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
⑴ 谭汝为的人物简介
谭汝为,男,汉族来,1945年1月生于天津源,原籍广东新会。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另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阅读与鉴赏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修辞语用研究会会长、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天津市地名研究会顾问等学术职务。曾任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四届、第五届)。
⑵ 谭汝为的介绍
谭汝为,男,汉族,1945年1月生于天津,原籍广东新会。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内,硕士研究生导师,容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已出版著作17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任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⑶ 天津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实力如何
师大汉院抄的导师主要有孟国(对袭外汉语教学法方向)、谭汝为(修辞学方向,现在韩国)、胡津龄(古代汉语方向)、钟英华(汉院院长,现汉语音学方向)、王临惠(汉院副院长,方言方向)
学费每年6000
研究生院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延长线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社科中心(应该在3楼)。
⑷ 谭汝为的学术成果
公开出版著作 :
《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 王国维著,谭汝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词语修辞与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 澳门:澳门语言学会,2003
《汉语语义学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汉语与中国民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民俗文化语汇通论》 主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震惊海内外的学界打假大案始末》 马庆株,刘树功,谭汝为合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语文现代化论丛 》 副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这是天津话(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天津地名故事》 谭汝为,刘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综合教程6》 谭汝为,吴春相合编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词典》 主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 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
核心期刊论文 :
通感散论——兼向周振甫先生请教 文艺理论研究,1982(1).
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 天津社会科学,1983(6)
意象组合漫说——谈古典诗歌一种特殊的句式 天津师大学报,1984(5)
古典诗歌特殊的押韵形式举隅 语文教学通讯,1985(6)
试论“似不通”的修辞方式 天津社会科学,1986(5)
词曲鼎足对简论 天津师大学报,1986(4)
词序变化与修辞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6(6)
论韵文三字相叠的修辞方式 当代修辞学,1987(3)
勇于开拓 饶有新意——李凯源《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读后 天津社会科学,1988(6)
古诗句法例论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
论古诗词的“句中顶真” 当代修辞学,1992(5)
连珠合璧 相映成趣——论“同异”格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当代修辞学,1993(4)
“A不如B”与“AB不如”——论古典诗歌两种比较句式的异同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古诗总分结构修辞初探 修辞学习,1994(4)
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刊名修辞纵横谈 修辞学习,1995(2)
探隐索微,求真务实——评邓景滨《语坛争鸣录》 语言文字应用,1996(3)
汉语修辞研究动态 理论与现代化,1996(2)
试论双音节数词的表数功能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突破藩篱 打通畛域——谈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修辞学习,1996(1)
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 修辞学习,1996(6)
创新务实,深入浅出——评张炼强新著《修辞》 修辞学习,1997(2)
应该加强清词话修辞思想研究 修辞学习,1997(4)
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 语文建设,1998(1)
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漫谈地名修辞 修辞学习,1998(3)
“流水对”辨误 古汉语研究,1999(1)
澳门的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 汉语学习,1999(3)
澳门的语言规划研究 语文建设,1999(1)
澳门楹联:中华文化的标志 语文建设,2000(4)
名字的音韵美 语文建设,2000(5)
汉族四字姓名的五种形式 语文建设,2000(10)
浅析广告与文明 理论与现代化,2000(3)
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喜新厌旧 舍近求远——用“以人喻物”为例,论比喻运用的两条原则 修辞学习, 2000(3)
汉族人名结构系统的民俗文化阐释 理论与现代化,2001(4)
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 理论与现代化,2002(1)
中华菜肴命名艺术谈 修辞学习,2002(2)
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修辞学习,2004(1)
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2005(2)
无厘头、杀手、麻辣、下课、德比大战……——若干流行词语的语义探幽 修辞学习,2006
(3)
近观韩国2007年高考命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7(9)
语言修辞“博客”(四则) 修辞学习,2008(1)
泰山北斗 谦谦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曹聪孙教授 社会科学论坛,2010(8)
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 社会科学论坛,2010(10)
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
龙虫并雕 雅俗共赏 追求创意 功在拓荒——追忆李世瑜先生 社会科学论坛,2011(2)
满目春光来新夏——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 社会科学论坛,2012(8)
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 语文建设,2014(1)
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⑸ 谭汝为的学术经历
1980——1996年,天津红桥区职工大学任教;
1996—— 至 今,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任教;
1999——2003年,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3——2007年,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要著述:《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方言词典》、《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等。
谭教授早年主攻汉语修辞学,成果丰硕,得到了徐中玉、胡裕树、宗廷虎、刘叔新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高度评价;20世纪90年代中期,谭教授开始研究民俗语言,亦取得可喜成果,为学界瞩目;2006年退休之后,力辟蹊径,以”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为学术轴心,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天津方言研究,主编《天津方言词典》,力促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津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
1998年,谭教授应台湾中华修辞学会邀请,与王德春教授、王希杰教授、宗廷虎教授一同出席首次两岸修辞学高端学术研讨会。谭教授多次获“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特殊贡献奖”“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在《今晚报》《中老年时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等媒体先后推出“词义探幽”“天津方言”“天津俏皮话”“天津卫老胡同”“天津地名考”等专栏,发表关于天津城市文化的科普文章数百篇。
⑹ 绿色殡葬有什么好处
多地劲吹绿色殡葬风,节地生态葬,环保又庄重
●生态葬人数递增
不仅是北京,在全国各地,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江苏南京的12位老人在雨花功德园参加生态葬集体签约仪式。签约者与园方达成约定,百年后将免费享受由雨花功德园生命礼仪服务中心提供的生态葬一条龙服务。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自从推出墙壁葬等生态葬后,园区就放慢了对传统墓穴的销售速度。近年功德园每年销售的穴位中,传统墓穴只占1/3,剩下的则以墙壁葬为主。
“心情是悲痛的,但又是圆满的。”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公益节地花坛葬第十一次集体安葬仪式举行,市民李女士在安葬完母亲的骨灰后表示,这种生态安葬方式符合先人“魂归自然”的遗愿。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谢俊利称,2012年参加公益花坛葬的人数仅有个位数,而现在有近百位。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在进步。
去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办法,通过更多惠民殡葬政策,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推广应尊重民意
“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文明、健康、环保。”谈及绿色殡葬的推广,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节地生态安葬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在墓地越来越稀缺、昂贵的情况下,选择生态安葬的人逐渐增多,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许多民众依然坚持传统观念,不愿意采用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河北唐山的谭女士对笔者说:“亲人去世后还是想要买个墓地,每年全家人一起给长辈扫墓,会有一种归属感。”天津市民刘女士则表示,虽然父亲主动提出百年后将骨灰撒入大海,但家人并不太赞成,认为这样很“不孝”。
赵旭东表示:“中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妥善处理逝者是家族团结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象征。如今,社会环境和殡葬观念发生了转变,一些新的葬式葬法和祭扫手段涌现出来。政府在殡葬问题上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切不可强制推行。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前提下,给老百姓更多选择的空间,为绿色殡葬提供更多的方便。”
⑺ 张树声的张公祠
祠堂有公祠和家祠之分。所谓公祠,就是由当时朝廷和当地政府所兴建的。过去合肥城里公祠堂很多,李鸿章祠堂、刘铭传祠堂、张树声祠堂等更是显赫一时。有趣的是这些祠堂供奉的几乎都是著名的淮军领袖,其中,张树声特别值得一提。
了无踪影的张公祠堂
古庐州城内的蔡公祠堂、龚家祠堂等,位置还算好找。但张公祠堂具体在哪?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合肥人只说得清在今天的合肥市益民街与桐城路交界一带。然而,张树声第四代子孙张昭先生却对此了如指掌,他从如今的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大门口,指着对面的那一大片场地说,如今的合肥市消防队和新华书店这一块,过去都是张公祠堂的地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人占领合肥的时候,张先生还只有两岁,他哥哥曾经对他说,张公祠堂是没有大门的,前面是一面照壁,照壁前即如今合肥的益民街,当时是一条河沟,名叫二里河,一直流到九狮桥附近注入金斗河。当年合肥城里出了几个汉奸混混,其中,邓五、邓六是兄弟俩,抗战胜利后被以汉奸罪枪毙了。他们把照壁后面驮着石碑的乌龟给砸了,房子也给烧了。到张先生记事的时候,那里已经是荒草一片。
张先生分析,那个驮着石碑的乌龟,其实应该是在许多名胜古迹都可以看到的赑屃,传说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也叫霸下。
看来,张公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被毁,经过岁月的冲刷,早就荡然无存。在如今合肥市新华书店大院长大的束晓英女士,这位出生于1962年的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惊讶地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曾是张公祠堂。她是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记忆中东北方向的地方是父亲他们的办公区,今天的合肥市华仑瑞雅酒店的位置昔日是一排平房,她的家当时就在那里,后来才搬到南面的二层小楼里的。当时,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大院里食堂、澡堂应有尽有。听提到张公祠,她只说知道张树声,但不知道张公祠,可能是距离今天的人们太久远了。
张公祠堂并不止一处
按照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的说法,清朝淮军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合肥的大户人家龚、张、李、段诸姓都有人“加盟”,以后“四大姓”名人辈出闻名遐迩。但在采访中发现,张树声的声名和其他几个合肥名人相比似乎不够响亮,甚至许多人知道张树声的后人“张氏四姐妹”,却鲜有知道张树声的。
其实,当年在淮军将领中,张树声的名气很大,仅次于李鸿章。《辞海》中“淮军”条目下,一共列了9个将领,李鸿章为首,张树声位居第二。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在《张树声画传·序》里评价说:“他在历届任内,均能做到务实勤政,清理讼狱,减轻民负,正己率属,察吏更严,所到之处,群情翕然。”
正因为张树声在位的时候,不论是军事还是行政,都功绩显赫,所以不光是他的家乡合肥,全国多个地方都曾经建有张公祠。天津地名工作者谭汝为教授曾经撰文介绍天津的张公祠,它位于天津红桥区博物馆街附近,如今有条街还叫张公祠前街。据说天津设立张公祠,主要是纪念张树声在直隶总督任上之功绩。后张公祠旧址先后改为玻璃仪器仓库、铝品厂和烟酒批发部。
张昭先生也介绍说,还不止合肥、天津这两处,他所知道的广州、南京等地都曾经建有张公祠堂。上述诸地未能亲往考证,但史料记载,张树声曾经任过两广总督,他逝世之后,朝廷著照总督例赐恤祭葬,灵柩是从广东黄埔送回合肥西乡的,如此推理,广东黄埔建有张公祠也是极有可能的。
⑻ 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现代社会还有什么实际价值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人对于天文、天象的观察,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通过在地面上立一根版杆来观察昼夜权长短的变化而确立了昼夜均分的冬至和夏至,“由周到秦,古人将冬至作为岁首,此后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冬至节都是国家重要节日,有着贺岁、祭祀等多种民俗活动。”到了春秋时期,冬至、夏至之外又进一步确认了春分秋分,至此定下了“四季”,到公元前132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古巴比伦、玛雅文化,都有二分二至的节气划分,唯有中国细致地分成二十四。”中国古人将太阳一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成24个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谭汝为教授说,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和月亮盈亏变化,古人逐渐认知并掌握了一年之中时令和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严密的历法文化和气象文化,以指导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