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亡博士導師
Ⅰ 西交在讀博士溺亡,為何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學生自殺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是因為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正常的引導和疏導。
據熟悉楊寶德的同學證實,楊寶德和導師的關系,似乎並不像家人們想像的那樣好。據此,1月8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嘗試撥打導師周某的手機,但對方並未接聽。隨後,記者就楊寶德自殺事件通過簡訊垂詢,對方也未予回復。楊寶佳稱,目前,楊寶德家屬還在與西安交大展開交涉,不過,「校方並不承認自己存在責任,他們認為楊寶德是成年人,有負責自己安全的能力。」楊寶德自殺後,其女友於1月8日以網名「追尋楊寶德」發布長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導師冷漠無情不聞不問》一文。
總之,學生自殺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學生是一個特別需要學校和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關愛的群體,如果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而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學生就容易選擇走極端的方式輕生。
Ⅱ 我是一名研究生,選了個導師,很牛逼的樣子,但是沒過幾天他說給我安排了一個副導師(負導師、輔導師)
不要這樣理解,你的導師沒有踢你,主導師沒有時間指導學生,就會安排副導師,好好和你的副導師交流,在他的指導下你才有充分的空間可以成長。
Ⅲ 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溺水身亡導師受處分了嗎
據報道,西安交通大學葯理學博士生楊寶德於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警方認定,無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據楊寶德與博士生導師的聊天記錄及其身邊同學親友反映,楊寶德生前常被導師要求幫忙處理私人瑣事。
基於周筠讓學生做與教學科研無關活動的情況,校方對周筠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召開主席會議,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校方稱,楊寶德的意外離世,使學校及導師都深感痛惜。在其失聯期間,學校曾連續多天會同家屬組織師生赴火車站、秦嶺山區等地尋找,並在華商報、西安交通廣播、西安電視台等媒體發布信息,刊登尋人啟事,並協助家屬在西安多個區域調閱監控錄像。
確認楊寶德溺亡後,校方多次對家屬進行慰問,幫助處理楊寶德善後事宜,安排專人對家屬做好情緒安撫及心理疏導,做好十餘位家屬在西安的飲食居住等生活保障,全程安排醫生陪伴,協助家屬火化遺體,並承擔了喪葬費等費用。校方表示,家屬對學校做出的努力表示理解,並對結果予以認可。
針對《寒門博士之死》一文中的報道細節,校方指出,楊寶德並非周筠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在他之前,周筠招收了一名2015年入學的博士,預計於2018年畢業,目前已有4名碩士畢業。
同時,根據《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學籍學歷管理規定》,研究生學滿1年後,對其他學科專業有興趣和特長的,有權根據自身學習科研狀況或創業需求,申請轉導師、轉專業一次,轉導師申請無需原導師簽字。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成功轉導師人數分別為200人、219人、及305人。
該管理規定還規定,碩博連讀研究生學滿一學年,且自願降為碩士研究生的,經本人申請,導師和學院同意,由研究生院報經省教育廳批准後,學籍層次變更為碩士研究生。通過碩士研究生畢(結)業審核,達到碩士研究生畢(結)業要求的,准予碩士研究生畢(結)業,由學校發給畢(結)業證書;通過碩士學位審核,符合碩士學位證條件的,學校授予碩士學位,並頒發學位證書。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博轉碩人數分別為24人、23人、16人。
西安交大稱,校方將嚴格教師隊伍管理,開展師德師風教育,進一步完善制度,構建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研究生導師、學工研工幹部、輔導員等,將繼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和溝通聯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前做好危機防範。
Ⅳ 女子浙大博士畢業後疑因導師騷擾跳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真相就是女博士說的那樣,他被導師騷擾了,但是校方只回應沒有確鑿的證據,這件事情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該導師只是受到了很輕的處罰,為什麼近幾年總有這種事情發生呢?我覺得就這件事看來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 女博士沒有勇氣站出來
當受到性騷擾的時候,她處理的方式是選擇了隱忍,所以才給了導師更多的機會,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了,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和男友,但是迫於壓力和對方的勢力,母親和男友也只勸她不要一個人和導師相處,她心裡很絕望,沒有人支持她,終於當她再也忍受不了這種精神壓力的時候,她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假如他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就勇敢地站出來,並且收集證據,那麼結局也許就不會是這樣了。
Ⅳ 不堪導師奴役博士溺亡,大學導師這口井水有多深
大學導師整體來看是一個優秀的知識精英群體,這個群體的純度還是很高的,至少在90%以上,總體來說,我見過的老師裡面都很不錯,並沒有出現不好的方面。但即使是一口真的井,也一定會有一些不好的成分,比如一顆老鼠屎等。我聽同學談到過他的老師的為人,就非常的差。
一直到現在,他都會偶爾想起自己在上學期間認識的這個老師,如果換做是別的老師,可能會正常標准去栽培和教育,但他卻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上過學一樣,而他的師兄師姐最後畢業後也很少有人聯系老師,大家都對這位老師沒什麼好的印象,當別的師門在年底等時節給老師拜年聚會的時候,這個同學的師門就冷冷清清。
Ⅵ 博士生導師高出教授博導是個什麼銜
將博士生導師變成事實上高出教授的一級「職稱」,據稱是中國人貽笑於西人的一種中國式笑話,但這種笑話,卻實實在在反映了中國人的某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愛好 前不久,北京大學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新方案,在幾個院系試行。 雖然方案的具體細節外界還不清楚,甚至所涉及相關院系的教授有的對此也不甚了了,但大體的內容,據校方有關單位的公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打破博士導師只能是教授才能擔任的慣例,凡是符合條件的講師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請擔任博士生導師;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標明導師姓名,錄取後由學生自行在具有導師資格的教師中選擇。 這兩條之中,以導師資格的改革最為引人注目。將博士生導師變成事實上高出教授的一級「職稱」,據稱是中國人貽笑於西人的一種中國式笑話,但這種笑話,卻實實在在反映了中國人的某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愛好。 從古到今,國人對於等級制,存在兩種興趣趨向,一是強化等級,讓級別越多,級別間的儀式差別越繁復越好。實行了多年的九品十八等官階,每個級別不僅俸祿有別,而且衣帽服飾也各有等差,彼此間的稱謂儀式各自不同。太平天國的農民,剛坐了半個屁股在江山上,就開始大排等級,甚至比清王朝還過分,不同級別之間的子女稱呼都不一樣。 第二種趨向,是大家都往最高的級別上擠。魏晉時節在士人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將士人分成九個等級(品)。按道理,應該是三個等級呈正態均衡分布才是,可是事實上,由於第一品專門留給皇族,對士人沒有意義,所以第二品變成了實際上的最高品,人稱「灼然二品」,連第三品都無人問津了。 久而久之,在大家死命的擁擠下,主管分品的中正官頂不住壓力,口子越開越大,最後,一項很貴族化的制度變成了頭重腳輕的怪物。不少王朝末年,朝廷里的高品官就更多,左宗棠的親兵,都是正一品頂戴的大員。太平天國也是如此,到天國滅亡前夕,一共封了2700多個王。 這種毛病,到了現代大有愈犯愈重之勢。教授之上加個博導,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博士後,也已經被實實在在地變成了博士之上的一級「學位」。 中專技校沒人看(其實真正缺的恰是這個層次的人材),本科臭大街,大家眼睛裡只認碩士和博士,結果,碩士和博士大擴張,廉價大甩賣。很多學校甚至教授多於講師。 所有這些毛病都跟官僚制有關。現在所謂的等級都是官等官階。中國的貴族制很早就萎縮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在的官僚體制,歷史證明,社會的行政導向勢必會導致依附於官僚制的等級制,同時遲早會打破等級制的規矩和限制,使最高等級擠滿了人,導致這種等級體制整體上貶值。 今天在我們的高校中,職稱有著過於濃烈的行政等級色彩 。姑且不說講師相當於科長,教授相當於處長這樣的官方類比,職稱設置的本身,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賦予的權力,至於能否成為博導,那更是要取決於教育行政部門給不給你博士點。 從現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問題看,有導師過濫的問題,有程序缺陷的問題,但從根本上說,依然是行政導向過強的問題。 至於改革的後項內容,其實也存在諸多疑問。讓學生放開自主選導師,勢必要導致考試科目的泛化,這樣不利於研究生階段專業化的需要。
Ⅶ 寒門博士死後又一碩士墜樓,導師行為誰來規范
首先,個人認為肯定還是要嚴格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制度。當然,這只是這個的觀點,因為據個人了解,大學老師想要當研究生導師非常簡單,只要研究成果夠了,職稱夠了,就能夠帶研究生,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的,並沒有什麼統一、嚴格的評選制度,包括我之前讀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老師想要帶研究生也是比較簡單的,老師申請就可以了,只要你研究生成果夠了,一般都能夠帶研究生,有時候職稱不夠還可以破格。所以個人認為首先要嚴格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制度,讓那些不合格的老師直接沒有辦法帶研究生。
最後,當然國家和學校還是有必要規范和約束導師行為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導師在學生能不能畢業這一點上權力過大。其實個人也是不太懂,為什麼很多學校有導師組,答辯的時候有答辯組,但是研究生的論文能不能送外審,研究生能不能畢業都成了導師的一言堂,別的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搞導師組和答辯組呢?還有個人認為,因為建立健全換導師的制度,現在研究生一旦選擇了一個導師,如果不合適,想要換一個導師,簡直太難了。
Ⅷ 女子浙大博士跳樓身亡,生前遭導師性騷擾,有證據嗎
伴隨著疲憊感的,是曉月開始疑神疑鬼,她告訴毛女士,總覺得學校里的人知道了戴某對她做的那些事,因為每次曉月一走近同學,同學們就不再聊天,好像在避開自己。
2017年3月到8月期間,曉月去日本做訪問研究,回國前,曉月在跟母親的通話中第一次提到“死”的字眼,崩潰大哭,覺得自己難以逃脫戴某的關系圈。毛女士勸女兒,“再有幾個月就畢業了,離開戴某的關系圈是自然的事,不要害怕。”隨後,2017年9月10日,曉月得知前男友結識新女友,當晚情緒明顯異常並產生幻覺,與母親通話中,問毛女士“為什麼你的腿被鋸了不告訴我?”
9月12日,曉月在老家一所精神病醫院被確診為輕度抑鬱,後因為持續規律服葯,曉月病情不斷好轉,但在2018年6月27日,臨近畢業,曉月抑鬱症復發。
7月2日,毛女士和丈夫到浙江大學,和女兒一起辦了畢業手續,當晚回家後,女兒不敢脫褲子上廁所,說怕戴某過來強奸她。整夜也睡不著覺。幾天後,曉月在新鄉市一家精神病院確診為中度抑鬱、輕度偏執和焦慮。
毛女士回憶,女兒曾告訴自己,抑鬱症復發是因為戴某又說了刺激人的話。當時毛女士以為,離開戴某自然就能正常生活,而直到曉月去世,她才意識到,隱忍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他們決定舉報戴某曾經的行為。
一開始只是給教育部提交材料,之後與浙大成立的調查組交涉,但當這些方式都沒有得到可以確證戴某曾性騷擾過曉月的結論。在調查組也幾乎不再回應家屬的電話後,今年8月16日,距離曉月去世兩年多後,毛女士在微博上實名“曝光”戴某。
毛女士表示,女兒曉月從小乖巧,勤奮,成績沒有低於第二名的;初三那一年,曉月一直是學校第一名。2014年,曉月在浙大獲得碩博連讀資格,在研究生導師張國平的引薦下,她轉為浙大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戴某的開門弟子。
在後來的師弟師妹眼中,師姐曉月有些內向,“安靜、話很少,被公認科研能力強”。
和曉月同實驗室的學生沈林說,戴某的幾個學生中只有曉月會做生物信息分析,個人能力比較突出。如果學術上有問題,後輩們也會找她求助。
戴某,這位36歲就評上教授的年輕老師,與學生們的相處並不愉快。沈林形容他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戴某的一位研究生也說,實驗上的一些小事沒有做好,也會遭到戴某責罵,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拋開溝通方式,僅就學術指導而言,也有學生覺得戴某算不上合格導師。戴某一位不願透露具體信息的學生表示,一方面,戴某給學生分配任務後會不停施壓,另一方面,卻不給學生們系統的指導。“比如說種一顆麥子,他只需要學生學會播種或者澆水,但是整個麥子在成長過程中,什麼時候播種、澆水的時候有什麼注意事項、什麼時候種子容易受損,他不會系統教這些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只需要把體力工作做完,換句話說,學生是他科研工作中的一個螺絲釘,一個流水線工人”。在這種情況下,戴某指導的研究生,幾乎都曾因為論文不達標而延遲畢業。
沈林說,戴某門下有兩位博士,除了曉月,另一位博士在博三時轉入其他導師門下。還有一位研究生李某,與戴某徹底鬧掰,最終在沒有戴某指導的情況下畢業。
實際上,曉月因為個人能力突出,是同門中在學術上與戴某關聯最多的一個學生。曉月在讀博期間發表的兩篇重要論文,戴某分別是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沈林也說,戴某最近幾年論文的主要合作者就是曉月。
在微博公開曝光戴某之前,毛女士一家人也嘗試過其它辦法。他們整理了一份與曉月自殺相關的材料發給教育部,2018年8月1日,材料從教育部轉到浙江大學。隨後,8月的某天,一行四位男士自稱是浙江大學的調查組人員,到長垣縣見了毛女士及其家人。
2018年10月29日,浙江大學調查組負責人通過電話口頭傳達了對戴某的初步調查結論——舉報信中的具體內容,戴某本人全部否認,沒有發現戴某對曉月存在騷擾行為的確鑿證據;戴某寫給曉月的保證條屬實,但無法指向具體的騷擾行為等內容。
毛女士不接受這樣的結論,又整理新的材料發給教育部,同時向浙大調查組申請與戴某當面對質。2019年9月22日,浙大調查組人員、戴某以及毛女士一家,在河南鄭州見面。但戴某和毛女士家人各執一詞,直到最後,也沒有互相同意的解釋。
實際上,在給教育部發舉報信之前,2018年7月25日,毛女士電話聯系過戴某並錄音,想從戴某口中得到他當年給曉月手寫保證條的原因。戴某沒有直接回答,次日發微信回復毛女士,手寫保證條是因為2017年那篇基因組的論文,他將曉月署名第二作者,曉月不開心。毛女士不相信戴某的說法,因為基因組的論文2017年3月投稿,6月返修,8月才被接收,期間戴某可以在任意時間段修改署名,為什麼要在2017年2月手寫保證條?
這個疑問,在去年9月的那次見面中又被提出,得到了戴某同樣的回復。至於為什麼要在保證條中使用“欺侮”二字,戴某回復是筆誤,當時沒考慮那麼多。戴某告訴毛女士家人,“我和曉月互相之間很信任,她是我第一個學生,我肯定對她更好,她鬧鬧小脾氣我也會包容她。”類似的疑問,毛女士還有很多。
毛女士近日在微博曝光戴某後,8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學調查組人員聯系毛女士,稱學校正在組織復查工作,您(毛女士)如果有新的證據,請及時提供給我們。
Ⅸ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校方怎麼回應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博導研究生招生資格。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葯理學博士生楊寶德溺水身亡。警方認定,無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據楊寶德與博士生導師的聊天記錄及其身邊同學親友反映,楊寶德生前常被導師要求幫忙處理私人瑣事。
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昨天,楊寶德生前所在學校西安交通大學回應稱,楊寶德的博士生導師周筠確實存在讓學生到家裡打掃衛生、陪同超市購物、洗車等行為。校方已對周筠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出國無望?學術無果?在讀博士選擇自殺
楊寶德今年28歲,來自湖北黃岡的農村。父母在外地打雜工,家中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楊寶德本科就讀於湖北武漢一所大學。因知家裡負擔重,從讀大學起,除了學費外,楊寶德基本沒找家裡要過錢。大學畢業後,楊寶德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的碩博連讀。
「當時考上以後,我們都為他高興,畢竟是名校。」楊寶德的哥哥楊寶佳說,一年半前,楊寶德轉到現在的博導周筠旗下。
但自從換了導師後,楊寶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滯。根據媒體報道,讀博的一年半時間里,楊寶德只發了一篇論文,而且用的還是碩士期間的實驗成果。由於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並非周教授,並未達到畢業規定的要求。他曾跟女友提起,下個學期,博士生中期考核將至,必須要拿出一些前期研究成果。
在科研無果之際,他曾對之前的碩士生導師發長簡訊。
「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本來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我喜歡幫助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
在這條長簡訊中,他甚至提及自己曾想過輕生。這可能是他對外發出的唯一一個明確的求救訊號。
西安交大表示,校方將嚴格教師隊伍管理,開展師德師風教育,進一步完善制度,構建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研究生導師、學工研工幹部、輔導員等,將繼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和溝通聯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前做好危機防範。