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自杀的大学生

自杀的大学生

发布时间: 2021-02-03 00:13:51

① 高校对待自杀的学生的态度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日益增高,这引起了社会、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对此现象,我们在惋惜那些年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也在分析着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以此也希望孜孜学子们珍爱自己的生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心理疾病、恋爱失败、学习压力、家庭原因、社会压力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对于在遇到挫折就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我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极度自私的行为。

一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小到大为了学习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同时,家庭及国家为了培养你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你占据了其他想要深造的人的学习的资源与机会后,却在遇到一点挫折时选择了一走了之,置家人与他人的付出于不顾,解脱了自己,却将更大的痛苦留给了亲人,这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典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须不知,人生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且是为他人为社会的责任而活!

另一方面,从人生路程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青年期,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生活的挫折也刚刚开始体验,面对现在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进行逃避和推卸责任,这是懦弱者的行为。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到头来却是轻易的迷失,成长没有成熟,仍然无知幼稚。

从这两面来说,自杀行为于大学生来说是自私且懦弱的行为,是令人唾弃且反对的行为,同时从一件件大学生自杀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身体与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才。一系列的学生自杀事件表明我们的教育不到位,我们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在人格上不健全,心理上不健康,面对挫折缺乏抗压能力和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是每次大一新生的示范性教育,而是应该作为一门长期的课程开设。心理疾病救助应该更加深入的走近我们学生周边,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心理!

②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研究者发现,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长期存在的应激。

2.1

精神障碍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则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

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在自杀死亡的人群中,大约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碍(吴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种以上精神障碍的人自杀风险会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学中通常叫做人格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在这里列举比较突出的三类(吴才智, 2015):

1 抑郁性人格

这是自杀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性格偏差类型。这类学生自卑、内向、自限、敏感;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封闭自己,从不跟人吐露心事;兴趣少而狭隘,整天生活在个人世界里,咀嚼自己的痛苦,不关心身外事。

2 自恋性人格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往往表现好,各方面显得很优秀:懂事、上进、学习好、同学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长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压力下,没有欢乐和放松,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压力。

3 冲动性人格

这类人格问题在专业上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依赖、任性、冲动,往往心情波动特别大,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关系中表现得特别纠结,特别容易冲动。在面临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赖的对象,用其他办法都不能挽回的情况下,他们以死要挟,期望能挽回对方。

2.3

长期存在的应激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省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爱情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吴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碍带来的功能损伤与失控是其自杀的主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负性应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往往是多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了这条道路。

③ 大学生自杀现状原因

进入新世纪后,全国频繁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在200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仁贵指出,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增多,呈现上升趋势。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在2010年的前8个月内,经报刊和网络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逾20起。 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淡漠的人际关系、脆弱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越来越复杂。为了有针对性的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搜集2008年—2010年部分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基础之上,对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按照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大学生自杀的干预与预防的相关观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内因是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大学生自杀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具体说来即是:对大学生整体则应采取危机预防,防止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对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正处于紧急状况的大学生应采取危机干预,解除当事大学生当前的自杀危机。 针对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不同原因,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进行了一番探索,认为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责任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抗压受挫教育和增加“死亡教育”相关内容等方面着手,增强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改变大学生对于生活无意义感的错觉,正确认识读大学的价值,学会与压力共处,并在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④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大学生自杀行为肯定是不好的行为,所以需要去做正确的引导,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交易,这样有助于减少这种自杀情况的形式。可以多做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

⑤ 25岁大学生留遗书自杀身亡,背后原因是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该名大学生他接触了借贷软件,在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不想要拖累自己的父母。所以最后选择以自杀方式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这种遭遇也是遭到了许多人的同情。

现在很多大学生自杀的情况真的是十分普遍。因为现如今大学生虽然说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十分突出,但是在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却大大不如从前。现在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有的大学生可能因为被男朋友威胁,或者是因为欠钱等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事件,导致自己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25岁的大学生也是这样。在前段时间杭州萧山警察局经过七个月的调查结果,成功的击败了一个特大网络套路贷的犯罪团伙。而这和25岁自杀的大学生也有着密切联系。

在他没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最终不想要去连累自己的父母,于是留下了一份遗书,便采取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说这种方式真的很唐突,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现如今大学生的意识还是十分薄弱,而且对于社会上一些诈骗行为缺乏认识性。

⑥ 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原因。一定不是学习压力大。
应该是大学同学的生活状态给了他一些无望的感觉。他有可能是认为自己永远都不会赶上人家。才会有这种想自杀的心理。

⑦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当代大学生自杀
Sunflower
社会学的巨擘涂尔干对自杀现象写了本书叫《自杀论》,里面根据社会潮流(social currents)的类型,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自杀(egoistic suicide)、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 suicide)、失范性自杀(anomie suicide)、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

现在就从利己型自杀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当今社会有大量大学生自杀的事件。

现代教育不断发达,然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给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抽象的观念、知识、立场,使得我们头脑里有着非常丰富的、非常严密的自我的不断推断的能力,教育不是给年轻人关于社会具体的关联感。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不能仅凭个体因素或客观环境来解释的自杀倾向,对这一社会来说,这中特殊的自杀倾向是由于社会所造成的。

现在学生所受的教育更多地是切断了我们与社会的关联,我们越受教育,越容易脱离父母的关照,越受教育,越容易用一种抽象的意见来判断社会,越可能陷入自我的境界,不去关心外界如何。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不与社会发生情感的关联,而只陷入自己的不断往复的反思过程里。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情,从而陷入自我循环,陷入在自我内部不能自拔。导致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大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忧郁的病态。这或许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普及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是在抽象的思维里不断思考,没有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关联,以至于部分人承受不住看社会人看来的一点微小的打击而轻生。

有观点讲到负担重、压力大的人容易自杀,但是这类人往往因为其负担、压力都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身边的亲人,从而使自己和社会紧密相连,反而不容易轻生。有自杀倾向的往往是那些和社会隔绝的人,而学生就是这类人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以后在看到类似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向从前一样责怪她们的承受能力差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吧,毕竟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往往和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关。

⑧ 大学生为什么自杀

有的因为压力太大,有的因为抑郁症,有的因为感情问题,各种原因都有。

⑨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原因分析
青年大学生作为自杀群体的一种,下面分析导致大学生的轻生行为的原因。
(一)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1.忽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在高考之前,很多老师、家长给学生们灌输的观念就是“只要考上大学,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学生成了满负荷运转的考试机器。所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往往会忽视平时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对学生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也未能及时去引导和疏通,这种性格缺陷一直延续到大学。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少都存在一些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一般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长期下去,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2.
(二)心理障碍的三个方面
1.抑郁倾向。较早就已经出现了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性问题有的可能还是精神病性问题,这些问题到了高校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随着学业繁重、学生社团等学生工作繁忙、个人感情波动等客观因素变得可能更严重。

2.人格问题。这些大学生比较内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较大,或者自我意识特别强等,比如,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自己又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值,即一旦在现实中遭遇冲突如就业困难、考试失利受到处分等等,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很快退缩,自我封闭起来,不善于求助,因此很难获得来自周围的支持,便容易产生恶性心境障碍导致自杀现象的出现。
3.情感敏感。往往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破裂之时,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这种自杀现象容易发生在男女关系或同性恋关系破裂,或者与亲人关系出现裂痕之后。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内在动力丧失就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态,珍爱生命的建议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强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和一些正能量的人交往、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出去旅游,换换环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提升自身面对逆境的能力。还可以去做一名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听听他人的故事,感受奉献他人的欢乐。总之,消除自杀行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性格优化。在遇到挫折和考验时,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很多自杀行为都是有预兆的,比如自杀者在自杀前会选择沉默,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狭小空间里,要么会选择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或者问一些“我死了会怎么样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依旧不会变。”等相似的话语。这个时候,在有自杀动机者旁边的人要有所觉察,给予他们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更多的自杀现象。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客观环境与内在自我的矛盾等等,往往会选择逃避,多用自杀来群求解脱。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自杀的后果往往会是巨大的痛楚及惋惜。所以青年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养成健全人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热点内容
苏州大学有多少个副教授 发布:2025-07-28 14:53:52 浏览:488
墨尔本大学研究生申请截止时间 发布:2025-07-28 14:51:16 浏览:997
刘军教授人民大学 发布:2025-07-28 14:51:15 浏览:590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工资 发布:2025-07-28 14:48:01 浏览:108
大学教授揭秘商人 发布:2025-07-28 14:43:25 浏览:798
中南大学交通专业博士生导师 发布:2025-07-28 14:41:08 浏览:893
西安石油大学陈老师 发布:2025-07-28 14:40:11 浏览:580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庆美国 发布:2025-07-28 14:37:55 浏览:739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2014德国 发布:2025-07-28 14:36:21 浏览:757
大学生女村官 发布:2025-07-28 14:30:29 浏览: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