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出家做和尚
A. 清华博士张明光:毕业放弃高薪出家当和尚,后来怎样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学高深莫测,其中的道理需要身心共悟,修习佛法的过程艰难但纯净,许多人为了寻求生命的真谛深入佛门,去体味生命的意义,他们脱离凡尘俗世,放弃金钱名声,孤身一人走进佛寺,开始了修行苦旅。
清华大学理工科博士张明光从村落走到清华,放弃百万年薪之后,孤身一人出家修行,他的行为受到了很多的不理解,甚至是责备,他的父母最怕身边的人提起自己的儿子,但是对于张明光自己而言,他感到坦然无谓,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因为自己的人生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寒门出贵子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为了追求有形的东西,而更应该注重无形的力量,在漫长的生命长河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精彩的姿态,我们无需对他人的生活做出评价,过好自己的人生,才能让短暂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B. 为什么很多北大清华高材生会选择当和尚
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文革”之后,前前后后约有5位以上的北大校友出家为僧。 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西北的凤凰岭爬山,在刚刚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龙泉寺,验证了一个新的情况:最近两年,大约有七八位清华大学的博士或博士后出家,龙泉寺是他们的重要道场。用一位法师的话说,清华后来居上,出家人数一举超过了北大。 选择出家,当然不是智者所为。不管他是北大的还是清华的。。。 近日,北京大学大四毕业生、素有“才子”和“大牛”之称的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事实上,近些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中选择出家的学生并非只有一两个。有消息称,北大哲学系87级学生明海法师现为河北柏林禅寺方丈。还有为北京龙泉寺建起“龙泉之声”网站的北大计算机专业某毕业生也于去年正式剃度。据说,目前还有不少大学生在龙泉寺等待剃度。 为什么这些拥有高学历、且“前程似锦”的年轻人会最终选择余生与青灯古佛相伴?这也是很多世人的疑惑所在。因为一方面,对于很多长期受无神论思想影响的人而言,神佛是虚渺的,相信神佛就等于是迷信,并且认为,“迷信”之人都是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乡野之人;另一方面,当一些高学历之人冲破人们的固有思维,有理性地选择出家修行之路、而非追逐红尘中的名、利、情时,自然引起了人们的不理解、困惑乃至反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选择了向佛之路呢?
C. 释果宁简历
释果宁法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大师弘法于海内外,广受欢迎。目前大师以弘扬佛法禅学为己任,旨在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和人性,解脱痛苦和纠缠,寻求人生的智慧
D. 当年不顾父母苦苦哀求,毕业就当和尚的清华学霸,如今现状如何
从古至今,除了富贵傍身,学历真是最令人向往的通用凭证。纵使孟郊这样的人中俊杰,也曾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当作人生的一大追求。暨于今日,又有什么不同呢?
中考时,老师家长整日把“重点高中”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高考时分,为了激发考生斗志,我们的引路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满朝朱紫气,尽是读书人”早就在举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那些筚路蓝缕而终能名列金榜的考生,无一不被媒体、学校甚至家长大肆宣传,从而成为别人眼睛中值得羡慕的对象。
他说:“对世间生活的观察,让我非常失望。”他厌恶世人每日的曲意逢迎,纵使是搞科研,为科学做贡献,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逢场作戏的风气也让他不能摆脱应酬,“如果你要承担的话,这就是无底洞,无底洞啊!” 自私自利又要肃肃宵征、整日出卖尊严只为一日三餐,这样无耻的社会关系网让他觉得自己人人摆布,不能自已。
他放弃本属于自己的高薪职业,放弃了人世间的来往碌碌,选择了容纳他的那份净土。他向夕阳走去,身上尽是绚烂霞光。
心境淡然,奉终身于佛寺
倘若你愿意花费时间去查关乎佛教的网站,就会发现贤清法师在佛教领域声名显赫,他慢慢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一块招牌。而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网络之中,却罕有张明光这个名字。贤清法师已然超脱物外,不愿纠结俗事。
而今日的张明光并非俗不可耐的民间小说里面迂腐书生的形象,他不是整日“云深不知处”的世外高人,在出家之后,他对于龙泉寺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使得龙泉寺名声大噪,摆脱了原本门可罗雀的荒凉境况。
在宣传形式上,贤清大师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他利用自媒体等现代媒介大肆宣扬佛法,运用网络的强大力量劝导人们积极向善。
今日的张明光,已经有一众忠实信徒,这些信徒来自天南海北,却都因为他同聚一堂。除此以外,张明光还经常出入于国内外各大讲座。而他的演讲,对于信佛的人来讲,往往是一票难求。
张明光在业余还保留着读书的好习惯,既为教授众生,也为自我修为。
毕竟是凡人,张明光对于父母,则是无尽的愧疚,父母于他身上的希冀如此重大,他既无法放弃自己的心之所属,也无法承受父母的目光黯然。自己的理想刚刚实现,就要让二老的希望落空,这是他心中一桩难解的心结。
所幸的是,他的父母非常开明,也渐渐明白“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放手让儿子专心于自己的修行。如今他们所能做的,唯日夜相伴,偶尔也会去寺庙敬奉香火,顺便看看自己的儿子。
小结: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大概是张明光本人内心境界的最好概括。结合普通人一生劳碌的宿命与贤清大师的经历,真真令人慨然。他是一个脱离珠宝琳琅的世外之人,世间的烟火气息不适合他,他却拥有凡人难以理解的自由。他来自于山野,也要隐匿于山野,最后赤条条无牵挂地离去。
于是从张明光跌宕的人生旅途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争名逐利的人要对这自废武功的举动百般嘲讽,心思纯净的人却要向往这难得的解脱。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被社会的无耻所鞭笞却难以翻身,也会想起贤清大师曾经看似荒谬的抉择。那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反人类”之举或许又会多一分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