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歷史館賈老師
A.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怎麼樣
歷史學是西大最好的專業之一,排名全國第九,西北第一。主要是漢唐史這一塊比較厲害,畢竟在西安嘛。近現代史因為出了個王岐山所以最近比較出名。博導大牛們比較多,但年齡相對要大一點,後繼怎麼樣還不好說。
B. 初中歷史賈老師叫什麼
額 你說的是那個學校的 就這樣問 何難問出個結果來啊
C. 有人知道陝西歷史博物館現任館長是誰嗎 謝謝
陝西歷史復博物館現任制館長成建正成建正,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西安市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管理學碩士,研究館員。曾任陝西省博物館副館長、陝西省文物局外事處副處長、陝西文物交流中心主任兼文物旅行社總經理、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副館長。現任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兼任職務有:政協西安市第十、十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廟保護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課題評審委員、陝西省文博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西安地區校友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
D.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的學院背景
文博學院下設歷史學系和考古學系。歷史學系設有歷史專業,是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歷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考古學系設有考古學和文物保護技術2個本科專業。西北大學歷史學科有專門史、世界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3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文博學院設有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事變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和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實驗室、計算機室、多媒體視聽室、圖書資料室等等教學科研輔助機構。其中的圖書資料室藏有各種書刊近10萬冊,歷史博物館藏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2萬余件。教學設施齊全、教學手段先進,有著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
文博學院現有教職員工4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35人,教授、副教授26名,大部分教師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與科研成果突出。學院的各個專業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相互交叉和滲透,培養的學生具有基礎厚、學識廣、綜合研究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多年來,經過幾代老師和數十屆學生的辛勤努力,逐步建立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成為我國歷史、考古、文物保護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
E. 西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西大學生來答一波~
#第三個應該是「為錢正名」的錢維迎,直言不諱的說出「金錢「的本質,糾正人們對它的態度.
在當時那個時代敢於說出如此驚天動地的言論,西大自由又富於創新的學風可見一斑。後來西北大學經濟學院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在經濟學界有影響力的名人,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壓軸的應該就是王岐山了,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學生,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歷史學系人深以此為榮,學歷史不是如眾多家長們所說的百無一用。
F. 陝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大學歷史系比較
你好,要是對比歷史系的話,肯定沒得說陝西師范大學比西北大學好,師內范類院校本來就是容文史哲比較強的,陝西師范大學在歷史學這方面是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的: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西北大學歷史學目前無國家重點學科……
G. 西北大學秦漢史研究的陳博
陳博,1959年出生,歷史抄學博士,現為襲文博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秦漢史和古代文獻的教學和研究,發表了不少很有見地的研究論文。
其代表作有《試論呼韓邪單於在與漢「和親」中的主導作用》、《試論東漢政府與南方及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從「大共同體」本位看秦制的遺害》、《韋昭吳書考》等,發表在《文獻》、《歷史文獻研究》、《西北大學學報》等雜志上。
H. 王善軍的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王善軍,男,1966年9月生,山東沂南人。曾師從漆俠先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於1991年獲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學位,並師從四川大學胡昭曦先生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遼寧省重點學科專門史帶頭人,大連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理事,大連市社科院特邀研究員,遼寧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入選人員,《宋史研究論叢》(CSSCI來源集刊)編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及成果鑒定專家等。 1.《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2002年10月獲河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8月獲第二屆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三等獎。
2.《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2010年7月獲遼寧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2011年4月獲大連市第十四屆社會科學進步獎專著類一等獎。
3.《宋代族塾義學的興盛及其社會作用》,2000年10月獲河北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4.《遼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2008年2月獲遼寧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5.《「沒奈何」的財富:南宋成紀張氏家族消費考述》,2012年7月獲遼寧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1.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2.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認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3.宋代世家大族與社會變遷,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4.宋以後宗族形態的演進與社會變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負責人。
5.遼金時期家族與社會變遷研究,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
6.遼代民族融合問題研究,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 1、《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2、《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3、《陽都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 1.《近年古代封建宗族制度研究管窺》,《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3期。
2.《宋代獄空制度簡評》,《勞改勞教理論研究》1991年第4期。
3.《宋代族產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3期;《宋史研究論叢》第3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3年第2期。
4.《宋代譜牒的興盛及其時代特徵》,《中州學刊》1992年第3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2年第4期。
5.《敲響前建政治制度的喪鍾——鄧牧政治思想論略》,《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6.《唐宋之際宗族制度變革概論》,《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7.《中華家教與精神文明建設》,《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8.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會職能及其對階級關系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1期。
9.《宋代真定韓氏家族研究》,《新史學》八卷四期,1997年12月。
10.《從〈名公書判清明集〉看宋代的宗祧繼承及其與財產繼承的關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1. 《強宗豪族與宋代基層社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12. 《提高圖書編校質量之我見》,《出版發行研究》1999年第1期。
13.《宋代族塾義學的興盛及其社會作用》,《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3期。
14.《宋代世家初探》,《文史》1999年第3輯。
15.《〈宋史·曹彬傳〉勘誤》,《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16.《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
17. 《宋代皇族譜碟考述》,《歷史檔案》1999年第3期;《宋史研究論叢》第4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8.《關於義門大家庭分布和發展的幾個問題——與黎小龍先生商榷》,《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9.《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興與驟衰》,《齊魯學刊》1999年第6期;《宋史研究論叢》第4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0.《宋初精神文明建設簡論》 ,《宋史研究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20世紀後20年宋代社會史研究綜述》,《宋史研究通訊》2000年第1期。
22.《宋代家庭結構初探》,《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3期。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4期。
23.《宋代的宗族重建》,《資政通鑒》,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24.《積貧與奢靡並存的南宋社會》,《資政通鑒》,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25.《近20年來宋代社會生活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2期。
26.《遼代籍沒法考述》,《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1年第7期。
27.《世選制度與契丹的家族勢力》,《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1期。
28.《高翥〈清明日對酒〉詩新解》,《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29.《〈宋代蔭補制度研究〉評價》,《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2期。
30.《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與文化成就》,《河北學刊》2003年第2期。
31.《遼朝橫帳新考》,《歷史研究》2003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3年第3期。
32.《論遼代皇族》,《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4年第2期。
33.《宋代三槐王氏家族興替考述》,《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34.《宋代真定曹氏家族剖析》,《歷史文化研究》第19輯,韓國外國語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2003年版。
35.《范氏義庄與宋代范氏家族的發展》,《中國農史》2004年第2期。
36.《遼代的皇族》,《宋史研究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7. 《宋代華陽王氏家族科舉論略》,《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
38. 《遼代世家大族的軍事勢力》,《安徽史學》2005年第4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5年第4期。
39.《宋代華陽王氏家族的科舉和仕宦》,《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0.《遼太宗皇後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第5期。
41.《遼代世家大族文化活動述論》,《安徽史學》2006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6年第3期。
42.《簡論使遼對北宋使臣政治性格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與王慧傑合作)
43.《遼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44.《從石刻資料看遼代世家大族與佛教的關系》,《東亞文史論叢》2007年號,日本東亞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
45.《論遼代後族》,《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2期。
46.《遼代世家大族的經濟勢力及其來源》,《遼金史研究》第10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47.《耶律乙辛集團與遼朝後期的政治格局》,《學術月刊》2008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8年第2期。
48.《漆俠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的運用》,《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3期。(與毛曦合作)
49.《宋代世家大族消費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7期。
50.《共財與家法——宋代饒陽李氏家族探析》,《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9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1.《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研究——〈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成果簡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選介匯編》第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52.《游動飲食的文化闡釋——〈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評介》,《文化學刊》2009年第2期。(與黃大為合作)
53.《「沒奈何」的財富:南宋成紀張氏家族消費考述》,《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9年第3期。
54.《由富求貴:從歸化州張氏看遼金燕雲豪族的發展路徑》,《河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55.《特權庇護:宋代的邢州柴氏家族》,《宋史研究論叢》第10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6.《宋代世家大族經濟來源簡述》,《中國古代法制研究集萃——郭東旭先生七十壽辰紀念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7.《20世紀以來遼金民族融合問題研究綜述》,《西夏學》第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58.《宋代族譜序跋所涉家族的地域分布》,《大連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與黃超合作)
59.《遼代尚父考》,《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1期。
60.《家族嬗變與民族融合——從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個案家族考察》,《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3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1.《宋代四川世家大族興盛原因淺說》,《宋史研究論叢》第13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
I. 西北大學歷史基地班怎麼樣
本專業是西北大來學歷史悠久、學自者輩出的優勢專業之一,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該專業充分利用陝西特有的人文歷史資源,以傳統史學與現代考古學相結合、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廣泛的知識視野相結合為教學特色。培養具有較高業務素質、富於創新精神的歷史學教學與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陝西省精品課程)、世界通史、中國考古學概論、中國歷史文選(陝西省精品課程)、中國史學史、外國史學史、史學概論、先秦史專題、秦漢史專題、隋唐史專題、兩宋史專題、近現代史專題、中國傳統文化(國家級精品課程)、周秦漢唐文明(陝西省精品課程)、中國歷史地理學(西北大學精品課程)、世界現代化研究等。
、
名校中的名專業,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