究,被认为是对时相分析的一种新设想。他引进并自编10种测验,对小学、高中、大学近800名学生进行测验和因素分析,结果证明“因素组成随年龄而简化”,批判了他的老师C.E.斯皮尔曼的g因素不变说。并撰写《一套智力测验在不同教育水平的因素研究》(1948)一文发表在英国的《发展心理学报》上,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E.B.泰勒认为这是在g因大的发展研究中的转折点。1935年出版的《工业心理学概观》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工业心理学专著。他曾在清华大学筹建疲劳研究实验室,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工厂调查劳动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试图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还设计了一套纺织工操作测验。在杭州开展对事故分析、细砂工培训、操作分析、工艺流程、视觉疲劳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了《细砂工培训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1956)等论文。从60年代起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发表了《儿童色形抽象的发展研究》、《色形爱好的差异》等研究报告。他积极从事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培养了一批工业心理学专业人才。主要著作还有:《管理心理学》(主编,1982)、《陈立心理学科学论著选》(1993)等。
E. 陈立的人生百年
陈立,字卓如,1902年7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普通手工业家庭。5岁时,母亲患病去世。在父亲的艰苦支持下,勉强读完初小。毕业后,为生计所迫,外出学手艺。初学刻字不成,后改学鞋匠,因愤于师傅的浪荡行为不告而别,回到家里。小学老师张子谋悯其遭遇,煞费苦心替他争取到一个食宿免费名额,才得继续进培元小学学习。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七省教会学校统考中得第一名,于1918年免费升入武昌博文书院读中学。入学后,他一边阅读了大量原版经典著作及不少哲学和社会科学书刊,一边投身到追求真理的正义活动中去。历任博文书院学生会主席,湖南在湖北求学学生的旅鄂同学会会长,从事一些倾向革命的宣传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组织同学上街请愿,露宿街头,不幸父亲在当晚逝世。他与当时在武汉的进步学生还利用报刊开展宣传工作。曾帮助胡石庵创办在汉口出版的《大汉报》的副刊,介绍新思潮,后又担任长沙《湘报》的特约通讯员,在该报上连续发表了《科学概论》的译稿,直到被迫停刊为止。
1924年起,陈立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理化专业。他除学习物理学、化学等必修课外,还选修了不少生物学课程,如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细菌学等,每周有时竟有7个半天的实验室实验,这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28年毕业后,他回到武昌博文书院任教并兼教务主任。除一般教学外,他还在晚间给学生系统介绍“进化论”,引起该校英国教士的极大不满而给他警告。
1930年陈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公费留学英国,被推荐到伦敦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C.E.斯丕尔曼教授门下攻读心理学。仅1年时间就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进入实验研究阶段。他研究了O因素,一个当时尚无人系统研究过的课题。还花了一个学期到剑桥作“持续工作过程”的研究,获得F.C.巴特列特教授的赏识。1933年5月,陈立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1933年6月,陈立来到英国工业心理学研究所。仅半年时间,就写出了4项研究报告。其中1篇得到所在地的厂长的高度评价,研究所将这篇论文发表了。而在该工厂工作的心理学家亨特则认为另一篇关于优化工作程序的论文有更重要的意义。
1933年12月,陈立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在格式塔心理学大师W.苛勒的指导下开展“个体声调高低的差异”研究。研究尚未得到成功,即因纳粹分子猖獗苛勒本人逃往美国而告终。陈立也毅然舍弃尚有两年的博士后公费资助,决心回国,用自己所学来报效祖国。(这项研究,直到1960年才得以继续。陈立用反馈的思想作出了理论解释,结果写成“随意运动的机制”在《心理学报》上发表。)
1934年底,陈立回国任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合聘的工业心理研究员。他教学、写书、建实验室、奔走于各工厂开展调查研究,使工业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得到初步开展。随后由于抗战爆发,工业心理学研究被迫中止。
1939年,陈立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到浙江大学教育系任心理学教授。当时,整个浙江大学正在流亡途中,陈立不失时机地开始考察中国教育的现状。从1940年到1947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20余篇。同时,为使心理学研究能更快地开展与普及,1941年与1942年间,他曾先后两次去中山大学研究院讲学,帮助开展心理测验工作。在此期间,还应教育部的要求,为该部计划编撰的《教育大全书》写了20几篇心理学专题文献,内容涉及因素分析、测验统计、工业心理学及心理学流派等,不下10余万字。后因国民党垮台,大部分手稿丢 失,书未出版。
陈立是位具有正义感的科学家,他从来都强调“科学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曾为呼吁改变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而发表了多篇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立第一次有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去实现自己从事研究的理想。从1950年起,他指导研究生在杭州市对幼儿园到中学的万余名儿童进行测量,从中按取样分类挑选出4000多名4至15岁儿童,对其身体发展(共24个项目)进行了广泛的测量研究,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儿童生长发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规模之大,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是后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先导。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他继续领导开展工业心理学研究,并亲自下工厂蹲点,使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受到工人和工厂领导的欢迎。
60年代初,根据全国心理学会的科研规划,他又带头开展了认识过程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研究,1965年,他和其他人合作在《心理学报》上发表了《儿童色形抽象的发展研究》等3篇系列实验研究报告。可是,当时姚文元化名葛铭人在《光明日报》上抛出题为《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的攻击文章,煽动整个心理学界对陈立的心理学研究工作展开批判。尽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但陈立还是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他当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对心理学中实验法的估价问题》予以反驳。这就是心理学界轰动一时的“葛陈辩论”。
“文化大革命”后,被迫停止的心理学研究得到恢复。虽然陈立此时已是年近8旬的老人了,但他仍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老当益壮,一心扑在事业上。著名女作家张洁曾在其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如实地描写了他重振工业心理学的豪情。作为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立十分重视心理学队伍的建设与提高。在1978年全国心理学年会上,他提出举办高校实验心理学师资进修班的倡议,并主动承担了在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举办第一届进修班的任务。他还十分重视提高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影响。1980年7月,陈立任中国心理学代表团团长,率团出席在莱比锡召开的第22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会议期间,我国心理学会加入了国际心理学联合会。陈立在大会上作了“冯特与中国心理学”的报告,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会议前后,他们还抽空访问了联邦德国和罗马尼亚。回国后,陈立即着手创办《外国心理学》杂志,沟通中外心理学研究的信息。陈立任主编,他几乎每篇文章都要亲自审阅。刊物供不应求,深受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喜爱。1983年4至5月,陈立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组团去美国、英国考察工业心理学。回国后,他写了一份长达40多页的考察报告,受到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声望,不断邀请国际心理学界知名人士来我国访问,为促进国际科学交流做出了贡献。
90年代开始,陈立又把目光转向学校心理学这一应用领域。为了更加重视和促进心理学研究结合中国实际的应用,他把《外国心理学》杂志改名为《应用心理学》。他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撰文呼吁加强心理系学生的学校心理学训练,毕业后能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学习指导工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先从普教中的特殊教育做起。为此,他组织杭州大学心理系教师展开专题讨论,并对此提出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
他自称“一生是个科普积极分子,从‘五四’时期起直至今天”,事实亦然。他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以来担任科普协会、科普作协的许多重要职务,领导与参加了多种科普活动。现在是浙江省科协的名誉主席。1956―1988年,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迄今任中国人类功效学会名誉会长。他还担任其他一些社会职务,1984年迄今任国际组织发展学会顾问。1952年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1958年到现在任历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1983年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在学术研究上,陈立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独尊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就是学术上的专制,是肢解和毒害心理学发展的腐蚀剂。最近他提出要让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流行的费歇尔的析因分析改弦易辙,重视科学方法论的“证伪”,他认为只有求异才能真正推动科学进步。
“会心在四远,不是为高飞”,他引用潘天寿这两句警语以自励,默默地实践着他的人生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